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南京土壤所在根際土壤線蟲-解磷微生物網路結構和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根際土壤線蟲-解磷微生物網路結構和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資源競爭和生物間捕食作用是生物群落物種組成和多樣性演變的關鍵驅動力。已有的研究較多地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之間的資源競爭和生態位分化,但對生物捕食影響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演變的作用機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開放環境下的長期試驗研究。線蟲是土壤中最豐富的無脊椎動物之一,線蟲捕食作用影響了微生物的數量和功能。在農田土壤中,不同培肥措施影響了土壤結構和孔隙、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水分和酸鹼度的變化,必然影響線蟲對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逃避作用,從而影響微生物的分布及其養分轉化功能,然而在特殊的土壤微域中(根際-團聚體),不同培肥措施如何通過影響土壤物理和化學性質改變線蟲-解磷微生物的網路結構和磷素轉化功能仍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針對中亞熱帶典型的貧瘠旱地紅壤,基於長期有機培肥(豬糞)試驗,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發現長期培肥後根際微生物總量和解有機磷微生物數量顯著增加,食細菌線蟲通過對解磷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促進了鹼性磷酸酶的活性,最終提高了紅壤磷素的有效供應。其關鍵機制是食細菌線蟲的優勢屬(原桿屬Protorhabditis)通過對生物網路中的共有關鍵微生物(中慢生型根瘤菌屬,Mesorhizobium)的捕食作用,增強了紅壤有機磷的生物分解。利用結構等式模型分析表明,根際土壤大團聚體中微環境(有機質、全氮、pH)比中小團聚體更為適宜生物網路的形成,食細菌線蟲的捕食作用不僅增加解磷微生物的丰度,也顯著改變了解磷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導致線蟲捕食對鹼性磷酸酶活性的促進作用更強。為了驗證線蟲捕食的促磷機制,在紅壤大、中、小團聚體中添加了相似丰度的原桿屬線蟲,證實了線蟲捕食顯著提高了解磷微生物的丰度和解磷功能。該研究結果在土壤微域尺度上,闡明了土壤線蟲與微生物的協同分布特徵對根際土壤磷素轉化的生物驅動機制,為建立紅壤生物培肥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成果在ISME Journal上發表(Jiang et al., 2017, doi:10.1038 /ismej.2017.120)。

圖:旱地紅壤大團聚體中線蟲捕食對根際解磷微生物數量和功能的影響。(1.線蟲優勢種-原桿屬Protorhabditis, 4.網路樞紐-中慢生型根瘤菌屬Mesorhizobium OTU135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院網站 的精彩文章:

微生物所等在基因元件設計原則方面取得進展
熱帶森林恢復中植被和土壤碳庫變化研究獲進展
3D列印生物陶瓷用於骨、軟骨修復研究獲系列進展
長春應化所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製備研究獲進展
新疆理化所發現Z型光催化體系過氧化氫合成的雙通道反應機制

TAG:中國科學院網站 |

您可能感興趣

中科院城市環境所在抗生素破壞土壤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進展等近期兩則土壤科學研究進展
酸性土壤中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研究取得進展
荒漠生物土壤結皮研究獲進展
三峽消落區土壤微生物空間分布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家發現微生物分解的酶能將石油分解成水和土壤,海洋油泄漏問題有解了
腸道微生物組和土壤微生物組
土壤中低鎂黏土礦物與鐵氧化物富集輕鎂同位素機制研究獲進展
黑土農田土壤中肥料氮素轉化過程調控與去向研究獲進展
夏建白:基礎研究是中國科學院發展的土壤和驅動力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江蘇省典型重金屬污染農田修復示範方面取得進展
植被恢復對喀斯特生態系統土壤氮固持研究獲進展
研究揭示土壤中新型抗生素來源
土壤健康與土壤修復
土壤源熱泵技術國內發展與應用現狀
研究提出多環芳烴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復新策略
科研人員揭示極端降水對花椒林生態系統大型土壤動物的影響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科研人員應用X射線CT掃描技術研究土壤結構和生物活動的相互作用
剷除滋生學術腐敗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