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伯遠帖》與《王琰帖》

《伯遠帖》與《王琰帖》

兩次到故宮博物院看《伯遠帖》原跡,難得的機會,都在故宮特別的日子舉辦的特別展覽上。面對晉人的筆跡,那層厚厚的玻璃,擋不住古帖紙墨散發出的歷史幽光。盯著47個行書字,一遍遍地看,感受放筆直書的鋒棱轉側,欣賞筆畫結構的晉人風流。

東晉王珣行書《伯遠帖》

《伯遠帖》幅面不大,紙本,故宮博物院鑒定家徐邦達先生著錄的尺寸是,縱25.1厘米,橫17.2厘米。這是王珣(350~401)寫給某人的尺牘。第一行提到的「伯遠」,徐邦達先生著錄時沒有查到,故說王珣兄弟輩中沒有字伯遠的。其實有,這是王珣堂弟王穆的表字。宋朝汪藻《敘錄·琅邪臨沂王氏譜》記載:「(王)穆,(王)劭子,字伯遠,晉臨海太守。」《晉書·王導傳》說他是「臨海太守」,育有「三子」,僅此而已。《伯遠帖》里,王珣誇伯遠是「群從之寶」,堂兄弟中能成大器者;體弱多病,只願閑居優遊,因為出任官職,不能按自己的願望生活了。這些內容,都不見文獻記載。帖末「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四句,是對收信人而言,意思是:分別如在昨日,卻類古今;遠隔崇山峻岭,不能前往拜望。王珣在尺牘中道家事,行文遣詞親而敬,收信人與他應是同輩人。

東晉王珣行書《伯遠帖》

王珣的墨跡,北宋後期存有《伯遠帖》和《三月帖》,都藏在內府。《三月帖》是草書,筆勢翻轉連綿,頗似王獻之,北宋初年的《淳化閣帖》(卷二)收刻,但不及徽宗《大觀帖》刻得精細。「靖康之難」以後,《三月帖》墨本銷聲匿跡,《伯遠帖》在民間輾轉流傳。幾百年後,《伯遠帖》獻進清宮,成了乾隆皇帝的「三希」之一(另兩件墨跡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中秋帖》)。這位風雅皇帝以為他的「三希之寶」都是晉人真跡,事實上,《快雪時晴帖》是唐摹本,《中秋帖》是米芾節臨王獻之《十二月帖》的寫本,今天鑒定家只認《伯遠帖》是真跡。

東晉王珣草書《三月帖》

《伯遠帖》的「真跡」身份,我有點懷疑。第二行上端的「期」字,右邊「月」的第二筆寫得很反常,轉折後往下寫,理應縱筆直下,那豎畫卻有接筆,相接的部位很反常,而且是錯位相接。我曾以為,這個錯位是因紙張殘破所致,在故宮仔細觀察原件,此處紙面不殘也未破。王珣寫行書,運筆很快,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常之筆?揣測《伯遠帖》是摹本,大概摹寫的底本有殘缺,後人一摹,才出現錯位的接筆。為此,先後與幾位同行商討,有的說王珣寫到這裡時遲疑了一下,有的說是紙皺造成的,均未能消除我的疑竇。後來讀到清朝吳其貞《書畫記》,說《伯遠帖》是「唐人廓填」。這個問題,沒人深究。

王珣生活在東晉中後期,一代名臣王導之孫。父親王洽,比王羲之小20歲,是隔了幾房的同輩。王洽推崇王羲之書法,他說,要不是王羲之「俱變古形」,恐怕他們還在師法鍾繇和張芝。這句話,王珣的孫子王僧虔寫到《論書》里,成為我們確認王羲之書法「變古制今」的重要依據。王羲之投桃報李,回信誇王洽:「弟書遂不減我。」王洽能寫多種書法,尤善草書。王珣、王珉兄弟,又和同輩的王獻之保持著良好關係。謝安去世,王珣不計謝安絕婚的前嫌,入都弔唁,先到族兄王獻之家裡徵詢意見,然後才去謝家「哭謝公」。王獻之和王珉都做過中書令,是前後任,年齡一大一小,於是獻之有了「大令」的徽號,王珉則稱「小令」。書法上,獻之把王珉當競爭對手,曾經調侃他:「弟書如騎騾,駸駸恆欲度驊騮前。」獻之自比駿馬,喻王珉為騾子,指其書法名望上的差別。「駸駸」,是指跑得很快的樣子,王獻之這樣說,好像王珉意欲超過他。王獻之擅長行草書,王珉以行書見長,據王僧虔說,王珉的筆力勝過獻之。

宣和書譜題跋

王珣以「才學文章」見稱,雖能書,但書法及名望不如其弟王珉。到了南朝宋、齊時代,他的孫子王僧虔(426~485)成了當時無人可比的大書家。王僧虔父親王曇首(394~430)是王珣幼子,王珣52歲去世那一年,曇首才8歲。王珣有過婚變,原配夫人是謝家女,後來兩家鬧矛盾,謝安干預,謝氏與王珣離異。王珣另娶之後生了王曇首。

王僧虔生活在宋、齊兩朝,藏有許多漢晉名家書跡,能識讀古篆,著有《論書》與《書賦》。他擅長楷書,書法名望極高。名高可喜,也招來麻煩。宋孝武帝喜好書法,欲擅書名,與王僧虔爭名分,他不敢顯跡,而寫字的事又避免不了,只好用拙筆寫字,自殘其書,長達七八年之久。

他有三件楷書帖傳世。《劉伯寵》、《謝憲》二帖是刻本,刻入《淳化閣帖》(卷三)。這兩帖,皆以「臣僧虔啟」開篇,末有「謹啟」,前後呼應,不是常見的尺牘,而是啟一類的公文。南朝文論巨著《文心雕龍·奏啟》告訴我們,曹魏的公文中始雲「啟聞」,或在奏表的末尾雲「謹啟」,此種公文形式是由漢朝奏、表這兩種公文書變異而來。晉朝以至南朝,盛行啟這類文書,用於「陳政言事」,或者「讓爵謝恩」。《劉伯寵》、《謝憲》二帖都是「陳政言事」之啟,篇幅長於《王琰帖》,書法卻不及。

南朝王僧虔楷書《王琰帖》

《王琰帖》是唐摹本,縱26.3厘米,下端有火燒的焦痕,乃《唐摹萬歲通天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中的一件。原無單獨帖名,明朝無錫人華夏將《唐摹萬歲通天帖》刻入《真賞齋帖》後才命名《王琰帖》。此後又有《太子舍人帖》、《在職帖》的別稱。此帖第一行頂格寫「太子舍人王琰」,按現在的書信格式,很容易理解為王琰是受件人,其實這是一件薦(授)官的文牒。雖然末行署款「王僧虔啟」,卻不是啟,所以文書格式也不同。《王琰帖》4行33字,文字不多。說及「太子舍人王琰」希望外放到江州或郢州所轄的「小郡」任職,理由很簡單,因為「家貧」。這類例子很多,東晉衛夫人之子李充,南齊張融,皆出身名門,當時知名書家,他們要求離京做地方官,皆以「家貧」為由。說及王琰,《南史·范縝傳》提到一位,他參與過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的「神滅之爭」。他譏刺范縝帶有人身攻擊的味道:「嗚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機鋒甚健的范縝毫不客氣:「嗚呼王子!知其祖先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這位王琰出身太原王氏,不知是否王僧虔在《王琰帖》里提到的那位王琰。

東晉王珣行書《伯遠帖》

《王琰帖》多用側鋒,筆調活潑;姿態秀整,有橫張之勢,接近王獻之行楷《廿九日帖》的體態。但筆力柔和,不及王獻之方峻。時人常把王僧虔和王獻之相提並論。宋文帝看到他書寫的素扇,甚至說:「非惟跡逾子敬(王獻之),方當器雅過之。」王僧虔的楷書祖述王獻之,但唐朝人認為,「宜有豐厚淳樸,稍乏妍華,若溪澗含冰,岡巒披雪,雖甚清肅,而寡於風味」。

王珣、王僧虔生活在「二王稱英」的年代,「二王」的籠罩成了他們共同的宿命。但「二王」書法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而非全部。在《伯遠帖》和《王琰帖》里,我們可以感受到羲獻父子以外的名家風流。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花事 當時明月在
黃琦:來到鄉下,看天色變長
夏夜聽雨
京都行走之:交錯時空的呼應
炎天時雨 十里荷花

TAG:三聯生活節氣 |

您可能感興趣

王珣與《伯遠帖》
王珣《伯遠帖》欣賞
晉王旬《伯遠帖》
高清碑帖|王珣《伯遠帖》
經典欣賞——《伯遠帖》
歷代原色法帖選——《王珣伯遠帖》
二玄社原色法帖《伯遠帖》賞析
《天下十大行書》第四:王珣《伯遠帖》
百日百帖挑戰之六:王珣《伯遠帖》
經典珍藏!原色法帖選 34:《伯遠帖》
高清逐字放大!(晉)王珣《伯遠帖》(二)
被董其昌稱為「千年尤物」的《伯遠帖》
高清逐字放大!(晉)王珣《伯遠帖》(一)
十大行書芻議之四:《伯遠帖》
王珣行書《伯遠帖》,東晉王氏家族唯一一件墨跡真品
為何《伯遠帖》在「三希」中地位遠超其他二帖?
《伯遠帖》——天下第四行書
王珣《伯遠帖》單字放大,晉人筆法一覽無餘!
耐人尋味的《伯遠帖》賞析
中國書法原色法帖欣賞——伯遠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