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一定要在事上磨鍊

一定要在事上磨鍊

王陽明認為,克己之功不可間斷,克己與本體所處的動靜狀態無關。一味求靜,反而更容易潛藏私慾。因此,王陽明提倡於動時克己。

王陽明與弟子陸澄曾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傳習錄》上卷對此有記載。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時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所謂的「事上磨鍊」,就是通過具體事情來實現克治之功,這要優於一味靜心修養。

王陽明曾以弟子陸澄的真實經歷為例,來闡述事上磨鍊的重要性。陸澄在鴻臚寺小住期間,某日突然收到家信,得知兒子病重。聞此,陸澄心急如焚。王陽明見此便向其闡述事上磨鍊的必要性。

王陽明道:「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閑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鍊。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人於此處多認做天理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過,少不及者。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始得。」(《傳習錄》上卷)

此外,王陽明還舉例道:「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葯。」

王陽明認為:「事上磨鍊」並非完全否定靜坐、靜心之效用,他只是擔心一味靜心會陷入虛無縹緲之境,不利於修身。王陽明與弟子陳九川的問答正揭示了這一點。

又問:「用功收心時,有聲有色在前,如常聞見,恐不是專一。」

曰:「如何欲不聞見?除是槁木死灰,耳聾目盲則可。只是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靜坐,其子隔壁讀書,不知其勤惰,程子稱其甚敬。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譏他。」

又問:「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說未透。心何嘗有內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講論,又豈有一心在內照管?這聽講說時專敬,即是那靜坐時心,工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工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傳習錄》下卷)

王陽明受命平定橫水、桶岡、三浰反賊之際,曾深切感受到在行事中進行省察克治的重要性。因此,在正德十一年至十三年期間,王陽明講學的重點即為事上磨鍊。

王陽明主張,省察克治之功應為動時之功,即通過具體事件來實現。就禪宗而言,此為臨濟禪。與此相對,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儒者提倡的「靜坐論」就相當於禪宗的曹洞禪。

宋代高僧大慧宗杲及日本的白隱禪師均為臨濟派僧人。他們認為,於靜處悟禪容易,於動處悟禪難。能於動處求得心靜者是為真正心靜,能於動處悟禪者是為大徹大悟。能真正心靜者無關乎本體動、靜與否,此心靜亦非由一味靜坐而求得。專註靜坐之人自以為悟禪,然此禪多於動時消泯。

總之,兩位高僧認為,動處悟禪的功效要勝過靜處悟禪萬倍。這與王陽明所提倡的「行事中進行省察克治」觀點不謀而合。

王陽明心學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董平教授:陽明心學不是當代「雞湯」
錢穆:天下之學 盡在王陽明心學
董平教授:知行合一的真義
心學的時代已經來臨
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清華寫給這封考生的信刷爆朋友圈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除夕,這些事一定要做
拔牙前,這些事你一定要知道
只要活下去,一定有開心的事來臨
如果你愛上一個人卻無法在一起,一定要做到這四點!
和射手座在一起一定要知道的事
無論如何,一定要趕上初一早上那掛鞭
正在減肥路上的你 這些常識一定要懂
拔牙前,這些事你一定要知道,不然會惹上大危險!
上班啦!不想節後綜合症找上門,一定要趁早做這幾件事
遇見你,不一定要在一起
說話不一定要守信,做事不一定要做到
既然一切都會過去,那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
和獅子座在一起一定要知道的事
玩壺,手上一定要有幾把好壺
想要忘了前任,你一定要做到這一點!
離開家之前,這件事一定要做
航母之上一定要注意這個:雖不足幾克,但一定要清理掉!
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其實隱形門不一定要做在背景牆上,做在這裡也一樣很漂亮
拔罐刮痧這些事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