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者讀者 暢敘情緣(二)

作者讀者 暢敘情緣(二)

因為共同的愛好,他們在這裡播撒希望,辛勤耕耘;

因為共同的追求,他們在這裡腳踏實地,記錄江銅的發展變革;

因為共同的信念,他們在這裡追逐夢想,實現人生的價值;

……

他們和江銅報一起成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江銅報作者,亦是讀者。

風雨兼程,我們總有同行者!

賀江銅報彩版

王振坤

千枝競秀江銅報

滿目金花萬朵嬌

綻放輝煌增國色

今朝出彩更妖嬈

你若在,我就在

黎乙熛

小時候,對於在山村長大的我來說,課外讀物主要是爸爸從學校帶回來的舊報紙,通過報紙,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那時候,我曾突發奇想,哪一天,自己也能由讀者變成作者。大學期間,在《贛南日報》上登了一「豆腐塊」後,又異想天開,自己能由作者變成記者。畢業後來到江銅,上班第一天走進辦公室,按照分工要求落座,環顧四周,眼光停駐處是報架。報架由上而下疊放著不同的報紙,最上面的是小張,最顯眼,我順手拿來一看,滿眼驚訝:「江西銅業報,江銅竟然還有自己的報紙!」

「有啊,報紙每周都會寄來,有空你也寫寫,試試投稿。」 時任礦工會主席的王家通臉帶微笑地說。

沒想到這一拿這一寫,竟然圓了我那記者的夢。從趴桌子「爬格子」到盯電腦「碼字」,從漸入到淡出,我與《江銅報》已同行相伴了二十三年。

最初,我用大學期間的筆名「魯穎」投了第一篇詩歌《磐石》和第一篇散文《媽媽?女孩?吻》,沒想到均被採納見了報,這大大激發了我的寫作興趣。第一篇消息《用大愛托起明天的希望》發表後,我便開始了江銅報職業撰稿人生涯。1996年8月30日報社還給我頒發了記者證,從那以後,我成了《江銅報》一個真實的細胞,一個不斷為她遣詞造句的細胞,一個時常為她喜為她憂的細胞。

在《江銅報》,我增長了許多知識。比如為了報道採礦指標及相關參數新聞,你必須全面了解採礦工藝;又如撰寫選礦成果,你就要系統熟悉選礦工藝;哪怕是報道一條簡單的黨建工作消息,你也要充分清楚黨建工作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知識就是在這樣的讀和寫的過程中呈幾何級數倍增的。

在《江銅報》,我結識了很多朋友。作為撰稿人,《江銅報》就是一個百花園,在這個大家園裡我認識了活躍在礦山、冶煉、加工、多經領域的同行,有時大家在一起,探討觀念,交流心得,學習技能,共釋胸懷,可謂其樂融融。朋友在這裡不是一杯酒,而是一個字、一幅圖、一道心領神會的風景。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說:有朋自江銅報來,舒服!

在《江銅報》,我收穫了太多太多意外。寫作,用手寫,其實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用心寫,則是一件鳳凰涅槃的事。時間在飛字走句之間,總是覺得太短;文章在斟字酌句之間,總是覺得太長。寫作通訊報道或文學作品,要我說,其實就是寫作者的心。一年365天過去後,常常疲憊不已,然而,第二天總是不由地背起行囊啟程。這也許是天下「寫手們」共同的不是執念的執念吧。也許由於執著的原因,所以能收穫一次次意外的驚喜。《艱難中崛起》意外地獲得《江銅報》「好新聞」一等獎大獎,《世界上那個最愛我的人走了》意外地獲得《江銅報》優稿。「優秀通訊報道員」的名頭也經常意外地出現在年度記者大會上……不為花開而來,卻有柳蔭叢生。

歲月如流,真情不改。因為工作變動,不做記者已多年,卻「老賴」般待在《江銅報》工作群里不離不棄。理由很簡單:只想心能與《江銅報》及一代又一代英才靠得更近一些。也許《江銅報》的名號會變,版面會變,甚至呈現形式會變,但我會做你的永久粉絲,一張報一生情,你若在,我就在。

那些或淺或深的腳印

呂建新

二十多年前初識《江銅報》,已然欣喜,如今憶起,更覺味長。流光如同顯影液,把歲月深處那些定格的記憶一點點顯露出來,漸次清晰。躍入眼底的,是江銅報上印成鉛字的文章,刻在心裡的,是自己多年來執拗的熱情。

《江銅報》於我,究竟有怎樣的意義?每每我對著電腦獨坐,時光里的文字,氤氳著沁人心脾的回憶。然後,我就會想起《江銅報》里那些或深或淺的腳印。

結緣《江銅報》時,我還只是個學子。在江銅校園閱覽室的一角,當指尖划過那些帶著溫度的文字,年少的浮躁也隨之被抹平。與美文為伴,或記或摘,走過了那段青郁蔥蘢的青春歲月。

工作後,與同事並肩工作的點點滴滴,激起了我久違的創作慾望,於是就有了無數獨自待在操作室里奮筆疾書的日子。火熱的一線場景激發了我無盡的創作熱情,可雖然投稿無數,但最終變成鉛字的卻並不多。

「《江銅報》虐我千百遍,我待《江銅報》如初戀」,我自嘲著,卻始終樂此不疲。

2003年3月,我走進廠政工辦,成為一名基層通訊員,那一刻,感覺離《江銅報》的距離已經不遙遠了,為此暗自竊喜時,一位資深前輩的話點醒了我:「這可是我們的一個『制高點』,我投的很多稿件如同泥牛入海……」

前輩的調侃中雖透出幾分無奈,但他也鼓勵我,選擇了就不要後悔,認定的路就要勇往直前。

抱著純粹的想法和幾近痴狂的態度,從拍攝、採訪到寫稿,沒日沒夜地加班,一個又一個來自內心的掙扎,還有持續的高強度寫稿帶來身體的諸多不適。「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始終咬牙堅持著最初的夢想。

從小豆腐塊到副刊的散文,再到長篇通訊,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江銅報見證並記錄了我的成長。

時間如白駒過隙,我專職從事宣傳的15個年頭過去了,廠里的新聞宣傳格局和隊伍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隊伍青黃不接、新聞從業人員底子薄……」新的困難不斷挑戰我的底線。幾經徘徊、幾度退縮,甚至開始懷疑當初的選擇,但每每看到為了採訪穿梭在風雨里的晚輩,看到深夜辦公室還亮著的燈,我彷彿看到了當初的自己。

「抓團隊、帶梯隊,下現場,搞合作……」,在領導的信任和晚輩的堅持下,我和我的團隊走過了一道道坎,爬過了一座座山。終於,新聞隊伍在茁壯成長,團隊戰鬥力在不斷增強,我也看到了一道道最美的風景線。

進入2014年,網路傳播、新媒體異軍突起,不斷衝擊著傳統的報刊。此時,《江銅報》編輯們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點,他們逐漸從單一的報紙加速向新媒體邁進。

我就像台老舊的電腦,程序運行多了,跑動起來就很難,而且容易卡,甚至死機。所以,不得不換代升級,艱難地去適應《江銅報》這台大存儲容量、高速運行的伺服器。

可喜的是《江銅報》開始變得愈加從容、開放。同步上線的QQ群,內部新聞從業人員之間的互動渠道;「江銅傳媒」微信公眾號,拓展延伸了新聞宣傳的觸角。

2014年10月,一個QQ小頭像在不斷地閃動,「我是江銅報編輯,剛才粘貼的是文章《一本維修寶典》,你看能不能配個言論,增強效果……」,報社編輯在QQ里的盛情邀約,讓我有些意外。

「我試試吧。」我的回復雖然簡單,編輯似乎覺察出了其中的忐忑,還細心地叫我留了聯繫方式,說了許多思路和想法,我感受到了電話那頭的親切與坦誠。

認真看了幾遍後,我開始腦補,梳理,並敲打著文字。幾小時後,當我把《建立設備維修檔案,共建知識共享平台》這篇速成的稿件傳給他時,這次頗感驚訝的是編輯。我明白,驚訝的倒不是文字和功底,而是我的態度和痴狂勁。

這篇稿件也成為2014年10月,《江銅報》試水內部區域網絡傳播後,我的第一篇刊載文章。

這之後的32個月里,我陸續刊發了31篇文章,3.3萬的文字。絕大多數的板塊里,都留下了我一串串的新聞足跡……

「QQ群、OA新聞網頁、手機微信公眾號」,伴隨著網路信息化、新媒體極速的發展,《江銅報》迎來了新的變革。人文、故事、人物、企管、產經、評論、專題、要聞……隨著板塊的多元化,江銅報的傳播力正在不斷加強。

涅槃後的「江銅傳媒」微信公眾號,也以其極旺盛的生命力在發展。我明白,此刻,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我與《江銅報》之約還將繼續上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銅傳媒 的精彩文章:

副產品又獲金獎?淡定,它還能外銷一千多萬呢!
「肉肉」的春夏秋冬

TAG:江銅傳媒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與讀者的關係
《文心》系列讀書筆記——作者與讀者的關係
《海賊王》作者訪談:對歐美讀者曾「特別照顧」
大神訪談——言情天后丁墨,讀者是作者的書友
《朗讀者》里的愛情
《朗讀者》董卿經典開場白賞析(二)
【悅讀者】手-蕭紅
董卿《朗讀者》中的美文(一)
安饗詩韻.舞詩子 從讀者向作者位移
《芳華》原著作者嚴歌苓來常與讀者分享寫作體會
畫家魏惠東:閱讀者 思考者 修鍊者
作文素材 朗讀者
《中華兒科雜誌》有獎調查(二):讀者閱讀習慣
一首詩可以在讀者理解之前,打動讀者
屬於本報讀者的神操作!
新媒體時代,記者編輯抓住讀者的二十條寫作秘訣
朗讀者——費贇:《簡單》三毛
《芒果朗讀者》徐婷:七言詩
聰明作家與糊塗讀者
與推文讀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