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穿越回唐朝你要去哪兒讀書?

穿越回唐朝你要去哪兒讀書?

書齋、學館、山林、寺廟……

唐朝人讀書的地方可真不少。

假如穿越回唐朝,你要去哪兒讀書呢?

今日微信節錄自尚永亮老師的新書《詩映大唐春——唐詩與唐人生活》。

關於唐人讀書,可以說的事情很多。

我們先來談一下唐人的書主要是

在哪裡讀的。

有錢在家讀書

一般來說,唐人第一個讀書的地點是在家中,這主要是在他們的幼年時期。在家讀書就要求家中須有讀書的條件,這對於那些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子弟來說,應該不成為大的問題。

比如武則天時,官至宰相的狄仁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狄仁傑就是在家讀書的。

《舊唐書·狄仁傑傳》載:「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說的是仁傑少年之時,有一個門人被害,縣吏就跑到他們家裡去查訪。當時和他一起讀書的孩子們,都跑去應對縣吏的責問去了,只有狄仁傑一個人在那兒端坐不動,還在讀書。縣吏責備他為何不去,狄仁傑回答道:在我讀的這個古書里,聖賢的那些道理都讀不過來,我哪兒還有時間來應對你們這些俗吏的責問和盤查呢。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家讀書的狄仁傑,是何等的專註!

沒錢也要買書

當然,也有不少人家境並不寬裕,但是他們卻特別捨得掏錢來買書,在家庭的文化建設上投資,購置了非常多的書籍。

實際上,這既是為自己的人格理想和出路進行投資,同時,也是為孩子的未來進行投資。

《舊唐書》里記載柳公綽「家甚貧」,但是「有書千卷」。比較典型的是河南人杜兼常,杜兼常把自己並不豐裕的俸祿拿出來,購置了非常多的書籍。《南部新書》里說他聚書至萬卷,而且他在每一卷後邊都要題寫幾句話,這幾句話很有意思,是這麼寫的:「清俸買來手自校,汝曹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皆不孝。」意思是說:我拿清廉的俸祿把書購買到家,買到家之後我還要親自來校勘,你們這些孩子們讀了這些書,就應該知道聖賢的道理,凡是把這些書賣出去或者是借給別人的,都屬於不孝。這些書可是他拿從嘴巴里省出來的錢買的,所以他非常珍視,愛之如命。

和杜兼常一樣,藏書很豐厚,並且自己進行校讎的,還有韋處厚、柳仲郢。柳仲郢對書的嗜愛,應該說,比他父親,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柳公綽還要嚴重。他每本書都有三個藏本,一本收在書庫里,一本供自己閱讀,一本供孩子閱讀。當時沒有複印的技術,這樣多的本子,每一本書都分三本,都是通過抄寫而形成的。一筆一畫地抄下來,而且要用楷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蠅頭小楷,寫起來還是非常費勁的。由此可見他對書的愛惜程度,以及對下一代讀書的關愛和重視。

找間學校可謂正途

在家讀書自然有說不盡的好處,但是在家讀書又必須具備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

一是家裡必須有足夠數量的藏書以供閱讀,二是家中必須有知識水平足夠高且有時間施教的長輩。

這兩個條件恐怕缺一不可。兩個條件都具備了,在家裡讀書是不是就一定可行呢?怕也未必,因為大家都知道,那些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見得就能夠教好自己的子弟。要麼是對孩子過分溺愛,要麼就是督責過嚴,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恨鐵不成鋼。這樣一來,反而適得其反,就形成了欲速則不達的情況。所以,歷來的家學恐怕都代替不了正規的學校。既然如此,唐代文人讀書的第二個地點,就不能不是學校了。

隋·展子虔《授經圖》

唐代學校根據等級分為幾種,讀書人在各等級學校的讀書機會是不平等的,這受到社會等級制度的嚴格控制。

唐代的學校分幾種,有中央一級的學校,有州學,有鄉學,還有村學。就中央一級的學校來看,隸屬於國子監的有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玄宗開元後期設置廣文館,也隸屬於國子監。在這幾種學裡,書學、算學、律學是屬於講究各科專業知識的教育機構,類似於今天的專科學校。其餘的主要以講儒家經書為內容,類似於今天的綜合性學校,它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進士、明經等等一些從政人才。中央級學校的入學資格規定得很嚴格,一般按照父親或者祖父官職的品階來進行錄取。比如二品以上、三品以上的學生能進哪個學校,四品、五品以上的能進哪個學校,都有嚴格的規定。國子學只收300人,一般是文武三品以上的子孫才能夠進入。太學收500人,一般是五品以上的子孫才能夠進入。四門學收1300人,其中500個名額,專門留給勛官三品以上和文武七品以上的子弟;另800個名額,留給「庶人之俊異者」,即庶人中間特別優秀的人。至於專科學校錄取的人數,那就非常少了,律學只招生50人,書學和算學各招30人。

國立的教學機構就這幾種,招生的人數又如此之少,一般的子弟是很難進去的。為了補充這種缺憾,就有了州學和鄉學。州學和鄉學的數量就非常多了,各州都有州學,各鄉都有鄉學。州學、鄉學之下還有村學,這種村學估計就是村民們自發設置的了。在唐高宗、唐玄宗下的詔令里,就有若干興辦州學、鄉學的內容,每一鄉之內都要謹慎地選擇師資進行教授。《太平廣記》里有一篇《竇易直》,就是記載一個名叫竇易直的學生在村學學習的情況。這段材料記載得比較詳細,說竇易直年少的時候家境很貧寒,只能入村學就讀。校舍很破陋,難以遮蔽風雨。有一天到了黃昏時分,風雪驟至,學生們都回不了家,只能擠在一起圍著火堆烤火來取暖。這是一則典型的唐代偏遠農村的村學生活圖景。恐怕那個時候的學校,還遠遠沒有普及到一村就有一個學校的地步,所以不少的家長只能把學生送到鄰村,或者是很遠的村子裡的學校去讀書,那麼遇到這樣的風雪之夜,這些孩子們就回不了家了,家長們的擔心也就可想而知。

在這些村學裡,學生都學些什麼東西呢?相關記載不多,但是就可以找到的資料看,他們也學習當代一些著名詩人所作的詩歌。比如中唐時期,元稹在浙東任職,在平水市中親眼看到村學的孩童們學習歌詠,一問,孩子們一起回答說:「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樂天是白居易,微之就是元稹自己。這是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里說的一段話,由此我們也就大致了解了唐代那些村學的一個基本情形。

去寺廟讀書也是一種態度

山林寺廟的清幽景緻與師從得道高僧的誘惑,使得寺廟與俗家的讀書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所以唐代文人多讀書于山林。唐人讀書的山林,主要是指建在山林中的佛寺和道觀,當然也兼指山中的別墅或者是居住在山水之間的人家。關於唐代文人在山林里的讀書生活,較早做出論述的是台灣學者嚴耕望,他的《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概述了唐代文人在山林讀書的基本情形,又對讀書山林的一些詩人、文學家進行了基本統計。大概有近百人,比如陳子昂、李白、岑參、李華、劉長卿、孟郊、李賀、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等這樣一批詩人,都曾經在山林讀過書、習過業。

明·仇英《輞川十景》

唐代士子把寺觀視為一個讀書的好去處,恐怕有幾個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寺院有可供師從的大德高僧,這些高僧飽讀詩書,不僅勤習佛法,而且對儒學也有很深的造詣,對前來求學的士子,是可以答疑解難的。《因話錄》里就記載了一個名叫劉彥范的和尚,說他「雖為沙門,早究儒學,邑人呼為劉九經。顏魯公、韓晉公、劉忠州、穆監寧、獨孤常州皆與之善,各執經受業者數十人」。劉彥范被人呼為「劉九經」,那就是博覽九經了。身為沙門,又對儒學這麼熟悉,這樣的人自然可以教授一般的學子。而且劉九經和同時的一些著名的文人顏真卿、獨孤及等相互游從,跟他學習的就有數十人。由此可知,當時的一些寺院確實具有學校的性質。

有的寺院為了提高本寺的知名度,還有意識地網羅一些水平高、才識出眾的士子,包括有培養前途的兒童。比如晚唐的一個詩人名叫齊己,是長沙人。當時他們家鄉旁邊有一個同慶寺,這個寺比較大,齊己小的時候在寺周邊放牛,放牛時不忘讀書吟誦,一有所得,就在牛背上寫出來。僧人們發現齊己非常聰明,就勸他出家,把他給招到了寺院里,藉以「壯其山門」。這個故事記載在北宋陶岳編寫的《五代史補》中。

除了招募學生,寺院還有一些辦法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就是招聘那些有通才的、知名度比較高的人士,讓他們來寺院居住,或者做寺院的住持。顏真卿寫過一篇文章叫《泛愛寺重修記》,其中明白地表示:我不信佛法,但是「好居佛寺,喜與學佛者語」。雖然他不是佛教中人,但是和佛教的關係很密切。中唐時期有一個著名的詩僧叫皎然,顏真卿和皎然的關係就非常密切,經常在一起舉行文酒詩會。

五代·周文矩《文苑圖》

寺院吸引士子的另一個原因是可以白吃白住。家境貧寒的士子在寺院讀書,可以免費隨齋寄食。我們知道,佛教是以普度眾生為它的基本目標的,對那些貧寒家庭的孩子免費提供食宿,還是頗有吸引力的。所以,不少貧寒子弟為了改變自己拮据的經濟狀況,便來到寺院,通過這樣一條途徑來讀書,增長知識。這些在寺院里苦讀的貧家子弟,有的後來還真的成了大器。據《鑒誡錄》記載,有一個叫羅向的人,原籍廬州,因家裡貧困,到福泉寺僧房寄足,每天隨僧一食,其他時間都用在學習上。這樣學了幾年,出去之後很快就當上了朝廷的命官。後來他「持節歸郡」,「專游福泉寺」,在寺中住了兩夜,並且題詩於寺院的牆壁上。詩中有這樣兩句:「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鳴西上虎符歸。」回想二十年前在此讀書時還只是一介布衣,現如今手握虎符、威風八面地回到了當年的寺院,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應該說,這樣的故地重遊,既表現了羅使君的得意,也會使寺院的僧人們感到榮耀的。

南禪寺

(據文物專家考證,目前我國尚存唐代建築四處,全部在山西省境內。規模較大的是南禪寺和佛光寺在五台縣,其餘兩座是平順縣的天台庵和芮城縣的廣仁王廟。)

下圖為林徽因考察佛光寺以及如今的佛光寺大殿。

寺院吸引讀書人的第三個原因,在於寺廟的環境清新優雅,是讀書的好場所。「天下名山僧佔多」,大凡寺院所在,都是好山好水、優雅清靜、與塵世幾乎隔絕的地方。這樣幽靜的環境,自然是讀書學習非常好的一個選擇。而且佛教、禪宗都重視「空」「寂」,這裡的「空」和「寂」,說的既是內心,也是外界。唐代著名詩人常建有詩描寫寺院的「空寂」之狀,其《題破山寺後禪院》說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唯余鐘磬音。」這首詩,寫了「空人心」的潭影,寫了除鐘磬音之外的萬籟俱寂,特別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兩句,深得後人讚賞,它將寺院里那種寂寥、空寂的環境刻畫、渲染得十分形象。在這樣幽獨的環境里,不要說讀書了,即使不讀書,偶爾來此體驗一下、品味一下,也是一種享受。

當然,除了環境好,山寺里的藏書一定要能夠滿足這些士子才行。不少寺院的藏書都是很豐富的,而士子們在寺院所讀書籍也多與科舉考試有直接關係。這些書籍包括經書、史書,以及歷代的文章詩賦,同時還有相應的創作活動。中晚唐詩人李騭在他的《題惠山寺詩序》里就記載了在山寺讀書的範圍和所作詩歌數量:「肄業於惠山寺,居三歲,其所諷念:《左氏春秋》《詩》《易》及司馬遷、班固史,屈原《離騷》、莊周、韓非、書記,及著歌詩數百篇。」從這段話可以知道,寺院藏書還是相當豐富的,包括經史子集等各個門類,而這樣的寺院儼然就像一個小型的圖書館了。

所以

關上手機

好好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雅好書 的精彩文章:

TAG:博雅好書 |

您可能感興趣

去哪兒看書好呢
鄧超周杰倫,居然要帶著孩子上《爸爸去哪兒》了嗎?
想出去走走又不知道去哪兒?來看看這裡!
那些不回家的蛙兒子,你知道他們都去哪兒了嗎?
喂,你看見我腮紅丟哪兒了嗎?
柳傳志:我是誰,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我那些許久未見的朋友啊,得帶你們去哪兒吃飯呢
爸爸去哪兒里的孩子們,如今都越長越好看
爸,你去哪兒了?
寒假去哪兒玩?帶你的娃來圖書館逛逛吧!
刺史請求辭官,皇上: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他該怎麼辦?
今天就是兒童節了!還沒想好帶寶寶去哪兒玩?來這兒准沒錯!
我是誰?在哪兒?要幹什麼?
那些閱讀和不閱讀的孩子,差別在哪兒呢?
嘿,你去哪兒啦
十二星座玩穿越,你最想去哪兒?
帶你潛入故宮裡看看慈禧的手跡,你知道在哪兒嗎?
爸爸,你往哪兒摸呢?
爸爸去哪兒?帶著孩子重走長征路了!
寒假去哪兒?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