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拒當新東亞病夫,我們呼籲成立「未病節」!

拒當新東亞病夫,我們呼籲成立「未病節」!

1.治與防,哪個更重要?

近兩個月來不斷驚聞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遭遇洪災,一些城市交通洪水浩蕩、寸步難行;一些沿江村落被淹沒,正在生長的莊稼「泡湯」了。幸虧有鋼鐵般的武警官兵挺身而出,在動輒數百億經濟損失的災禍之下,人們錢是丟了,但性命猶在!

媒體宣傳抗災精神的熱血英勇時,也在反省水災預防措施比如疏浚河道、修築堤壩、退耕還湖等等成效。災難襲來,人力所能及不過是把損失降到最低;而風調雨順時,我們似乎並無鬆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這根弦的天資,畢竟很多年來,天災並不是稀客。

其實,疾病是每個人生命之中的「山洪」,它們潛伏著,一旦忽視它,就在不經意間爆發搞破壞,「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如果今把疾病比作人生的大暴雨的話,那麼目前整個醫療體系都在疲於奔命地「救苦救難」。

在北京三甲醫院,一個主任醫生大夫出診接待上百個病人,忙得連水都喝不上,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花金寶教授說:「我行醫幾十年,每天都在拚命看病。結果,病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治越多。作為一名醫生,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我們看到醫院和醫生處於疾病泛濫成災的下游兢兢業業,而政府也不斷出台醫療保障政策把越來越多的疾病納入保障體系,在下調藥品價格上不遺餘力的改革,但這些都是治標,而非治本。

怎樣才算「治本」?這就不得不借鑒傳統文化的智慧,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從「道法自然」哲學之中摸索出「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因勢利導把水之患變成水之利。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就強調了「防優於治」思想,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另外在《靈樞·逆順》中也說「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之前聽過一個老中醫講過「用藥如用兵」,上兵伐謀、其次伐病、最下攻城,而偉大醫生當然是讓病人不生病,次之把病消滅初起之時,最下的是當病人病入膏肓之再猛葯去沉痾。可以說,黃帝內經「治未病」思想深刻影響中國人的養生觀,並開創預防醫學之先河。

2.中國人重新戴上「東亞病夫」帽子,救世良方在哪?

我國GDP佔據世界經濟15%左右,位居第二;按國民經濟增速,到2020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將不再是夢想;國力的強盛讓中國人站起來挺直了腰桿,但我們反問:人們身體越來越好了嗎?

中國的高血壓患者超2億人,每年增加1000萬人,並且有一半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疾病;糖尿病患者9240萬,而1.4億人血糖在增高;我國心腦血管病人達2億,佔據每年總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而我國的惡性癌症發病率為285人/10萬,2015年新增癌症病人就達492.2萬人,慢性病已成為每年死亡人口的85%,可以說,慢性病已經成為危害國民健康的頭號殺手。而這些疾病屬於國家醫保的大病,很多三甲醫院的這些科室病床往往人滿為患。

有些年輕人覺得這些疾病基本屬於「老年病」,自己身強體壯、精力充沛還遠著呢?實際上年輕人由於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經常熬夜、煙酒過度、缺乏運動、胡吃海塞等等,根據世衛組織調查,中國有大約6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感覺身體被掏空」成為一句調侃的話,但背後折射出都市年輕人因高強度生活壓力對健康的焦慮。根據中華醫學會的調查,糖尿病的年輕人、低齡化趨勢明顯;甚至青少年患帕金森病的患者就佔據該總病人數的10%。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國醫療服務與健康管理水平,任由這種狀況進展下去,中國人將成為新「東亞病夫」。

「東亞病夫」是一個過去百年間積貧積弱的恥辱印記,如今這頂帽子似乎在人的體質面前似乎變得實至名歸起來,中小學學生背負巨大的應試壓力人十幾年如一日辛苦學習,終於變成了近視眼和駝背了;體育課流於形式主義。每當中日韓三國少年足球賽、登山、夏令營時就能看出國人在體能和健康素質上的巨大差距。令人可悲的是,在為數不多休息時間內,很多年輕人沉迷於《王者榮耀》等手機遊戲,而電子屏幕豐富娛樂也讓人們越來越懶。所以,身體生病不是醫院的錯,也不能埋怨社會保障體系,我們每個人是否有愛惜自己的身體?

在我國醫療體系是在「治已病」的導向之下,人們在生病之後去看醫生,並且長期處於養病狀態,既缺乏基本的醫學常識,也缺乏健康管理知識;現在醫生的職業壓力導致了他們只能顧得上「末端治療」,沒有從「源頭」喚起人們「治未病」的意識,並教給他們養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

人們常說「最好的醫生是自己」,這是對「治未病」的理念的深入理解。首先,每個人應該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不生病、少生病;其次,要定期做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第三,即使是藥物治療最終也要依靠人體免疫來達到治病目的,在「養病」過程中注重養生,防止病情轉移或者複發,從而維持身體健康。其實,老祖宗早就把「治未病」法寶交給了我們,只不過我們一度視而不見,更多人也不知道怎麼做到「治未病」。

3.設立「未病節」迫在眉睫,公曆「7月7日」開始不一樣

針對當前「治已病」弊端,有良知的醫療專家大聲疾呼設立「未病節」以正本清源,主張全國在該節日放假一天。

設置節假日目的無非是:(1)保留傳統文化精粹並形成「儀式感」,比如清明節的祭祖傳統、端午節的划龍舟傳統、中秋節的團圓傳統等,而「未病節」設立是弘揚傳統醫學精粹,在我國現行醫療單位中推崇「上醫精神」;(2)增加一天的全國休假時間,提醒人們健康意識,這一天時間更關愛自己對抗疾病威脅,更賦有人文關懷,讓人們身體恢復秩序,而不是盲目看病吃藥保健康。

可以預見,增進全民「治未病」意識能最終幫助醫院和醫生「減負」,而營造「治未病」的氛圍則離不開醫療產業參與者尤其是企業的推動。在民間,很多地方在每年三伏天有貼「三伏灸」的傳統,比如在武漢很多醫院採用「中國灸」作為冬病夏治的良藥,幫助老百姓「扶正祛邪」。今年三伏天襲來之際,武漢長春藤健康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聯合眾多醫師專家呼籲把每年的7月7日設立為「未病節」,吹響了「治未病」運動的號角。目前,中國灸團隊已在全國範圍內落地「未病節」公益推廣活動,並與民間貼三伏灸的傳統相互呼應,參與「治未病」活動多一個人,在醫院就少躺一個病號,這樣醫院、社會以及國家的壓力也就更少一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讓老百姓真正能夠不打針、不吃藥、不跑醫院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目前看來「治未病」傳承最好的就是「中國灸法」,針灸療法之中的灸療結合了針法中經絡學說,中國灸在傳統火療熏烤的基礎上進行了自發熱技術和天然草藥結合的改良,做到「灸療」、「葯療」和「熱療」合一。發起「未病節」還是對當前一些「大處方」時弊的糾偏,「是葯三分毒」,與內服藥相比,中國灸直接在疾病靶點處「經皮給葯」,避免藥物通過血液循環干擾其他健康器官組織,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病人越吃藥身體越差的原因。可以說,多一個參加「未病節」,就少一個人患葯毒害。

「未病節」定在「7·7」時間節點,一方面出於便於人們傳播和記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符合「寒病熱治」的原理。正所謂「一寒生百病」,很多流感病毒都是在秋冬季肆虐而在炎熱夏季消失的無影而終,寒冷降低了人體免疫力,諸如筋脈縮緊、四肢屈伸不利、骨關節炎、風濕、心痛、胃痛、腹痛、腰痛等都與「寒氣」相關;要是等到病發時再臨時抱佛腳,治療效果往往不明顯;而在陽氣最為旺盛的盛夏,進行針對性的灸療,則如有天助,療效倍增。在未病節貼三伏灸或其他葯灸,也能夠起到預防作用。

我們知道, 「治未病」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於身體健康的理想,也是傳統醫學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這是傳統中醫最精華所在,而設立「未病節」正是對傳統中醫藥繼承和發揚。我們看到,目前醫療供給資源與老百姓的看病就醫的需求嚴重不匹配,亟需傳播健康生活方式,給予預防疾病的理念和方法,還需要幫助病人自立自強,設立「未病節」與每一個人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本文發起倡議,讓醫護事業的醫生、護士行動起來加入「未病節」,廣大醫藥高校的老師和學子加入「未病節」,社會媒體和醫療領域的NGO組織加入「未病節」,同聲相應是為了不生病、少得病,星星之火燎原的是一個「健康中國」!

現武漢長春藤健康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為推廣7.7「未病」節,推出點贊得現金等一系列超值大獎活動,關注微信公眾號「長春藤健康管理專家」獲取活動詳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長巴巴讀物 的精彩文章:

動畫片賽璐璐底片的收藏
眾籌突破105617,讓媽媽們瘋狂搶購的竟是它
選放心狗糧就選漢芳糧
看望啟明特殊藝術中心的孩子們
看完這些,你再決定喝什麼樣的水吧!

TAG:學長巴巴讀物 |

您可能感興趣

不要讓孩子成為「新東亞病夫」!
東亞病夫已經覺醒成為一頭猛獅,悲催的西亞病夫還在繼續沉淪
被稱東亞病夫的中國已崛起,此國被稱為西亞病夫,如今仍前途堪憂
東亞病夫起來了,西亞病夫徹底起不來了,要怪就怪自己當初作
抗美援朝之後,再無「東亞病夫」!從此,無人敢輕視中國
中國曾經被稱之為「東亞病夫」,你知不知道曾經有個「西亞病夫」
東亞病夫與西亞病夫相比,哪一個更為病夫?
他名叫東亞病夫,卻經常嘲諷慈禧,作品被魯迅讚不絕口!
土耳其怎麼了?曾經的「西亞病夫」給曾經的「東亞病夫」的啟示!
從清朝到民國:中國如何從東方病夫變成東亞病夫
東亞病夫與西亞病夫相比,哪一個更加病夫?
告別東亞病夫,中國健美已崛起!
羨慕不已!中國究竟隱藏了什麼海上巨獸,英國:從此不是東亞病夫
倘若道光這兒子繼位中國就不會成東亞病夫,更沒八國聯軍這檔事了
不做「東亞病夫」,國人運動迫在眉睫
西亞病夫?東亞病夫?
馬云:我才是受害者!沒腦子的「網上病夫」必須清除!
此國曾是亞洲一霸,奈何走了清朝的老路,至今被稱為西亞病夫
病夫VS醫女,你有病,我有針,白天病秧子,晚上如似虎,寵她上癮!
明治維新前,日本為啥讓洋人不敢小瞧?沒有一人敢罵「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