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抗战名将薛岳

一代抗战名将薛岳

早在2005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时,中央电视台晚7点的新闻联播中连续推出「抗日英雄谱」。一次,笔者看到了一个大感意外的名字:「指挥长沙会战的抗日将军——薛岳」。对中国现代史稍稍熟悉一点儿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薛岳(1896-1998),广东乐昌人,粤军名将,是蒋介石手下「剿共」最得力的干将之一。红军长征中,他率领国民党中央军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麻烦;解放战争中,他逆历史潮流而动,在华东战场上对阵粟裕。然而,薛岳在抗战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有研究者称其为「整个抗日战争中,所部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而「四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十万」,则让他名垂青史。

一代抗战名将薛岳

「此次湘北大捷,全国振奋,诚是为最后胜利之佐证。」

1938年12月初,薛岳出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后任代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两湖和江西部分地区对日作战。1939年1月,为方便对日作战,薛岳兼任湖南省主席。自薛岳主持湖南及第九战区以来,政绩斐然,抗日声浪日益高涨。日军称:「第九战区方面集中了以中央直系主力部队为核心的约50个师,宣称开展夏季攻势,其活动日趋活跃。」鉴于此,日军本部便决定在夏秋之交歼灭第九战区,一则解除对武汉、南昌之威胁,二则打击国民政府抗日决心,使之归顺「大东亚共荣圈」。9月下旬,日军6个师团在100多架飞机和300多只舰船的配合下,从赣北、鄂南、湘北分6路向长沙进犯。

起初,蒋介石决定放弃长沙。然而,时为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的薛岳却明确表示异议:「长沙失守,军人之职何在?」白崇禧劝他:「长期抗战,须保持实力。」他更不以为然:「湘省所处地位,关系国家民族危难甚巨,吾人应发抒良心血性,与湘省共存亡。」最终,蒋介石同意守长沙,薛岳受命到了长沙,开设指挥所,他首先熟悉地形和了解敌情。日军由武汉南下,必然经过湘北。湘北的地形是河流纵横,群山环绕;南高北低,恰如一个畚箕。洞庭湖居中,湘、资、沅、澧四水及浏阳、新墙、汨罗、捞刀河等河流,纵横形成天然屏障。湘北除了水就是山,这里有幕阜山和湘赣交界的九岭山、罗霄山、万祥山,它们一般都高达300米至2000米。薛岳摸清了湘北的地形后,对保卫长沙充满了信心。他认为,湘北处在江湖河网和崇山峻岭之中,和地势平坦的南昌不同,敌人的坦克在此无法横行霸道,也不利于敌人的炮车行动,敌人的优势无法发挥,只能与中国军队面对面作战。

后来,战场情况正如薛岳所料到的,日军在湘北陷入中国军队重围。在战况最紧张时,蒋介石电告薛岳,在适当时机可以放弃长沙,被薛岳拒绝。国民党武汉军委会曾一夜之间9次电令薛岳退出长沙,薛岳坚决反对,迫使军委会同意其在长沙附近决战的主张。结果,中日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5日-10月9日),薛岳便在湘北山地大败冈村宁次,歼敌约20,000人,这是日军侵华以来遭受最大损失的战役,对日军士气打击严重。11月14日,冈村宁次给东京军部的报告《关于迅速解决日华事变作战方面的意见》中这样认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既不在于中国四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于包括若干地方杂牌军在内之200万抗日敌军,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队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日本军部的总结报告也承认:「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少见其匹。我军战果虽大,但损失亦为不少。」随后,战败的冈村宁次被调回日本担任军事参议官。军事参议官,是日军高级职务中咨询和顾问性质的职务,位尊而无权,是个「养闲人的闲差」。

第一次长沙会战,极大地鼓舞了国民对于抗日胜利的信心,各地民众奔走相告,尽管尝尽战争之苦,仍节衣缩食慷慨解囊,仅慰问三军将士医疗创伤之捐款就达34万元。即使敌占区的民众亦欣喜若狂,10月18日香港《大公报》发自上海的报道《孤岛的国庆》称:「自从租界当局限定悬旗的日子以后,孤岛上已经四五个月不见国旗了。正当湘北大捷声中,青天白日旗又满街飞舞,激动每一个人的热情,吐出一口窒息已久的长气。」蒋介石给薛岳的电报,也掩饰不住喜庆之气息:「此次湘北大捷,全国振奋,诚是为最后胜利之佐证,而对于人民信念、国际视听,关系尤钜。骏烈丰功,良深嘉庆。」

让日军的「加号行动」变成了「减号行动」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当德军势如破竹之际,东方反法西斯战斗的胜利,无疑鼓舞了全世界,乃至于国际社会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泰晤士报》、塔斯社等国际知名媒体组织联合战地记者团,赴湘北考察证明此次大捷确有其事,纷纷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军威扬名世界。

1939年12月中旬至1940年1月下旬,薛岳趁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之威,组织实施第九战区冬季攻势,一度实力受挫。4月9日,他又组织20个师发起夏季攻势,攻克奉新、靖安等重要据点,击毙敌混成第十六旅团长藤堂高英少将,有力地配合了第五、六战区同期进行的枣(阳)宜(昌)会战。

1941年3月,薛岳指挥第九战区主力进行上高会战,仅第七十四军就歼敌15,000余人,何应钦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罗卓英称第七十四军为「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也获得「飞虎旗」这个国民党军队最高荣誉。

1941年9月17日,日军经过两年的调整和准备,进攻长沙的条件业已成熟,便确定了定名为「加号作战」的攻势作战。日军总兵力达15万余人,加上飞机、坦克的配合,自认为半个月之内一定能攻占长沙。他们先派飞机轰炸,接着再用大炮轰炸,以为这样狂轰滥炸后,守军肯定被炸光了。但是,一开始日军就被薛岳部搞了个下马威:当日军步兵冲上去后,全被隐蔽在工事里的守军打得东倒西歪,惨败不堪。原来,薛岳部不少官兵在游击干部训练班受过训,他们听了叶剑英关于军民开展游击战的报告,从中受到启发。此次战斗,他们发动老百姓在16公里宽的新墙河边修筑了河岸阵地,河岸阵地深3米,上面用门板盖着,门板上堆上厚厚的土,栽上草。河岸阵地每隔100米,便用砖石砌了伙房和粮食仓库,准备与敌人打持久战。由于河岸伪装巧妙,敌机发现不了,就是敌人来了,站在面前也不知道下面是守军的防线。河岸阵地筑好后,第九战区官兵以薛岳的字「伯陵」为名,起名为「伯陵防线」。9月27日,日军经过一番周折,才突破让他们吃尽苦头的「伯陵防线」,渡过捞刀河,占领了春华山东南10里的永安镇。当时的永安镇很小,离长沙只有一步之遥,永安如失守,长沙岌岌可危。长沙是湖南及第九战区抗战的一面旗帜,薛岳急忙调整部署,采取诱敌深入战术,组织第七十四军、第十军、第三十七军,向永安镇反击;又将远在湘西的第七十九军调入长沙市。他号召所有部队立即向敌人后背攻击,各部派出小分队断绝敌人交通,伏击小股日军,专门袭击日军的运粮运弹车队,造成敌人供给困难。同时,他又向蒋介石报告,要第六战区在宜昌向敌人发起攻击,调动进攻长沙的日军增援宜昌。28日,薛岳部开始出击,日军交通、通信被切断,各联队失去联系,处处被动挨打,一般100多人的分散小股日军,成了主要攻击目标。与此同时,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为配合第九战区在长沙作战,集中15个师部队,进攻宜昌。守宜昌的日军第十三师团频频呼救,要求派部队向宜昌增援。于是,日军不得不下令全线撤退。10月8日,日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以致于「加号行动」被国民党军讥笑为「减号行动」。

示弱诱敌,把日军引入「天炉」

薛岳并没有因为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而自满,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贺电,他看也不看。他知道日军是不会甘心失败的,敌人一定会再次进攻长沙。他认为,日军第十一军在武汉不走,就是架在他脖子上的一把钢刀,稍一麻痹,就会造成人头落地的局面。他把自己关在作战室内,天天看着地图,看烦了就翻一翻《孙子兵法》或者《曾胡治兵语录》。在这本语录中有一段「军旅之事,守于境内,不如战于境外」的话,令他特别感兴趣,他时常回味着,对这句话,他悟出三层意思,一是防御战要时时掌握主动权;二是只有主动进攻才是主动权和胜利权之关键;三是攻击的兵力必须由进攻、迂回、断后等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缺一不可。回顾前两次长沙战斗,没有能全歼敌人的原因,就是迂回、断后两部分兵力不足造成的。薛岳最后决定,在捞刀河开设战场,诱歼日军。

为什么选择捞刀河?他在作战会议上对大家说:「古代大军事家孙子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胜利者之所以胜利,奥妙在巧妙利用地形。齐魏马陵之战、楚汉成皋之战、吴魏赤壁之战,都是因弱者利用地形而取胜的。湘北的地形,新墙河道路宽,利于敌人发挥坦克、大炮的优势,这里开设战场不利于我而利于敌。汨罗江虽有一两条大路,但也有山,这里开设战场,敌我双方就地形而言,是均势。没有大道的捞刀河,才是最理想的战场。」

在部署兵力时,薛岳按各部队的特长和战场需要划分为挺进、消耗、尾击、诱击、侧击、守备、预备等七个兵团,以超过对手一倍多的兵力,层层消耗敌军,然后围攻之。看上去完全属于被动挨打的态势,但实际上寓含杀机,这就是 「天炉战法」。

战斗的准备阶段,中日两军双方都在秘密操作中,保密性极强,谁也打探不到对方的一点儿情况。1941年12月23日下午,天气暖和而且晴朗。日军第40师团主力最先开始向新墙河进攻。但是傍晚,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雨,半个小时后又下起了大雪。气温骤然由12摄氏度下降到零下5摄氏度,雨后的道路结成了薄冰。道路泥泞,寸步难进。日军到了新墙河,坦克、大炮无法行驶,只好停在一边。在新墙河边,日军第四十师团、第六师团遭到守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的阻击。薛岳给第二十七集团军下达的任务是在新墙河阻击4天,目的是消耗敌人的主力,4天以后必须后退。

由于第二十七集团军炮火猛烈,敌人无法在新墙河上架桥。夜晚,敌人偷渡,行到河中间时,被守军的炮火击入河内,新墙河水顿时成了暗红的血河,上面漂满了尸体。阵风吹来,河面上出现一个个血涡、血浪,将成群的尸体推向下游。个别侥幸冲上对岸的,也被守军雪亮的刺刀推入河中。敌人大炮虽然炸毁了守军的工事,但步兵无法冲上对岸。

过了第4天,薛岳又出一计,他想让日军尝一个小小的甜头,麻痹一下日军。下令第二十七集团军后退,但不能让敌人看出是故意后退,而是战而不胜的溃退。29日上午,第二十七集团军照计划放弃新墙河。这时天气放晴,日军第四十师团、第六师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个下午就渡过了新墙河,并很顺利地渡过了汨罗江,和沿粤汉线南下的日军第三师团会合。撤出战斗的中国军队迅速占领两翼,阻击部队加入了侧击部队的行列。汨罗江南全是泥泞的田野,所有道路被动员起来的老百姓挖得高高低低。日军过了汨罗江就像水牛掉进了泥井里,大炮推不动,坦克在原地打着转转,步兵到了田野,陷进了泥潭,艰难地移动着脚步。雨雪还在下,鬼子们一个个满身泥浆,活像一只只泥猴。这就是薛岳为敌人安排的「天炉」,也是他为进攻长沙的日军预设的坟墓。

「虽然最终占领长沙,但皇军已经付出十万精锐」

12月31日,一心想着报复的日军总指挥阿南惟几中将,待3个师团全部过了汨罗江,下令向长沙攻击。日军行军途中没有碰到一个中国兵,阿南惟几像服了兴奋剂一般,认为占领长沙指日可待。1942年1月1日中午,日军第三师团兵临长沙城下。自出征以来,他们一直在野外露宿,吃够了西北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一直巴望着攻击长沙城,庆祝一下元旦,安稳地睡上一觉。日军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已经进入薛岳预设之决战区域。这时,薛岳向所部官兵下达手令,言词慷慨:「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为此,他要求「各集团军总司令,军、师长,务必确实掌握部队,亲往前线指挥,适时捕捉战机,歼灭敌军」。

1月1日下午3时许,从长沙城内突然飞出无数炮弹,爆炸后一大片鬼子被炸得抛向空中,城外敌人的密度大,一炮都能炸死炸伤几十人。炮火急袭20分钟后,守军一队一队杀出城外,双方绞在一起,厮杀着。经过两天的反复冲杀,日军第三师团如一片片被割的麦子,成批地倒下。

日军第三师团也非庸夫之辈,在飞机支援下,他们向长沙东南阿弥岭等中方阵地发起了进攻。薛岳下令第十军李玉堂布下巷战阵势,守卫长沙市区。双方在长沙东南郊展开激战,拼死争夺,几乎所有据点都反复易手,最终遏制了日军的攻势。为了加强长沙防守和反击力量,薛岳又调第七十七师进入长沙预备作战

面对大兵压境的中国军队,日军第三师团频频告急。接到丰岛房太郞的求援电报,阿南惟几命令第六师团前往增援。3日,赶到长沙东门的第六师团,因大炮、坦克上不来,也没有携带炸药包,在城下无法施展。而守军打的是有准备之战,他们屯集了几千箱炮弹和手榴弹,第六师团挨了守军数不清的炮弹、手榴弹的轰击。

日军连攻3天无望,处境十分尴尬,阿南惟几为了顾全面子,不想让部队无功而归,便命令他们在这里等候转机。

此时的薛岳忙得不可开交,他将日军引到了「炉底」,接下去就是要给「天炉」加盖了,不能让到手的鸭子飞掉了:罗卓英的第七十九军、第二十六军和第四军从江西边界向长沙快速运动;王陵基的第三十七军、第七十八军、分两路从平江、铜鼓方向向长沙快速运动;第七十三军守卫在湘江西岸,准备由西迂回到长沙东面,侧击日军;杨森的第二十军和第五十八军向汨罗江赶,准备断敌后路。还有湘江的20万民众,也发动起来了,他们的任务是配合正规军,破坏桥梁,袭击小股掉队的日军。

阿南惟几见第三师团、第六师团和第四十师团攻城无望,粮食又送不上,天气又奇冷无比,且有被中国内外线兵团包围的危险。再也顾不得面子,下令部队仓皇撤退。经过艰难苦战,日军的3个师团丢下大批伤病员及尸体,狼狈逃过了新墙河。

1942年1月10日,举世瞩目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又以中国守军胜利而结束。此次会战,敌重伤23,003人,战死33,941人,俘虏139人,伤亡遗尸共56,944人。

长沙会战的辉煌战果,震撼了全世界。英国、美国的首脑,致电蒋介石表示祝贺。1944年2月,湖南省在长沙召开了万人庆功大会,蒋介石在南岳亲自向薛岳颁发了国民政府最高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并晋升他为陆军二级上将。不久,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派人向薛岳授予独立勋章。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授予薛岳自由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

长沙、薛岳,成为日军始终挥之不去的梦魇。1944年5月27日至10月2日,他率部参加长(沙)衡(阳)会战,以劣势装备抗击日军进攻,使日军付出重大代价后才攻陷长沙、衡阳。日军不得不承认,「虽然最终占领长沙,但皇军已经付出十万精锐。」

1945年1月至3月,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薛岳率第九战区主力参加了湘粤赣会战,向日军发起局部反攻。6月至8月,他率部组织实施赣江追击战。8月至9月,抗战最终胜利,他以战胜者身份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

1950年春,国民党兵败大陆,薛岳飞往台湾,蒋介石任命他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一级上将衔战略顾问。1958年8月出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6年5月调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5月3日,一代名将薛岳去世,享年102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华 的精彩文章:

TAG:文史精华 |

您可能感興趣

抗日名將薛岳是一代戰神嗎?
抗日名將薛岳的子女後代
抗大國際:抗日名將薛岳的子女後代
薛岳:抗戰殲敵最多的一代名將,民族大義在,中流砥柱魂
此人堪稱抗戰第一名將,比薛岳還牛,為何名字卻鮮為人知?
五大抗日名將:戰神薛岳也只能排第二,第一名殲敵最多實至名歸!
抗戰中著名的「天爐戰法」,並非薛岳個人發明
粟裕與薛岳兩大抗日名將對決,一個自此沉寂,一個越戰越勇
抗戰中著名的「天爐戰法」,並非薛岳個人發明 | 短史記
盤點:國共公認的八大抗日名將,薛岳僅第五名,第一實至名歸
國軍抗戰名將(五):薛岳
抗日名將薛岳,綽號老虎仔,死前大喊八個字,道出了心中無限遺憾
張學良和薛岳同為國名黨一級上將,後世評價卻截然不同,原因簡單
抗日戰爭時期排名前五的國軍元帥,薛岳只排第三,第一無人不服!
抗日名將薛岳有過三位夫人 原配與宋美齡是結拜姐妹
這5個人堪稱中華千年名將,遠古有蚩尤,近代有薛岳,個個是英豪
一代戰神薛岳,晚年隱居鄉間活了103歲,臨死前大喊8個字,字字寒心
抗戰殲敵最多四大將領,薛岳第二,第一使人愛戴
他是陳誠手下第一名將,抗日戰功堪比薛岳,後與陳誠兵敗東北
張學良和薛岳同為國名黨一級上將,後世評價卻截然不同,原因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