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大咖看這裡!新浪探索「科學大家」專欄起飛啦!

科學大咖看這裡!新浪探索「科學大家」專欄起飛啦!

出品 新浪科技《科學大家》

撰文 邢立達 新銳古生物學家

胚胎篇

佔據著整個中生代大陸的恐龍品種繁多,各式各樣的恐龍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成長過程錯綜複雜。不過,如果從宏觀入手,恐龍的流水線上至少有6個流程:胚胎、發育、求偶、交配、生育和死亡;在微觀上,我會按照化石證據來介紹各個細節,力求還原一個最真實的恐龍時代。

胚胎是生命之始,但最初科學界還在爭議恐龍是否卵生。直到1923年,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第三次中央亞細亞考察探險隊出發到蒙古搜集化石。7月12日上午,隊員歐森在營地附近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窩恐龍蛋,動萬分的歐森跑回營地,興奮不已的對隊長安德魯斯說:「恐龍蛋!恐龍蛋」!結果卻被大夥嘲笑說他找到的是石土豆。第2天,在歐森的一再堅持下,安德魯斯才到了化石點,結果他發現這確實是恐龍蛋,而且蛋的主人是原角龍,附帶的還有竊蛋龍化石。這是一次里程碑性的發現,從此我們知道了恐龍確實是卵生的。

慈母龍寶寶們

孵蛋的竊蛋龍慈母龍胚胎

歐森推倒了第一塊骨牌,此後不久,古生物學家在世界各地都發現了各種恐龍蛋,像在中國河南西峽,廣東河源兩地就發現了數萬顆。但恐龍蛋何其多,但蛋中含有胚胎的卻極為罕見的。胚胎能告訴我們很多珍貴的信息,比如恐龍最初的發育狀況,破殼後的活動能力等。目前各地已發現恐龍胚胎僅有十多種,如原角龍、竊蛋龍、大椎龍、慈母龍、亞冠龍和暴龍類等。

蛋中挑骨,骨中看龍。恐龍胚胎在破殼前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出殼後就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暴龍類,鐮刀龍類的慢龍;另一種是出殼後還需要雙親照顧一段時間,如鴨嘴龍類的慈母龍、亞冠龍和賴氏龍。我們判斷小恐龍是否能獨立生活,主要看幼龍出殼之初的鈣化軟骨佔總數的比例。比如慈母龍與亞冠龍這個比例分別是74%與72%,此外約有10%完全骨化,兩種組織間的差距高達7倍,這就是說幼龍的骨骼關節還處於半發育狀態,軟趴趴的根本無法站立或跑動,只能依賴雙親養育,這時候的幼龍也毫無抵禦天敵的能力,全憑運氣行走江湖了。

發育篇

恐龍出殼之後就開始發育,而恐龍的生長速率不是勻速的,它的「青春期」膨脹得非常驚人,這可以從恐龍骨骼橫切面那些類似年輪的構造看出。當我第一次看到鴨嘴龍類的蛋時,只覺得恐龍時代真是瘋狂,瘋狂年代瘋狂事,一顆直徑最多25厘米的恐龍蛋,居然能長出10米長的大恐龍。這其中可舉的例子太多,這裡就說說植食肉食兩大陣營的代表:梁龍與暴龍。

梁龍一出生就是跌宕在腥風血雨中,它們的幼龍絕對是瘋狂生長:出殼時它約1米長,除去細長的尾巴與脖子,軀體並沒多大。但第1年末,幼龍的長度就增加3倍,體重可達0.5噸;第3年體長可達10米,而體重增至3噸左右;第10年差不多成年前後,體長已達27米,重20噸以上。此時的梁龍差不多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所以發育速度開始減慢。實際上,如果真如此發育,梁龍幼龍的童年基本是不停嘴的,除了睡覺,都在進食,其食物從地錢、石松、苔蘚、蘑菇到大小蕨類,幾乎無所不包。

梁龍寶寶竊蛋龍胚胎

而作為生物鏈最頂端的暴龍,出生後就開始不消停的捕獵,其生長速率也相當驚人:十幾歲的暴龍平均每年增長767千克,這樣的生長速度能持續4年多的時間。胃口良好的暴龍在14歲到18歲期間能增加近3噸,到成年時它的總體重至少是5噸以上。

對比這兩種出殼後自主生存為主的恐龍,需要被照顧的恐龍的發育也一點不慢,比如一出生就被捧為爪上明珠的慈母龍,其大腿骨隨著成長的變化大約是,胚胎6厘米;6周時20厘米;1.5歲時53厘米;3歲時58厘米,4歲時 80厘米。由此看來,那些大部隊活動,所面對風風雨雨有父母們幫其承受的恐龍也有危機意識,甚至要增加高速自身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

此外,還有一點不能忘記,許多爬行動物在它們的一生當中是持續成長的,年齡越大,體積越大。這反映在細胞替換上,我們人類,當到達成年時就停止了成長,某些細胞死去不再替換新生,而爬行動物從卻未停止生長情況下,持續的替換細胞,也就是說,它們一直生長著。所以現在零星發現的一些巨大化石,比如美洲發現的一個高達2.4米,約有一扇門那麼大的蜥腳類脊椎化石,可能就是某種已知蜥腳類的長壽版,並非什麼新品種。

求偶篇

當恐龍成年,自然而然就發情求偶,最近有這麼一個觀點,說生命的進化更大的動力是源自性選擇。那麼億年前的愛情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各種恐龍都有自己獨到的求愛儀式。

鴨嘴龍類的恐龍可能是靠「樂器」來吸引雌龍。比如,副櫛龍長有一個獨特的脊冠,這個脊冠長在鼻骨上,裡面充滿腔道,空氣從鼻孔吸入,經過腔道到達肺部,這就構成了一個呈管狀的發聲器。最近,美國新墨西哥州自然史博物館和山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按此構造做了一個脊冠的精確模型,吹奏時能產生非常奇特的共鳴聲音,像極了阿爾卑斯山麓吹奏長角號的聲音。這種聲音不僅可以使副櫛龍相互識別、預警,而且還可以在繁殖季節為心上龍吹上一曲史前戀曲呢。

腫頭龍

角龍類絢麗的頸盾

梁龍群

腫頭龍類則可能比較粗魯。可以打包票,它們肯定是用厚重,裝甲帶刺的腦袋來互毆以爭奪異性,就與今天在求偶季節山羊的行為相類似。不過,最近有一份報告指出,腫頭龍的腦袋不能彼此相互撞擊,否則會導致嚴重的腦震蕩,而應該是撞擊對方的身體,這樣效果更佳,也不容易致命。

角龍類,像是三角龍、五角龍和開角龍之類,它們應該也像腫頭龍那般互撞,有點類似今天求偶季節的雄性麋鹿,將角互鎖撞擠。此外還有更重要的炫耀資本,那就是它們角後的盾板,高大的盾板很可能著有極為艷麗的色彩,就像孔雀尾那般吸引眼球。

至於那些大塊頭、長脖子、長尾巴蜥腳類,它們應該不會粗魯的互撞,80年代後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些離奇的尾巴的功能可以用來求愛或者交流。比如梁龍大約有40~50個小尾椎,尾部最後2米的橫截面寬僅32毫米,重量大約有2公斤。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模擬的研究顯示,如果它揮動尾巴,末端的速度可以超過音速,或許能夠產生一些類似於鞭子發出的啪啪聲,但是卻比這些啪啪音大上2000倍。而且,其尾巴的基部經常可以發現有一些病理性的損傷,這可能是受到多次重複運動的嚴重擠壓所致,很可能這就是求偶時用來抽打對方所造成的。

長號,撞擊,鞭打,這就是恐龍時代充滿情趣的一部遠古的羅曼史。

胚胎篇

古生物學家,尤其是恐龍學家,還有世界各地博物館的講解員、保安,說他們被問道有關恐龍生殖問題遠多於其它的主題。尤其是國人對性方面更難於啟齒,當想到2隻80噸重的腕龍在交配,實在也叫人失語,但這依然是必須嚴肅的面對的話題。

但首先要說明一點:人類迄今還沒有看到過一件恐龍的生殖器化石,所有的所有,僅僅是假設。從同是爬行動物出發,我們推測恐龍的生殖應該與今天的爬行類差不多。雄龍都有一對生殖交接器,稱為半陰莖,平時都藏在尾巴基部,也就是泄殖孔後方的空腔內。此外,有一類恐龍可能不用透過有性生殖,也就是交配受精的方式產生下一代,這種生殖方式稱為孤雌生殖,或單性生殖。《侏羅紀公園》裡面那句「生命只會尋找出路」就是在這裡體現。這類的恐龍通常僅有單一的性別,只要環境合宜,雌龍的卵巢在進行減數分裂後染色體會倍增,形成雙套染色體的卵。

驚天動地的愛,正在交配的三角龍

兩隻正在交配的暴龍

模擬交配場景的暴龍骨架

現在你可以想像一下兩隻80噸重、正在交配的腕龍,會是那般震撼?80噸VS。 80噸的概念相當於2群各16頭體重為5噸的非洲象高速互搏,這場景確實讓人失語。很可能的姿勢是,雄腕龍以尾部當作前腿騰空時的第3個支撐點,配合兩腿組成「三腳架」狀。因為只有讓尾部承受一份體重,腕龍的交配姿勢才可能成立,至於它們發出聲音,包括叫聲與撞擊聲,想必也震耳欲聾,絕對讓小電影的演員自慚形愧。

至於獸腳類中的暴龍(你們喜歡叫做霸王龍),本以為沒人會去想這個不著邊際的問題,豈料有一年,我卻在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侏羅紀博物館看到了這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場景:2件暴龍裝架成正在交配狀,這肯定是世界獨一例,而且它們用的是背入式體位:母暴龍趴伏著,小小的、只有2指的前臂差點就碰到了地面,而臀部高聳,公暴龍雙腿站立,正在拚命幹活。有點佩服這裝架師,因為背入式是從生理解剖上講接近完美的性交方式,它通用於哺乳動物(自然也適用於人類),甚至恐龍。

而另外的獸腳類中,比如小盜龍,既然它們的一支與鳥類關係極為密切,那麼它們的交配方式也可以從現在的鳥類身上去尋找答案。鳥類是通過生殖器官的短暫接觸進行交配的,但它們的交配好似耍雜技。回溯小盜龍,雄龍可能一邊保持平衡一邊爬上雌龍背上,它們一起拍打雙翅,使身體在幾秒鐘之內保持穩定的姿勢,雌龍尾巴翹起,雄龍尾巴向下,運動,搞定。甚至,參照鳥類,有的手盜龍類可能可以在空中完成交配。

不過,事實上我們沒有任何方法去回答有關恐龍生殖的特定問題。主要原因是因為軟組織極難形成化石,以前曾經有一個報道說「河源發現雄性恐龍生殖器化石」,這全然是一個鬧劇,那明明就是一段指骨。反正我們迄今還不知道恐龍內部或外部器官的真正構造,也全然無法了解到兩隻80噸重的腕龍如何正確的去交配,反正它們就是以腕龍的方式完成了。要知道,腕龍這一個屬本身就存活了約2500萬年之久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網探索 的精彩文章:

宇宙中的另一個自己:神秘冷斑或為平行宇宙存在證據
每日有趣GIF圖#這個3歲的小弟弟真是厲害了,各種花式投球技巧
人工智慧快速發展使人變笨?「技能退化」威脅持續存在
每日有趣GIF圖#就連庫克都尬舞了,看的我真的是好尷尬啊
每日有趣GIF圖#這傢伙簡直是大胃王啊,直接就把一串葡萄吃了

TAG:新浪網探索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是科學!科學!
物理學三大偉大科學家是誰?
中醫科學還是西醫科學?你認為哪個更科學?
重大科學突破!科學家首次在嚙齒動物身上培育「人類大腦」
科普中國·科學百科「大家小課」開講
在新時代的科學春天裡弘揚科學家精神?科技大咖們如是說
炫酷!玩美!科幻!劉科學帶你玩轉那世界!
大人的科學-啪嗒啪嗒電波鐘評測
科學家該怎樣做科普?
宇宙大爆炸是「偽科學」?結果上帝成為了科學家們的精神支柱
霍金「重生」,奇葩格鬥遊戲讓大科學家化身科學鬥士!
插畫家為你剖析科學巨星們的大腦神奇大腦
貴州醫科大學兒科學院學術巡講第一站-盤州站
「科學貓科普」膽固醇另一大危害剛剛被加州大學發現
北大女科學家:科學思維比科學知識的傳播更重要
國外那些研究奇怪科學的科學家是怎麼養活自己的?
一周奇葩科學新聞
哲學家應怎樣看科學?
科學家 和他們的科學
科學的起點是哲學,科學的頂點是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