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有兩條出國的路,因為北方的路被人阻斷,才開闢南方的路

中國古代有兩條出國的路,因為北方的路被人阻斷,才開闢南方的路

「絲綢之路」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兩漢時期,中國中原地區與西亞各國之間,商品貿易的一條通道。因為中國拿出去交換的,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物質就是絲綢,所以這條商業貿易通道就叫做「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線路圖)

「絲綢之路」形成的大功臣是張騫。當年漢武帝為了聯合大月氏對付匈奴,派張騫去擔任信使。張騫兩次西出,歷盡艱辛,雖然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計劃最終沒有成功,但是他帶到西亞各國去的中國絲綢,卻引起了西亞人極大的興趣,西亞人用他們的物品和中原地區交換絲綢的貿易往來變得非常的活躍,同時西亞人又把這種中國絲綢帶到歐洲、南亞等世界各地。這樣一條絲綢交易通道,就是起點在長安、洛陽的北方「絲綢之路」。

其實「絲綢之路」不僅北方有,南方也有。而且南方絲綢之路的活躍程度和發展規模絕不亞於北方。這主要是因為四川盆地養蠶繅絲的歷史,和織綿的工藝技術都非常了不起。尤其是隨著金沙遺址和三星堆文明的發掘,以及對古蜀國蠶叢文化的研究,發現四川的絲綢文化之前顯然被極大地忽視了。歷史學家任乃強甚至認為,就絲綢之路文化這一塊,巴蜀文明是要優於中原文明的。

(松贊干布)

如果說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安、洛陽的話,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則是在成都,終點在身毒,這條道也就被稱為「蜀身毒道」。中間的通道有兩條:一條是沿雲南過緬甸的滇緬線,一條是翻越青藏高原。尤其是翻越青藏高原這一條道,大家不是很熟悉。當時青藏高原還不是被後來的吐蕃控制,而是被一個面積更大的叫做象雄的國家統治者,這個國家和巴蜀的貿易十分活躍,直到後來松贊干布建立強大的吐蕃,取代象雄。

南方的這兩條「絲綢之路」雖然很活躍歷史很悠久,但之前沒有多少文字記載,後來又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卻是「茶馬古道」,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是絲綢在人類穿衣史上的作用的逐漸降低。中國古代大概在隋唐及以前,衣服的原料主要是絲綢和麻,宋元以後開始改為以棉花為主。絲綢需求量的減少,也讓它生產量減少,因此,以絲綢為主要貨物的貿易也變得越來越少。

第二個原因,應該是遼宋夏金時期南北對抗的劇烈。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南北對抗得最厲害的一段時期。對抗的結果是,宋朝北方的貿易之路幾乎斷絕,只剩下海上貿易和西南貿易。而西南貿易,又由絲綢貿易轉變為茶馬互市為主的貿易。

(茶馬古道)

為什麼會成為以茶馬互市為主的貿易呢?除了前面說過的絲綢供需的減少外,還有就是宋朝對馬匹需求量的增多。本來中國北方才是主要養馬地,但南北阻隔,宋朝得不到北方的馬匹,只能到盛產馬匹的南方滇緬一帶買馬。同時,宋朝大量的優質茶葉要賣出去,除了海上之路外,也主要是利用滇緬道。這樣一來,北方「絲綢之路」,就變成了南方「茶馬古道」了。

還需主意的是,通過青藏高原的那條「絲綢之路」,則不是轉型,而是因為氣候條件的惡劣,這條路後來就很少有人走了,最後剩下的,也就只有改名為「茶馬古道」的滇緬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又帥又有才的他,竟對一貌醜女子從一而終,這就是傳說中的愛情嗎
史上最成功的男人,男人想要的一切他都得到,成功秘笈竟是不努力
一個人因為名氣太大,讓他最強盛的祖國被滅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史上最大的版圖有多大?擁有這樣的超級大版圖我們該得意嗎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

您可能感興趣

出國,一條沒有退路的路
中國南方一個村寨,橫跨兩個國家,盪個鞦韆,你就出國了
中國這村子位於三國邊界,一場洪水切斷了道路,想要出門就得出國
中國最「愛國」的河流,「不按套路出牌」,轉出國一圈又回來了
出國旅遊的後悔了!中國這幾個地方,堪稱人間仙境
亞洲最富的國家之一:大街上到處都是中文,遊客表示毫無出國感
中國最「幸福」村子,跨過邊界線,出門就出國,娶老婆都是進口的
中國最奇特的村子:一半在國外,盪個鞦韆就能出國!
中國唯一禁止出國展出的寶劍背後,藏有7個鮮為人知的秘密!
唯一禁止女人出國的國家,大街上美女泛濫,嫁給中國小伙是她們唯一出路
帝國打手的悲慘出國路,江湖早變了
中國最奇特的村子:一半在國外,一半在國外,盪個鞦韆就能出國!
中國最「奇葩」的國界線,跨一腳就是出國了
走出國門的《山海經》,有沒有丟中國神獸的臉?
中國方言最「難懂」的省:出縣就像出國,隔壁村都難以交流!
中國最奇特的村子:一半在國內一半在外國,盪個鞦韆就能出國
除中國外還有兩國說漢語,出國就像是串門一樣,交流無障礙
中國最容易出國的地方:盪鞦韆盪著盪著,就出國了
將軍出國巡迴打勝仗,回來的路上得知母國被滅,直接就地新建國家
寮國在建水電站大壩垮塌,借「一帶一路」東風出國的中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