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大臣造反,你聽說過皇帝造反的嗎?他這是要造誰的反呢
歷史上有個皇帝曾被大臣質問:陛下,你為什麼要謀反?
這種提問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從來只聽說過「君逼臣反」,還沒有聽說過皇帝造反的。那麼皇帝究竟要造誰的反呢?
這個悲催的皇帝就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鮮卑人。
史書上說元善見「儀錶瑰麗,沉雅明靜,從容有大志」,而且他文武雙全,力氣大到能挾著一個石獅子爬牆而過,騎射也是一頂一的高手,打獵的時候百發百中,馳騁如飛。他的文學造詣也很高,逢年過節,總會和群臣在宴會上即興作詩,因此「頗得朝望」。當年齊文襄王繼位時,因他影響力過大,就對他頗為忌憚。
可以說,元善見的綜合素質,做皇帝顯然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大丞相高歡,手握兵權,當時已經控制了北魏朝廷,逼走孝武帝後,朝廷中的事都由他說了算,這個局面說明了什麼?
前一段時間看過張生全的《最後的士紳家族》,裡面就以「稅捐徵收權」引起的幾大士紳的爭奪,在裡面出現最多的就是槍杆子,最終也是槍杆子奪得了勝利。其實槍杆子政權古已有之,就像大臣高歡,手握重兵,典型的「槍杆子政權」,又功高蓋主,而東魏皇帝並沒在能控制他的時候,削弱他的權力,這就給東魏自身帶來了很大的禍患。
高歡手上有重兵,於是有了生殺大權,不過,就如春秋鄭國的祭仲,他依然只能是權臣,但權力大到皇帝不聽話,就趕走皇帝,重新立一個聽話的新皇帝。元善見就是因為年紀尚小被他挑選為皇帝的,是為東魏孝靜帝,同時北魏因此分裂成了東魏和北魏。
當時的元善見只有十一歲,十一歲的少年天子能做什麼?政事自然全由他說了算,元善見的工作就是到了上朝的時候乖乖坐在龍椅上就行了,也就是說當時的局面,元善見既沒有權也沒有兵,是個被架空的傀儡皇帝。
元善見雖有勇有謀,又十分隱忍,不敢拂逆高歡,這樣過了幾年太平日子,不過隨著高澄的入朝國政,他的日子更為痛苦了。
(高歡)
高澄是高歡的長子,十五歲便入朝為政,父親高歡死後,他順利地接管了東魏的政權。
高澄對元善見的態度更惡劣,以他的才能從來就瞧不起這個唯唯諾諾的傀儡皇帝,他覺得東魏就是高家打下的來的,元善見就是高家當皇帝的絆腳石,因此對待元善見很是跋扈。
高澄專權後,為了監視元善見,特別提拔了心腹崔季舒,讓他跟隨元善見左右,以便監視元善見的一舉一動。崔季舒對元善見限制頗多,沒有自由的元善見常感嘆:崔中書真是我的奶媽。
(高澄無視元善見)
有次,高澄寫信給崔季舒問:痴人復何似?痴勢小差未?意思是說:那個傻子現在怎麼樣?病得好一點了嗎 ?元善見明明文武雙全,又能詩會賦,還有勇有謀,可是高澄一口一聲稱他「傻子「,高澄的用心就非常明顯,在精神上折磨元善見,消磨他的意志,瓦解他的自尊心,為自己篡位做鋪墊。
後來,更是戲弄小丑般敬元善見的酒未遂,便使人毆打他,還罵他「狗腳朕「。在高澄的百般打壓下,元善見終於忍無可忍,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理,奮起一搏,聯合幾個尚未成為高澄耳目的臣子想挖地道出逃,可惜最終被高澄的守兵發現,於是就有了最初的一幕——高澄質問元善見:陛下為什麼謀反?
可以說,元善見作為皇帝,的確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他就算想奪回權力,以他的力量確實是難於上青天,正是因為東魏的槍杆子和印把子牢牢掌握在高氏家族,高澄才如此跋扈,壓根沒有君君臣臣的本份,所以,元善見的待遇自然就悲催了,雖貴為天子又如何?還不是高澄手裡的一盤菜。


※此人忠心卻被打得掉牙,一怒之下滅掉打他的國家,順便又再滅五國
※大臣幫一同鄉,算命先生說,別幫,他會要你命,大臣不信,後來真栽了
※此人掉進老虎窩裡,老虎不吃他,後來他造就了個史上最長朝代
※王發誓娶一姑娘為妻,後來看見個更漂亮姑娘反悔了,結果造成他兒子被殺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
※皇上,你為什麼要造反?皇帝:笑話,你聽說過皇帝造反的嗎?
※皇帝:聽人說你想造反?開國功臣:是的,我的確想要造反!
※你聽過有人說皇上:「陛下,你為什麼要造反?」嗎
※三品官路過家門而不回,宰相:不得了,他這是想造反!後果真造反
※大將:我買盔甲是為了陪葬,不是造反!皇帝:我看你想在地下造反
※三品大官過家門而不進,宰相:完了,他想要造反!結果真的造反了
※想造反就好好造反唄,你到底要裝什麼孫子呢
※大臣半夜睡不著覺,妻子:你是不是要造反啊?結果大臣真的反了
※皇帝撫著侄子的背說:我看你的氣色有造反之象,後來果然造反被殺
※為什麼他不怕有人造反?原因竟然是這樣!
※想造反,先造神!盤點劉邦是怎麼神話自己的
※皇帝聽說宰相要造反,不僅沒有大怒,反而給大臣送了三個女人!
※如果沒有自由會怎樣,看看這兩位皇帝的造反
※都說古代造反是要滅九族,那麼如果其皇親國戚造反,該怎麼處置?
※吳三桂難道真的想造反當皇帝嗎?都是大清朝逼的,他不反都不行了
※千古奇聞,皇帝造反,你聽說過嗎?
※大臣:陛下,你為啥造反?皇帝:你見過皇帝造反嗎?滿朝哄堂大笑
※鰲拜位高權重,那他為什麼沒有造反呢?其實是我們誤會了
※康熙為什麼偏要扳倒鰲拜?並不是他造反,而是這個難以啟齒的原因
※太子造反,皇帝聽到第一反應不是驚慌,而是淡定的做了這樣一個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