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增長福德智慧的方法

增長福德智慧的方法

我們繼續學習《攝大乘論》論題。前面已經講了攝大乘,今天來講一下大乘。

大乘是何義?大乘是以正法為其體。云何大乘?如《瑜伽師地論》云:「諸菩薩眾,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說名大乘。何者為七?一者法大性,二者發心大性,三者勝解大性,四者增上意樂大性,五者資糧大性,六者時大性,七者圓證大性。」

法大性

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攝方廣之教。佛的教法,總的來說可分為三藏,小乘三藏和大乘三藏。小乘三藏共有九部,大乘三藏共十二部。這裡講的九部、十二部,這個部,不是說部頭的部,它是以不同的行文方式、表達方式、內容,把佛經分成九類或十二類,並不是說佛經只有九本書或者十二本書。這個是通過體裁、內容等各種不同形式,對佛經進行分類。

大乘十二分教就是把佛經分成十二類了。大乘佛法有哪十二分教呢?

1、契經。又名長行。長行文,象散文一樣。

2、應頌。又名重頌。就是佛在講經的時候,先說很多內容,就是長行文,說完之後又打個總結,用偈頌的形式打總結,這種就名應頌,又叫重頌。佛講經講了很多內容,最後自己用偈頌又來簡短地總結一下,這個就是應頌。

悟性高的人直接讀應頌,就能明了佛陀前面所講的內容,這個是對機的不同。當然來聽經的人,有些前面沒聽到,直接聽後面應頌也可以,它有它的作用。比如我們讀《華嚴經》,《華嚴經》的部頭很大,這樣讀下去是很花時間的,初學的時候要慢慢讀,讀完,慢慢去理解。當你把《華嚴經》讀熟了,那個長行文就不用讀了,直接讀應頌(就是佛陀在每一段長行文之後的總結),讀應頌也就包含了整個《華嚴經》的內容了。這樣讀起來就很省事,當然這個要在熟悉經文的情況下來讀,所以說這個重頌是很有用的。

3、孤起,又名諷頌。這個是什麼呢?直接就是偈頌,前面沒有長行文,單獨就表達一個意思了,不是重複前面的意思,這個叫孤起(諷頌),還是偈頌的形式。

4、因緣。又名緣起。就是佛講一部經都是有緣起的,有原因的。比如《金剛經》就是以須菩提的發問為緣起。還有其他種種,不同的經都有緣起。比如《觀無量壽經》是以韋提希夫人的事情作為緣起。韋提希夫人請教佛陀,有沒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去,這個五濁惡世太惱火了,佛就為其講西方極樂世界。

5、譬喻。就是佛陀經常在經文當中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個就是譬喻的手法。

6、無問自說。比如《阿彌陀經》,就是沒有人提問,佛陀自己宣說,叫無問自說。沒有人來提問,佛陀看到眾生根機成熟,機緣成熟,自己直接宣講佛法,就叫無問自說了。

7、本事。就是佛陀講解,佛和弟子們的一些事情,一些案例。

8、本生。是佛陀講解自己因地時的修行,多半是講佛陀過去生中種種事情,叫本生。

9、方廣。就是佛在後期講經,比如三時說方廣了義教,方廣就是廣大無邊、甚深無量。就叫方廣教法,又名方等。我們讀的大乘經典許多都攝在方廣教類。

10、授記。又名記別。佛陀在經中於弟子們授記,「某某某在什麼時候,經過什麼事情,有多少修行之後,即將成佛,成佛名號是什麼,國土叫什麼名字,法運有多長」等等這些情況。講解這些的,就是授記,又名記別。在《法華經》中就專門有講,佛給弟子們授記的這一品。

11、希法。又名未曾有。希就是稀奇,一般聽不到的,世間人也很難理解的,就是希法,又名未曾有法,這些都是不可思議境界。《維摩詰經》中講不可思議境界,就是屬於希法一類。

12、論議。就是說理性的,講道理的,講這樣一類的內容就叫論議。

在這十二分教當中,授記、方廣、稀法三種,在小乘教法中是沒有的,修學大乘者應以大乘菩薩藏法為學修內容。大乘菩薩藏法有哪些內容?這裡就講了。其實它也是包含了小乘教法的內容。大乘之所以大,就是能夠含容小乘,同時又超越小乘,更加地殊勝。

發心大性

發心大性。就是說有一類有情發起了菩提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其心深廣無量。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心很大。「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這個就是發大心了。還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菩薩發的大心。要做菩薩修學大乘,必須要發無上菩提大願,這個菩提心是非常地重要。我們學習佛法有四樣寶貴的:佛的教法寶貴;善知識寶貴;生命寶貴;菩提心寶貴。這四樣寶貴的我們都要珍惜。

學大乘要發大心,這個是要去真正努力發起來的。怎麼發呢?每天要去念菩提心的內容,來檢討自己是否隨順了菩提心在修學。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幫助我們發起菩提心。當我執起來的時候,念念佛因地的修行,佛果地的功德,就會幫助我們放下我執,發起大願等等。作為一個大乘行者,一定要隨時以菩提心為依為住,這樣才會真正地體會到大乘佛法的殊勝。修學大乘若是亡失了菩提心是不能成就的。「亡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個是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視的。菩提心是大乘行人必須要隨時看護好的。

勝解大性

勝解大性。有一類有情於法大性深生信解,就是對菩薩藏法已經生起了殊勝的勝解,信心堅定,決心堅固。這個勝解大性,首先他的內容是對大乘教法生起勝解。這個解一定是正確的解,以法為法,以義為義,正確的內容正確地領解,堅定的信心,決定的領解,這個就是勝解大性。

有些人也是學習大乘佛法,也是以佛法為佛法,但是因為學習不善巧,或者沒有明師帶路,把佛法理解偏了,理解錯了,也是信心堅定,也是心不動搖,不能改變,這種不能叫勝解大性。以法為法,非義為義。這一類還是很多的,這個我們是要注意的。勝解大性,是要在正確的方向上產生,才是對的,才叫勝解大性,搞錯了不叫勝解大性。有些把經文理解錯了,還是特別堅定,你要糾正他是糾正不動的。「寧捨生命,不舍邪見」,這個太難了。所以我們讀經要仔細。有時候一個字沒有看到,或者是忽略了,意思就轉變了。多數看起來都是對的,就那麼一點點就把整個佛法的理解都搞錯了,這個要注意。

增上意樂大性

增上意樂大性。謂有一類有情已過勝解行地,證入凈勝意樂地。就是有一類人已經超過了資糧位、加行位,登地見道,證入凈勝意樂地。這個是見道以後的情況,前面已經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理解,生起決定的信心,決定的理解,心不動搖了。這個勝解大性,是在資糧位、加行位完成。這個完成自然就分別我法二執斷,菩提種子生起現行,進入見道。見道以後進入凈勝意樂地。從初地開始了,進入修道位了,就叫增上意樂大性。

這個是我們要稀求的,登地見道不那麼容易的。如果是三藏十二部還沒有搞清楚,還沒有生起勝解,就想開悟見道,那是不可能的。見道是要把教理搞清楚,正見形成的基礎上修行加行,分分斷分別我法二執。要分別我法二執斷盡,才算見道,才可能見道。這個也不容易的。

資糧大性

資糧大性。謂福德、智慧資糧修積圓滿,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我們修行佛法就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修積福德智慧二種資糧。這二種資糧修積圓滿就成佛了。佛就是兩足尊,所謂福德、智慧二皆圓滿。我們修學佛法在幹什麼呢?就在積福積慧。有些人想,我們學佛了,是不是就放棄很多東西了, 好象不划算。世間人忙著掙錢,追求功名利祿。學佛的人什麼都放下了,好象一樣都沒有。這個理解是不對的。我們學佛的人就是在積集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

福德和智慧都是世間人所嚮往的,然世間人的追求恰好與此相反。世間人去追求了功名利祿,好象得到了,其實本質是上在消耗自己的福報,損耗自己的智慧,是把過去生中修積的福報提前給兌現了。就好象我們銀行裡面的錢,你把它取出來用了,有多少用多少,當然看起來很享受。但是有智慧的人就知道,你這個日子不長了,三下兩下用完了,就沒有了,以後苦惱就在後面。

學佛的人就不一樣。他今生惜福,然後又修積福德、智慧資糧。相當於我們學佛的人沒有去享樂,但是我們不停地在往我們的法界銀行里存資糧,在存錢,到了該用的時候就用得上。我們什麼時候用呢?到臨命終時來用一用。迴向發願,以此功德智慧資糧,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那一下子境界就大轉變,感得無量無邊可樂境界——極樂世界就無比殊勝。這個時候才知道,學佛的人是多麼的富貴。我們並沒有浪費時間。並不是說學佛的人都是貧困的,我們積集的是正法的資糧,真正的富貴,永遠的富貴。而不是現在把自己過去生修積的福報,拿出來把它用掉,好象還掙了很多,那是錯的。看起來你掙了很多,其實你是在提取自己過去所修積的福德,越用越少。學佛的人越修越多,關鍵的時候拿出來解決大問題。

學佛就是要積集資糧,大乘菩薩就是修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理論殊勝、方法殊勝、果報殊勝,這是資糧大性。要修大乘方有,這是修學大乘佛法利益之所在。《金剛經》言,若人為人解說四句偈等,所集福報無量無邊,比你滿世界布施七寶所修福報還要廣大。學習大乘利益無邊,我們今天來學《攝大乘論》,當然也是有無邊利益了,這個是肯定的。學習此論,可以增長無量無邊的福德與智慧。

時大性

時大性。修行大乘者要經歷三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就是說我們從最初發起堅固菩提大願,直至證得無上佛果,必須經過三無數大劫。其中地前資糧位、加行位,經歷第一大阿僧祇劫。從初地到八地以前,經歷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以上直到成佛,經歷第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是時大性。

要成佛,目標高遠,必須經過長劫修行,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最後方能圓滿資糧,成就佛果。這個是我們要認識到的。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分階段來進行。

我們的目標,有總的目標和分段目標。總的目標是要成就佛果。分段的目標:

第一個,要建立正見,這是首要目標。以正見為基礎,發起菩提大願,進入資糧位。正見都沒有,菩提心也發不起來。先要確立正見。正見怎麼來?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要多聽善知識講法,要深入經藏,通過熏習形成正見,有了正見之後,發起菩提大願。真實的、堅固的菩提大願發起,就算是進入資糧位了。開始真正地修學大乘佛法了。學大乘的好多人,其實根本就沒有進入大乘的修行。因為菩提心沒有發起,根本就不算進入大乘修行,沒有進入資糧位。沒有進入資糧位,就沒有開始積集大乘的殊勝資糧,所以第一個目標是要建立正見,發起菩提大願。

第二個目標,就是我們今生的願。今生我們結束之後,目標是什麼呢?修行有那麼漫長的過程,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一生完了怎麼辦?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覺得今生一定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很容易,就憑我們的正見和菩提大願,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能成就。當然中間還有具體的修行方法,比如念佛,持佛名號,還有讀誦大乘經典等等方法。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都能成就,關鍵是正見的確立和菩提心的發起。特別是修大乘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這是今生的願。

第三個目標,就是開悟的願。真實的開悟就是菩薩登地見道。菩薩見道之後就登地了,見道就是開悟,親證諸法實相。這個是要發心的,要發心早日開悟。當然了,基本上說,往生極樂世界在前,開悟在後了,要今生在人世間開悟,菩薩登初地,這個難度是很大的,前面講了從資糧位到菩薩見道登地,需要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到極樂世界就很方便了,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開悟了。這是我們又一個重要的目標。見道以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菩薩歷經十地修行,分分斷障證真,直趣佛果。

我們把修行的階段目標分解一下呢,就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了。我覺得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儘快生起正見,發起菩提大願。這個工作完成,今生你的任務也可以算是完成了。為什麼呢?因為憑此資糧,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即能成就。這兩個是一體的。第二個,今生的願——往生極樂世界,就能成就。完了之後在極樂世界去繼續修行,在那裡去花開見佛悟無生,什麼都明白了。所以今生要努力地修行,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建立正見,要明辨是非邪正。這個太重要了,錯過今生,又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遇到佛法,才能遇到善知識講法,才能明白道理了。所以我們今生真是稀有難得,一定要抓住這樣的機會,不要錯過了。

圓證大性

圓證大性。就是證無上菩提,成就圓滿佛果了。在七大性中,圓證大性是果,前六是因,是故修習大乘佛法必須要與七大性相應。我們最終都是要成佛的。所以大乘佛法無比殊勝,今生能夠遇到,真的是多生多世以來修積無量福德智慧的結果,所以我們今生一定要珍惜這殊勝因緣,勇猛精進修學大乘。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龍老師佛學公開課

緣起性空,唯識無境。

求真務實,堅持理性。

龍緣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老師佛學公開課 的精彩文章:

修大乘和小乘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會輪迴?

TAG:龍老師佛學公開課 |

您可能感興趣

增福、增壽、增祿的方法
美麗的富貴蕨家庭養護法及越冬方法!
宣化上人教我們增福、增壽、增祿的方法
紅輝艷的養殖方法
慧凈法師談念佛的方法
明星怎樣減肥?劉嘉玲的方法超科學
佛陀告訴你快速增長福報的方法
琥珀的保養方法
星雲法師:增加福報的十種方法
泰拉瑞亞正義的象徵 神聖之地到達方法分享
四招科學的輔食方法,養育健康強壯的寶寶
曾軍:德里達思考漢字的方法
南懷瑾老師增強記憶力和定力的方法
美麗的觀賞綠植水培富貴竹的安全越冬方法!
美麗的西洋鵑的養護方法介紹
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 仁煥法師
教你保養心臟的健康方法
鈴蘭的養護方法
拯救現象: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比較哲學方法
長壽花蚜蟲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