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人從哪裡來:追尋漢語的祖先

中國人從哪裡來:追尋漢語的祖先

中國人從哪裡來:追尋漢語的祖先

來源: 國家歷史(成都)    語言學者李葆嘉是這樣描述這個複雜的過程的,「原始的華夏漢語就是一種伴隨著多種文化撞擊整合為強大中原文明的歷史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多元性,層疊性混合語言。」

追尋漢語的祖先

分子人類學關於東亞人群DNA的研究,給了語言學家們莫大的啟示,這也許為破解漢語起源之謎提供更多的線索。

文/國家歷史記者孫展

漢語從哪裡來?一直是個謎團。

17世紀,一名叫作韋伯的學者寫道,「漢語是伊甸園中所講的最初語言。」而另一位想像力豐富的學者乾脆說,漢語是「被稱為中國的那個偉大國家的某位聖賢一下子發明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居住在周圍的不同民族的人群之間能夠用這種語言進行口頭交際。」

實際上,在中國人內部,這樣富有想像力的說法也同樣代代相傳。直到最近100多年,由於現代語言學的興起,漢語才被用來和其他語言類比分析,但有關漢語起源的種種假設卻總是撲朔迷離。而近年來,分子人類學者們有關東亞人群遷徙的分析,似乎正在接近這個謎底的答案。

語言的足跡

1600年,一艘荷蘭商船路經馬達加斯加前往印尼。在經過了數月的航行後,他們到達了目的地,令船員們感到意外的是,他們發現,雖然相距遙遠,但當地的馬來語與他們途經的馬達加斯加的土著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難道在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前,這些分布在各個海島上的人群就早已橫渡大洋,穿梭在廣袤的海域中了嗎?難道這些相隔萬里的海島居民竟然是比自己更加能幹的航海者?水手們百思不得其解。

水手們並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的這個發現,竟然觸碰到了語言的核心秘密。400年來,一代一代的語言學家追隨著這個秘密,開始了偉大的發現歷程。

1786年,英國的瓊斯爵士通過對比研究關注到:義大利語、凱爾特語、日耳曼語以及波羅的語、斯拉夫語,與遠在亞洲的印度雅利安語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會不會這些語言有同一個源頭?他提出了自己大膽的假設——這些廣泛分布在歐洲和印度的語言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假說被稱為「印歐語系假說」。

瓊斯的假設,讓語言學家們開始嘗試著對比、分析這些有著共同關係的語言之間的親疏遠近。1861年,德國語言學者施萊歇爾在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啟發下,推導出語言也有著類似生物進化的過程,並給印歐語系畫出了一棵「譜系樹」,在這棵語言的譜系樹上,原始的「印歐語」處於最底端,是「樹榦」,這個樹榦分出兩個「樹枝」,一枝是「斯拉夫-日耳曼語支」,另一枝是「雅利安-希臘-義大利-凱爾特語支」,這兩個「樹枝」再分別分出眾多「小樹杈」,如日耳曼語、立陶宛語、斯拉夫語、凱爾特語、義大利語、希臘語、伊朗語等等語言。

儘管施萊歇爾推導的這棵「印歐語系大樹」並不完全精確,但他的方法立刻成為語言學家們觀察這個紛繁複雜世界的利器。他們反過來去研究印歐語系之外的語言。

1600年那些荷蘭水手們的疑惑,也得到了部分的解答。在北到台灣島,南到紐西蘭,西到馬達加斯加,東達復活節島,橫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廣袤海域上,的確存在一種共同淵源的海島語系,儘管這種覆蓋2億人口,有著959種語言的語系內部形態千差萬別,但它們卻有著明確的同源關係,學者們將之稱為「南島語系」。在歐洲人進行海外殖民擴張之前,「南島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系。

那麼古老而神秘的漢語是否也遵循這樣的規律——同樣是另外一種更加古老的語言分化而來,還是像學者們最初想像的那樣,是由中國的某位聖賢獨立創製而來?

從19世紀開始,語言學家們逐步發現,這個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度裡面的語言也能像其它語系一樣,描繪出一棵「譜系樹」。在這棵譜系樹上,漢語、藏語、緬語等有著親緣關係,語言學者們提出了「漢藏語系」的假說。

東亞同源?

如果漢語真的和藏緬語有同源關係,那麼它們來自何方,又是如何分化而成的呢?

1950年代,美國語言學者斯瓦迪士從統計學的角度分析不同語言,得出了約200個核心詞,幾乎每種語言都包括這些核心辭彙,它們具有超強的穩定性。根據對比分析不同語言之間核心詞的同源關係,就能大致判斷出語言之間的親疏遠近,同時,這些核心辭彙的變化具有一定的速率,而分析兩種語言中核心辭彙的不同比率,則可以推算出它們之間分化的大致時間。

在對比漢藏之間的同源詞時,學者們發現,漢語和藏緬語之間有共同的數詞一至十,但「千」和「萬」卻各並不相同,而在漢語中,「千」和「萬」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那麼漢語與藏緬語與的分化必定早於殷商時期。語言學家們大致推斷,這個時間距今約4000-5000年左右。

但在這種粗略的勾勒中,依然有很多矛盾難解之處。東亞地區語言的複雜性,遠遠超過了印歐語系。儘管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研究,語言學家們大致能夠接受「漢藏語系」這種假說,但其間的分歧依然很大。

中國的語言學家李方桂早在1934年就提出,漢語不但與藏緬語有親緣關係,同時和苗瑤語、侗台語也有親緣關係,而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則認為,苗瑤語、侗台語與漢語關係不大,反而與日語、南島語有著親緣關係。

顛覆性的觀點來自1990年。當年,第23屆國際漢藏語會議召開。就在會議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時,法國東亞語言學研究中心的學者沙加爾提交了一篇名為《漢語南島語同一起源論》的文章。這個文章剛剛公布,就立即引發軒然大波。對於普通公眾來說,這份標記有各種語音符號及繞口的學術名詞的論文不亞於一篇「天書」,但在座的學者們卻明白,這份論文的觀點一旦成立,將是對傳統的「漢藏語系假說」的最大挑戰。

沙加爾認為,漢語與南島語之間存在著不少的同源詞,而這些同源詞有著規則的對應關係。換句話說,漢語與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島上的南島語系,也就是400年前荷蘭水手發現的馬達加斯加和印尼人所講的語言都來自於一種更加古老的「母語」。

沙加爾的觀點極富挑戰性——如果按照傳統的理解,各個語系獨立起源,互不隸屬,那麼該如何解釋漢語和南島語之間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繫?

沙加爾的觀點得到了中國學者邢公畹的支持。他認為存在一種「漢藏—南島」的同源關係。中國學者潘悟雲也注意到,不僅僅是漢語存在這種聯繫,在東亞這片大陸上,侗台語就像是各種語系的交集,它既與漢藏語系有關,又與南島語系、南亞語系有密切關係。沙加爾的漢語南島語同源的說法,讓潘悟雲產生了一個更大膽的聯想——這些語言會不會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起源?

語言學者李葆嘉是這樣描述這個複雜的過程的,「原始的華夏漢語就是一種伴隨著多種文化撞擊整合為強大中原文明的歷史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多元性,層疊性混合語言。」

稻米的密碼

在如此廣大的語言區域內,有一個詞語引起了語言學者們的關注,那就是「稻米」。在東亞人群中,稻米與人們的飲食和生產息息相關,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語言學家們發現,稻米在南島語系中有著相同的來源,這個範圍覆蓋了馬來-印尼語、西太平洋上帛琉群島帛琉語、台灣的賽德語、卑南語、魯凱語、越南的雷德語,菲律賓馬諾波語,台灣巴則海語,道卡斯語,阿美語。而它們又與藏語的稻米有著明顯的同源關係。另外,上古漢語的「稻」,則與侗台語和南亞語同源。

語言學家鄭張尚芳也發現,在漢語里,「糲」本意為「粗米」,其同音詞「癧」有「惡瘡、麻風」的意思,而藏語中相對應的詞,同樣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米」、一個是「瘡、癤」,同樣,印尼語中「米」與「麻風」也幾乎同音。這種大跨度地區里連續出現的相似性難道只是一種偶然嗎?

但是,如果單單憑藉語言學本身來破解這些謎團,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語言總是在不斷變動中,根據測算,每1000年左右,就能獨立分化出來一種語言。儘管那些語言的核心辭彙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但超出2000年,甚至更加久遠的時間,要想判斷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就非常困難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語言學家總在爭吵之中的原因——那些在一名語言學家眼中,看上去具有密切關聯的辭彙,在另一名語言學家眼中,可能會是毫無意義。

這時候,其他學科的介入就變得不可避免。考古學的研究發現,在這些擁有稻米同源辭彙的語言區域,存在著悠久的稻米種植歷史。在浙江河姆渡遺址,曾經出土了距今約7000年的稻米遺存,長江中下游也因此被認為是稻米的起源地之一。而在其他區域同樣也發現了稻米的遺存,在中國台灣和雲南分別是距今5000年和4000年;泰國距今4000年,菲律賓距今3700年。考古學家們推測,會不會存在兩條稻米傳播路線,一條從長江中下游——台灣——菲律賓,一條是長江中下游——雲南——緬甸、泰國?如果是這樣,這又和語言學家推斷的南島和南亞語系的發展路線有許多重合之處。

語言學家解釋說,之所以會出現稻米的傳播與語言的傳播有相似之處,是因為農業社會比採獵社會更能有效而穩定地增加人口。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就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群的分化和遷徙,這也就是語言傳播的動力之一。

除此之外,早在1959年,哈佛大學考古學家張光直就曾根據出土的早期考古資料論證,黃河流域前石器文化當中有一個尚未顯出差別的「漢藏南島綜合體」。他認為從這個群體從新石器時代起,開始向中國南部移民的活動,結果分化出「漢藏群」和「南島群」。難道這依然是個巧合?

來自基因的答案

越來越多的發現似乎在暗示著,在遠古時期,東亞語言的確是從一種最古老的「母語」分化發展而來。但是由此產生的疑問卻更多,如果存在這樣一種假說的話,那麼,這個「母語」的起源地到底在哪裡?內部這種千差萬別的語言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分化?它們之間的親疏遠親如何?這似乎又完全超出了語言學目前所能解釋的能力。

同時,語言學家內部反對這種假說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每當支持東亞同源的證據多一分,似乎就會出現更多的相反意見。

199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潘悟雲看到了一篇文章。這是一個生物學家介紹分子人類學家們關於東亞人群起源的最新觀點。在這篇文章中,遺傳學者用DNA證實,東亞人群是距今4萬年左右由非洲遷徙而來,然後從南向北遷徙分化,最後形成東亞大地豐富的的民族。而此前,學界的普遍看法是,東亞現代人是由本土直立人、智人連續進化而來。

潘悟雲馬上聯想到,這與語言學家爭論的東亞語言的問題息息相關。「同源」、「自南向北」這兩個來自DNA的結論,居然和之前語言學界的那個東亞語言同源的假設一致。

早在1859年,達爾文就曾在《物種起源》中寫到,「如果我們擁有一份完備的人類譜系圖表,那麼人種的形成序列將為全世界使用的各種不同的語言提供最好的分類。」而這句話,現在聽上去,就好像是在為分子人類學家們今天所作的工作做註解。

隨後不久,一篇從分子人類學角度更加詳細的論述東亞人群起源和遷徙的論文出現了。在這篇文章中,學者們認為,東亞族群的祖先最初達到了東亞南部,約在在約20000到40000年前開始分化,一支自越南進入中國,並沿海岸線向北,成為百越和東夷的先祖,其中一個亞群在北部灣一帶就轉而南下,最終成為南島語族的先祖。

而另一支則向自雲南穿過四川一直到達黃河中上游盆地,成為漢藏羌的祖先。其中一個亞群在約8000-6000年左右向東向南擴展,最終成為華夏族群的先祖。而另外的一些亞群則調頭向西南發展,最終成為藏緬語族的祖先。

儘管這個來自基因的遷徙路線也僅僅是一個草圖,但那些在語言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似乎都能得到合理解釋了。

例如,為什麼差異巨大的東亞各個語系之間,卻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按照基因圖譜來解釋,那的確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祖先,但由於早在數萬年前就開始分化,所以才會呈現出迥然相異的面貌。

而曾經長期存在歸屬爭論的苗瑤語和侗台語看上去也各自有了結論——苗瑤語族群是約1.5萬年前從北上過程中的漢藏羌那一支分化而來,最終達到了中國中部。而侗台語則是從沿海岸線北上那一支中分化而來,自然會與南島語系有更緊密的關係。

那麼漢語呢?那支從古漢藏羌分化而出,沿黃河流域而下的亞群所講的語言就是上古的漢語嗎?顯然沒那麼簡單!還記得有一支沿南中國沿海一直上行達到山東的族群嗎,他們成為東夷部落的先祖,而東夷部落的一部分沿黃河流域上行。最終兩個族群在中原地區遭遇,在這其間,甚至還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從南方北上而來的部分苗瑤族群,以及從北方南下而來的部分阿爾泰語系的族群,他們征戰並相互融合,無論是族群還是語言。

語言學者李葆嘉是這樣描述這個複雜的過程的,「原始的華夏漢語就是一種伴隨著多種文化撞擊整合為強大中原文明的歷史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多元性,層疊性混合語言。」

而這就是為什麼語言學家們在漢語中,既能與藏緬,又能與苗瑤、侗台、甚至與南島、阿爾泰都找到親緣關係的原因。

這聽上去似乎清晰了不少。但對於那些仍然還未能解答的謎團來說,顯然還有更漫長的路要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吳書舍 的精彩文章:

「女媧造人」竟然源自於蘇美爾傳說?
萬古之謎:蘇美爾文明與中華文明這麼像?還都是黃種人
中國人從哪裡來:所有中國人都來自南方
中國人從哪裡來:「北京人」與中國人沒關係
史上不明生物遺骸 這是造假的么?離奇又詭異 膽小慎點

TAG:東吳書舍 |

您可能感興趣

誰是中國人最早的祖先?
最早的中國人從哪裡來
日本人問:為何中國人相信日本人的祖先、文化和語言都來自中國?
此國女總統到中國尋根,並表示:我的祖先是中國人,我很自豪!
日本人真的是中國人的後裔嗎?他們的祖先到底是哪裡的
中國最像俄羅斯的一座城市,中國人去了像出國,俄羅斯人來了像回家!
過來人告訴你:什麼樣的中國人,出國來澳洲會被歧視?
韓國人網友熱議:韓國人的祖先是中國人嗎?日本人:中國人是老師
中國奇怪的城市,中國人去了像出國,外國人來了像回家!
在非洲,這個村子的人自稱是中國人的後代,祖先墓碑一律朝向中國
非洲島國的街頭貼著中國人的肖像,到處中文字如穿越回中國!
漫威三個沒中國人就活不了的英雄,原來鋼鐵俠的命是中國人給的
中國人問: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印象如何?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是什麼樣子的?韓國人的回答最搞笑
歷史的真相:中國人是從巴比倫走出來的!
國外問:中國朝鮮族更親近韓國還是中國?網友答:我們是中國人!
老外為什麼喜歡來中國窮游?外國人:中國人看到我們像親人一樣
中國商家搶購泰國椰子,越南「失寵」大呼:求中國人快回來
外國人:為什麼中國人對中國菜引以為豪?中國網友一句話霸氣回懟!
國外問答:俄羅斯人是怎麼看待中國和中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