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蛐蛐一叫,秋天已到

蛐蛐一叫,秋天已到

只要稍稍透露一絲秋意——野草抽出將要結子的穗子,庭樹飄下尚未全黃的落葉,都會使人想起一別經年的蛐蛐來。「蛐蛐」一叫,秋天已到,更使我若有所失,不可終日,除非看見它,無法按耐下激動的心情。有一根無形的細弦,一頭系在蛐蛐的翅膀上,一頭拴在我心上,那邊叫一聲,我這裡跳一跳。

那年頭,不興掛曆,而家家都有一本「皇曆」。一進農曆六月,就要勤翻它幾遍。哪一天立秋,早已牢記在心。遇見四鄉來人,殷切的打聽雨水如何?麥秋好不好?莊稼豐收,蛐蛐必然壯碩,這是規律。

東四牌樓一帶是養鳥人清晨的聚處。入夏鳥脫毛,需要喂活食,總有人在那裡賣螞蚱和油葫蘆。只要看到油葫蘆長到多大,就知道蛐蛐脫了幾殻(音「俏」),因此每天都要去四牌樓走走。

由於性子急,想像中的蛐蛐總比田野中的長得快。立秋前,早已把去年收拾的「行頭」找出來。計有:銅絲罩子、蒙著布的席簍、帆布袋和幾個山罐、大草帽、芭蕉葉、水壺、破褲褂、雨鞋,穿戴起來,算得上一個披掛齊全的逮(音「歹」)蛐蛐的人了。

立秋剛過的一天,一大早出了朝陽門。順著城根往北走,東直門自來水塔在望。三里路哪經得起一走,一會兒來到水塔東牆外,順著小路可直達胡家樓李家菜園後身的那條溝。去年在那裡捉到一條青蛐蛐,八厘多,斗七盆沒有輸,直到封盆。忘了今年雨水大,應該繞開這裡走,面前的小路被淹了,漂著黃綠色的沫子,有六七丈寬,南北望不到頭。只好挽著褲腿,穿著鞋,涉水而過。

李家菜園的北坡種了一行垂柳,坡下是溝。每年黃瓜拉了秧,拋入溝內。蛐蛐喜歡在秧子下存身。今年使我失望了,溝里滿滿一下子水。柳樹根上有一圈圈黃泥痕迹,說明水曾經上了坡,蛐蛐早已喬遷了。

傅老頭愛說:「溝里有了水,咱們坡上逮。」他是捉蛐蛐的能手,六十多歲,在理兒,抹一鼻子綠色聞葯。會說書,性詼諧,下鄉住店,白天逮蛐蛐,夜晚開書場,人緣好,省盤纏,逮回來的蛐蛐比年輕人逮的又大又好,稱得起是一位人物。他的經驗我是深信不疑的。

來到西灞河的小廟,往東有幾條小路通東灞河。路兩旁是一人來高的坡子。我僥倖的想,去年乾旱,坡上只有小蛐蛐,今年應該有大的了。

坡上逮蛐蛐,合乎要求的姿勢十分吃力。一隻腳踏在坡下支撐身子,一隻腳蹬在坡中腰,將草踩倒,屈膝六十度。彎著腰,右手拿著罩子等候,左手用扇子猛搧。早秋蛐蛐還沒有窩,在草中藏身,用不著簽子,但四肢沒有一處閑著。一條坡三里長,上下都搧到,真是太費勁了。最難受是腰。彎著前進時還不甚感覺,要是直起來,每一節脊椎都酸痛,不由得要背過手去搥兩下。

坡上蛐蛐不少,但沒有一個值得裝罐的。每用罩子扣一個,拔去席簍管子的棒子核(音「胡」)塞子,一口氣吹它進去。其中倒有一半是三尾。

我真熱了,頭上汗珠子像黃豆粒似的滾下來,草帽被浸濕了,箍得頭髮脹。小褂濕了,溻在身上。褲子上半截是汗水,下半截是露水,還被踩斷的草染綠了。我也感到累了,主要是沒有逮到好蛐蛐,提不起神來。

我悟出傅老頭的話,所謂」坡上逮」,是指沒有被水淹過的坡子。現在只有走進莊稼地了。玉米地、麥子地都不好,只有高粱夾豆子最存得住蛐蛐。豆棵子經水沖,倒在地面,水退後,有的枝葉和黃土黏在一起,蛐蛐就藏在下面,找根棍一翻,不愁它不出來。

日已過午,初秋的太陽真和中伏的那樣毒,尤其是高粱地,土濕葉密,潮氣捂在裡面出不去,人處其中,如同悶在蒸籠里一般,說不出那份難受。豆棵子一壟一壟地翻過去,扣了幾個,稍稍整齊些,但還是不值得裝罐。忽然噗地一聲,眼前一亮,落在前面干豆葉上,黃麻頭青翅殻,六條大腿,又粗又白。我撲上去,但拿著罩子的手直發抖,不敢果斷地扣下去,怕傷了它。又一晃,跳走了。還算好,沒有連著跳,它向前一爬,眼看鑽進了懸空在地面上的高粱根。這回我怕沉住了氣,雙腿一跪,拿罩子迎在前頭,輕輕用手指在後面頂,一跳進了罩子,我連忙把罩子扣在胸口,一面左手去掏山罐,一面三步並作兩步跑出了高粱地,找了一塊平而草稀的地方蹲了下來,把蛐蛐裝入山罐。這時再仔細端詳,確實長得不錯,但不算大,只有七厘多。剛才手忙腳亂,眼睛發脹,以為將近一分呢。自己也覺得好笑。

山罐捆好了,又進地去逮。一共裝了七個罐。還是沒有真大的。太累了,不逮了。回到西灞河廟前茶館喝水去。灌了七八碗,又把山罐打開仔細看,比了又比,七條倒有三條不夠格的,把它們送進了席簍。

太陽西斜,放開腳步回家去。路上有賣燒餅的,吃了兩個就不想吃了。逮蛐蛐總是只知道渴,不知道餓。到家之後要等歇過乏來,才想飽餐一頓呢。

節選自王世襄《秋蟲六憶》

秋蟲雅具

北京蟲友堂 / 范素榮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月冷露華凝 思君秋夜長
你對《賽馬》的喜愛,肯定是它最不「二胡」的地方
在海邊
執墨 魯公三稿

TAG:三聯生活節氣 |

您可能感興趣

深秋,陪伴國人千年的,就是那幾聲蛐蛐叫
那一夜,我向「蛐蛐兒」問起了溫度
慈禧和大臣斗蛐蛐,她給蛐蛐起了一個名字,光緒聽後氣得渾身發抖
明朝皇帝斗蛐蛐,卻遭到大臣的勸諫,為什麼會這樣呢
蛐蛐做餌,釣獲的塘鯴可不少,是該說魚多還是魚餌好使呢?
慈禧給一隻蛐蛐取名叫康有為,光緒皇帝當著慈禧的面怒了
蛐蛐味的薯片了解一下?
他們是清朝最會玩的群體,錢永遠花不完,遛鳥喝茶斗蛐蛐,啥都會
他被稱蛐蛐皇帝,卻是一代明君,但這個國策卻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皇上玩蛐蛐,怎麼就害死了官員的老婆? | 明代御窯3
夏季「下山東」來了,「蛐蛐經濟」拉動村子收入,平均能賺兩三萬
古人秋天為什麼要斗蛐蛐
中國歷史上斗蛐蛐距今有幾千年的歷史,你們知道嗎?
故事:他去亂葬崗尋找好蛐蛐,遇見一少年問:你為孩子考慮過嗎
朱瞻基做的一件事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不是斗蛐蛐,朱元璋會氣哭
清朝末期的八旗子弟,照樣斗蛐蛐抽大煙玩樂,他們不擔心嗎?
秋雨梧桐夜讀書——一款罕見蛐蛐罐(上)
廊唫戲秋,再現老北京玩蛐蛐的講究
蛐蛐那麼可愛 怎麼可以吃蛐蛐!
一入宮門三十年 發現一個愛畫畫愛玩蛐蛐兒愛講段子的故宮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