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張新穎:失書記

張新穎:失書記

失書記

文|張新穎

人與書,亦何妨相忘於江湖。

我算不上藏書人,有些書丟失了,時間一長也就忘了,有聚有散,想得開。往高處說,人與書,亦何妨相忘於江湖。

不過,丟了十一年積存的書,不能完全釋懷,也算常情吧?

一九九二年夏天,我分到文匯報,當時填表,有一欄是「參加革命工作時間」,猶猶疑疑地問了一下,才知道我這就是參加「革命」了。

《文匯報》創刊號。

文匯大廈在外灘,九十米高,二十二層,八十年代末期建造,一九九〇年完工。這一棟現代化大樓,在國內報業裡面據說是最早的;文匯報人覺得更驕傲的是,資金由報社自己貸款自己還款,沒花國家一分錢。我在文藝部,十五樓,辦公桌對著落地長窗,有時候會覺得,哎,還真不錯。

但我的宿舍就是另外一種景象了。宿舍在老大樓,下面是印刷廠,整天機器轟鳴,房間黑暗,臟,空氣不流通。所以能不呆在宿舍就不呆在宿舍,好在老大樓和新大樓連著,到辦公室很方便。

四年之後,我離開了文匯報,回復旦大學讀書。宿舍里的東西沒怎麼搬運,拖著等以後。一拖再拖,等我終於要去搬運的時候,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書大都和一個人的青春經驗、記憶相關。

其實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心疼的是那些書。讀本科和研究生那七年,買書都是精挑細選,因為買書的錢都是從生活費里省出來的;另一方面,這些書大都和一個人的青春經驗、記憶相關,對自己還平添了一層書之外的意義。工作這四年,因為跑出版這條線,得到大量的書,老實說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不多,除了少數一些,其他的沒有了倒也釋然;但也是因為工作了,有了點閑錢,買的書也多了,這些書沒有了就不免難過。

我十八歲到二十九歲積累的書,絕大部分,就這樣沒有了。

「現代都市小說專輯」外包裝。

「現代都市小說專輯」書目。

「現代都市小說專輯」套裝。

「現代都市小說專輯」平面圖。

施蟄存《將軍底頭》。

穆時英《聖處女的感情》。

穆時英《白金的女體塑像》。

後來時不時會想想那些丟掉的書。譬如,我讀碩士的時候,賈植芳先生送我「中國現代文學史參考資料」中的「現代都市小說專輯」,上海書店原版影印,一九八八年出版,共十種:劉吶鷗《都市風景線》、施蟄存《將軍底頭》、穆時英《聖處女的感情》和《白金的女體塑像》、徐霞村《古國的人們》、黑嬰《帝國的女兒》、杜衡《旋渦里外》、葉靈鳳《紅的天使》、徐訏《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無名氏《塔里的女人》。

我很喜歡這套書,想起這套書就想起這麼件事:這套書的主編是賈先生,出版社給他的樣書他給了我一套;但賈先生告訴我,這個專輯的真正主編是施蟄存先生,書目是施先生選定的。施先生跟賈先生商量說,我是此中人,有我自己的作品,不好做這個主編,請你來做吧。

《上海文論》現已更名為《上海文化》。

一九八八年,我收到余華一封信,那時候他是浙江海鹽縣文化館館員,所以寫這封信是因為他讀了《上海文論》上我的一篇評論他小說的文章。我是大三的學生,余華的來信讓我很興奮,一直保存著,直到文匯報宿舍里的書消失之前:信夾在書里,跟著書一起沒有了。三年前我跟余華說起這事,余華絲毫不以為意,隨口說:一封信,算啥?我現在可以給你寫一百封。當然,這是他誇張的瞎話,不能當真。

我寫這篇短文一開始就寫下了《失書記》這個題目,但其實我更不能釋懷的,還不是失書。比起來,遺失一些書,還真不算啥。

威海路的文新集團大樓。

我離開文匯報之後若干年,文匯報遷址,到了威海路的文新集團大樓。我每次經過外灘,總是會抬頭望望我工作過的那座大廈。新世紀的哪一年,有一天坐車過高架橋,習慣性地去看那座樓,驚訝得半天回不過神來:沒有了。

我後來才知道是什麼外灘源改造之類的規劃,把那座樓拆了。它的歷史真短。

問題是,虎丘路50號文匯大廈不存在了。我在那裡工作了四年,可是,從此以後,那裡是哪裡啊?

為寫這篇短文,我在百度上查找到一篇學術文章,在北京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網頁上,題為:《22層高樓爆破拆除方案探討》。我得借著這篇討論定向爆破的文章,才能得到文匯大廈這個建築的一些準確信息。這個討論要把它炸毀、最終也得以成功實施的方案,成了這個建築物曾經存在的證據。

-END-

六根者誰?

李輝 葉匡政 綠茶韓浩月潘采夫 武雲溥

醉能同其樂,醒能著以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根 的精彩文章:

林風眠的山水畫,簡潔透徹的美!
先生們之鄧雲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張豐:80年代的人情之美,是中國人最不該丟掉的東西
三國紅顏非禍水
木村翔這個小夥子有點了不起

TAG:六根 |

您可能感興趣

張新穎:在詞語中間(自序)
沈從文逝世三十周年︱李松睿評張新穎著沈從文傳:執著的身影
看一眼就淪陷的平面、效果圖、彩平等,張張新穎!
何處有蓬萊——張新穎《沈從文的前半生》和《沈從文的後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