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安忍,是不對外界有所企圖

安忍,是不對外界有所企圖

想安靜下來,不是得趕走聒噪的鳥兒們;想要靜止,你也無法制止空氣的流動或河水的奔騰——接受它們,你本身就會感受到寧靜,你應該將接受它們當做是建立寧靜的一部分。因此,是鳥的聒噪的精神面影響到你的心理面。換句話說,也就是鳥所發出的吵聲是一個因素,而你對噪音的概念又是另一個因素。當你可以處理自身的因素時,鳥的聒噪就只不過是聽得見的寧靜罷了。

因此,整個重點在於,我們不能寄望從外界得到什麼、不應設法去改變別人或要求別人接受我們的意見、不應在不適當的時刻試圖說服一個人,也就是當我們知道他已經有自己的清楚看法時,或當時並非合適的時機讓他能聽進我們的話時。

有一個譬喻是說,有兩個人赤腳走在很粗糙的路面上,其中一人覺得如果能將皮革鋪在路上,踩上去將會很柔軟舒適;另一人比較有智慧,他說:[不,我覺得如果我們用皮革里裹住自己的腳,效果會是一樣的。]

這就是安忍,並非不信任他人,而是不對外界有所企求,他不試圖改變外在的情境。這也是為世界締造和平的唯一做法:如果你決定投入而接受,就會有其他的人也做相同的貢獻;如果有一百個人這麼做,整件事就會變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識活佛智慧 的精彩文章:

「孝」字怎麼寫,你可知道?
多識活佛:學佛中為何會「見而不明了」
當《心經》注入生活
大家知道「借花獻佛」的由來嗎?快快進來長知識吧!

TAG:多識活佛智慧 |

您可能感興趣

人最怕對人對事有所虧欠,弄得睡不安寢,食不下咽,即使外在生活再舒適,也是無法快樂的
人之所以害怕痛苦,是因內心有所執著,有所想要,有所捨不得
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
人要有所持,也要有所守,有時候是與非,黑與白並不是那麼容易看
在這些方面對你有所隱瞞的男人,心早就不在你身上了,別傻傻不懂
即使是愛,也該有所為,有所不為
做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對於家人,重要的是給予愛與關懷,而不是有所期望和要求
做人,有所不為
男人心裡越有你,越不會在這事上有所「隱瞞」,不用懷疑
有一種懂得,永遠不離不棄;幸福是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
牆面 有所不同
劉愷威對楊冪開起了玩笑,是不是意味著,兩人關係有所緩和?
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將
美國向全世界公布有個國家是會讓他有所畏懼,難道你不知道?
維繫一段感情的,不是坦白,而是考慮到對方的感受,有所保留
希望你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
韓信想造反,為何一直不敢反,因為有此人在,讓韓信有所顧忌!
幸福就是: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
有所為,比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