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開炮前要畫十字?淺談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裝備與體系

開炮前要畫十字?淺談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裝備與體系

火器時代的諸多基本兵器多數已經在十六世紀中葉出現在歐洲戰場上,火炮、槍支的運用廣度已經遠超前人,幾乎所有後人實踐過的想法也都有人著手嘗試。事實上,當時各國的能工巧匠們已經設計出各式各樣的奇怪兵器,荷蘭人甚至開發出了旨在讓敵軍窒息、失明的原始毒氣彈。不過,加工技術的限制則導致此時的實用武器進步變得較為緩慢。以火炮為例,儘管數學家已經著手計算出更為複雜的彈道理論,但鑄炮工匠卻無法製造出需要運用到相關理論的火炮。直到十七世紀中葉,以鑽膛方式製造炮膛的工藝才基本成熟,而在三十年戰爭時代,火炮依然以既耗費時間又不可靠的卷管法製造為主。簡而言之,此時技術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讓兵器變得更為可靠,而非創造全新的兵器。

開炮前要畫十字?淺談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裝備與體系

此時的重炮大約分為加農炮(Kartaunen)和蛇炮(Schlangen)兩種,前者炮身較短,炮管較薄,其中以「全加農炮」為代表的攻城炮往往需要十匹以上的挽馬,發射最重可達七十磅(約30千克)以上的實心彈。後者炮身較長,炮管較厚,其使用壽命和精度都相對較好,但這也導致蛇炮重量往往相當於同等口徑的加農炮兩倍之多。在野戰當中,通常運用較多的是彈重六磅或十二磅的蛇炮。此外還有大量彈重低於四磅,往往只需要兩匹挽馬拖曳的火炮,它們通常被稱為隼炮(Falkone)。而在攻城戰中,除了重磅加農炮和蛇炮外,還有看似粗短,發射的實心彈和榴彈破壞力卻相當可觀的臼炮可供使用。

此時的炮兵相對而言組織較為凌亂,多數炮手依然視自己為礦工主保聖人聖巴巴拉庇佑的行會成員。操作火炮則被視作擁有獨特傳統與禁忌的特殊藝術,天主教炮手多數會在開火前劃十字,所有的教徒都給每一門火炮起了特別的名字。當時的軍事理論家認為每一千名士兵應當配備二到四門火炮,不過能夠伴隨步兵和騎兵作戰的火炮通常都是輕型蛇炮或隼炮。重型火炮代價高昂又機動緩慢,在戰敗時往往會淪為奇貨可居的戰利品。

開炮前要畫十字?淺談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裝備與體系

對槍支這種最為普遍的單兵武器而言,其發展狀況也與火炮大體類似。雖然線膛化的槍膛、後膛裝填方式、乃至燧發、擊發等各類發火方式早已存在,但火繩槍依然是主要兵器,手槍則在多數情況下作為騎兵的防身裝備。裝備進步的主要阻力同樣來自加工技術,在十八世紀風行天下的燧發槍機雖然瞎火率遠低於火繩槍機,卻依然由於製作較為困難、成本較高、機械易於損壞而應用較少。燧發步槍因而主要用於狩獵,在荷蘭等富裕國家的軍隊中也有所運用,但所有軍隊的主力裝備都是廉價、耐用的火繩槍。

步兵使用的火繩槍長1.2-1.5米,重4-10千克,重型火繩槍多用於步兵陣列,在發射時往往需要支架支撐,輕型火繩槍也稱火繩鉤槍(arquebus),多用於前哨戰等散兵戰鬥,部分輕騎兵也會使用它展開襲擾。火繩槍能夠將40克重的彈丸打到至少300米之外,但多數輕型火繩槍有效射程可能只有150米左右。隨著技術的進步,重型火繩槍變得越發輕巧、可靠,最終導致十七世紀中葉火繩鉤槍和火槍支架的消失。重騎兵除了攜帶騎槍、劍、刀等近戰兵器外,還使用射程很少超過25米的手槍,而手槍的金屬柄也往往能夠在近戰中作為棍棒使用。

開炮前要畫十字?淺談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裝備與體系

火槍手通常會攜帶短劍作為自衛武器,但這種太過廉價的裝備往往質量相當低劣,很容易便會出現折斷、卷刃等意外狀況。因此,混戰中的火槍手往往會直接倒轉步槍,使用沉重的槍托一通猛砸。早期的火槍手即便結成較為密集的陣型,也難以單純憑藉射擊阻擋騎兵衝擊。因此,自十五世紀末期開始,將「射擊部隊」火槍手和「近戰部隊」長槍手混編在同一戰術陣型中已是通行做法。一般而言,裝備重型火繩槍的部隊會更接近長槍手以尋求保護,火繩鉤槍手則傾向於在外游弋。長槍手通常裝備長約五米的鋼尖長槍,以密集陣型展開攻防,進攻中前幾列士兵會平端武器衝擊,防守時則通常讓第一列士兵右腿向後伸展,長槍尾部插地,斜向前阻擋敵軍,其後數列士兵將長槍平舉至肩高,以此形成密集的槍尖森林

開炮前要畫十字?淺談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裝備與體系

考慮到長槍手的近戰角色,狀況較好的長槍手每人至少需要一頂鋼盔和一面胸甲,更為富裕的部隊還會配備背甲、護喉等金屬防具。由於身體狀況限制,胸甲一般不能做得太厚,全身裝備總重也不宜超過20千克,否則便會嚴重限制部隊活動能力,好在三十年戰爭中的火槍也不斷朝著輕量化方向發展,讓胸甲多少還有一些用武之地。但由於軍隊規模的擴張和經費的短缺,戰爭中的多數長槍手只能用皮衣替代胸甲,不少人甚至連頭盔都沒有。相比而言,火槍手的防禦裝備就更為單薄了,他們在戰鬥中至多會裝備頭盔護具,彈藥通常放在隨身子彈包和角狀容器里,斜挎的子彈帶上一般會有十二發散裝子彈,人稱「十二使徒」。儘管預裝一定份量彈藥的紙彈殼早已出現,但古斯塔夫麾下的軍隊則由於經費短缺依然未能推廣。每名火槍手需要在戰鬥中攜帶四至六米長的火繩引火,它們的燃燒速率通常為每小時十到十五厘米,通常每十名火槍手中有一人需要負責保持火種。不過,射擊火繩槍終究十分危險,燃燒的火繩很容易引燃周圍的散落火藥,因此,火槍手即便在集體射擊時,同一列士兵之間一般也得留下兩到三米的間隔。

款式統一、色彩亮麗的軍服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奢侈。儘管早在三十年戰爭前就有不少德意志諸侯為他們的團裝備顏色大體一致的軍服,但部隊青睞的紅、藍色制服需要價格高昂的染料,因此多數軍隊以灰白色調為主。瑞典軍隊也不例外,他們只進行過局部統一制服試驗,多數時候的多數部隊依然身著類似農民、工匠服裝的暗色軍裝。

開炮前要畫十字?淺談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裝備與體系

步兵理論上會分成數目大體相當的火槍手和長槍手。但在實戰中各個部隊卻狀況千差萬別,通常情況下火槍手的比例會隨著戰爭進行越來越高。此時的絕大部分將領都認為「會戰結果是由長槍的衝擊決定的」,就連古斯塔夫也主張在火槍齊射後以長槍兵衝擊終結戰鬥,因此長槍手理論上會選擇較為英勇、強壯的士兵,享有更高的榮譽和軍餉,行伍出身的將領也會被稱為「自長槍起步」(von der Pike auf)而非「自火槍起步」。但三十年戰爭中更為多見的戰鬥是前哨戰、小規模戰鬥和圍城戰,在這些場合,火槍手佔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此外,一旦部隊潰敗,裝備較重的長槍手在扔掉長槍後幾乎毫無反擊能力,因而滋生了「幹掉長槍手是謀殺」的民諺。而在所有軍隊都喜聞樂見的劫掠當中,主武器長達五米的長槍手顯然也不如火槍手輕鬆靈敏,只能徒勞地抱怨後者太過貪婪。在古斯塔夫征戰德意志期間,各支軍隊中的火槍手與長槍手比例通常為2:1到1:1。

雖然如此,正式會戰中的步兵陣型核心依然是長槍集群。受荷蘭軍隊影響較大的新教軍隊更傾向於將長槍兵排成5-10列的單薄陣型,天主教和帝國軍隊則傾向於西班牙式的15-25列的厚重陣型。長槍集群兩側的火槍集群通常會列成同等厚度陣型,集群前方還有大約三到五列的輕型火繩槍手。

開炮前要畫十字?淺談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裝備與體系

各國軍隊通用的射擊方式是後轉射擊,即第一列士兵射擊完畢後後退到陣型後方裝填,如此循環往複,直到裝填完畢的原第一列士兵又位列最前方為止,這樣的做法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火力輸出,卻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瞬時打擊強度。後轉射擊也可以用於推進或退卻,前者要求第一列士兵就地裝填,後排士兵進抵第一列前方射擊,通常能夠達到每分鐘20-40米的推進速度。後者則要求第一列士兵退往陣型最後方,第二列士兵就地射擊,而後繼續退卻,通常能夠每分鐘退卻10-20米。在火槍集群前進或後退的同時,長槍集群也會展開相應行動。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吳畋。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源自明治維新的自卑?打刀為何能成為日本武士刀代表?
繼業者戰爭催生的世界最早超重裝騎兵:塞琉古阿格瑪具裝騎兵
只剩下兩人也要繼續作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野戰炮兵連的作戰部署
霸佔台灣不說,還想謀奪廈門:八國聯軍之役期間的日本野心

TAG:冷兵器研究所 |

您可能感興趣

幾十年前二戰時期的美軍,放到現代也能橫掃一般國家的軍隊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軍隊老照片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軍裝備真的連明末軍隊都不如?
淺談二戰德軍,最嚴謹的軍隊之一
印軍兩天滅掉六千歐洲軍隊,信心滿滿又挑起了中印戰爭
二戰後期德國女兵數量一度佔據軍隊的三成,戰後她們下場如何?
二戰之後,他一人與蘇聯抗衡十四年,逼出了蘇聯三個師的軍隊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第一次裝備碾壓日軍,師團長都帶頭逃跑
鏡頭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里裝備最精良的「德械部隊」
第一次鴉片戰爭唯一敢和英軍白刃戰的軍隊就是他們
麾下軍隊佔全軍三分之一的開國元帥,為了擴軍,不參加百團大戰
二戰期間,義大利軍隊最搞笑的幾次戰鬥
二戰最佛系軍隊,紅酒紅茶比彈藥多,八千人軍隊被二十敵軍俘虜
坑到軍隊頭上了!二戰時期美國公司耍貓膩,戰機剛下線輪胎就開裂
二戰時期,此款武器一枚炮彈夷平一座小山,但從未裝備軍隊
中國歷史上最強的十支軍隊,秦軍僅排第二,第一出人意料!
美軍最搞笑一戰,三萬軍隊轟炸三天三夜,成功拿下三條狗
抗戰時期的「二鬼子」偽軍到底是一支怎樣的軍隊
二戰時期,國內一隻最會玩刀軍隊,曾經日軍砍到潰逃,軍隊內還有一套「外功口訣」!
隨時準備開戰的德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