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日本戰敗72周年,當初的抗日烈士本是一位大學教授

日本戰敗72周年,當初的抗日烈士本是一位大學教授

1939年9月的一天,位於太行山麓的八路軍總部氣氛格外凝重,為紀念兩個月前在突圍中去世的一位烈士,八路軍舉辦了抗戰時期規格最高的追悼會。這場特別的追悼會有近五千人參加,由朱德擔任主祭、彭德懷致悼詞,毛澤東也親筆寫下輓聯:「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對我輩特增擔荷;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於先生猶見典型。」

八路軍在太行山的總部舊址之一(圖片來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網站)

這位慷慨悲歌之士,名叫楊十三。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無數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拋灑熱血,無數勇士在戰火中淬鍊成了烈士,而楊十三,無疑是十分特殊的一位。除了戰士,他還有一個身份——大學教授、化工專家。

1、 勤奮的造紙專家

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楊十三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因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三而取名楊十三。楊十三從小聰明伶俐,備受父母寵愛,在他讀完私塾後,父親便打算送他去天津的一所上流學校繼續念書。楊十三按照父親的意願到了天津,可卻沒有去學校,而是跑到工廠里當起了學徒工。一向孝敬父母的楊十三為啥突然「叛逆」了呢?

青年時期的楊十三(圖片來源:河北新聞網)

當時的中國風雨如晦,滿清政府不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還大肆鎮壓義和團運動,殘殺義和團員。楊十三對此看在眼裡,恨在心頭,年紀小小的他立志要挽救民族危亡。後來,在進步書籍的影響下,少年楊十三堅信,只有振興實業,才是救亡圖存的不二法門,於是憤然進入工廠半工半讀。

楊十三的家鄉河北遷安是我國著名的「造紙之鄉」,出產的桑皮紙曾行銷北方數百年。然而,在那個百業凋敝的年代,日本、朝鮮和歐美的紙張卻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佔據大半壁江山,遷安的造紙作坊不是倒閉就是苟延殘喘。楊十三從小就與桑皮紙打交道,對其有很深的感情,為了重振家鄉的造紙業,他決定進入工業學校學習專業知識。在工廠里,楊十三常常白天做工,晚上補習科學文化知識,兩年後終於考入直隸工業專門學校學習製造化學。

遷安的工人師傅在製作桑皮紙(圖片來源見水印)

後來,楊十三進入直隸工業試驗所,埋頭鑽研造紙技術,雖然他做的一些改進頗有成效,可他對紙張的質量仍不滿意。工業試驗所的所長看他總是愁眉不展,就勸他去美國學習先進的造紙技術。誰知官費留學名額早被申請完了,楊十三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決定還和以前做學徒工一樣,一邊打工一邊念書。

1920年,已過而立之年的楊十三懷揣著實業救國的夢想,進入美國紐約的錫拉丘茲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或稱雪城大學)學習化學工藝學與造紙技術。為維持學業,他幾乎每天下午都要到餐廳、洗衣房和農場打幾份工,因此他十分珍惜上午的學習時光,總是早早起床,在圖書館研讀資料,或者在實驗室里反覆嘗試不同的造紙方法。幾年間,楊十三還走遍了美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造紙廠。中國的造紙術雖有一千多年歷史,卻一直墨守成規,而造紙術傳到歐美後,經過多次改良,技術和質量都遠遠領先中國,面對美國先進的機械造紙工業,楊十三心裡五味雜陳,很是震撼。

在美國留學時的楊十三(圖片來源:北方網)

獲得博士學位後,楊十三立刻返回祖國,不久被聘為河北工學院(現河北工業大學)教授。楊十三僅用半年時間就建起冀東第一個機械造紙廠,成功地用機器生產出了高質量的桑皮紙,由於生產效率高,成本大為降低,很快就暢銷市場。

然而,楊十三深知,僅僅有桑皮紙是不夠的,要想徹底改變我國造紙行業的落後面貌,必須全面向歐美學技術,增加紙張品種。可是,當楊十三想照搬美國的造紙方法時卻發現根本行不通。原來,美國的造紙技術廣泛採用木漿為原料,而華北的林木資源有限,無法實現大規模生產。楊十三左思右想,發現華北一帶的蘆葦很多,不禁疑惑:能否用蘆葦造紙呢?

華北盛產的蘆葦讓楊十三找到了新的造紙技術,圖為白洋淀蘆葦盪(網路圖)

初步化驗分析後,他發現蘆葦完全可以替代木材,並且特別適合於製作報紙。經過幾年的辛苦試驗,楊十三進一步發現,如果在葦漿中加入亞硫酸鹽,可以製造更細膩的紙,而如果加入破布料混合製漿,則能彌補蘆葦纖維過短、強度較低的不足。鹼法亞硫酸鹽葦漿造紙技術就這樣誕生了!

楊十三發明的造紙新技術被很多工廠採用,由於紙張物美價廉,成功結束了「洋紙」的壟斷。楊十三成了工業界的名人,有人勸他申請專利,他卻義正辭嚴地說:「我研究造紙技術是為了振興國家的工業,不圖名,不為利,甘願儘力,不想申請專利。」

2、 英勇的抗日戰士

如果不出意外,楊十三必將繼續奮戰在革新造紙技術的道路上,這條路雖然艱難,卻寄託著他實業救國的全部夢想。

然而,「意外」發生了。

1931年,日寇在東北蓄意製造了「九一八事變」,楊十三聞知此事後,猛然驚醒:國家危在旦夕,還談什麼實業?唯有與敵人一戰!

當不少人忙著將產業轉移到抗戰大後方時,楊十三卻變賣家產、甚至動用父親的喪葬費來支援前線,他還動員學醫的女兒組織起一隻支前救護隊。日寇擅長近身肉搏,楊十三深感自己早晚要與他們打上一仗,於是每天天剛亮就起床習武,練習拳擊。他不但自己練,還帶領河北工學院的一眾師生們共同習武,讓所有人都做好隨時上陣殺敵的準備。

天津楊十三故居(圖片來源:北方網)

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年近半百的楊十三再也按捺不住滿腔怒火,他抱著「以孱弱之軀,效死疆場,馬革裹屍」的信念,毅然穿上軍裝,從大學教授變成武裝抗日的戰士。楊十三先是組織華北人民抗日協會,後來又與好友洪麟閣等人一起創立華北人民抗日聯軍,並擔任冀東抗日聯軍第一路政治部主任。楊十三等人的星星之火,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發展為十二萬同仇敵愾的抗日武裝,歷經50餘次戰鬥後,順利收復冀東十五座縣城,並活捉了日軍駐玉田縣的顧問。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冀東抗日大暴動。

楊十三(左)與洪麟閣(右)(圖片來源:河北工業大學網站)

可是,在日寇的猛烈進攻之下,楊十三等人領導的冀東暴動最終還是失敗了。司令洪麟閣壯烈殉國,而楊十三雖從炮火中突圍成功,卻因連日作戰過度勞累,導致舊病複發,不久亦不幸去世。

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楊十三的名字赫然在列。作為科學家,楊十三為振興民族工業四處奔波,夙興夜寐;作為戰士,他衝鋒陷陣,雖九死其猶未悔。他足以稱得上文人投身抗戰的傑出典範!

圖9 - 冀東烈士陵園內的楊十三塑像(網路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沒有它,博爾特也跑不快!
象鼻子是怎樣變長長長長長長的?
「墨子號」背後的愛情故事
將這朵「七彩祥雲」放在你的辦公桌上如何?
2050年,AI是如何顛覆我們的社會的?

TAG:蝌蚪五線譜 |

您可能感興趣

人民日報:第一批90後已經當大學教授了
老照片:118年前的日本東京帝國大學
日本大學最新排名,京大名次上升與東大並列日本第一!
2018年THE日本大學排名:京都大學逆襲東大並列第一
泰晤士報公布2018年日本大學排名:京都與東京大學並列第一!
日本留學 日本知名私立大學 上
赴日中國留學生考上日本知名大學,日本網友評論酸掉牙了
一個12歲少年,留學美國獲耶魯大學學位,後成中國鐵路第一人
1940年,日本香淳皇后視察女子大學,觀看各種表演
50年前南京有所大學,亞洲第一,世界排名49
歷史上的今天——1639年3月13日,為紀念約翰?哈佛,哈佛大學正式得名。
中國大學VS日本大學,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哪家強!
第一批90後已經當大學教授了!
歷史上的今天——1911年4月26日,清華大學建校。
這支日本球隊值得恆大學習,兩年前險擊敗皇馬,如今戰勝國米
日本大學之「崩潰」
老照片:日本私立大學第一名門,100多年前圖書館十分豪華
沒讀過大學的四位明星,第三位年收入1.7億,被稱為亞洲天王
韓國大學18年秋季簡章
介紹日本的帝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