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思維的四種形式
丹麥人為什麼幸福
HYGEE幸福密碼
思維的四種形式
(美)約翰·杜威 著;伍中友 譯
選自《我們如何思維》
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 iwish89
哲學園鳴謝
什麼是思維
一、這一名詞的幾種不同的含義:由廣到窄的四種含義
人們的最常用詞之一就是「想」,即「思想」,「思維」。它用得十分頻繁,有時真難以明確它究竟是什麼意思。本章的目的是要探求「思維」一詞的一種連貫的含義。讓我們先考慮一下最常見的幾種用法,也許會有所幫助。
首先是一種廣泛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嚴謹的用法:凡是腦子裡想到的,都可以說是思維。
第二種,是指我們對於自己並未直接見到、聽到、嗅到、接觸到的事物的想法。
第三種含義則是更窄一點,指人們根據某種徵象或某種證據而得出自己的信念。
這一種含義又可以再區分為兩種:在某些情況下,人們並沒有多想甚至完全沒有去想根據何在,就得出自己的信念。在另一些情況下,人們則是用心搜尋尋證據,確信證據充足,才形成信念。這一思維過程就叫做思考,思索。只有這種思維才有教育意義,因而也就是本書的主題。
下面,我們再簡短地探討一下「思維」的這四種含義。
1、偶然的和隨便的想法
從最不嚴謹的含義來說,思維包括我們頭腦里有過的任何想法。一個便士讓你產生一點想法,但拿它做不了什麼大交易。將此時所想稱為思維,你不會指望它有多大程度的尊嚴、邏輯或道理。任何隨心的遐想、零碎的回憶或一掠而過的感觸,均是如此。做白日夢,建空中樓閣,閑暇無事之際偶爾漂浮過腦際的星星點點遐思,均可視為漫無定規的思維。在我們一生當中,總會有很大一部分時間——超過我們所願意承認、哪怕只是自我默認的許多時間——是消磨在這樣的閑散瑣碎的隨感或期盼之中。
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傻子白痴也有思維。有一個故事就說到新英格蘭有一個遐邇聞名的笨人也想競選市鎮公職,他對街坊鄰居說,「我聽說你們覺得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來擔任公職。告訴你們吧,其實我總是在思考著這件事那件事呢。」然而,思維只是隨心所欲、毫不連貫地東想西想,是不夠的。
有意義的思維應是不斷的、一系列的思量,思維不只是一串想法,而應是連貫有序的連貫有序,因果分明,前後呼應。思維過程中的各個部分不是零碎的大雜燴,而應是彼此應接,互為印證。思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由此及彼的一步——用邏輯術語說,就是思維的一個「項」。每一項都留下供後一項利用的存儲。連貫有序的這一系列想法就像是一趟列車,一個鏈條。
2、思維限於非直接感受到的事物
即使是從廣義的角度看思維,思維也通常是僅限於並非直接感受到——並非見到、嗅到、聽到或接觸到——的事物。有時我們問一個講故事的人:「這是你看見到的嗎?」他可能回答說,「不,這只是我想到的。」故事是編出來的,不同於忠實的觀察記錄。此時最重要的是一系列想像的事件和情節,它們有一定的連貫性,聯結在一條線索之上,既不是萬花筒式的雜亂繽紛,也不是導向一個結論的環環緊密相扣。孩子們講的故事,其情節連貫性高低不等,有的支離破碎,有的節奏分明。這些情節聯結到一起時,會激發思索。它們通常是出自邏輯思維能力。這種富有想像力的構思往往會成為嚴謹思考的前奏,為之鋪平道路。然而,它們並不是致力於知識,但思維的目的在於獲取信念不是致力於獲取關於事實或真理的信念。因此,儘管它們極像是思維,卻仍然算不上是思維。表達這些想法的人並不想做到所言之事確鑿無疑,而只是要構想出精彩的情節或巧妙的高潮。他們產生出好的故事,但通常產生不出知識。這種思維只是感覺的綻放,目的是強化人們的心情或感受,其聯結的紐帶則是感情的連貫。
3、思維以兩種方式歸結出信念
就思維的下一種含義來說,思維所要指稱的是立足於某種根據的信念,這種根據並非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然而是真實的知識,或是被信以為真的知識。這種思維的特點是接受看來可信的事物或者拒絕看來不可信的事物,確立自己的信念。但信念所賴以確立的根據,又存在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其根據本身並未經受檢驗,另一種則是其根據已經受過檢驗。這一差異在實際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
當我們說「人們曾經以為世界是平的」,或是說「我以為你曾從這房屋旁邊走過」,這都是表達一種信念。信念是人們持有的、確認的、默認的、經過了證實或未經過證實的見解。信念的根據可能是充足的,也可能是不充足的。但人們有可能並未考慮根據是否實在,就接受某種見解,使之成為自己的信念。
未曾想過信念是否正確就接受下來,這樣的思維是不自覺的,是從某種方面——我們自己也可能不知道是從什麼方面——傳遞而來。它們從某些蒙嚨不清的方面,通過我們也許不曾注意到的渠道,不知不覺之間就被我們接受下來,成為我們的思想的一部分。形成這種見解的原因包括傳統、教誨或模仿——它們來自某種權威,或是投我所好,遂我心愿。這種見解是先入之見,而不是先弄清它有無實在根據再經過判斷而形成的信念。本書下一章中還將專門論述這種缺乏用心調研的思維。
4、形成一個信念,應該經過認真思維,有意識地思考這一信念的性質、條件和意義。這不能是自娛自樂的幻想,例如想像鯨魚或駱駝騰雲駕霧。但相信世界是平的,是認為實在的事物具有實在的特性,不是對莫須有的東西進行隨心所欲的想像。相信世界是平的,就會以相應的一定方式考慮其他一些相關的事物,例如天體和對跖點,以及航海問題。持有這一信念的人就會按照他對相關事物的認識,來安排他的行動。
一個信念會給另一些信念及行動帶來十分重要的後果。因此,人們不得不認真考慮自己的信念有無根據或理由,其合乎邏輯的後果又將是如何。這就意味著思索,使思維進到更深的層次。
人們曾經以為這世界是平的,而哥倫布卻認為它是圓的。人們原先持有那種看法,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或者沒有勇氣對他們周圍的人都接受和宣揚的信念質疑,更何況他們所感受到的事實似乎也證實了那一信念。哥倫布的看法則是經過理智推論而得出的結論。它標誌了更進一步研究事實,重新審視客觀證據,推敲各種不同的假說的含義,將這些理論的結果彼此加以對照,並以已知的事實加以核對。哥倫布並沒有毫不猶豫地接受當時流行的傳統的理論,而是對之提出懷疑,加以探索,因此他才得出了他自己的見解。他對長期以來似乎已確鑿無疑的信念抱懷疑態度,敢於設想那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堅持思索,終於找出了證據來證明自己的信念和懷疑是有道理的。這樣,即使結論最後被證明有誤,那也是與原先的傳統信念截然不同的信念,思考的定義因為它是以一種不同的方法得出的信念。對任何一個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均以積極的、執著的和用心的態度考慮它所依據的根據是否成立,若能成立,再考慮它所
導致的進一步的結論,這就構成思考。前面所說的三種思維都有可能引出思考;但思考一旦開始,它就是一種自覺的和自願的思維活動,是要在可靠理由的基礎之上樹立起信念。
二、思維的中心因素
幾種思維活動都有共同的因素,然而,上述的幾種思維活動彼此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彼此交錯。倘若不是這樣,養成正確思考的習慣就會容易得多。迄今為止,我們已談到的每種思維活動都是相當極端的例子,是為了說得清楚一些。現在讓我們反過來,看看一種很基本的介於用心思考和隨便想像之間的思維活動。一個人在溫暖的一天走著路。他看過天空是晴朗的,一邊走著一邊想著另外一些事情,但忽然注意到空氣變得陰涼了。他想到恐怕要下雨了,抬頭一看,已見烏雲蔽日,於是他趕緊加快了腳步。這當中,有沒有能稱之為思維的活動呢?走路不是,抬頭見雲也不是。但想到下雨的可能,是一個推測。他感到了陰涼,想到了看天,推測到快要下雨了。
再設想一下在同一情況下,這個人抬頭看雲,這共同因素就是想到並未觀察到的事物覺得它像是一個人的形狀,像人的臉。這兩種情況下,都是一個人看到了一樣東西(天上的雲),聯想到並未看到的事情(天要下雨,雲像人臉),都是由此及彼。這是一個共有的因素。但二者又顯然有區別。看到雲而想到臉,但並不會相信那真是天上一個人的臉,不會相信那是事實。因此這只是隨便的想像,但思考還包括預示的關係而不是思考。相反,見烏雲而想到要下雨,是從觀察到的一個事實推測到可能出現的另一個事實。感覺到陰涼,再抬頭見烏雲,就想到它們與下雨的關係,得出天要下雨的信念。前者就可以說是後者的依據。
因此,想到一件事物預示或顯示出另一件事物,從而考慮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視為對另一事物的信念的根據,這一功能就是動腦筋思索或思考的中心功能。在這裡與「預示」或「顯示」的意思相同的動詞還包括指明、指出、表示、表明、象徵、暗示、提示等等。當說到由一個原則或原理聯想到對另一個原則或原理的信念,還常用implies(意味著)一詞。
根據跡象思考和判斷因此,思考意味著對某種事物建立信念(相信它或是不相信它),不是根據對這一事物的直接觀察,而是通過其他的事物,將其作為自己信念的依據、理由、憑證或證據。以下雨為例,有時我們是直接感受到下雨;有時則是看到地面和草坪濕潤而推斷出下過雨;有時是注意到氣溫變涼和烏雲密布而推斷出將會下雨。又如看人,有時我們是直接看見一個人(或是認為我們直接看見的就是那個人);但有時我們只能根據一些相關的跡象思索,判斷我們看不清的人影是某個人。
因此,本書所談的思維,就是指這樣一種思想活動,即由觀察到的事物推斷出別的事物,將前者作為對後者的信念的依據或基礎。此時信念還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說「我想是這樣」,意味著我還不是確知是這樣。推斷而來的信念也許在後來會得到證實,正確無誤,但在此刻它總還是帶有一定的推測的成分。
三、思考過程中的要素
上面談到的是思考這一思想活動的比較外在的和明顯的表現。下面再談談思考過程中的一些次級過程。它們是:(1)一種困惑、猶豫、懷疑的狀態;(2)一番思索或考察,要查明進一步的事實,藉以證實或否定所想到的信念。
捉摸不定之感(1)在我們上面說到的例子中,一個人在晴天出門,走到半路上突然感到陰涼,一開始他是覺得納悶,困惑,至少在一瞬間是這樣。因為這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讓他感到驚訝和突然,需要弄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氣溫的突然變化構成了一個問題,不論嚴重不嚴重,總是一個問題。這種突然的變化讓他原先對天氣的信念受到挑戰,變得捉摸不定。
查明情況之舉(2)他抬頭舉目看天,就是為了回答那突然的陰涼所帶來的問題。他最初的感覺是困惑,馬上想到的是會不會變天了,所以抬頭觀看天上的陰雲。要說這就是調查研究,也許顯得有點言過其實,但這是為了查明情況,解決心中的問題。這種研究的結果,可能是證實了自己的推測,也可能是否定了這一推測。抬頭觀天是為了掌握和感知新的事實,查明是不是真的要變天了。
往下拉可在留言處發表你的見解
點擊展開全文


※大數據揭示中國意識形態光譜
※卡夫卡與尼采
※藝術品的解析:恩尼格碼的破解
※卡爾納普的數學哲學
TAG:哲學園 |
※程廷芳: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姚俊傑: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
※十二種形的構成思維!
※伊思情感獨家原創:兩種思維模式產生的四種行為模式!
※《易經》:四種抉擇、兩種思維、一種境界
※《周易》:四種抉擇、兩種思維、一種境界
※視覺思維-讓思維圖形化!(三)
※黑匣子思維:重新定義「失敗」的思維模式
※伊思情感獨家原創:人的思維模式分類與怎麼判斷對方屬於那種思維模式!
※中興被封殺:系統性思維與點式思維的對沖
※《道德經》的八種思維
※視覺思維-讓思維圖形化!(二)
※教育心語:關於思維的思維
※語言和思維的關係
※《成長型思維》:真正優秀的人,都有這6種思維方式
※一種傑出的思維
※視覺思維-讓思維圖形化!(一)
※24種互聯網思維:第十種思維 簡約思維
※馬斯克的「神性思維模式」,簡直太神奇了!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