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的智慧,明朝時期的「裝甲車」

古人的智慧,明朝時期的「裝甲車」

說起裝甲車,大家不會陌生,裝甲車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厚厚的鐵皮,車上配備一些輕型武器,多數用來運輸士兵。其實裝甲車分為很多種,坦克也是屬於履帶式裝甲車輛的一種,但是在習慣上通常因作戰用途另外獨立分類,而裝甲車輛多半是指防護力與火力較坦克弱的車種。最早的裝甲車錐形是1855年英國J·科恩在蒸汽拖拉機的底盤上安裝機槍和裝甲,製成了一輛輪式裝甲車,並獲得專利權。但真正實際應用到裝甲車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最先研製出了履帶式和輪式裝甲輸送車。車上有輕型裝甲和一挺機槍,可運載20名士兵。車上的裝甲可使車內士兵免受槍彈的傷害。裝甲車也是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武器之一。德國二戰時期著名的「閃電戰」坦克裝甲車度起到不小的作用。

其實說起裝甲車,中國可以說是最早利用戰車的做戰的老祖宗了,春秋時,中國人就曾有過大規模戰車作戰的歷史,戰車曾經廣泛使用於戰場,是主要的戰爭工具。只是古時候冷兵器時代戰車上當然也是配備長矛弓箭之類兵器,沒有強大的火力作依託,也沒有厚重的裝甲作掩護,且馭馬而行,不能隨心所欲的如履平地越過塹壕,衝破敵軍的防禦工事,但是在那冷兵器的時候他的殺傷力還是不可小覷的。秦以後由於軍事方面主要的威脅來自北方的匈奴,匈奴騎兵快速迅捷比起多匹馬車組成的戰車要快速迅速靈活,所以戰車慢慢退出冷兵器的舞台,改為騎兵代替。而漢朝的騎兵也是鼎鼎有名的。

到明朝時期又有人利用火藥的作用搗鼓一通發明了比較前衛的小型「裝甲車」,明代宗京師保衛戰時弄出過一種類似移動小型要塞的武器..上面有幾門小炮後來因移動不便退休了。而明朝的戚繼光李成良等人發明的戰車更是進一步將火器搬到了運載工具上,初步實現了防護、火力、機動三位一體,利用了在秦漢時的戰車改裝加上明朝在當時比較先進的火器..這也可以說算是冷兵器時期的裝甲車概念了。也是歷史上最接近坦克概念的武器,可以說是坦克概念的鼻祖。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而那時候的科技和技術遠不能和近代相提並論的,所以在哪個年代能有這種想法,並運用到戰爭中可以說是一種古人的聰明智慧了。

而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最先提出並創建的車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最早的戰車部隊了,俞大猷被調到山西大同後,由他領軍對付蒙古軍隊。他發現明王朝二百多年來,北方不得安寧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打擊蒙古騎兵的手段。他從研究古代兵法中發現,戰車是對付騎兵的有效武器,於是建立了車營。

在明朝的邊防戰略因為黨爭而遭遇挫折的時候,蒙古諸部卻通過和明朝一百餘年的戰爭漸漸成長起來。尤其是在成化末期,達延汗繼承汗位以後,在不長的時間裡統一了蒙古,讓蒙古諸部保持了較長一段穩定時期。在這期間,蒙古諸部對明帝國的戰爭慢慢轉變成了大規模多兵種的野戰、攻城戰,這樣明帝國邊境就變得危險了。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 年), 左都督、太子少保、太子太傅陸炳秘密用錢財賄賂嚴嵩之子嚴世藩,釋放被陷害的抗倭明將俞大猷出獄,到大同戴罪立功。大同巡撫李文進十分欣賞俞大猷的才華, 經常與俞大猷籌劃軍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俞大猷詳細地了解了大同邊軍和俺答汗軍隊的情況,因地制宜,創造出了讓明帝國北方戰局出現轉機的戰車戰法——大同鎮兵車操法。

俞大猷的戰車車陣,用馬上步兵十人, 騎兵二十人,戰車一輛,步兵十人,一共四十人為一隊。遇敵則用戰車列於前,車上軍士擊發弓弩銃炮,馬上步兵騎馬出陣,距離近到和敵軍馬匹相交時放銃及弓矢, 完畢後回到本陣,之後騎兵趁機沖入敵陣砍殺,步兵十人專管割首級。戰車車式為獨輪,車前裝有長矛,輕便易運,遇坑數人即可抬起。兵法中所謂的「車勝騎、騎勝步」, 是指步兵無法抵抗騎兵的踐踏,而戰車能阻擋騎兵的踐踏,又能發揮火器優勢。俞大猷根據這種相剋關係,在訓練初始車營有了一定成效以後,乾脆放開手腳,創造了全新的戰車及兵車操法。

俞大猷的新型戰車車式,使用獨輪車, 車輪直徑四尺六寸(約1.5 米),直著鋪設大木頭二根,各長一丈二尺(約3.8 米), 兩根大木頭中間橫三根小木頭,以便推運, 並有繩索三條以便掛肩挑扯。車前橫一塊長六尺的木頭並豎著裝上兩小根直木作為屏障。車上共裝大槍頭四根,大佛郎機一門,盾牌兩個,小月旗兩面,布幔一幅。車的後部中間有一根立木,相當於車的方向盤,由隊官一人把握。車前有兩個支架,停車時放下作為車架。車後又有兩個鐵錐,停車時插入地里,相當於船錨。車輛本身再加上車上的銃、牌、槍等,總重不過三百斤, 以十六人分班推行,即使是崎嶇險路也可順利通行。各車相互配合,行則為陣,止則為營。

新戰車每車五十人。其中大旗手兩名,牌手四名,虎叉手兩名,鉤鐮手兩名,撥刀手四名,共十四人。這些人精習武藝,平時站在車旁,不參與推車,遇敵則前出衝鋒破陣。推車者一共有十六人,分兩班,一班八人,兩邊各四人推車。這十六名推車者並不是民夫,而是火器手。十六人中,有鳥銃手四人,神槍手四人(明代所說的神槍有兩種,一種為前文提到的擊發木矢的銃筒,另一種即為此神槍手所用神槍,槍管長一尺,木柄長三尺五寸,全長四尺五寸,約144 厘米,重量達到十二斤多,用細鉛子打散彈,一次擊發二十餘粒,槍長接近人的身高,且槍管細長,握法和鳥銃一樣右手靠前),擊發佛郎機並攜帶子銃者四人,撥刀手四名。這十六人只負責推車和守車, 而不衝鋒破陣。各兵不許放行李在車上, 每四人給馱馬一匹搬運行李,而且只有推車的人才能夠把兵器放在戰車上。最後有管隊官二名,一人執車上青旗監督衝鋒兵破陣,一人在車後負責掌舵及督兵守車。

後來,戚繼光調守薊鎮擔任北京防衛軍統兵,他認真研究了俞大酞建立的車營,認為車營有五大好處:「凡攻戰用之環衛,一則可以束部伍,一則可以代甲胄,虜馬擁眾,無計可逼,此車之堪用一也。行則為陣,止則為營,以車為正,以馬為奇,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此車之堪用二也」,等等。於是,戚繼光建立了七個車營,每營裝備有重車、輕車。車兩頭設有長轅,兩頭皆可駕馬,可進可退。重車每輛裝火炮兩門,配備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兩名管馬,六名管炮,一名車長,一名舵手。另十名為騎兵,其中鳥銑手兼長刀手四名,兩名為藤牌手,兩名為鎲把手,隊長、火兵各一名。輕車配備十名士兵。每營兵車一百二十八輛,官兵三千一百零九名。

明史資料中記載,明末令清軍聞風喪膽的名將孫承宗,同樣用車營有效打擊戰鬥力極強的清軍騎兵。可見戰車的作用在明朝的重要性和作用。而現代戰爭中裝甲車也是戰場上必不可少的武器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唯一一個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的朝代
南明的滅亡過速 跟明朝的制度密切相關!
朱元璋為何不將皇位傳於朱棣,背後有何難言之隱?
我們為什麼愛上「燈紅酒綠」?其實,明代的「船宴」早就有了答案
不想當木匠的皇帝不是一個好皇帝!文盲皇帝可謂是啼笑皆非,笑話百出!

TAG:明朝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時期明朝和清朝的官制
二戰時期的裝甲列車
上古時期人面三足的鳥妖,精靈時代的地獄少女,曾是冥王的黑暗使者
清朝時期的慈禧
中國歷史的奇葩事,清朝時期女人的時尚,身份象徵的「蓮花腳」!
漢武帝時期的朝鮮是什麼樣的?
漢、唐、明時期在服裝飲食上是否一樣,為何漢朝以素為主
先秦時期的封號,「君」與「侯」的區別
明清時期的才女文化
戰國時期的封號,「君」與「侯」的區別
她是歷史上睿智的女人,是西漢時期的一代美人
成化時期:精品茶具文物欣賞,看明朝人嚮往的雅緻人生
明朝時期的青花瓷
西漢時期的卓文君為何會被封為中古四大才女之一?
古埃及人在修金字塔的時候,華夏民族進入文明時期了嗎?
明星巔峰時期最經典的角色,李若彤的是小龍女,劉亦菲的是什麼?
唐朝時期的「不良人」和錦衣衛有何區別?具體做的什麼?
和歐洲的皇宮相比明清時期皇帝的寢宮真的有那麼的豪華嗎?
商朝時期的-九世之亂!
三國時期的「超級跑車」:赤兔,絕影和的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