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地震時使用「生命三角」反而會增加死亡率

地震時使用「生命三角」反而會增加死亡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科技頻道發現每次有地震發生時,網上就會流傳一些「自救法」,其中傳播頻率最高的就是「生命三角」了,但該理論是否靠得住呢?

道格·庫普於1985年提出「生命三角」理論:當建築物倒塌時,落在物體或傢具上的屋頂的重力會撞擊這些物體,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被稱作的「生命三角」,地震時應該儘快找到「生命三角」。按道格·庫普的說法,地震中使用生命三角方法,可以獲得90%的生存率;他還說,用傳統方法也就是「趴在桌子下、緊抓桌腿」,則會導致98%的死亡率。

這個說法一經提出就在美國遭到了一致的否定,美國政府兩次以詐騙和造假對「生命三角」的提出者道格·庫普進行訴訟和調查,但這一說法卻在中國得到了支持並廣為流傳。

1985年9月,墨西哥城(墨西哥首都)發生一場大地震,身為「爆破專家」的道格·庫普立馬買了張機票趕到那裡,指導救援者的搜救行動——重點關注大型物體周邊的三角空間。隨後,道格召集幾個志願者成立民間組織「美國國際救援隊」;再後來,會員發展到4萬之眾,義務奔赴世界各地的災難現場協助救援。也就在那一年,道格形成了「生命三角」理論。 道格還用一個實驗來證明其正確性。1996年,他帶領小組在土耳其拍攝紀錄片,將20具人體模型分置於桌子底下和旁邊,接著弄塌樓房;現場清理報告指出,桌底10具模型全部受重創,旁邊的10具則全部生還。他的結論是:傳統的「伏地、遮蔽、抓穩」方式會導致98%的死亡率,應予以拋棄;新理論能得到90%的存活率。

隨後很多救援專家都開始質疑「生命三角」理論,抗震減災專家佩特就指出庫普「生命三角」理論的一個重要錯誤:他在實驗中,把炸藥爆破的房屋倒塌等同於地震中可能出現的房屋倒塌。在實際的地震中,房屋受到不同方向上的晃動,坍塌也分成房頂平塌、牆體外倒、牆體內倒和房頂M形向下彎折幾種。如果事後觀察地震造成的廢墟,的確可以找到一些三角空間,但是地震發生時,沒有人能預測地震的方式、倒塌的方向,也就無法預知「生命三角」出現的位置。

如果盲目遵照「生命三角」理論,在地震時待在支持物附近的話,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你指望用來支撐的「生命三角」的支撐物很快就倒下了。日本曾經使用振動台進行過一次地震模擬實驗,試驗中,巨大的冰箱划過整個房間,在地震波的作用下翻起了跟頭並最終將屋中模擬兒童的物體擠扁。

既然「生命三角」理論在地震中不會增加生存率,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前總管羅伯茨對地震做過大量的研究,據他所說「地震最危險的傷害因素並非轟然塌下的屋頂,而是四處亂飛的家什和碎玻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科技頻道發現地震專家普遍認為以下做法可以提高地震中的生存率:牢記「伏地、遮擋、手抓牢」的口訣,趕緊鑽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捂住最脆弱的頭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並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動的準備。

此外,在地震中,人很難移動位置。移動的距離越遠、時間越長,在這途中受到各種雜物襲擊的危險性也會大大增加。因為,不是每棟建築都會在地震中倒塌,但幾乎所有會造成人員傷亡的地震中,都肯定會出現家什、碎玻璃亂飛的情況。它們帶來的傷害常常是致命的。(王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藍鳥人授意科里發布一則72年前皮特.德羅夫的預言
英仙座流星雨照亮夜空 一小時最多可見100顆流星
這才是旅行,俄羅斯女孩在最美麗的地方穿最美的長裙!
繞著環島路騎自行車,聆聽海浪,輕拂海風,也是一種享受
一隻懷孕的汪被埋在了地底,有人撬開地磚,把它救了出來

TAG:中國經濟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球上的生命的增長,才使得陸地面積不斷增大
遠古時期地球上氧氣突然大增的原因成謎,是生態圈系統中生命出現的前提
疲勞到癌變猝死僅有四步之遙,請不要用加班掏空中青年生命!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新發現增加了其它宇宙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生命有危險時,〈大悲咒〉的作用就會現出來
恐懼死亡,卻又不敬畏生命
少校飛行員為自己生命,犧牲了百名學生的命,戰機爆炸損失慘重
生命時速 與死神博弈
生命不再以時間衡量 而你以靈魂遠征宇宙!
感謝生命里的每一次不期而遇
天生命格相衝,相愛容易,卻很難廝守一生的三對生肖組合
患了白癜風雖然不會對生命有所影響
女人一旦擁有決絕的生命力,便不會像任何事物投降
專家警告!地球正在發生磁極翻轉,屆時更多生命將死於癌變
從綜合角度考量,水熊蟲可能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頑強的生物
食管癌死亡率高,積極治療為上策,以免危及生命
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躁狂時讓生命崩裂,低沉時讓抑鬱成詩
大S是在用生命拼第三胎啊,生二胎時她就差點死在手術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