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聯拍在線鑒定諮詢是最專業的在線鑒定平台,已有超過190位文博專家和市場實力派專家入駐,為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保駕護航!

頂級專家幫掌眼,

方便快捷又省錢。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劉 雄

聯拍在線鑒定專家

鑒定範圍:青銅器

人物名片

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文物鑒定專業學科帶頭人,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文物科學鑒定體系的研發。中央電視台《我有傳家寶》欄目學術顧問,北京衛視財經頻道、河南文物寶庫頻道特約鑒定專家,全國工商聯文物藝術品商會顧問,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曾先後參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調工程河南平頂山葉縣文集遺址,河南南陽張崗漢墓遺址的發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鑒定、古陶鑒定、玉器鑒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鑒定體系的研發。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

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辯證的揚棄和整合坊間的經驗主義,引進考古類型學的方法論,結合材質學、工藝學、次生變化學、文化學,宏觀入手微觀著眼進行深入的文物鑒定學科建設,創造性的總結了一套系統、科學的文物鑒定學方法論及學科體系。

著有《青銅器鑒定學基礎》、《青銅詞典》、《中華民間藏品文物精粹》等,代表作品有《文物科學鑒定體系》、《北大資源宏微文物網刊》。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文物鑒定與鑒賞》、《收藏快報》發表多篇考古與文物研究論文。



是古代青銅核心禮器,也是最為常見的青銅器形。歷代的青銅鼎有方的也有圓的,有三足的也有四足的,有尖足者亦有扁足或獸足者。小的可玩於股掌之間,大者近一噸。按其用途有鑊鼎、列鼎和饈鼎等等之別。鼎的流行期較長,器形錯綜複雜,名目繁多,給初學者帶來較多的困擾。本文擬以考古和文獻材料為基礎,從青銅鼎的定名、用途與斷代的角度談談青銅鼎的鑒識問題,並進一步解析青銅鼎的收藏與鑒賞。

青銅鼎的定名源於青銅器銘文的自銘,是鼎的象形字。當然青銅器銘文中對鼎的自銘並不止一種,學者們普遍認為各種自銘是對鼎各種專有用途的不同叫法 ,有的還可能是當地方言不同造成的。

一、青銅鼎用途分類

青銅鼎的用途主要分為三大類:即祭祀器、實用器、禮儀器。我們所見商周時期對祭祀活動的極端重視性。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文獻材料以及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材料顯示,商周時期祭禮包括旅祭、燎祭、媾祭等等,儀式繁多,具體儀式有的或不得而知,然而行禮所用的工具卻大多數能考證。青銅鼎祭祀眾多禮器之中尤為重要者,青銅器商代銘文中有「母戊」、「母辛」、「祖丁」、「祖甲」等銘文者,皆為作器者為其祖先所作之祭器。西周時期銘文更是直接表明其目的,如毛公鼎銘文:「……用作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五祀衛鼎銘文:「……衛用作朕文考寶鼎,衛其萬年永寶用……」;史頌鼎銘文:「……用作朕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鼎……」等等,更是直言為祖輩所作之祭器。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作父乙鼎」銘文

實用之鼎包括鑊鼎和饈鼎等類別。所謂的鑊鼎指的是烹飪用的鼎。《周禮·天官·亨人》:「掌共鼎鑊」,鄭玄註:「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鑊鼎一般器形較大,口上無蓋,或許因青銅蓋因導熱性太強不適合做使用烹飪用,改為木質或其它材質。鑊鼎因為使用,鼎底部應留有使用之煙炱痕。饈鼎指的是盛各類肉食的小鼎,因鼎實有各種調好滋味的實物,滋味美不勝收,故而稱為饈鼎。作為實用之器的鼎,常常在墓葬中作為陪鼎使用,並不代表等級和禮制。盛放滋味備至「庶羞」的銅鼎,相對於盛放「不致五味」大羹的正鼎而言,稱之為「陪鼎」。按照《儀禮》等記載,正鼎是太牢九鼎或七鼎可陪饈鼎三,正鼎是少牢五鼎可陪饈鼎二,正鼎是牲三鼎或特一鼎者,只陪饈鼎一。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2 交龍紋大鑊鼎(太原金勝村出土)

真正體現等級和禮制的是所謂的「列鼎」,也稱為升鼎。升鼎是實牲之鼎,也就是周文化銅禮器中的「正鼎」。升是將煮熟的牲肉轉盛於進獻用的鼎的動作。一套升鼎為列鼎。所謂的列鼎指的就是指在一個墓葬中發現的一組形制相同,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的鼎的組合。這種用鼎制度最早萌芽於西周早期,西周中期用鼎制度趨於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用鼎制度最為盛行。考古發現的周文化成套銅升鼎的數量從九鼎到一鼎皆有。據禮書記載,一套正規的升鼎成奇數,天子所用九鼎,諸侯所用七鼎,鼎實為牛、羊、豕俱全的「太牢」;卿大夫使用五鼎,鼎實為無牛有羊、豕的「少牢」;士用三鼎或一鼎,鼎實僅有豕的「牲」或「特」。周文化的墓葬中,以隨葬正鼎的居多,最多者為九件成列,有的甚至陪葬數套正鼎,以至於出土鼎的數量有的達到數十件之多。陪鼎隨葬的數量和規律尚不明確。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3 博物館陳列的升鼎(列鼎)

二、青銅鼎考古

青銅鼎考古資料最早見於夏代晚期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一直沿用到漢晉時期。依其形態可分為圓鼎、方鼎、罐形鼎、盆形鼎、溫鼎、束腰平底鼎等類別。根據其造型的演變規律,可將青銅鼎分為8期。

第一期:夏代晚期。此期的鼎目前僅發現一件,器薄、立耳小、平底、尖錐足。歷史有「禹鑄九鼎」之傳說,然而從考古發掘的資料來看,並沒有夏代早期的青銅鼎,即便是到了商代發達青銅器階段,也未見形成周文化的列鼎制度。九鼎的傳說,或許是周以後的人根據周代的禮制而杜撰出來的。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4 二里頭遺址出土網格紋鼎

第二期:商代早期。此期的鼎有圓鼎和方鼎兩類。器薄、直立耳較小、尖錐狀足,方鼎的平面呈正方形。年代越晚者,立耳越高大、器體也越顯厚重。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5 商早期鼎(鄭州出土)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6 商早期偏晚(陝西銅川三里洞出土)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7 獸面紋正方鼎(山西平陸出土)

第三期:商代晚期。此期的鼎也是方圓皆有,器體普遍厚重、直立耳發達,鼎足由商早期的尖錐足演變為柱狀足,扁足鼎流行。方鼎平面呈長方形。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8 商晚期鼎(安陽出土)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9 鹿方鼎(安陽郭家莊出土)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0 商晚期扁足鼎(安陽孝民囤出土)

第四期:西周早期此期的圓鼎流行分襠鼎和平底的盂形鼎。方鼎的柱足較商代晚期更顯細高。此期開始形成表現等級秩序的列鼎制度。如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1號墓已出現大小相次三具一組的列鼎。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1 西周早期康侯豐方鼎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2 西周早期大盂鼎

第五期:西周中期。此期的鼎腹部橫寬,腹由深變淺,鼎腹的最大徑在下腹,造成腹部下垂之感。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3 西周中期五祀衛鼎

第六期:西周晚期。此期的圓鼎除垂腹的形制外,還可見半球形,足斷面呈「C」字形,流行上小下大的獸蹄形足。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4 西周晚期史頌鼎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5 西周晚期毛公鼎

第七期:春秋戰國時期。此期的鼎多為附耳帶蓋鼎,子母口,獸蹄形足。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6 春秋早期蟠螭紋鼎(河南潢川出土)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7 戰國中期錯金雲紋鼎

第八期:漢晉時期。此期的鼎足根部肥大,有的腿足演化為熊足,鼎腹外圍常有一周凸起的寬邊裝飾,多有刻銘。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8 西漢素麵鼎

劉雄:歷代青銅鼎的鑒識與收藏

圖19 西漢熊足鼎

從收藏學的角度來說,鼎是一種極具收藏價值的文物門類。中國歷史上有所謂「三足鼎立」、「問鼎中原」、「定鼎天下」的語詞,故而到現代也將鼎當作權力的象徵,成為眾多收藏者追尋的熱點。然而這並不是青銅鼎收藏的真正境界。青銅鼎的收藏首先應該搞清楚鼎的類別以及年代屬性,這是評定青銅鼎禮制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殷商之時,鼎即已成為祭祀之重器,如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最著名「後母戊大方鼎」即是商王為其母輩祖先「戊」所作的祭祀用器。由於祭祀的神聖性,故而鼎在甲骨文中亦與貞卜的「貞」字相互假借。鼎也被罩上了神秘的面紗,被商人尊為神物。到了西周以後,鼎進一步發展為周文化的核心禮器,體現著封建宗法制度的等級。禮書記載了「天子九鼎」的禮制在此之時最終形成,列鼎成為了權力與等級制度的物化形式。周禮與周文化是中華文明諸多制度的根源,給後世造成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崇禮性格。我們認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也應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現代化,這種根植於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基因已經融入到每一個中華兒女身上。放眼未來的時候我們必須正視歷史,通過作為核心禮器的鼎這種物化的歷史來尋我們的根,才是收藏家的最高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汝窯天青釉洗將亮相香港蘇富比秋拍,私人收藏傳世汝窯僅四器!
江蘇真德2017夏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精品一覽
掌柜說|峰青藝舍:不談升值變現的藝術品收藏,都是耍流氓!
蘇富比紐約亞洲藝術周「中國藝術珍品」精彩搶先看

TAG:聯拍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鑒定 | 劉雄:漢式青銅鏡鑒定與收藏
冷戰格局下的東南亞華僑華人——劉雄專訪
劉雄偉:關注敘事轉向影響下的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