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諾曼底行紀(下):諾曼底海灘、美軍陵園和D日紀念活動

諾曼底行紀(下):諾曼底海灘、美軍陵園和D日紀念活動

火器酷有微博了,您在新浪微博搜索火器酷就能找到,沒說的,互撩吧!

編者知識有限歡迎大家進群交流!

火器酷微信號:huoqikucn

火器酷淘寶店已經開張您可以在淘寶搜索火器酷即可。

本文作者阿凱是武具視覺網站(www.gear-illustration.cn)的創始人之一,武具視覺是一個由玩家自發建立的資料站性質的網站。主要內容圍繞著美軍公發裝具、服裝、相關裝備。涵蓋了二戰至今美國軍事力量所使用的單兵裝備。全部圖片均採集自網戰組員的個人收藏,並且仍然不斷更新中。

在參觀過卡昂紀念館之後,我下面就要前往的就是諾曼底海灘了。下一站,Pointe du Hoc(奧克角)。

從停車場出來,穿過一片平坦而開闊的平原地帶。

道路兩旁的展板上紀念著為攻克此處犧牲的遊騎兵將士。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電影中最開始的一段激戰正是發生在奧馬哈灘頭的,因此奧馬哈海灘後來也被稱作「血腥的奧馬哈」。米勒上尉所屬的單位正是美國陸軍的精銳,遊騎兵第二營。在整個諾曼底登陸中這支英勇善戰的部隊不單只活躍在血腥的奧馬哈海灘,他們還在位於奧馬哈灘頭和猶他灘頭之間的一個突出海面的懸崖上與德軍英勇戰鬥,而這個懸崖就是奧克角(Pointe du Hoc)。

穿過田野,我們就能看到原來是德軍岸防碉堡的所在。

盟軍海軍艦炮轟擊造成的巨大彈坑

走到近處能看清當年盟軍的艦炮在四周留下的巨大彈坑,平均直徑是幾米深兩米左右。

德軍碉堡的廢墟還矗立在它們原先的位置,大塊的鋼筋混凝土被擊碎散落在四周,說不定深挖一下還能找到用油紙包好的德軍原品?

簡單介紹一下奧克角。奧克角位於法國的下諾曼底地區,臨近於維爾(Vire River)河口東側的小港口城市格朗德康累班(Grandcamp-les-Bains),現在已經改名為格朗德康邁西(Grandcamp-Maisy)。基於臨近的村子奧克角也被稱為聖皮埃爾杜山(St-Pierre-du-Mont),而奧克角是當地人對其的稱呼。此處距離奧馬哈海灘約有6.4公里,高出地面約90英尺。

1943年至1944年間德軍在此陸續修建了大量的炮兵防禦工事並設有常備炮兵陣地,這對於D日登陸的美軍來說具有極大的威脅。德軍大炮直接威脅著奧馬哈海灘和猶他海灘登陸部隊和運輸船隊。最初美軍打算通過在德軍後方進行空降突擊並攻佔陣地,但是由於德軍在此處設置有大量的反空降障礙和雷區所以這個方案很難實現,最後美軍決定派遣第2遊騎兵營進行兩棲登陸突擊,然後要冒著德軍的炮火爬上懸崖攻佔炮兵陣地並摧毀德軍火力點。

1979年11月11日,以奧克角為中心0.13平方千米的防禦工事被永久保留並交由美國戰役紀念碑委員會管理。時至今日奧克角依然保留二戰時的原樣,在英吉利海峽南邊突出的這一小塊土地上,四散而開的混凝土,殘破不全的防禦工事,大小不一的彈坑,每一個戰痕都在訴說著那一段段英勇的歷史。

從碉堡的射擊孔向外望去的光景

碉堡內部,這裡似乎被火燒過

碉堡牆壁上斑駁的彈孔,靜靜地訴說著當年發生在這裡的激烈戰鬥

描繪D日遊騎兵登陸作戰的油畫作品

紀念在D日登陸行動中陣亡的遊騎兵將士的紀念碑

最終突襲行動根據計劃被分成了三個步驟:

在D日之前空軍會通過多次空襲來削弱德軍的防禦力量;

在D日的清晨由重型轟炸機和海軍的艦炮進行轟炸,火力壓制;

遊騎兵部隊進行兩棲登陸,攻取德軍陣地。

為此盟軍組成了一個臨時的遊騎兵戰鬥群,其中包括遊騎兵第2營和第5營,由此時已經晉陞為中校的詹姆斯·魯德爾負責指揮。由於美軍所面臨的戰鬥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這種雙營制的編組可以在戰術上獲得更大的靈活性。在1944年春,當魯德爾和其他遊騎兵的指揮官們第一次聽到這個計劃時都大吃一驚,他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一定是一個精心編排的笑話,許多軍官認為這是一個自殺式的任務,甚至有人說「只需三個拿掃帚的老太太就能把我們的遊騎兵從梯子上打落懸崖。」但是行動的策劃者們認為前期的轟炸會大幅削弱德軍的力量,之後海軍的艦炮打擊也會進一步的保證對防守德軍的壓制,最終憑藉著突然且大膽的突襲將確保整個計劃的成功。另外,兩個營的兵力可以應對各種突發的情況,如果打頭陣的第2遊騎兵營的進攻失敗了,第5營可以暫時撤離奧克角並重新選擇登陸地點登陸,然後從內陸方向繼續對奧克角發動進攻。

看看這懸崖絕壁,就知道當時這計劃有多麼冒險。但是打頭陣的遊騎兵們秉承著「遊騎兵,做先鋒」的堅定信念,愣是從這懸崖絕壁上打開了一條血肉鋪就的勝利之路。

終於在美英兩艘驅逐艦的炮火掩護下,第2遊騎兵營以損失一半登陸艇的代價成功到達奧克角峭壁底部。在充足的艦炮火力掩護下,遊騎兵們通過繩梯順利的登上奧克角並開始與德軍交火。

正值6月6日的D-day紀念活動,能見到世界各地前來參加活動的軍方代表,其中不乏德軍官兵。

很有意思的畫面,不是么?後代們站在祖輩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即使他們不曾是代表正義的一方。

不知道這些德軍此刻內心是什麼樣的一種思想感情?

雲雀在天空飛翔

炮聲中依稀能聽見

它們還在勇敢地歌唱

———— John McCrae

至今那虞美人仍在祭奠著那些無畏的勇士們

是否還記得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面登上灘頭邁克·霍瓦特中士裝了一罐子土的這個鏡頭?

入鄉隨俗,我也裝了一些

奧馬哈海灘的沙子,那是必須要裝一些的

在隨後的行程中,天公不作美,又開始下起了中雨,導致隨後經過奧馬哈等幾個海灘時沒有太多機會下車參觀,只得匆匆留下幾張照片。

奧馬哈海灘,前來瞻仰的美軍。

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戰鬥最為激烈的海灘。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裡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於情報有誤,認為這裡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的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可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餘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為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倖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由於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裡美軍沒有一名士兵在西段衝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佔領了9米寬的一段海灘,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為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於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能已經極為嚴峻,於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險,抵近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而美軍的敢死隊此時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結果發現所謂155mm海岸炮居然是電線杆偽裝的。沒了後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銳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衝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提前登陸。而在陸軍航空兵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禦至此基本崩潰。

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五軍軍部上岸並開設了指揮所。軍長傑羅少將上陸後立刻發電報給布萊德利:「感謝上帝締造了美國海軍。」

戰後,法國政府在奧馬哈海灘附近收購了172.5英畝(約70公頃)的農田,贈與美國政府建造紀念陣亡將士墓地。在這裡長眠著9383位美軍英烈。

墓地佔地70公頃,俯瞰大西洋。這是一片被精心打理的綠色草坪,四周環繞著蒼松、灌木和玫瑰,潔白的大理石十字架在草坪上相互交叉排列,聖潔而威嚴,望不到盡頭。在這近萬名靈魂安息的土地上,墓地的整體建築設計被分成左右兩列,以字母區分區域。1956年墓地正式開放,法國政府1979年將它作為永久領土贈予美國,也就是說這片土地屬於美國領土。公墓中每個十字架紀念碑上都刻有烈士姓名、軍銜、部隊番號、家鄉和陣亡日期。

遠處就是奧馬哈海灘,將士們靜靜的躺在這裡,俯瞰著他們用生命換來的美麗海灘。

在白色十字架叢中,一個名字十分眼熟,這是哪個瑞恩?那幾個沒機會再次回到母親身邊的兄弟之一?大概也許只是個陌生人。我掏出隨身攜帶的101師「嘯鷹」臂章,送給這位英雄作為祭奠的禮物,願他安息。

正值紀念日活動,各國軍界都有出席。別的國家的單位不太熟悉,但是一路上美軍幾個比較知名的單位的代表都看見了。

離開美軍公墓,在車上遠遠看到黃金海灘,英軍登陸海灘。

金海灘位於貝辛港以東,從拉里維埃到阿羅門奇共長5.2公里,這是一片低平的海灘,基本上是海拔10米左右的沙質陡坡,德軍在此設置的障礙物多達2500個,幾乎達到每0.5米就有一個的密度,還構築了很多堅固支撐點,部署的火力可以縱向覆蓋整個海灘。直到登陸的第二天英軍第50師才完成了預定任務,佔領了縱深約8公里的登陸場,登陸日當天上陸約3.5萬人,傷亡約1500人。在戰後當地政府清理掉了海灘上的防禦工事,恢復了海灘原本的美麗姿態,只有戰時盟軍修建的臨時碼頭還矗立在遠處。

來到一個小鎮,滿街都是世界各地前來參加紀念活動的老兵和軍事愛好者,其中也不乏很多軍品高玩。滿街跑的都是威利斯吉普車,還有十輪卡。酒館擠滿了「美軍」。這一切彷彿又把人帶回了1944年,「士兵」們正在慶祝盟軍成功攻下了諾曼底,慶祝著自己在這場戰役中倖存下來。

出席紀念活動的身穿MTP迷彩的英軍童子軍,對於孩子們來說這真是個不錯的愛國主義教育機會。

仔細看,還記得「最長的一天」裡面那個被掛在教堂房頂,聽了一天鐘聲的哥們么?美國82空降師的傘兵約翰·斯泰勒(John Steele)。1944年6月5日夜的空降行動中,斯泰勒被掛在聖母村的教堂鐘樓上,靠裝死騙過德軍的巡邏,而後被村民救下。戰後,村府製作了等身大的玩偶懸掛鐘樓,永久再現這位傘兵掛在屋頂的情景(不知道他自己怎麼想)。

注意教堂鐘樓左側屋頂角的白布

約翰·斯泰勒

再現了斯泰勒被掛在教堂鐘樓房頂一幕的等身傘兵人偶。照片來自WIKI

聖母教堂描繪了當年英勇作戰的盟軍傘兵形象的彩繪玻璃,照片來自WIKI

斯泰勒於1969年5月6日因咽喉癌病逝,曾希望葬於諾曼底,但遺願因故終未實現。

我這輩子見到威利斯吉普車最多的一天,粗略計算一下當天整個諾曼底地區可能有超過100輛威利斯,有當年原品、有戰後產也有復刻。這些收藏品來自歐洲各地的收藏家,他們拖家帶口,呼朋喚友,來參加這個紀念活動,同時也是軍品玩家的盛會。

當然,G.I.成員出門,不揀破爛是不可能的,通過我靈敏的嗅覺,馬上就找到了小鎮上的軍品店。這家店主營二戰破爛,但是品相普遍很差,好像都是在當地挖出來的,真的是可以歸為破爛的那種品相呢~

在D日行動前的傘降行動中使用的蛐蛐哨(金屬蟋蟀),用於傘兵落地之後相互聯絡。現在原品已價格不菲,諾曼底當地挖出來的鏽蝕嚴重的原品都可以賣到一千歐元

歐洲二戰玩家很多,其中水平高的玩家也比比皆是,所以軍品流通的渠道遠比國內多,很多好東西來不及出現在市面上就被「內部消化」了。而且拋開單兵裝具這些小東西,重型裝備,戰車乃至戰機都不乏其收藏者。後面我也會提到,諾曼底附近零零星星散布著的私人二戰博物館。

法國諾曼底,法國諾曼底,最大博物館破產了,老闆欠三個億,帶著小姨子跑了,現在所有藏品一折出售~

我想大家也聽說過這個段子了,其中所提到的破產的博物館,其實只是一家私人博物館,可能只是規模相較其他的大一些。各種規模的私人博物館,在諾曼底地區零零星星,遍地都是。你在路旁就能看見用穀倉改建的小博物館,展品從單兵裝具到坦克大炮一應俱全。這些博物館的經營者一般也都是收藏家或者軍事愛好者,是不是讓人羨慕?玩著破爛就把養家糊口的錢掙了。

至此法國諾曼底之行就結束了,天氣不好加上形成比較緊張,有諸多不全面的地方,但是能在6月6日這天來到這麼個軍事愛好者勝地,我已經非常滿足了。至於不足之處各位看官再有機會來到這片海灘的時候替我補上吧。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器酷 的精彩文章:

多變造型下的簡約古樸
美國SKELI公司X11卡賓槍圖集
春田M1A系列步槍美圖集

TAG:火器酷 |

您可能感興趣

諾曼底登陸75周年:美軍遊騎兵重攀奧克角紀念D-Day
佛教紀念日:韋陀菩薩聖誕
圖集:諾曼底登陸75周年,海陸空同紀念
紀念佛陀涅槃日
日本東京迪士尼樂園舉行「做夢!」的遊行活動紀念第35屆奧運會
郭靖宇《娘道》「紀念」母親 9月5日登陸北京、江蘇衛視
燕京神學院棕枝主日紀念崇拜
摧毀納粹核武計劃:美媒刊文紀念二戰岡賽塞德行動75周年
美、英、法紀念諾曼底登陸75周年,老照片回顧血戰第一天
「拯救大兵瑞恩」重返美國影院紀念諾曼底登陸75周年
特朗普在法國參加諾曼底登陸75周年紀念活動
英國紀念郵票出包 美軍登陸諾曼底糗變登陸印度尼西亞……
英法美等16國聯合紀念諾曼底登陸75周年 普京缺席
美國網站:北洋軍閥發行的紀念銀幣組圖 徐世昌、曹錕、張作霖等 國內首發
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25周年系列展映活動《梅蘭芳的舞台藝術》
【德耀日照】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日照市抗戰紀念館館長劉軍華二三事
蘇軍援華抗日飛行員紀念館9月在武漢揭牌
烏托邦的掘墓人:哈耶克誕辰119周年紀念
美國在法國諾曼底紀念「D日」75周年
日漫《京都寺町三條商店街的福爾摩斯》BD/DVD1捲髮售紀念活動日期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