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傲慢與偏見:告知一個真實的英國私立教育

傲慢與偏見:告知一個真實的英國私立教育

推薦

英國私立學校是英國教育最精華部分:僅占學生比例7%的私立學校每年為牛津、劍橋大學輸送40%以上學生,高級軍官、法官、首席執行官里7成有著私立學校背景,高級醫師6成,頂尖媒體人5成,英國電影獎獲得者4成,國會議員3成。這是獨屬私立學校的「傲慢」。但也有很多人說英國私立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英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私校體制提供了古老而頑固的階級分層的「精英」教育,這是否也是獨屬英國私立學校的「偏見」呢?英國私立學校的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和學科設計背後的深意到底是什麼樣的?書中私校陪讀媽媽的視角幫我們揭開了英語私立學校神秘面紗的一角。

作者介紹

13年記者,11年英國研究員,兩個女兒之母。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經營報》《精品購物指南》等做記者編輯。2002年前往英國倫敦攻讀碩士、博士,威斯敏斯特大學傳播學博士畢業。此後在威斯敏斯特大學、坎特伯雷大學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短期任教。目前是自由研究員,為《北京青年報》《少年商學院》偶爾撰寫教育方面稿件,兼美國《雜誌和新媒體》(Journal of Magazine & New Media Research)審稿工作。

精彩選讀

私立學校從來不以好的學術成就作為唯一的目標,反而大家競賽的是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就學校的課程設計而言,除了多方面保證孩子們的興趣發展,私立學校的必修課都差不多,比起公立學校集中於英語、數理生化、外語、體育的必修課外,私立教育視野里更增加了音樂、美術、設計、戲劇、公共演講、心理教育、家政、全球化、哲學,等等,這些課程從兒童在4歲踏進校門開始,一直持續到中考選科之前的14歲。

勞其筋骨,苦其心志

西南倫敦一所小學有一個校規,不能穿校服在街上吃東西。3點30放學時,很多家長習慣帶點水果或者小零食投喂自己的孩子,但學校認為在公共場合吃東西也是有禮儀的,邊走邊吃不符合學校認定的禮儀,所以想邊走邊吃的孩子們請換下校服,因為穿著校服的一切行為都會被默認為學校行為。類似的考量也體現在北倫敦一所女子中學的規定上,周五下午不要穿著校服跟附近男校的學生在商業街的咖啡館喧嘩;學校向家長們解釋,我們不干涉她們校外的自由,但不要穿校服,以免讓居民們誤認為這些是學校認可的行為。也許有的家長覺得這些條例小題大做,但角色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一直是私立教育中重要的一環。簡單說,角色教育的任務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負責任的社會公民,而上述那些細節正是提醒孩子們禮貌地融入當地的社群。? ?

現在英國私立學校的家長已經不是18到20世紀中那些非富即貴的「資產」階層,而更多的是中上收入的職業人士。雖然他們放棄了免費的公立教育,每年花費稅後的1萬到4萬英鎊把孩子送入私立學校,但他們從來沒有希望這些私立學校提供「貴族」教育,他們期望的是勤奮、自立、向上的一代,既保有父母那輩的優點,又能更全面地發展。

成績和學術

目前很多私立學校轉而傾向於選擇劍橋國際中等教育普通證書(Cambridge International GCSE, IGCSE)。使用IGCSE為中學畢業考試的私校要求學生考試科目在9到11門之間,一般搭配為必修課:英語語言、英國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一門外語,一門人文科學;選修課:創意性課程有音樂、繪畫、學術性科目包括高級數學、計算機、數字設計等。這些考試都在中學畢業最後一年,只考一次,而不同課目有可能有幾份考卷,比如外語分別要考聽、說、讀、寫4次,按照考試結果給予A*到U的成績,採用IGCSE的學校認為這樣的設置更國際化,也更適於那些聰明的學生。目前英國公立學校的GCSE考試只需要考5—6門,除了英語、數學是必考科目,其餘可以根據高中計划進修的項目進行選擇;而學生也可以重考,比如9年級考數學拿到C,10年級還可以再考一次,最後按照最高成績獲得證書。

私立學校看待考試更有平常心,不止一個校長提出,不考試是不現實的,家長、政府和大學都向我們要成績,但我們很清楚,考試只是教育的子集之一,學校能做的就是,把考試集中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而其餘更多的時間用來慢慢培養學生,成為學校和他們自己想讓他們長成的樣子。這也是私立學校選擇IGCSE背後的原因之一吧。

力量角逐

2016年《衛報》一篇文章以《夜班經理》為例,提問「為什麼工人階層的演員成為消失的品種?」在《夜班經理》裡面,主演湯姆·希德爾森(Tom Hiddleston)、休·勞瑞(HughLaurie)、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er)都來自同一個私立小學,而該校畢業生還包括艾瑪·沃森(Emma Watson)、傑克·達文波特(Jack Davenport)。倫敦經濟學院的研究發現,只有27%的演員來自工人階級背景,作者也承認,當演藝和一個國家的文化、身份、象徵、政治等密不可分時,當全世界都用「唐頓莊園」來看待英國的特質時,那麼英國的政治界和演藝界都被伊頓人掌控,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了。傳統的私立教育指的是以寄宿男校為代表的「精英教育」,為此各種研究也以「新貴族」「皇家」「老男孩們」或者「為權力做準備」等為名稱標籤這些私立學校學生,連伊頓公學前校長、哈羅公學前校長自己出著作也是以男校作為精英私立教育的代表。?

但比起在倫敦流行的走讀學校,英國上下對寄宿學校的爭議越來越多,因為寄宿制被認為是私立教育封閉體制的代表。批評者認為,老牌寄宿學校正在成為擁有特權和裙帶關係的堡壘,富人們以寄宿為手段為下一代買下巨大的教育優勢,從而使得那些無法承擔費用,但可能更努力也更有天賦的孩子被隔離於高質量的教育之外;另一方面,寄宿學校成為分離父母與子女的代表,沿襲了當時上層社會只把孩子看作家族延續的產品,但在日常生活中傾向於盡可能少看到他們的孩子、不參與孩子教育的傳統,造成了下一代很多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一直影響到這些老男孩們成年以後。

國際化挑戰

在2016年9月24日出版的《旁觀者》周刊上,Yuan Ren在主題為「中國的伊頓嫉妒——為什麼他們喜歡我們的時髦男孩」,副題是「我們的新精英在走向世界,我們可以模型化」的文章中不無諷刺地形容:「當今英國唯一做得好的工業,就是產出優雅的年輕人。中國人驚訝地發現,僅僅教育7%在校生的私立學校有著51%的律師校友、61%的高級醫生,67%的奧斯卡獲獎者和74%的法官——是的。這就是什麼我們很想把我們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在中文裡,gentleman』的對應詞是紳士,具體指向的是簡·奧斯丁小說里走出來的彬彬有禮的理想化的英國男性。」國人對英國上流社會的敬意、對受教育的迷思和對財富的痴迷,再加上新的中產階級的重新定位,代表新秩序的「第二代」的興起,都使得國人對以「伊頓」象徵的排他性無比尊重,尋求自己的子女接受這樣嚴格的訓練,努力複製新的英國紳士,從而引領世界。

其實從私立教育發展的國際化路徑而言,早在19世紀,美國就遵循英國的私立教育思路在美國興建了私立寄宿學校,英聯邦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的私立學校概念也像英國一樣,更多地與學生所在家庭的金錢、地位、社會和文化資本等難以分割。但進入21世紀,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已經或者正在超越私立教育,成為更多中產以及中上產階層家庭的選擇。對比而言,英國私立教育在本土至高的地位在未來十數年內並沒有下降的趨勢,特別是脫歐的影響,反而讓英國的私立學校成為國際富有階層的新寵,Keystone Tutors教育總監Ed Richardson在評論「年度財富報告」中指出,儘管美國、瑞士和澳大利亞以及其他一些國家都吸引了來自海外的學生,但英國的私立寄宿學校仍然被視為「黃金標準」。他補充說:「貨幣、生活素質和進入最佳大學,是推動英國教育需求的主要趨勢」,而「課外活動和學校的生活質量是除了教學以外最為富有家庭所重視的,當然還有國際化程度」。 英國的私立學校在這些方面顯然獲得了更多的共鳴。?

英國私校近年來在全球的迅速擴張,並成為反哺母校的最有效方式。比如:威靈頓學院在天津和上海相繼開設分校,計劃每年能獲得500萬英鎊的收入。又如:被戲稱為「英國公立學校的星巴克」的德威學院在亞洲有7所學校,分別位於中國的上海、北京、蘇州、珠海,新加坡和韓國首爾,等等,有5000多名學生,遠高於英國母校。海外分校雖然給本土的母校帶來聲譽的擴大和經濟效益,但在採訪中有幾所學校明確表示不考慮開設海外分校:威斯敏斯特公學、伊頓公學、聖保羅女校和走讀女校織,它們如統一口徑般的原因是:教育是基於一個地區文化、歷史、法律,乃至風俗等各種背景的綜合產物,分校是否能夠保持母校的精神和名譽,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這樣的爭論也許沒有定論的一天,但國際化的道路各校是仍在思考的。過去的10年是英國私立學校變化最大的10年一樣,未來的10年,也一定是教育挑戰最大、變化最大的又一個10年。

-The end-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全球範圍杜威教育思想的傳播,真的帶來教育革新趨同了嗎?
住房公積金制度面臨巨大衝擊,全面改革勢在必行
2016年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保持較高水平,這份《報告》非常詳細!
理查德·沃爾夫:21世紀「新社會主義」正在形成!

TAG:社會科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傲慢與偏見》告訴你,最傳統的英國紳士喜歡養什麼狗
英國冷知識 英國最有意思的兩個國王
英國里的諺語,你知道他的含義嗎?
不知道的英國趣事
英國留學問答之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聖安國際教育
都說英國對領地的慾望非常大,錯,其實對領土慾望最大是這個國!
英國與「一帶一路」的教育合作之道
關於英國的3個冷知識,為追女孩發明一東西,如今在中國隨處可見
論各國對帥哥的定義,沒想到中國的比英國的都紳士,韓國的亮了!
馬云:曾不理解英國脫歐,但中英兩國正在全球化信任的路上
倫敦塔的渡鴉可以維護國家穩定?這些你不知道的英國王室迷信
你知道這種狗嗎?本來是英國的,結果現在是美國的了!
已經沒實權英國皇室,你知道收入從哪裡來的嘛?
你知道美國熊和英國熊的區別嗎?
英國凱特王妃與皇室各成員的不為人知的微妙關係
英國皇室的愛恨情仇,真實版宮斗劇
三種移民英國的方式,這些條件你都知道嗎?
在英國看牙,你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在英國做設計和在中國有哪些不同?
火燒圓明園的只有英國,法國本來反對,英國說出目的:讓中國永遠保留對圓明園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