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看《敦刻爾克》前,先讀同名小說

看《敦刻爾克》前,先讀同名小說

看死君:諾蘭導演的新片《敦刻爾克》即將於9月1日登陸國內院線,我們終於可以一飽眼福了。北美上映之際,《敦刻爾克》已然引來無數讚譽,權威媒體平均得分97,MTC網站更打出十幾年來商業大片最高評分。

這是諾蘭首次嘗試二戰題材,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這是我第一次拍攝現實題材的電影,也是我第一次以歷史真實事件為基礎進行創作。」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他想拍攝《敦刻爾克》的萌芽就已紮根在他的心裡了。

在一次出遊的時候,他和妻子艾瑪·托馬斯及朋友乘坐遊艇從英國出發,想要穿越英吉利海峽到達敦刻爾克。那次旅行,給諾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本以為是場愉快的旅程,不料遭遇了強大的海風,海浪異常兇猛,遊艇搖擺不定,甚是嚇人。後來諾蘭回憶道:「還好當時頭上沒有來回盤旋投彈的轟炸機。就是那次旅行在我心中埋下了拍攝這部電影的種子。」

電影《敦刻爾克》源於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為命運背水一戰。對英國人而言,敦刻爾克精神早已溶入到他們的血液中。

近日,《敦刻爾克》同名小說的中文簡體版在國內上市。作為描寫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經典傑作,它曾在美國亞馬遜歷史小說類銷售榜上排名第一,三十年不衰。

在這本書中,歷史敘事名家、「『泰坦尼克號』學之父」沃爾特·勞德完美還原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真相,諾蘭導演也從中汲取了很多珍貴的靈感。而回想二十年前,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巨大成功,同樣離不開他的功勞。

上個世紀,一次扭轉乾坤的歷史大撤退,改變了世界的未來……有時候,敗退或逃亡,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華麗轉身。這本超越歷史與影像的著作,無疑具有文學高度上更為廣闊的意義。

有人說,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場奇蹟。——除了「奇蹟」二字,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形容如此出乎預料、難以解釋的命運逆轉。而這本書最首要的意義,更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人類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克服逆境的能力。它就像一塊歷史紀念碑,象徵著人類身上不可消滅的堅定意志。

敦 刻 爾 克

試 讀 片 段

似乎逃不掉了。一九四〇年五月二十四日,四十多萬盟軍被逼退到法國敦刻爾克港附近的佛蘭德斯(Flanders)海岸。希特勒的坦克先遣部隊只在十英里之外,兩軍之間幾乎毫無屏障。

然而,被圍困的部隊終究獲救了。到了僅僅十一天之後的六月四日,超過三十三萬八千名士兵在史上最偉大的拯救行動中,安全撤回了英國。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折點。

「只要英語綿延不絕,」《紐約時報》宣告,「『敦刻爾克』一詞將被人們以崇敬之心永遠傳誦。」這句話或許稍嫌誇張,但是這個詞——這起事件——確實已活在人們心中。對英國人而言,敦刻爾克象徵願意為群體利益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在美國人眼中,它已經跟《米尼弗夫人》、小型船隻、小說《雪雁》一樣,意味著海上逃亡;對法國人而言,它意味著痛苦的挫敗;而對德國人來說,則代表一去不返的良機。

以上種種形象各自存在某部分真實性,但都未能直指事件核心。人們習慣以一連串的日子來看待敦刻爾克;事實上,應該把它視為一連串的危機。一場危機剛剛化解,就迎來另一場危機;同樣的模式反覆發生。真正重要的,是人們同仇敵愾,拒絕被接踵而來的無情打擊摧毀信心。

由此看來,敦刻爾克最首要的意義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人類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克服逆境的能力。簡而言之,它是塊永垂不朽的紀念碑,象徵著人類不可消滅的堅定意志。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驚覺事情不對勁的特殊時刻。對英國皇家空軍科勒德上校來說,那是一九四〇年五月十四日,在法國東北部一個叫作韋萬的集市小鎮。

自從「大戰爆發」(theballoon went up)以來——英國人喜歡如此指稱德軍的西線突襲——五天過去了,情況混沌不明。科勒德從位於阿拉斯(Arras)的英國總司令部出發,前來跟科拉普(André-GeorgesCorap)將軍的參謀商議局勢。科拉普將軍的法國第九軍團,此刻正負責鎮守南方的默茲河(River Meuse)。

兩國盟軍之間像這樣開會商議,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不過今晚的情景卻大有蹊蹺:科拉普的總部莫名其妙消失了,將軍和他的部下全都不見蹤影。只有兩名精疲力竭的法國軍官留在大樓里,圍著一盞防風燈屈膝而坐……據他們說,他們等著被俘。

工兵格里姆的覺醒時刻發生於皇家第二一六野戰工兵連穿越法國鄉間往前線挺進的時候。當時,他察覺軍隊正準備炸毀一座橋樑。「前進的軍隊,」他沉思著,「不會炸橋。」上等兵萊特的覺醒來得更加猛烈:他前往阿拉斯替所屬無線通信分隊收取當周郵件,一輛附邊斗的摩托車從他身旁呼嘯而過。萊特一開始不以為意,仔細看才嚇出一身冷汗。他倏忽明白那是一輛德國摩托車。

對剛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來說,那是五月十五日上午七點半。他正在海軍總部大樓的寢室睡覺,床邊電話響了,法國總理雷諾來電。「我們被擊潰了。」雷諾不假思索地用英語脫口而出。

尷尬的沉默之後。丘吉爾想辦法讓自己鎮定下來。「我們被打敗了,」雷諾繼續說道,「我們輸了這場戰役。」「想必不可能輸得這麼快吧?」丘吉爾終於勉強說出話來。「色當(Sedan)附近的前線被突破了,擁入大批德軍坦克和裝甲車。」

丘吉爾想盡辦法安撫雷諾——提醒他別忘了一九一八年的黑暗時期,到最後終究苦盡甘來——不過雷諾依然心慌意亂,從頭到尾重複同一句話:「我們被打敗了,我們輸了這場戰役。」

危機如此兇險,而透過電話所能掌握的訊息又是如此有限,丘吉爾決定在十六日親自飛往巴黎視察局勢。在奧賽碼頭(Quai d Orsay),他發現人人露出萬念俱灰的神色,年長的辦事員已開始在花園裡焚燒檔案。

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一九一八年以來,法軍普遍被視為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之一。雖然德國在希特勒重整軍備之後,儼然在歐洲形成一股新的軍事力量,但是德軍的將領還未經考驗,德國的武器似乎只是騙人的玩意兒,一般認為第三帝國接連并吞中歐國家,靠的不過是威脅與恫嚇罷了。

而當戰爭終在一九三九年爆發、波蘭三周後淪陷,人們還是不當回事,認為這種事只會發生在波蘭——不會發生在西方。至於丹麥和挪威在一九四年四月相繼失守,似乎只是個卑劣的詭計,遲早會導正回來。

然後歷經八個月的平靜——所謂的「假戰」(the phony war)後——希特勒突然對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發動攻擊。盟軍最高司令莫里斯·甘末林將軍(Maurice Gamelin)認定這次攻擊是一九一四年的舊事重演,緊急調遣北方的部隊(包括英國遠征軍)前來救援。

不過甘末林誤判局勢。這次戰役並非一九一四年老調重彈。德軍主力並未大舉橫掃佛蘭德斯,反往南突襲,穿越「不可穿越」的阿登森林(Ardennes Forest)。照理這片山區不適合坦克作戰,法國甚至懶得拉長據說不可逾越的馬其諾防線來防禦這塊地區。

另一項誤判是當德國包克上將(Fedorvon Bock)的B集團軍把盟軍鉗制於比利時之際,倫斯德上將(Gerd vonRundstedt)的A集團軍衝破了阿登天險。在一千八百零六輛坦克打頭陣、三百二十五架斯圖卡(Stuka)俯衝轟炸機護航之下,倫斯德的縱隊強行渡過默茲河,像尖刀似的划過法國鄉間而來。

科拉普將軍倒霉的第九軍團首當其衝,這個軍團主要由二流部隊構成,一下子就被打得潰不成軍。幾支零星的強硬部隊力圖奮戰,到頭來卻只發現他們的反坦克炮毫無用處。一名初級軍官最後在利曼火車站結束自己的生命,用明信片留下遺言給雷諾總理:「我在此自戕,總理先生,好讓您明白我們是一群英勇的士兵,但是您不可派弟兄拿步槍來對抗坦克。」

在往南五十英里的色當,夏爾·恩齊熱將軍(Charles Huntziger)的第二軍團也出現類似狀況。當德國坦克步步逼近,第七十一師的士兵倒轉了鋼盔——這是共產黨的召集信號——朝後方逃竄。

法軍三個坦克旅企圖挽回頹勢,卻毫無機會。其中一支坦克旅耗盡油料,另一支在火車調度場卸除時被逮,第三支則沿著前線零星作戰,遭到各個擊破。

此刻,德國裝甲部隊的前方已完全凈空,毫無阻礙。五月二十日剛過上午七點,在海因茲·古德里安將軍(Heinz Guderian)精良的第十九軍當中,兩個師的兵力開始朝佩羅訥(Péronne)西進。

十點鐘,他們鏗然踏過阿爾貝(Albert)小鎮,一群缺乏訓練的英國本土軍(EnglishTerritorials)試圖以紙箱設置的路障阻擋他們前進……十一點,德軍抵達埃多維爾(Hédauville),繳獲一組僅配備訓練彈藥的炮台……中午,第一裝甲師攻佔亞眠(Amiens),古德里安在此暫歇,得以欣賞優美的教堂塔樓。

德軍第二裝甲師浩浩蕩蕩前進。下午四點,他們佔領了博凱納(Beauquesne),繳獲一倉庫的戰備,包括英國遠征軍的所有地圖。最後,到了晚上九點十分,他們抵達阿布維爾(Abbeville),直逼海濱。德軍這次在十四小時內長驅直入,挺進四十英里,將盟軍一分為二。如今,英國遠征軍、兩支法國軍隊,以及全部的比利時軍隊,總共將近百萬名士兵全被困在佛蘭德斯,背臨大海,隨時可能被一舉殲滅。

【作者簡介】

沃爾特·勞德(1917—2002),美國著名作家、歷史研究者,先後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耶魯大學法學院。就讀耶魯期間,適逢二戰,勞德曾中止學業,入伍赴歐作戰。1955年,出版《此夜永難忘:「泰坦尼克號」沉沒記》,被奉為記錄「泰坦尼克號」海難事件的經典之作。此後,勞德佳作頻出,三十年間創作出版11部暢銷書,成為「歷史敘事」領域的一代名家。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攝電影《泰坦尼克號》期間,請80歲高齡的勞德擔任顧問。勞德逝世後,講述「泰坦尼克號」海底遺骸的紀錄片《深淵幽靈》上映,卡梅隆將此片獻給勞德,以示追憶。

【譯者簡介】

黃佳瑜,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營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其主要譯著有《發光體》《孤獨的反義詞》《但求無傷》《最後的精神病院》等。

【內容簡介】

1940年5月,二戰初期,四十萬英法盟軍在德軍快速攻勢下崩潰,被圍困於法國東北部港口小城敦刻爾克,在德軍轟炸機和炮火的猛烈攻擊下,九天之內,三十多萬英法盟軍安全渡過英吉利海峽,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未來。

本書作者沃爾特·勞德為還原敦刻爾克大撤退全貌,走遍世界各地,親身訪談戰爭雙方上百名軍官、士兵、百姓,搜羅各種戰爭記錄、圖書館文獻、舊報紙、日記等,提出了當代研究敦刻爾克的新視野,於美國出版後三十年暢銷不衰,成為描寫敦刻爾克的經典傑作。

《敦刻爾克》同名小說(中文簡體版)

「 看 電 影 看 到 死 」 微 店

預 售 8 8 折 ,僅 限 五 天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看到死 的精彩文章:

叫你一聲新銳導演,你敢答應嗎
郭柯:我拍的不是慰安婦,而是人
送書!讀阿巴斯的詩就像上天堂
張天愛心水十佳,演技比顏值更珍貴
美國「嘴炮」大師,噴遍好萊塢名流

TAG:看電影看到死 |

您可能感興趣

天下,國,家 《敦刻爾克》
看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敦刻爾克》之前,應該掌握哪些知識?
《敦刻爾克》救人的老頭,《泰坦尼克號》的二副,現實中是同一人
《敦刻爾克》領跑今年奧斯卡提名《羞辱》角逐最佳外語片
從《敦刻爾克》到《不列顛之戰》,丘吉爾的《至暗時刻》還在後面
諾蘭首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你看懂他的作品《敦刻爾克》了嗎?
尼古拉斯·凱奇:《正義聯盟》挺有趣,今年最愛《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終於給諾蘭帶來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諾蘭執導《盜夢空間》,卻憑《敦刻爾克》首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
敦刻爾克沒有英雄
《敦刻爾克》破億,《戰狼2》又逆襲,朱茵新片有點淡!
《敦刻爾克》撤退史上的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前夕,希特勒下一道命令,陣地守將說:元首太善良
看完《敦刻爾克》,耳畔一直浮現兩個聲音!
奧斯卡8項提名,諾蘭首入圍最佳導演,《敦刻爾克》將在北美重映
影鑒-克里斯托弗·諾蘭《敦刻爾克》
官方文件揭示敦刻爾克大撤退照片,再現丘吉爾著名演講場景
英軍是如何從敦刻爾克逃回去的
諾蘭大神的《敦刻爾克》,失敗的戰爭中帶給人新的希望!
《敦刻爾克》:我不光看到了人性,還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