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得風骨而晉得風度,晉朝人只有風度嗎?

魏得風骨而晉得風度,晉朝人只有風度嗎?

推薦:美顏就能當西施?你錯了

梨花香

N+1 Evolution

李宇春

00:00/03:49

文/王承帝

(一組三國戰場圖片)

【作者簡介】王承帝,字右虞,內蒙古赤峰市人。出版有《鬼谷子的心理操控術》《民國風範》 《FBI都在玩的偵探推理遊戲》《項羽:中國第一勇將》《終極預言》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後世對魏晉士林的印象基本限定於「風度」與「風骨」這兩個詞,主流觀點以為,細緻區分的話,則魏得風骨而晉得風度。

自竹林七賢以降,率性、放誕、疏簡、厚自奉養,逐漸佔據晉朝士林風氣的主流,即使西晉開國元勛中最具德望才器的羊祜,其在鎮守荊州與東吳對陣的前線,也是「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閣之下,侍衛者不過十數人,而頗以畋漁廢政」(《晉書》),但他在西晉開國之初就精準的預見到從甥王衍「方以盛名處大位,然敗俗傷化,必此人也」(《晉書》)。

到了東晉,作為士族領袖的謝安,無論是面對桓溫的強勢逼宮,輕身直入桓溫軍營生死繫於一線之時,還是面對前秦八十萬大軍兵臨肥水之際,所展現出的也都是雍容豁如的談笑自若。到了南朝劉宋時,謝靈運在遭受宋文帝及朝中權貴放逐之際,仍毫不斂跡,放任性情,「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晉書》)。

自西晉開國及劉宋之時,這些士林主流們,無論在多麼惡劣的政治環境和自身困促中,皆能一如既往的悠遊不羈,像王衍那種面對石勒膽怯乞生之輩,著實不多。

晉朝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儒學式微,晉武帝要與已位列三公之位的衛瓘聯姻時,出身累世儒門的衛瓘竟「自以諸生之胄,婚對微素,抗表固辭」(《晉書》),其自卑如此。兩漢以經學取士,儒學昌盛,曹魏時,亂世取士以才,實際上曹魏前期所使用的人才,基本都是東漢所培養起來的。三國戰事頻仍,地方州郡大權率多握在武將手中,魏明帝時期出現了一種情況:無論武將還是文臣治郡,大多都不喜歡親理民政,而是將大多事務委任給僚吏,到了曹魏後期,地方州郡上賢能的僚屬已少之又少,才學門第卑劣的群吏成為輔佐州郡宰守處理具體政務的人。

到了魏晉禪代時,這一風氣又進一步演變成地方州郡長官莫不以親理政事為俗務,概以追求自身情性之欲為高雅。而此時,朝中公卿在司馬氏的利刃之威與富貴相賂下,已形成崇尚奢靡,及時行樂,鄙談世務的風氣。漢宣帝有句治國名言——「百姓所以安其田裡,而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即與皇帝能共同治理好國家的就是這些循良的郡守,因為郡守是代表國家和皇帝來親民,是維繫民心的基石。

東吳滅亡後,晉武帝並沒有想要改變業已形成的門閥政治架構,也不想深入改革吏治,建立新的選拔人才之制度,仍繼續沿用亂世中建立起來的那一套權宜制度,並不為長治久安做深遠謀慮,所以作為曹魏變節的三公何曾對其子預言「『國家應天受禪,創業垂統。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兆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指諸孫曰:『此等必遇亂亡也』」(《晉書》)。這些居位的士族們,無論在生活態度上,還是在精神追求上,皆已背離儒家以天下為己任,致君堯舜,諧理王道的精神。如此世風既然形成,主流士族莫不以此相尚,竟以標示虛名取得進入仕途謀取富貴的手段,羊祜所說的敗壞天下風俗,即謂此也。

可以說晉武帝時期,國家最大的危機並不在於五胡深入,封建諸王,而是統治集團上下莫不以慕虛求名為務,幾乎沒人勤於理政,為國家長治久安而思謀。為後人所熟知的,出身東吳的潘岳、陸機、陸雲等人,雖然皆有建立功名的志向,都因急於進取而所附非人,英年早隕。

那麼,晉朝門閥之外的中下層士族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

史書上說永嘉衣冠南渡,意思是說永嘉之禍時,衣冠士族皆渡往江南避難。實際上,這裡所謂的衣冠,主要指的是門閥家族及政治上的中上層士族。從《晉書》的載記上可以看出,眾多中下層士族並沒有選擇東渡,而是選擇避往遼東、幽代、涼州或周遊中原、安卧鄉里。其時,遼東慕容氏及涼州張氏皆厚遇衣冠,致力招攬英才,而幽燕為天下諸州中雄強者,彼時戰事少,故衣冠願投之以觀風雲。雲中、代郡及塞下為鮮卑所居,拓跋鮮卑能收用漢人,所以部分衣冠士族也願意歸之。晉元帝在建鄴未稱帝時,晉懷帝尚守洛陽,懷帝被俘,晉愍帝又守長安,愍帝投降匈奴漢國後,西晉才徹底滅亡,在懷帝、愍帝與匈奴漢國相攻戰之時,底層士族並沒有選擇為西晉效力——實際也不存在這樣的政治機遇,而是紛紛入仕漢國。

匈奴漢國為劉宣輔佐劉淵所建立,劉氏祖上娶大漢公主,世代自稱為漢氏甥,因而冒姓劉氏。劉宣為劉淵祖叔,宣年長,兩人俱歷仕魏晉。劉氏皆好學,劉淵雖然久在京師洛陽成長、居處,交接門閥,但並沒有染上晉人崇尚奢靡、清談務虛的習氣,劉淵之子劉聰也在洛陽生活很長時間,同樣沒有學習晉人的尚清談習氣,以劉氏父子的聰明才度,如果用心研思清談之技,也定然會贏得晉人嗟嘆。劉氏雖是匈奴人,但卻始終傳承漢朝風氣,重視儒學,子弟皆愛經史,能文能書,並不追隨晉人的風尚。

劉淵稱帝,國號「漢」,主要目的雖然是為迎合人民思慕漢朝厚德,以此收攬民心。但眾多漢族士人選擇輔佐劉氏,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這部分士人同樣是以儒學立身,渴望建立功名,因為與門閥和上流士族是兩種精神特質,他們基本不可能在大晉朝廷立足,更不會得到盡展才用的機會,而新興的漢國則提供了他們再造乾坤的機會。史書上確實沒有明書這部分士人是否出身儒生,可是只要翻開《晉書》劉聰載記,從這些人對劉聰的眾多諫言中就能清楚的看示出他們的儒生身份。

劉聰在位九年,只是前二三年中比較賢明,其後縱酒好色,信用奸佞,揮霍享樂,淪為昏君。令人震撼的是,以陳元達為領袖的這些儒生出身的士人,縱然在劉聰一日斬殺七位諍臣的淫威下,仍毫不畏死前赴後繼的向劉聰進諫,即便最終選擇忿恚自殺,也未避難退身,忠直敢諫之士遠遠超過兩晉,朝中正直之氣幾乎可與漢朝比擬。

劉氏漢國覆滅後,中原士族分仕劉曜建立的前趙及石勒建立的後趙,其後又分仕前秦、前燕、代國,大部分士族始終以儒學輔佐各國,在追求個人功名的同時,這些士人共同政治目標都是儘快平定中原戰亂,還天下太平,五胡十六國時期雖然各族人民在戰亂、天災中死亡者不可勝計,但矢志匡扶明主的這些寒門士人同樣也拯救了千千萬萬倖存的百姓,而且為保護和延續中原文明也做出了莫大的貢獻。而南渡的衣冠士族們,直到南朝滅亡,主流士林也沒有恢復士人應有的以天下為己任之精神。南北朝對峙時期,南北即便文化交往緊密,南朝文學更是為北朝所膜拜,但北周以尊儒而發起的改革與兼并戰爭,還是完全源自中原士族的進取,長安之所以能夠代表北方重新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南朝那些衣冠後代們所做的貢獻,實在少之又少。

故以此而言,風骨不惟只在曹魏,只是晉朝的士族呈現兩極分化,上層士族有的是風度,而下層士族擁有的是風骨。風度的延續,造就了南朝文學的興盛,風骨的延綿,奠定了北朝民族融合和華夏大一統的基礎。

(魏得風骨而晉得風度,晉朝人只有風度嗎?)

《紅樓夢》里王夫人最喜歡的姑娘是誰?

中國古代男人為何迷戀三寸金蓮?

站著讀《史記》:只看到信陵君的高尚行為,對魏王卻視而不見

玉真公主:左手「詩佛」,右手「詩仙」,不愛「神仙」愛「謫仙」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男人為何迷戀三寸金蓮?
《紅樓夢》里王夫人最喜歡的姑娘是誰?
美顏就能當西施?你錯了
玉真公主:左手「詩佛」,右手「詩仙」,不愛「神仙」愛「謫仙」
站著讀《史記》:只看到信陵君的高尚行為,對魏王卻視而不見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春季夾克風,既有風度也有溫度!
唐朝最有風度的宰相,他的風度,少有人能及
兼顧溫度與風度,初冬照樣美得瀟洒!
魏晉風度,不一樣的人生
王曉晨:穿這個風衣,太有風度!
人有靜氣,風度自來
寒風飄雪,愛美的女人別忘了保暖,謹記這三點,風度與溫度並存
冬天這樣穿,既保暖又有風度!
零下十度的冬天沒有圍巾怎麼風度與溫度兼得?
從不討好任何人的星座,風度、氣度佔全了!
屬於秋冬的裙子,溫度風度都有了,又美又時髦!
冬季怎能少得了一條兼具風度和溫度的淑女風連衣裙呢!
別的明星要風度不要溫度,關曉彤畫風不同,是在認真過冬天啊!
魏晉風度並不是什麼值得提倡的好東西
為了風度不管溫度!這樣穿又保暖又顯瘦
羽絨服怎麼選才能保暖又時髦?學劉雯、倪妮這麼穿既有溫度又有風度!
李易峰和誰合照都紳士風度十足,但是遇到她畫風瞬間就變
秦嵐演繹「既要風度也要溫度」,西裝加羽絨服,不臃腫還很拉風!
你說魏晉風度很酷,我說風流人物很苦
在這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陣陣妖風也阻擋不了潮人的風度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