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三角困局|犬牙交錯看誰狠:明代的黨爭

明朝的三角困局|犬牙交錯看誰狠:明代的黨爭

黨爭中理性的雙方基本上都能堅持對敵鬥爭的三項基本原則:第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己的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第二,有進有退,有得有失。不爭一時之高低,不計一日之短長。第三,要看皇上的眼色行事,不能讓皇上感到威脅,這是關鍵的關鍵。

動物學家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發生戰爭的概率比螞蟻與螞蟻之間發生戰爭的概率要高。人類的戰爭當然也包括動口不動手的政治和外交鬥爭。有人認為,螞蟻間的戰爭都是動手又動口的,而人類文明的最重要特徵就是已經部分進化到了動口不動手,這在地球的生物進化史上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而在我看來,認定螞蟻沒有語言,不會動口不動手,似乎過於武斷,更大的可能是人類還聽不見也聽不懂它們的語言。

古人云:「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這已經算是打了大勝仗了。所以,遠離戰爭、維護和平,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告別與瘋狂、暴力、血腥、死亡結伴而行的那種革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根本保證。

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大明王朝就有著良好的階級鬥爭傳統。一個要飯的朱重八陰差陽錯,花了17年,在那個還沒有「槍」的歷史條件下,硬是用「杆子」打出了一片江山,居然還當上了皇帝。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花了4年時間,率兵南下,活生生地從侄子手裡奪得了皇位,接著還開創了一代永樂盛世。想「永樂」的人多半不樂,因為侄兒朱允炆在燒了皇宮之後死不見屍,活不見人,這件事著實讓朱棣鬱悶了一輩子,直到最近幾年,還有人站出來說自己是朱允炆的後世子孫。這還不知道讓朱棣的後世子孫做何感想呢?據此可以建議《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再編一部《大明王朝2066》,演繹朱棣、朱允炆後世子孫的愛恨情仇,肯定能火起來!也好讓好萊塢的《2012》相形見絀。

朱元璋父子二人在階級鬥爭和宮廷鬥爭方面的卓越才華,為朱家後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也為其後代的後代以及後來某些政治人物留下了豐富的鬥爭文化遺產。到了嘉靖年間,統治階層的內部鬥爭,不論戰略上還是戰術上,應該說都已經達到了職業九段的水平。嘉靖高超的統治術之所以被後人推崇,是因為嘉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從15歲繼位開始,就一直成功地操縱著整個鬥爭的基本態勢。而朱元璋的「討飯基因」竟然能繁衍出嘉靖這樣的皇帝,的確是這個星球生物進化史上「基因突變」的一個奇蹟。

以裕王為首的太子黨和以嚴嵩為首的嚴黨之間的鬥爭,到了嘉靖晚年,已經進入更加波譎雲詭錯綜複雜的階段,而嘉靖的調控手段,也幾近登峰造極。這一段歷史,的確為今天的電視編導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想像空間。僅憑這一點,你真的不能說大明王朝的這些「朱們」不夠牛啊!其實,一部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歷史,隨便從褲兜里摸出一根捲曲發黃的煙絲來捋捋直,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真是氣死好萊塢的編劇們不償命!

當然,與古人用生命和鮮血創造出來的鬥爭歷史相比,今人要寫(敲)出那份精彩,並拍成電視連續劇,相對來說還算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我們接著來看《大明王朝1566》是如何展示那份精彩的吧——

「改稻為桑」國策推行了幾個月,竟出了毀堤淹田的事,胡宗憲一片苦心孤詣,為了穩定東南大局和避免宮廷鬥爭激化,他不惜先斬後奏,動了殺戒,並冒著犯下欺君之罪的風險,硬是避免了一場政局的大動蕩,這是在嘉靖意料之外,又是在情理之中的事。這場鬥爭以嘉靖調胡宗憲、楊金水、譚綸回京問話為一個段落,結束了兩黨第一個回合的鬥爭。太子黨與嚴黨打了一個平手。

在武打影視作品中,我們總是看到,敵對雙方,不斷過招,不論好人、壞人,要一下子把對方打死,卻不大容易。表現官場鬥爭的戲,要想讓人覺得好看,也大致如此,雙方反覆較量,像拉鋸一樣,雖然雙方爭得你死我活,但總是打打停停,在那裡你不死我不活的。這不完全是編導們為了片子好看而設下的套路,而是因為在現實的鬥爭中,理性的雙方基本上都能堅持對敵鬥爭的三項基本原則:

第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消滅敵人是為了保存自己,保存自己是為了更好地消滅敵人,自己的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沒有絕對勝算的情況下,不可逼對方狗急跳牆,跟你拼個魚死網破。與其把對方逼急了反咬一口,還不如將對方慢慢熬死。

第二,有進有退,有得有失。不爭一時之高低,不計一日之短長。

古人言:「小不忍,則亂大謀。」乒乓球競技場上,你推我擋,你削我拉,在沒有發現對方明顯破綻之前,出手要留有餘地。因為,狠招固然狠,但被對方接住後,打你一個回頭,自己可能更加被動。

第三,是要看皇上的眼色行事,不能讓皇上感到威脅,這是關鍵的關鍵。

通常情況下,皇帝要實現絕對的統治,每天能夠安心地睡覺,必須看到下面的人有矛盾。有矛盾才有鬥爭,有鬥爭才需要皇帝來制衡,皇帝出來制衡,就凸顯了皇權的作用,也能使皇帝從鬥爭雙方的需求中找到安全感。皇帝有安全感,臣子才有安全感;皇帝還需要臣子,臣子才有安全感。

在以上三條原則中,第三條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讓書生們忘記和忽略的(所以書生氣太重的人是不適合從政的,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如果你一上來就一味地窮追猛打,置對方於死地,可能就把皇上所要的均衡打破了。這時皇上看不下去了,站在你的對手一邊,你可能轉眼之間會成為失敗的一方。用經濟學的話來說,叫做:「權利的均衡一旦形成,任何一方想要改變均衡的努力,都不能給改變者帶來好處。」中國古人則把這個道理用兩個成語說得既形象又生動,一個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另一個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古往今來,很多人自認為是在效忠皇上,卻不知道自己不過是一枚棋子,或者就是「螳螂」和「鷸蚌」,而皇上正是那個「黃雀」和「漁翁」。

其實,再看透一點兒:人生似棋局,有贏,有輸,不時也來幾把平局,這才有意思,平局往往為後來的歷史發展提供更多的想像空間。自古以來,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的戰爭中,有的仗之所以打著打著打不下去了,不是雙方都不想消滅敵人,而是都想保存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參戰的士兵們開始明白了一個道理:給對方活路就是給自己生路。可如果長官還是下令射擊、衝鋒、洋鼓洋號齊步向前走,怎麼辦呢?朝天開槍誰還不會?耗唄!耗到政府耗不起也徹底耗明白了的時候,士兵就可以平安回家了。這件事到了經濟學家的眼裡,則是另一個說法:當你認為自己的命比敵人的命更值錢的時候,你就不會去拼個魚死網破。除非好歹都是死的時候,人們才會選擇「拼一個夠本,拼兩個賺一個」。經濟學說的理性人,在做出任何選擇的時候,都會算賬,尤其是在生死攸關的時候。

太子黨與嚴黨在「改稻為桑」的第一個回合中,為什麼只打了一個平手?因為身為「黃雀」或「漁翁」的嘉靖,還沒有動手,也許還不敢動手,或者還不願意動手。爭鬥雙方其實都在把握進攻的節奏。

此時,不妨做一個戰爭態勢的簡單分析:

太子黨這邊明知嚴黨會借「改稻為桑」,一方面填補國庫虧空獲得政績,另一方面也為自己斂財,卻苦於還沒有足夠力量在中央決策的最高層面改變這個態勢,但又不甘心看著嚴黨得逞,於是只好把工作重點往下移,派自己的人到基層去,現場干預浙江的「改稻為桑」,以避免局勢惡化。當然,這樣的干預,是基於對胡宗憲人品的基本把握。雖然是嚴嵩的弟子,胡宗憲還是有良知的,也應該知道裕王終究是要坐上皇位的。然而,裕王派譚綸到浙江協助胡宗憲工作,實在不是什麼好招。譚綸的介入,打亂了胡宗憲的部署,使胡宗憲消極抵制「改稻為桑」的策略,深深地烙上了太子黨的痕迹。這在客觀上固然起到了離間胡宗憲與嚴黨關係的作用,算是一個意外的收穫,但卻把胡宗憲這個願做好事的人逼到了無法再做下去的尷尬境地。而在嘉靖的大局中,是不能沒有胡宗憲的,因為讓胡宗憲確有成效地領導抗倭是一件更重大的事。因此,即使是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裕王派譚綸去浙江,也是典型的弄巧成拙。

再看嚴黨這邊,處心積慮將「改稻為桑」忽悠成了既定國策,滿以為這既是一舉填補國庫虧空,從而彰顯政績的好機會,又是可以讓嚴氏家族和手下死黨發財的好機遇。沒想到的是,胡宗憲的思路並沒有統一到嚴世蕃的高度上來,這就給實現「改稻為桑」的政治和經濟目的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嚴世蕃被自己人鉗住了,這讓他非常頭痛。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改稻為桑」勢在必行。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這樣,在你失去某種東西的時候,可能你會意外地得到另一個你很想要的東西;而當你以為你得到了某個好處時,另一個風險正在等著你。予取之際、得失之間結局錯綜複雜,難由人願。胡宗憲的延誤,以及他與譚綸的默契配合,激怒了嚴世蕃,逼著嚴世蕃下狠招密令毀堤淹田。結果慌亂之中,紙又沒包住火,被嘉靖的第三隻眼太監呂公公看到了,這對太子黨來說,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嚴黨丟大份了,憂的是嚴黨干出這樣的事,嘉靖還能容忍,不知嘉靖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真是深不可測!

一個領導者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看到屬下已經嚴重違規,卻還得裝著不知道。因為,他一旦動手干預,有可能釀成更大的事端。嘉靖的猶豫,使得嚴黨意外躲過了一劫,反過來卻對太子黨有些不利:嚴黨把持朝政二十多年,早已引起朝廷清流的不滿,這次嚴黨又干出毀堤淹田傷天害理的事,竟然還能逍遙法外。難怪張居正在裕王府議事時義憤填膺,氣急之下竟然提出乾脆讓浙江亂了,以便一舉推翻嚴黨。此時,一個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李妃出面了,直陳道:大明朝不是嚴家的大明朝,更不是嚴黨底下那些貪官豪強的大明朝。嚴黨魚肉百姓,裕王既是皇儲,就不能意氣用事,同時裕王的世子也是將來的皇帝,是大明朝所有百姓的君父,沒有君父看著子民受難,卻袖手旁觀的!胡宗憲尚且知道愛護自己駐地的百姓,裕王和你們這些忠臣更不應該視若無睹。李妃這一番疑似越權越位的話,的確讓裕王身邊的幾個高學歷高職稱大臣自愧不如,也不小心讓觀眾看到了書生偶爾也誤國的弱智形象。如此看來,好人終究不知道壞人有多壞,而且好人終歸沒有壞人狠,所以,好人常有鬥不過壞人的時候。

胡宗憲還是被撤掉了浙江巡撫的職務,這既是嘉靖為了讓胡宗憲退出「改稻為桑」的紛爭專心抗倭的一步棋,也是嚴世蕃決意要搬掉這顆絆腳石所要達到的目的。接任胡宗憲浙江巡撫職務的是徹底腐敗而且心狠手辣的另一個嚴嵩死黨鄭泌昌,而且接下來另有高人要粉墨登場,政局的風雲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和難以把控。

本文選自《明朝的三角困局》,作者 郭梓林,標題有改動。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王石、茅於軾、劉和平重磅推薦

用西方政治經濟學解讀大明王朝

揭示中國二千年政治運行的規則與困境

名人推薦

書中對嘉靖皇帝和他的近臣之間的鬥爭和相互利用的精彩分析,讓讀者驚嘆!下筆之處,常常看似信手拈來,卻是神來之筆,並透出一種難得的幽默。

——茅於軾

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專制歷史,在上層,是君主專制;在基層,是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家族與國家相似,權力和資源都集中在上。梓林的書圍繞這一主題而寫,是一部觀今思古、由古入今的難得之作。立意獨到,蘊義深刻,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啟發性的看法,讀來令人眼前一亮。

—— 王石

歷史是過去和現在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但是,能夠把現在與過去的對話,寫得如此貼切精彩的,不是我寫的《大明王朝1566》,而是郭梓林寫的《明朝的三角困局》。

——劉和平

內容簡介

一部明朝的歷史,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無窮的啟示。因為,明朝的歷史是漢人將封建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歷史,是離現代最近的純粹漢文化的歷史。後世有識見的人無不認為它是最具借鑒意義的一部斷代史。

本書中,作者以一部歷史劇為引子,藉由西方現代政治經濟學,重新審視了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段歷史。通過以嘉靖、嚴嵩、海瑞為代表的三大政治元素之間的博弈,將明朝皇權、文官制度、監察體制的運行軌跡及其三角困局一一揭示,並由嘉靖說到中國的一眾皇帝,由明朝連及中國二千年的政治文化,五千年的世態人心,以及未來中國政治可能的走向。宏觀的視野、睿智的洞見、幽默的語言,令人讚歎。

作者簡介

郭梓林

1957年生於福建,1962年遷居江西,1974年上山下鄉,1976年入伍,1979年退伍,1980年當建築工人,1982年進大學讀書,1985年擔任國有企業團委書記,1989年擔任國有企業總經理,1992年辭職「下海」,合夥創辦科瑞集團,任科瑞集團副董事長,北京瑞澤集團董事長。2005年受聘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常務副所長, 2011年創辦北京大學公益講座。

主要著作有《企業遊戲——近距離文化觀察》(2000年,三聯書店)、《思想統治企業》(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喬致庸的經濟學》(2006年,海南出版社)、《詩與遠方》(2015年,當代中國出版社)等30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精彩一貼:劍橋中國史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的?

TAG:明朝 |

您可能感興趣

殘酷的蘇德戰爭,笑容和驚恐的眼神犬牙交錯!
為什麼中國各省交界的形狀是「犬牙交錯」的?
黃金獵犬牙齒長歪戴矯正牙套 當它張開嘴露出牙套真的太可愛了!
成語故事匯:犬牙交錯的典故
灼見 | 中央帝國下的山川形便:為什麼中國各省交界的形狀是「犬牙交錯」的?(上)
中央帝國下的山川形便:為什麼中國各省交界的形狀是「犬牙交錯」的?(上)
灼見 | 中央帝國下的山川形便:為什麼中國各省交界的形狀是「犬牙交錯」的?(下)
中國各省交界形狀為何「犬牙交錯」?
中央帝國下的山川形便:為什麼中國各省交界的形狀是「犬牙交錯」的?(下)
貓咪下犬牙外漏,合上嘴巴就是一張不屑的臉,自帶表情包屬性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三觀不正槽點多,心疼忠犬牙醫替補
冰川峽谷犬牙交錯,象是天工雕鑿出的銀龍
男童氣管被狗咬穿受傷嚴重 險些命喪犬牙之下
花江大峽谷,兩岸峰巒蜿蜒,山崖聳峙如犬牙交錯
西部排名解析:勇士第一無懸念,4隊犬牙交錯,火箭暗藏2玄機
地圖看中國;「犬牙交錯」的省級行政區劃分及離海最遠的地方
「犬牙交錯」的省級行政區劃分及離海最遠的地方
2歲寶寶強行掰猛犬牙齒,它扭頭張開血盆大口,女主人瞬間呆若木雞!
【個人養狗經驗分享】老年犬掉牙胃口差,老齡犬牙掉了食慾不好
普京召集百萬軍隊,二十多國家聯合響應,誓要敲碎美國在中東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