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青山資本張野:獨立思考已經成為創投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青山資本張野:獨立思考已經成為創投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做投資以來,我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今年的風口在哪裡?

一開始,我是不拒絕回答的,我知道大家是想了解青山側重的方向。可是,漸漸地我看到太多天使階段的創業者談論風口,便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天使投資的時候,壓根就沒風,哪來的風口。一個領域只有被VC/PE和媒體集中關注才能形成所謂的「風口」,一旦成為風口,就不再是天使投資的機會了。對於創業者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時候再撞上去已經不是明智的做法。

好的天使投資人和創業者要善於「造風」。造風的關鍵點在於,提前判斷資本市場的關注方向,同時預留給VC恰到好處的緩衝時間,我的經驗是提前半年到一年。太晚了殘羹都很難留下;而過早的正確也是錯誤的,項目很容易還沒等到風口形成,就耗盡了元氣。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天使投資就無跡可尋,任何一個將要孕育出風口的領域都是有標識的,創業者也可以從微觀、宏觀和行業三個角度去觀察。

用好風口三要素

第一、參照微觀經濟發展的邏輯和模型,比如「S型曲線」。每一種技術的增長都是一條獨立的「S型曲線」,在導入期比較緩慢,進入成長期就會呈現指數型增長,到了成熟期走向頂端,會出現增長率放緩、動力缺乏的問題。

這個時候,又會有新的技術在下方蓬勃發展,形成新的「S型曲線」,最終超越傳統技術。新舊技術的轉換更迭,共同形成技術不斷進步的高峰,從而帶動新經濟的發展。

過去兩百年來,鐵路、電力的發展都符合這一規律,過往的幾十年中,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進步無不遵循這一模型。每一波大的技術革新都會帶來一波浪潮,成長出一波大公司,投資機構也能從中獲得了不錯的回報。

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在兩條S曲線交疊的「Gap期」里,多數投資人和創業者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迷茫,創業者不知道方向,投資人不知道該投什麼,只好追逐一些短暫的風口,或所謂的現象級的項目。

這就像我們小時候,有個東西叫BP機,剛出來的時候大家覺得它是顛覆性的,但是手機一出,它就立刻消失了。因為BP機只是技術變革中的過渡形態,而非穩定形態。帶著這樣的視角,再去看當下的AR、VR,或許會讓你有更審慎的思考。

第二、分析宏觀經濟的發展階段和各個要素。拉動經濟發展的無非是出口、消費和投資。出口方面,由於勞動力成本上漲和匯率波動,短期內並不樂觀;投資方面,實體經濟疲軟,鮮有機會;這樣消費就成了最主要的引擎,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也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作出判斷後,我們投資了 Fiil 耳機、HIGO、花點時間、萊杯咖啡等項目,一年後,市場開始密集談論消費升級,這些項目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剛好踩在了風口上。

當然,消費升級領域很大、覆蓋面也寬,會呈現出「長尾效應」,這就意味著創業者和天使投資人未來還有機會。

第三、觀察細分行業產業鏈條上是否有大的變數。之前資本曾聚焦泛娛樂領域,這是因為泛娛樂的時代剛剛到來么?不是。恰恰是因為過去幾年,社交、手游,教育、智能硬體、O2O、互聯網金融等多數領域通過資本的密集性催化,已經沒有太多的投資機會,才致使資本「退而求其次」。

那麼該怎麼判斷這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正確與否呢?

從歷史的角度,宏觀經濟下行的時候,文化、體育類短周期主題都會大熱,我們當下正在經歷這種「反周期」的繁榮。

過去幾年的發展,讓泛娛樂有了足以生存的用戶基礎,大家集中地去談論泛娛樂、內容創業、IP、網紅等話題就足以看出這一點。同時,人們對網路內容的付費習慣也已經養成。

分發渠道多樣化,讓優質內容抵達用戶比以往更順暢,也比以往更容易出現「爆款」。

具備企業家特質

確定了投資方向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在賽道中找到好的項目。從2010年到2014年左右,創業公司總量就已經突破了160萬,再勤奮的投資人想要看完所有項目都是不可能的,即便只和一個創業者聊10分鐘,一天24小時的聊下去,也需要30年。

同時,早期投資成功概率也只有5%,或者10%。我們投出一筆錢時,清楚地知道這個項目所能產生現金回報的可能性一般不會超過10%。換句話說,投的那一瞬間就會知道,這個錢有90%的可能性會打水漂。

為了提高效率和增加概率,我一般會用兩個標準去做這件事。

第一個是花最多的時間給可能性最大的人群。天使投資或VC最終就是一個概率遊戲,概率會優化你的時間,提升你的效率,最終讓自己得到一個相對不錯的回報。

假如有兩波人,一波人是25-45歲之間,另外一波人是25歲以下到45歲以上的,你更想見哪一波人?我想,大部分人會選擇25-45歲之間這波人,因為歷史上這個年齡段創業成功的概率更高。

第二個是在心裡塑造時代企業家的畫像,並按照這個標準去提前發現這批人,投資他就對了。那他做什麼重要嗎?重要,但是沒有那麼重要。你現在投他失敗了,再投他下一個項目就好了。他一生不會創業1000次,10次之內就解決了。如果他真的成功了,他給你帶來的回報絕對不是10倍,至少是100倍、1000倍,這個邏輯就跑的通。

每個時代的企業家也是不一樣的,第一代是80年代這一波個體戶,代表就是牟其中。第二代是90年代在《公司法》結構下成長起來的經理人,像馮侖、王石。第三代是以BAT為代表的企業家,比如說馬化騰。

這三代企業家有著明顯的差異,他們身上的標籤、素養是有很大的差異的。舉個例子,讓馬化騰回到80年代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很低,為什麼?因為他不滿足80年代對企業家的要求,牟其中到現在重新再創業,能成嗎?也許能,但是幾率很小。

那麼新一代企業家是什麼樣的呢?這裡有些基本點,比如說是不是對創業有饑渴感、學習性以及成長性如何等等。除此之外

他要具有獨立性,對項目未來的發展,對行業走向的判斷,自己做事方法和思路,要很難被外部聲音干擾。現在商業社會變化很快,表層的東西每個月都有變化,企業家要避免創業信息盲目崇拜、照抄照搬,動輒以創業暢銷書為指導原則、用流行的概念包裝自己的BP。

他起碼要是有魅力的創業者。魅力不一定是夸夸其談,不一定是超級好的表達能力。魅力是吸引別人的能力,在創業的初期,你無論從資源、資本上,都是很微薄的,憑什麼讓大家和你一起干?有魅力的人才能夠不斷吸引、聚集這個領域最強的人跟你一起走。

在現實中,我發現有很多創業者對魅力以及情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我常常遇到這樣的創業者:你問他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他說沒想明白,我說好,那你這個項目和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差異化在哪,他說了半天也沒講清楚。我說你這麼多地方都想不明白,不妨再好好想想。他說創業不就該是這樣嗎?馬化騰當年也沒想明白,不一樣成功了嗎?

還有些創業者發現競A開發了這個功能,就表示我也要上,B開發了那個功能,我也要上,大家多加班趕出來,加班費?創業就是該拼一拼嘛。總之——「創業不就該是這樣的嗎?」

最後還有一類,就是每天琢磨著如何喝涼水過日子的,整天研究不花錢上頭條、不花錢招人、不花錢驗證項目之類的。總覺得自己是人精,總能柳暗花明絕處逢生四兩撥千斤,其實越不走陽關道你的路就越窄。

你看著好像這人很務實,行動力很強,其實這句話隱藏著一個黑色邏輯,好像創業就可以不用遵循市場規律,就可以拉著所有人一起無償爬雪山過草地。

流淌的汗水值錢嗎?值,但不能拿汗水去掩飾做戰略選擇時的愚蠢,也不要通過「勤奮」撫平自己的焦慮感。

比項目成長更快

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能滯後於項目的成長速度。在投資多個項目後,我發現以下三個方面的成長最為重要。

第一,要能夠自我突破。

從內部突破自己的認知。我記得滴滴的創始人程維最早的時候,特別是在他創業的前三年,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每三個月或者半年見到他,都會發現他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幾個月的程維都和之前不一樣,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不斷地蛻變。

每次跟他聊天,發現思維、格局都上了一個台階。同樣,花點時間也是這樣一個案例,最開始投資它的時候,一個月的銷售額只有20萬人民幣,到2017年3月份一個月的銷售額有4000萬人民幣,一年時間漲了200倍。

創始人朱月怡和程維為有很像的地方,我們基本上每個月都在一起聊天,每個月她都在蛻變。最早跟你講如何把花賣好、如何做一個好的產品,後面跟你講如何看待鮮花產業,再後面跟你講如何看待中國大的經濟格局的變化,一直在突破自己的認知障礙。

外部突破也很重要。我見到很多創始人跟我講,「我是產品出身或者我是技術出身,我不懂運營,市場也不是我的強項」。其實,當你選擇了創辦一家企業的時候,你的背景就不重要了,你不能讓背景局限你,對你來講,你要建立產品、技術、市場、營銷等等所有東西好的標準和認知,而不只是你擅長的領域,這也是投資人可以幫助你的。

在自我突破的過程中,大部分創業者會很注重和投資人的交流。為了防止出現不必要的信息干擾,投資人的信息輸出就要盡量簡練、完整、重要和有效。對於行業內的「八卦」、「趣事」「知識」「方法論」等盡量在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後再傳達給創業者,尊重創業者自己的節奏,不要在過程中時不時的打亂、點評、指摘。

第二,要認清商業的本質。

作為投資人,我一直提醒自己盡量不要過多干預投後項目,不管創業者是用怎樣的思路和行動,面向成功的方向,條條大路都走的通,但是這一點是我一定會提醒的。

項目即使被包裝的再性感,也要意識到它的骨子是一門「生意」,像做生意一樣的去對待你的創業項目,項目才有可能獲得生命力。大量的項目在初期有錢可以「燒」,是因為大家能看得到後面更大的盈利和回報。

不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流量」,還是迷戀的「入口」,不管是出席各種各樣的活動進行PR,還是快速迭代,大家一定不能忘了,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明確了最終目的,在前進的道路上很多抉擇就會好做的多。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創業者走到一半,完全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狀態,漸漸忽略了要去的大方向。毫無節奏和目標的做市場,一味沖流量,要麼就是沉浸在已有的成績里,遲遲不敢變革,這就是忘卻商業本質的表現。

以「創造價值」作為創業初心和商業本質,創業過程會變得豐富而有趣,但在這裡提醒大家的是,我們一定要時刻問自己,我們的項目為誰創造了價值?創造了哪部分價值?是不是真的價值?很多項目在最早期,創業者就是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專註於自己「臆想」和「過癮」。創造價值並不是個人自嗨,而是服務於普羅大眾的。

第三,注重持續活下去的能力。

只有持續存在一段時間的商業,才能完成一個真正的運轉周期,才能真正的跑完規劃中的跑道。現在很多項目都是那種曇花一現式的成功,流星划過天際連個影子都留不下。

從前期的戰略規划到品牌打造,從產品運營到用戶維護,全都有一種「干一票就跑路」的架勢。喧囂的創業市場上,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今天獨角獸,明天C輪死。

對於一個創業項目來說,沒什麼比一直活著更了不起了。因此,我從來不鼓勵我們的項目湊各種各樣的熱鬧,我只是告訴他們:要一直活著,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當然,作為投資人,對創業者還要具有包容心,往往在投資之前,我們會看到這個創始人諸如聰明、韌性或者執著之類的閃光點。

而投資之後,一旦項目進入推進流程,也可能會發現這個創業者的有些Sense可能不夠,投資人在一旁看著,感覺不對的時候會替創業干著急,甚至會出現對創業者本身能力的懷疑。而這樣的懷疑,恰恰可能會是一些矛盾的開始,這個時候除了幫助,也要包容。

此前,一直有人問我創業和投資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覺得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現在的投資跟創業羊群效應越來越強,大家各方面的判斷都是趨同的,都差不多。最寶貴的是每個投資人身上的差異化,而這個差異化哪裡來的?是你一直以來保持獨立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樂視曾投資收購35家公司,除了易道之外,還有哪些被拖下水?
華為、OV、小米在產品布局上有哪些套路?
國家不強,哪有戰狼?
特朗普開掉了剛剛上任10天的白宮新聞發言人,喜歡飆髒話
物流圍城戰,京東與蘇寧都撒了謊

TAG:虎嗅APP |

您可能感興趣

崖柏的「四大核心競爭力」必將成為收藏投資新領域的千里馬
華青資本:聚焦核心技術領域 創造更多資本退出渠道
叔本華:獨立思考的人,是自己精神領域的君主
德弘資本王瑋:心血管領域的投資邏輯
中國將成為國際電子競技領域最有力競爭者!
紫輝創投創始合伙人鄭剛宣布進軍新能源車領域
傅山研究創作的領域極其廣闊且成就卓著
重金投資創新領域,招商銀行打響金融科技轉型戰
自動駕駛系統領域「楚航科技」獲九合創投投資
肖亞慶:國企要突破戰略性、前瞻性領域的核心技術
豐厚資本譚群釗:體育領域的獨角獸會誕生在哪裡?
盈創建築:智能化3D列印建築領域的開拓者
藍鴿集團人工智慧的考試複習方案,在考試輔導領域掀起革命
孤獨經濟下的新風口,寵物領域成資本關注重點
博世創業投資專註全球前沿創新領域
無人機市場:這些領域潛力巨大 或將成為投資藍海
跨領域成功的秘訣 能力萃取
立足科技創新,深入拓展醫用鈦材領域業務
昆仲資本梁雋樟:在監管比較強的領域做模式創新,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孤獨經濟下的新風口,寵物領域項目成資本關注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