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張燕昌:篆刻心程

張燕昌:篆刻心程

張燕昌:篆刻心程

老叫獸:一代金石事。

小石君:兩位師徒心。

靜夜無語,散落凄涼,回首凝眸一地寒霜。

丁敬把一生所學傳給了張燕昌。

都說回憶在,何事雨蒼茫?

神秘的是,在張燕昌離去後,丁敬的「落花老屋」突然失火,其中的萬千收藏,一時化為灰燼,燒的乾乾淨淨,片瓦不留。

經夜的風,拉長記憶,揉碎一地的悲傷。

時光如夢,愁斷青絲,成為一生的悲痛。

而丁敬也因為受不了這個打擊,撒手人寰。

師生一夢彈指間,輪迴相換,宿命相牽,回眸看舊緣。

此時遠在天邊的張燕昌聞訊,連夜趕回杭州,卻終於晚到了一步。

莫忘初心,當日教誨不忍看,彷徨誓言,從此難耐獨憑闌。

他只能在老師的墓前,將自己辛苦收集的石鼓文拓片,隨同自己的多年所成,焚燒給羽化而去的先生。

無怨悲愁,舉樽對月,寥寥戚戚空自切。

很多年後,張燕昌開創了飛白書,成為清朝的一代印刻名家。

人終有一死。

但是藝術不死。

一代代的師徒相授,縱尋千百度,只為了一門門精湛的技藝長留。

而那些美好的溫馨時光,猶如天空絢麗的流星,用一抹最燦爛的風姿划過歷史的天際,便了無蹤跡,無處可尋。

縱然再想挽留,也是徒勞無功。

唯有印長存。

老叫獸:一屋金石氣。

小石君:門前兩南瓜。

讓時光飛遁,回到那個第一天相識的早晨。

張燕昌站在杭州錢塘江邊一家偏僻的大院門口。

那時的張燕昌還是一位青天真的少年。

今天的陽光特別明媚,但是他卻顯得很疲憊。

他背負著家人讓他帶上的兩個數十公斤的大南瓜,風塵僕僕跋山涉水地走了很遠的路,不斷按照別人的指點,總算找到了這間神秘的印刻聖地:落花老屋。

啪,啪,啪。

少年輕輕扣了門。

「誰呀!」一位老者打開了門。

「我是從海鹽趕來的……」

吱呀一生,門開了,老者問:「你有什麼事啊?」

這時,丁敬正好送客走了出來,少年趕緊上前,深深的作揖,然後跪下,說:「海鹽張燕昌叩見。」

丁敬連忙扶他:「何須行此大禮,你是……」

少年握住了丁敬的手,激動的說:師傅,我想學篆刻。

丁敬領著這名叫做張燕昌的騷年,到了草堂廳前坐定。

「閣下平時讀的什麼書?」丁敬緩緩的問道。

少年遞過來一份書單。

丁敬一看,心中大驚,沒想到面前這少年,已經涉獵禹碣、周鼎,秦漢印譜,而且經史子集無所不讀。

於是丁敬開始針對這些古籍提問,少年對答如流。

丁敬大喜,欣然受南瓜作為贄禮,並為之烹瓜具飯,一時傳為印林佳話。

就這樣,張燕昌被破例收為弟子。

老叫獸:把古人送到天邊。

小石君:把遠方拉到眉睫。

不到五六年功夫,張燕昌便功力大增,成為丁敬門下的得意高足。

但是為了學習印刻,張燕昌已經把家鄉定下的婚期一推二推。

岳家幾次給丁敬修書,請他允許學生張燕昌回鄉成親。

丁敬接到書信後左思右想,終於把張燕昌叫來,對他說:「你到此間五六年矣,學有大成,進步飛速,我也沒什麼可以教你的了。現在你需要的,是精研古人印刻之法。你準備一下返鄉吧,先成了親,然後拿著這封信,去找寧波『天一閣』的當代掌門,他會允許你借閱金石資料,並給你提供食宿的。」

「師父!」張燕昌趕緊跪倒,說:「弟子可有做得不對的地方……」

「不不不,」丁敬連忙扶起:「我也捨不得你啊!但你為了學刻印,把婚期一推二推,這風言風語的傳出去不好啊!這次你就先回家,把婚事辦了,然後去天一閣……」

張燕昌說:「沒事,師父徒兒願意再多待些時日!」

丁敬大怒道:

「那你也要為人家姑娘想想!別說了,速回吧!」

說著丁敬就把他趕出了書房。

張燕昌知道再說也沒什麼用了,於是磕了幾個頭,拿著介紹信,揮淚離去。

其實他心裡知道,這是老師在為自己的前程和篆刻這門藝術著想,是為了讓自己開闊眼界,能再上一層樓。

可憐天下印刻心。

小貼士

張燕昌,字文魚,號芑堂,又號金粟山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光娛樂大搜索 的精彩文章:

TAG:星光娛樂大搜索 |

您可能感興趣

慧樹居士(張樹)篆刻《心經》
李懷通、劉恆、夢石、任剛軍、謝顯澤、葉新彥篆刻藝術欣賞
趙之謙:用篆刻記錄刻骨銘心的愛
譜石、任剛軍、李懷通、謝顯澤、葉新彥篆刻藝術
吳昌碩:篆刻先行
趙撝叔篆刻簡介
篆刻作品欣賞:鼻祖文彭的篆刻
共刻石頭 篆刻篇「心」
新春特輯之清篆刻名家蔣仁、黃易、奚岡印章欣賞
譜石、吉欣璋、李懷通、謝顯澤、任剛軍篆刻藝術
吳昌碩朱文印對篆刻歷史的朱文印有何貢獻?
篆刻:秦漢印章,蒼勁清雅
魏元祥篆刻欣賞
篆刻學習:戰國古璽里的燕系朱文璽
吳子建篆刻欣賞
黃葉:題雲磊書法篆刻
尹海龍篆刻作品欣賞
這就是「鐵筆」吳昌碩!從「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說起
翁志飛的篆刻
當代篆刻藝術創作蠡測——以陳國斌、劉彥湖、曾翔的陶印實踐為例/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