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一座城市何以偉大?且看巴黎的故事

一座城市何以偉大?且看巴黎的故事

作者簡介:

若昂·德讓,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法國歷史和文化專家,著有《時尚的精髓》等十本專著,現居費城。《紐約時報》曾評價道:「讀懂她的書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識,可是讀完之後,你就成了一個法國通。」

書籍摘錄:

引言 「宇宙之都」(節選)

一座城市何以偉大?

17 世紀以前,歐洲最負盛名的城市以其悠久的歷史著稱。遊客懷著敬仰之心來到羅馬,瞻仰古迹和老教堂。他們沒有追求新奇和刺激,而是尋找藝術的靈感,沉迷藝術的世界。到了 17 世紀,一種新的都市空間和生活模式誕生,並為後世的所有城市效仿。正如現代城市的定義所言,設計一座現代的城市,是以它別樣的風采吸引遊客的目光。在那時,居住建築和史無前例的城市設施取代了過去宏偉的宮殿和教堂。無論對巴黎的居民還是前來的遊客,城市體驗都得到了重塑。現代的城市面向未來,而非過去:速度和變化成為城市的代名詞。

很快,許多歐洲人便發現,只有一座城市配得上現代之名。這座城市就是巴黎。

到了 17 世紀末期,一種新的出版物誕生。這是一類專為徒步探索城市的遊客設計的袖珍遊客指南和地圖,也是當代旅行指南的鼻祖。這類出版物起初向歐洲人介紹巴黎。在這類書的作者看來,巴黎這個地方如此具有革新精神,需要用這樣的方式去觀察和理解。到了 1684 年,熱爾曼·布里斯(Germain Brice)的作品《巴黎的奇趣景點新指南》成為 18 世紀 50 年代之前所有城市旅行指南中最暢銷的一本,很快就被翻譯成英文版的《巴黎新指南》。

布里斯的書逐一介紹了巴黎的街道以及街區。正如他在「前言」里解釋的,「走一趟路,人們能看到許許多多美麗的事物」。布里斯是巴黎本地人,也是資深的專業導遊。從他作品的內容結構可以看出,他已經認識到,旅遊的群體已不再限於一小群坐著私家馬車逐個遊覽古迹的人,這類人極少留意乏善可陳的城市景觀。到了 17 世紀 80 年代,一種新的城市基礎設施讓步行變得更加便捷,而沿途也隨處可見美景,城市本身就是一道風景。

布里斯在 1698 年版的指南中也附送了一種全新的便攜贈品。書里有一張摺疊的地圖,為徒步的遊客提供信息。隨著巴黎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迅猛發展,法國的製圖學迎來一個黃金時代。由於 17 世紀的城市景觀一直發生著變化,從未停步,新的地圖不斷產生。無論是地形圖、鳥瞰圖,還是特寫,每一位地圖畫師都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巴黎的故事。

第一幅地圖在 1692 年由尼古拉斯·德費爾(Nicolas de Fer)設計,針對的群體是逐漸增加的外國遊客。當時一份期刊形容該地圖尤其適用於「對巴黎一無所知」的遊客,今日的遊客地圖仍然沿用德費爾的結構。地圖的左側用字母順序列出城市的街道,右側則是景點,既包括教堂和宮殿,也包括橋樑和路堤。地圖是方形的,橫向用 1 到 14 標號,縱向用字母 A 到 L ,均用腳步的距離為單位,「能讓每個人一目了然兩點之間的距離」。德費爾事實上給徒步遊客提供了地圖和旅行指南的綜合體。到了 1694 年,他出版了一種小格式的地圖(9英寸×12英寸),可直接放入口袋。這種版本的地圖如此詳細,使得探索當時剛納入巴黎版圖的香榭麗舍大街一帶變得十分方便。德費爾的創新擁有怎樣的意義,布里斯再明白不過了。因此,布里斯後來決定再次發行 1698 年版的旅行指南,並且附帶了一幅摺疊式地圖和一張以字母排序的街道列表。

來自:亞馬遜

在此之前,關於巴黎的著作也並非罕見,比如雅克·德布羅伊爾在 1612 年出版的巴黎古迹著作。不過,這類作品(比如安德烈亞·帕拉迪奧出版於 1554 年的作品,主要介紹古羅馬古迹和中世紀朝聖教堂)主要涉及市政建築和宗教古迹,它們的目標讀者是那些用歷史丈量城市的遊客。約翰·斯托在 1598 年出版的《倫敦概況》,以及托馬斯·德洛納在 1681 年出版的《倫敦現狀》,都帶有古文物研究的傾向。其中現代倫敦的形象則主要是作為商業中心和金融樞紐。相較之下,關於巴黎的旅遊指南,表現的則是一座這樣的城市,它充滿創新的活力,吸引多樣文化,激發著能夠革新都市生活的思想。

最近的研究顯示,一旦城市獲得名聲,無論這種名聲是喧鬧或者寧靜,往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動搖。而這些最初的巴黎旅遊指南也能很好地解釋,巴黎的城市意象何以矗立於世界偉大城市之林。

為何現代的遊客選擇到城市旅遊?布里斯和德費爾對此看法近似。在布里斯看來,遊客不再樂意去考究歷史的細節,反而更喜歡帶上一本指南,這類書記載了「現代居住建築的最新趨勢,而不是公墓里的(拉丁文)墓志銘譯文」。因此,布里斯也像德費爾那樣,在書中描繪了那些在 17 世紀對巴黎城市體驗最為關鍵的建築,其中既有私家住宅,也有新型的公共設施,譬如大街。

城市用什麼吸引遊客?布里斯的旅行指南、德費爾的地圖,以及其他在 17 世紀 90 年代誕生的新型出版物對這個問題作了全新的解答。讓我們以尼古拉·德布勒尼(Nicolas de Blégny)在 17 世紀 90 年代的作品為例,這也是最早的內行人城市指南。在他的《巴黎城區各地》以及《有用之書》中,德布勒尼放入了前人從未重視的信息,比如如何找到最好的布里乾酪,或者高黃油成分的奶油蛋卷;比如宮廷貴族的御用裁縫的姓名,以及「人生大事」的承辦人的住址,還有各類奢侈品的購買地。

這些出版物都提到了 17 世紀誕生的一種新的城市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一座偉大的城市不只是各種建築的集合,也不僅僅是一座遍地古迹的都城。一座城市之所以值得一游,是因為時下的輝煌和當代的建築,是因為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以及豐富的娛樂活動帶來的勃勃生機。遊客若想瞻仰古迹,仍會選擇羅馬,但是追求新鮮感和最前沿事物的,如藝術、建築、商業、時尚或飲食,則會前去巴黎尋找新的體驗。他們用全新的遊覽方式,手裡拿著布里斯的指南走在街道上。比如,英國醫生馬丁·利斯特(Martin Lister)曾於 1698 年在巴黎這樣做,路易·利熱(Louis Liger)在他 1714 年出版的指南里也曾建議讀者作此嘗試。遊客停留在教堂的時間少了,在咖啡店和公共花園的時間多了;他們在公墓的時間少了,逛商店的時間多了。他們不僅要遊覽教堂,也想要吃得舒心,穿得稱心。

17 世紀的巴黎,來自:維基百科

巴黎並非向來具有如此的吸引力。 16 世紀下半葉的數十載,法國飽受天主教徒和清教徒戰爭的摧殘。對首都在該世紀末的慘狀,研究巴黎變遷的歷史學家米歇爾·費利比安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1597 年的巴黎失去光彩,破舊不堪,百廢待興。」事實上, 17 世紀初期的巴黎街道,還能見到野狼出沒。

在 1597 年和 1700 年之間,這座歷經災難的城市得以重建,面目一新。統治者首次請來了從建築師到工程師的各行業專家,研究城市的布局。他們採納了專家們關於城市發展規劃的建議。這種協同努力產生了革命性的公共工程,加上容納這些公共工程融入的環境,帶給巴黎科技領先的美名,令其城市規劃和現代建築在歐洲引領潮流。

也只有在這些突破性的工程推向更廣的受眾後,這些項目才得以激勵他人以及後世。城市規劃剛開始重塑巴黎,甚至連這些公共工程的砂漿尚未晾乾,第二次改造便開始了。一座城市頃刻成為傳奇,為歷史上首次。

整個 17 世紀,每經歷重大的規劃,巴黎都能從中獲益。這種規劃用今天的話來形容,即「品牌再造」。在無數出版物和繪畫中,作家和畫家們記錄了這座城市從廢墟到都市的奇蹟轉變,並且將其刻畫成一處旅遊勝地,一個大千世界的縮影。戲劇家、小說家、巴黎史學家、指南書作者、畫家、製圖師和版畫家筆下的巴黎,無論是城市自身還是居民,都籠罩在特別的光環下,比任何地方或任何人都更加優雅,更具魅力。一個將持續數個世紀的神話自此誕生。

隨後產生的種種巴黎願景也同時反映了城市現狀,以及構想者對都市生活的幻想。許多願景實則是某種意義上的宣傳,其所言並非完全屬實,卻也提供了非常寶貴的信息,那就是城市的自我感知。當時產生的關於巴黎的文獻豐富而繁多,從中即可得知,這座城市如何代言自己。這些書籍和圖像也創造了一種新的城市。它們讓巴黎人引以為傲,並且產生了社區凝聚力。它們還教會了人們如何使用革命性的公共工程和設施,比如如何漫遊公共花園,如何使用街燈,如何搭乘公共交通到達城市的遠處。這一系列的作品呈現了巴黎作為現代化重鎮的最初構想。

喬治—歐仁·奧斯曼(George Eugéne Haussmann)男爵,來自:維基百科

今天,有一個人常被視作一手打造了巴黎現代化景觀以及其諸多標誌性特徵,此人就是喬治—歐仁·奧斯曼(George Eugéne Haussmann)男爵。有些人把巴黎進入現代化的全部功勞都記在奧斯曼身上,而這些人通常會說, 19 世紀中葉的巴黎,還未擺脫中世紀城市的模樣。

誠然, 19 世紀中葉,在奧斯曼理念的指導下,巴黎在重塑的進程中用林蔭大道取代了一些中世紀的街道,奧斯曼基於直線和幾何學精度的設計也確實重塑了城市的部分區域。雖然,大興土木的這兩個時期,第二次才真正將巴黎塑造成我們今天所知的巴黎。但是,那些把奧斯曼視作唯一功臣的人沒有看到,這個和奧斯曼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城市願景,其實在兩個世紀前便已成為巴黎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奧斯曼是在沿襲 17 世紀重塑巴黎的人留下的模板。

在奧斯曼啟動工程之前,巴黎在 17 、 18 世紀之間增加的大量工程已不再是中世紀的風格。這些地區的現代特徵已經十分明顯,出現了早期的林蔭大道、橫平豎直的大街,以及專門為了連接城市與外圍、方便穿越巴黎的街道。比如,當奧斯曼剷平西岱島上的大部分建築時,他放過了鄰近的聖路易島。早在 17 世紀,聖路易島上便已出現街道網格規劃和居民樓,並且完全達到了 19 世紀的標準。

同樣的,百貨店、公共馬車、咖啡文化以及璀璨街燈等在 19 世紀的林蔭大道得到發展的現象,這些被視為巴黎特色體驗的事物,也早在 17 世紀最後十年,在巴黎第一批環城林蔭大道建成後不久,便已進入巴黎人和遊客的視野。那時,數十年的規劃給這座城市帶來的變化快於任何一個時期。巴黎已經成為克勞德·莫奈在 1859 年形容的,一處「令人眩暈」的地方,一陣誘惑的「旋風」,「讓我徹底忘記基本的義務」。

來自:維基百科

僅僅在一個世紀里,巴黎被重塑成一個「宏偉」的地方,同時也因為街燈、林蔭大道、櫥窗、塞納河的浪漫,以及快節奏的步行生活而成為新的「世界奇蹟」。與此同時,一種更為隱蔽的概念也誕生了:「巴黎」成為為數不多的代表真正的神秘的詞語,擁有獨特的氛圍,籠罩在魅力的光輝之下。

1734 年,普魯士貴族卡爾·路德維奇·馮·波爾尼茲成為第一位指出「巴黎」這個辭彙最新含義的人。他說,「描述巴黎可謂多此一舉」,「多數人即使從未去過,也知道那是怎樣一個地方」。

一百多年後,古斯塔夫·福樓拜筆下的艾瑪·包法利,更好地驗證了這一點。這位文學主人公如此相信夢想:「巴黎是怎樣的?無法衡量的名聲!她低聲重複著『巴黎』,只是因為重複讓她自得其樂;這個聲音就像教堂的鐘聲回蕩在她耳邊;就像眼前的一束光芒。」

1900 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到,早在踏足巴黎之前,他就被巴黎的魅力深深吸引。他說:「巴黎許多年來都是我的嚮往,踏在這座城市的路面上,帶給我的幸福感讓我覺得,我的其他慾望也會得到滿足。」對這個讓現代世界看到夢的力量的人來說,「巴黎」是最終的幻想。

巴黎之後便成為一座夢想的工廠,一座能夠激勵幻想的城市,一座總是能夠兌現它所帶來的期望的城市。

巴黎因此成為現代最具代表性、最商業化的城市。「我們離不開巴黎」,因為巴黎就在我們左右,柔光下的橋樑、咖啡廳、林蔭大道和石板路、巨大的建築,還有經典的石灰岩建築表面。我們常在雜誌、電視或者電腦屏幕上看到巴黎的浪漫,這種浪漫被用來推銷美食和高級時裝,甚至浪漫的愛情本身(從訂婚戒指到婚後的蜜月旅行)。

本書為你展開巴黎的創造過程,既有建築上的,也有概念上的。本書講述的,正是巴黎何以成為巴黎的建城史。

題圖來自:維基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新聞業是民主的一部分,一本關於《紐約時報》的書想談談這個
有夢想就去追吧,萬一實現了呢?
為慶祝麥旋風 22 歲生日,加拿大麥當勞做了個怪怪的揚聲器
人氣動畫《瑞克和莫蒂》捧紅了辣椒醬,麥當勞要重賣它
Uber 創始人退位後還沒放棄,開始說自己要有喬布斯式的回歸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五大絕美城堡!奢華大氣各有故事,你不想去看看嗎?
義大利隨想:羅馬是一座滿地廢墟和故事的城市
赫魯曉夫大鬧巴黎四國峰會,痛罵德國記者,背後居然有這樣的故事!
爐石傳說界的四大古神,這些背景故事你都了解嗎?
俄羅斯雙城游,看不夠的美景,講不完的故事!莫斯科的摩登,聖彼得堡的皇家風範,來願聽我講講「老大哥」的故事
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古鎮,在風雨廊橋聽故事
澳門小城,老街故事之一——福隆新街,細數那些百年風塵繁華舊夢!
一個遠方的城市和故事
巴黎十三區,幾個小故事
細說「六分鐘」背後的故事:軟銀是如何成為阿里巴巴最大股東的
看四大丑女的故事,你不汗顏嗎?
一個古鎮,一段故事
山東那邊的一個靈異故事,你看懂了些什麼?
曹彬的故事——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海賊王最新,山治的故事也有了,那麼索隆的呢?
山西省晉中市各個縣的由來,看看有沒有我們的老家的故事!
爐石傳說界的四大古神 這些背景故事你都了解嗎
沙漠一夜變花海,不是童話故事,在美國的這個地方帶ta去看看吧
它曾是亞洲第一大城市,如今已成廢墟,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輝縣深山處藏著千年古寺群,背後還有一段凄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