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京城老字號飯莊掌勺人:美味傳承 始於匠心

京城老字號飯莊掌勺人:美味傳承 始於匠心

一道干燒魚,必須要燒制40分鐘出鍋;一道看似普通的芫爆散丹,要煮泡兩個半小時才會上鍋炒制......在這個快餐文化流行、速成品泛濫的時代,依然有一批老字號掌勺人堅持著幾十年前的老手藝,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沉下心來「慢慢」做菜,用一顆顆工匠之心,傳承著一道道美味。

京城老字號飯莊掌勺人:美味傳承 始於匠心

同春園 王鴻慶

同春園王鴻慶 40分鐘做條幹燒魚

王鴻慶大廚,獲得過2015年「北京餐飲十大名廚」稱號,是同春園飯店當之無愧的大掌勺。然而,1984年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王師傅卻是從刷碗干起的,而且一刷就是一年半:「開始不會炒菜,都是從基本功學起,啥活都干。」

一副餐具,包括碗、碟、筷子和湯碗,加起來就是四件,每一桌則多達幾十件。為了不耽誤客人用餐,王鴻慶每天9點半一上班就開始刷:「11點前就得刷出一批來,不但要乾淨,手還不能慢。」一天下來,刷七八個小時的碗是常事。因為長時間泡在水裡,每天下班後,王鴻慶的兩隻手都被熱水燙白了。更難受的是,80多厘米高的洗碗池對於身高超過一米八的王鴻慶來說,意味著「每天要撅著刷碗,回宿舍之後腰疼、腿麻,恨不得把兩條腿吊起來控著才舒服。」

30多年過去了,王鴻慶從當年的小學徒成長為了掌勺大廚,但在業務上,他仍然保持著學徒時的初心:「干燒魚是同春園的招牌菜,湯汁、輔料要進到魚肉裡面去,味道才正宗,這就需要時間,我們每條幹燒魚,至少燒40分鐘才能出鍋。」

王鴻慶說,有時候,客人會不耐煩,嫌魚上得慢,他們就一次次向客人解釋:「其實炸熟澆汁,20分鐘也能出,一般的顧客也吃不出來,但我們不能那麼做,客人點招牌菜,吃的就是地道和正宗,不能自己砸了牌子。」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干燒魚兩面受熱均勻,色香味俱全,王鴻慶堅持用大翻勺的動作給魚翻個兒:「拿筷子夾起來翻面可不行。」

王鴻慶說,一切創新的基礎都要建立在繼承老的技法之上。年輕師傅做菜時,他都會對出鍋的菜品進行檢查,如果不合乎要求,這道菜就會被打回去重做:「寧可重做也不能打折扣,不合格的菜絕對不能上桌。」


同和居武根深 每天「藏」30斤魷魚練刀功

說起學徒時候吃的苦,同和居大廚武根深直言,每一樣看似不起眼的基本功,都夠學上一年半載的。武師傅1980年參加工作,17歲的他也是從刷碗、燒火這些雜活做起,直到切蔥切蒜,上灶炒菜。

京城老字號飯莊掌勺人:美味傳承 始於匠心

同和居 武根深

武根深說,當年為了練習切魷魚捲兒,他每天都會把後廚的鮮魷魚藏起30斤,放在灶台底下,等大家都下班回宿舍休息了,自己再偷偷返回練習:「魷魚本身就滑,切出捲兒不容易,切出花樣就更難了。」

「魷魚捲兒可以切麥穗的、松塔的、金魚的,每種花樣對手勁兒、角度和下刀深淺的要求都不一樣,開始就是看著師傅切,自己摸索著練。」武根深說,剛開始切的時候,自己切「廢了」的魷魚很多:「開始連捲兒都切不出來,切壞了只能改細絲,吊湯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魷魚成本比現在高,看著那堆魷魚絲直心疼。」

勤奮的武根深感動了掌勺的老師傅:「有一天師傅說,再練的時候記住『坡刀淺,剁刀深』的口訣,後來我照著一練,很快就進步了,沒幾個月全會了。」武根深笑稱,現在給他一筐魷魚,閉著眼睛都能切出花來。

和王鴻慶一樣,武根深也堅守著老手藝的標準。為了給蔥燒海參吊湯,武師傅帶著後廚的年輕人早上9點就開始熬,一熬就是七八個小時,為的就是讓牛肉、肘子和雞肉的味道完全融入湯中:「每次吊完湯檢查的時候,我都會把雞拿出來晃一晃,如果發現雞肉一抖就散了,就證明裡面的營養全進湯了,才算吊好。」

此外,同和居最著名的三不粘、烤饅頭和銀絲卷,也秉承著從清末一直傳下來的標準:「烤饅頭我們堅持用老面肥發麵,發起的麵皮筋道有嚼勁。銀絲卷則堅持外部發麵,裡面用抻面抻出絲來。」武根深說。

對老標準近乎於「執拗」,武根深直言和時代分不開:「我剛工作的時候,一個月工資才17塊8,而當時一桌酒席的價格是18塊錢,我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所以每次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對不起食客,糟踐原料。」

為了滿足當下年輕食客的口味和要求,武根深也嘗試在不改變菜肴味道的情況下對做法進行微調:「比如有些肉菜魚菜,我學的那會兒,師傅要求寬汁大芡,湯汁要多。但是現在提倡少油,我們就把汁收得緊一點,這樣成品中就不見油了。」


致美齋楊曉暉 芫爆散丹炒前先煮兩小時

百年老字號致美齋飯莊,最近在白廣路重張。每到飯口兒,食客們都會排隊等待用餐,由於餐位緊張,飯店的陳經理甚至把辦公室都用上了:「能留住這麼多主顧,還是手藝在這兒呢。」

京城老字號飯莊掌勺人:美味傳承 始於匠心

致美齋大廚楊曉暉

致美齋大廚楊曉暉1988年參加工作,現在算是致美齋的元老之一:「很多菜其他地方也有,不難找,但是我們的味道不一樣,比如糟熘魚片。」

楊曉暉說,糟熘魚片是魯菜的招牌菜之一,要想做出好味道,就得在「糟」和「酒」這些材料上下功夫,而致美齋的酒糟泥和黃酒,都是從古越龍山黃酒廠專門進的:「我們用的黃酒每壇320元,市面上散裝的一壇不到20元。酒糟一壇280元,市面上散裝不到10塊錢。」

除了原料考究,致美齋還堅持自己吊糟:「把糟泥加上桂花、糖等原料吊成糟汁,我們自己吊得特別香,市面上賣的很多成品糟汁都很酸、澀,我們堅決不用。」楊曉暉說。

同樣,製作芫爆散丹時,為了追求牛百葉的軟嫩可口,楊曉暉堅持先煮兩個小時、再泡半個小時才炒制:「煮就是為了讓百葉軟,泡是為了防止百葉變硬。」這樣算來,一道芫爆散丹就要耗費近3個小時:「很多小飯館用發好的百葉,炒1分鐘就能出1份,我們則堅持半燒半炒,焯水之火會加蒜片、高湯,然後燜一下放香菜才出鍋呢。」楊曉暉說。

為了滿足客人們的要求,楊曉暉也在不斷琢磨。致美齋擅做魚,最著名的是「四吃魚」。過去「四吃魚」中紅燒魚頭、糖醋瓦塊、醬汁中段、糟熘魚片必須整套點餐,現在做了改良,可拆開售賣。為豐富口感,致美齋還選用了黃魚、龍利魚、草魚和鯉魚來分別呈現「一魚四味」。「雖然做法改良,做菜下的功夫可是不能減。」楊曉暉坦言。


記者手記 美味傳承 始於匠心

「老字號最值錢的就是這塊金字招牌,但是能不能捧得住,得看你自己用多少心。」記者探訪老字號過程中,三位大廚都提到了老字號的優勢與困境。

手藝,是老字號引以為傲的資本。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年輕廚師無法像王鴻慶、武根深和楊曉暉那樣,接受如此嚴苛的訓練了:「現在哪還有整雞整鴨整豬讓年輕人練手卸啊,都是切好的,而且外界的誘惑很多,業餘生活也很豐富,很難像我們學徒那會兒,下了班還繼續鑽研業務。」王鴻慶說。

因此,像王鴻慶這樣承上啟下的大廚就成了傳承老手藝的關鍵。「企業文化很重要,要讓年輕人在加入老字號的時候就明白這塊招牌有多麼來之不易,這樣他們自然會有所敬畏。」武根深舉例說,國畫巨匠齊白石一家三代都是同和居的老主顧,每次來點的菜品也相對固定:「這就很考驗我們的廚師,如果做的不是味,老主顧吃出來了,可能以後就不來了,就會失去一批主顧。」

對於快餐文化的衝擊,老字號的大廚們並不擔心,在他們看來,食客和廚師一樣,也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很多年輕人,到老字號吃的是回憶,是尋找爺爺、爸爸留給他的味道,只要我們的味道不變,等年輕人為人父母之後,自然會帶著孩子來的。」武根深說。

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記者了解到,北京烹飪協會在去年就啟動了「中華烹飪技藝傳承文化工程」,將重點保護和搶救北京餐飲行業老字號的傳統技藝。這一工程將深度挖掘整理各大菜系、餐飲老字號元老級烹飪大師的技藝絕活,對行業內有較高技藝水平的資深烹飪大師,拍攝製作「技藝傳承、名師示範」教學紀錄片,為保留烹飪技藝創造平台。

來源: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 張驁 文並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北京的飯莊的那些味道
話說老北京的飯莊
什麼樣的店是咱老百姓喜愛的店-雙喜飯莊
魯菜為何能位列八大菜系之首?北京大飯莊曾經十有八九是山東師傅
80年代影像記錄,魯菜老字號飯莊豐澤園,再現廚師一流刀工
七十年代末全聚德烤鴨製作全過程 民族飯莊的涮羊肉同樣難忘
15年木壘老飯莊,菜單就能讓人看花眼,這可是很多昌吉人的「記憶食堂」!
津沽八十大飯莊之首,曾是天津菜發源地,80年代復營業後莫名消失
在夜場工作的人都怎麼樣了?網友:全款3套房,還開了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