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科舉考試製度

明朝科舉考試製度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在明朝發展到頂峰,是這一制度發展最快,最為完善的時期。科舉考試大致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相當於現在的省)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分別在考生所處的南、北京府、各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時間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中舉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范進中舉就是一個最鮮明的例子,中舉了,從此可以為官、吃皇糧。

范進中舉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第一名稱會元。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在這一環節因被舉報考試舞弊而毀掉前程的。

遭遇會試舞弊案後落魄的唐伯虎故居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的三月初一舉行,明憲宗成化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會試後,考生通稱進士,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正史記載的只有正統年間的商輅一人,由此可見連中三元難度之大。洪武年間的黃觀在「靖難之役」中明確反對朱棣等原因,史料中明確記載他中三元中的會元、狀元,是否曾中過解元存在爭議。

金榜題名時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於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歲時,殿試第一,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三國演義》開篇《臨江仙》就是引用楊慎的作品: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成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楊慎

朱元璋創建大明之初,開國功臣大多學識不高,他們是通過在戰爭中出謀劃策或奮勇殺敵而成為朝廷要員。大明江山穩定後,普通民眾只能通過科舉考試實現自己做官的願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英宗土木堡兵敗後,此人一席話,讓明朝又延續了兩百年!
明朝都要亡了,東林黨卻還在爭論
明末四大割據勢力,南明、滿清、大順、大西;誰的兵馬最多?
明朝最有個性的皇帝,堅持娶了自己的奶媽,結果奶媽卻讓他斷了後

TAG:明朝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末科舉考試如兒戲,考生帶書進場考官視若無睹
那一年唐朝科舉考試,三千考生全部騎驢進京趕考
宋朝科舉考試的幾點有趣細節
荒唐 當朝宰相致使科舉考試零錄取
昭化考棚,帶你走進清朝的科舉考場
參加科舉考試人數最少的朝代
清代石門縣的科舉考試
清代科舉考試時山東的成績
乾隆指定一文盲當科舉考試主考官,他根據試卷上的圈圈數來定狀元
古人參加科舉考試,必讀這八本書
清朝法律規定5種人不能考科舉,考科舉怎麼這麼難?
歷史揭秘:中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
隋朝科舉制度的開始
古代的科舉考試都考了些啥?
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清朝法律規定:5種人不能考科舉,考科舉怎麼這麼難?
歷史上唯一的科舉考試罕見舊照,考試期間考生要一直待在狹小考棚內
科舉制度真正完善、鼎盛的明朝四級科舉制度具體是怎麼樣的
科舉考試為何那麼吸引世人?
皇上偷偷去參加科舉考試名次太低找監考官,考官三個字成酒桌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