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

1

中學時尚未去過蘇杭,那時候的一部電視劇《似水年華》,讓我對江南水鄉充滿了幻想:青瓦白牆,小橋流水,青石板路,如果在雨巷逢著一個接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女子,或者在橋頭看見烏篷船上撐著油紙扇的姑娘,那麼她一定扎著馬尾,一定穿著藍印花布的衣裳。

為什麼是藍印花布?過去,織布、染布,對於江浙一帶的人來說乃是家常便飯,人們日常所用之物如窗帘、頭巾、圍裙、包袱、帳子,甚至閨女的嫁妝,都是自家紡織印染的藍印花布。那時候染布所用的染料,也都是自家種的藍草。我們的先民很早就發現了藍草可以染色。那或許是一個春末夏初的傍晚,雲霞染紅西天,一群身著羅裙的年輕男女來到淇水之畔,他們潔白裙擺偶然蹭到折斷的藍草,藍草的汁液經過氧化,留下了清晰明麗、經久不滅的藍色印痕。後來,就有了《詩經·小雅·采綠》: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

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藍染

以上兩圖 via《藍印花布傳承人王振興老人和他的正興染坊》http://nt.wenming.cn/ntwh/201303/t20130315_1121199_2.shtml

「襜」 (chān) 是系在衣前的遮巾, 用遮巾將藍草兜起來,很像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詩經·周南·芣苢》)里用衣襟盛車前草一樣。一整個早晨都在採集藍草,卻裝不滿巾,為何?因為她心裡想著遠方的人:「說好的五月為期,如今六月了為何仍不見歸?」 注詹(zhān),是至的意思。說起來,這還是一首非常美的情詩呢!句法和情境都很像《詩經·周南·卷耳》。而詩中的「藍」,不是我們今天說的藍色,《說文》:「藍,染青草也。」如《荀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靛藍

By Kalie llana Cassel-Feisshttp://www.fibershed.com/2017/03/10/indigo-in-hand-at-red-twig-farm/

染青草,《本草綱目》及《天工開物》皆謂「凡藍五種」。但藍染植物沿用至今的只有蓼藍、菘藍、木藍、板藍四種。

菘藍,十字花科,「菘」是古代對白菜類植物的統稱,菘藍確實也跟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長的很像。木藍,豆科,是一種開粉紫色花朵的小灌木,因為花、葉、果都與的槐樹相似,故又稱槐藍。板藍,爵床科,性喜潮濕,多生於亞熱帶地區,主要分布於印度東部、東南亞、中國西南到東南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蓼科的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則是最常用的一種染藍植物。蓼藍南北皆有,一年生本草,八九月開花,花序穗狀,紫紅色,似乎與藍色沒有關係。但作為染料使用的不是花,而是葉,蓼藍葉尖卵形,成熟時微帶紅色,曝干後葉面轉呈藍色。除了蓼藍外,蓼科的馬蓼等植物也可以用來染色。

By Dinkum (Own work), via Wikimedia Commons

以上兩圖為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以上染藍植物之所以能染色,乃是因為葉子中含有尿藍母,尿藍母氧化後會縮合為一種藍色的沉澱,即藍靛。我國古代常用酒糟和石灰來發酵水解蓼藍,製造藍靛。

相比於礦物染料和動物染料而言,植物染料不僅取材方便、染色方法簡單,而且上色牢固、不易褪色,於是逐漸成為染色材料中的主流。在「青赤黃白黑」五色中,赤,取材於茜草;黃,取之於地黃、黃檗等;黑,則用櫟實、五倍子、栗殼等;上文言及的四種藍草,是古代常用的染藍植物。

江蘇一帶之所以會成為中國的藍印花布之鄉,乃是因為這裡地理環境同時適宜種植棉花和藍草,而明清兩代,江南經濟發展較快,江蘇地區的藍印花布,無論在紋樣還是技藝上,都略高一籌。

蓼藍葉干後呈藍色

藍印花布是民間染織工藝中一種。在紡織工藝中,於紡織品上印製出圖案花樣稱之為「纈」(xié),傳統的印染工藝分為夾纈、蠟纈、絞纈和灰纈,藍印花布即是灰纈。灰纈的「灰」是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狀物,俗稱「灰葯」,通過「刮漿」這一工序,「灰葯」透過鏤刻的花版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紋,浸染晾乾,去掉「灰葯」,藍布上便有了白色花紋。

藍印花布在印製時,可以一塊型版為單位,拼接靈活,紙質型版輕便,易於移動和清洗,勞動強度低;一幅型版可用多年,防染的灰藥材料也是平常之物,價格低廉,於是,藍印花布也就成為中國藍染業的主流,其作坊也流行各地,除了江蘇南通,湖南湘西的藍印花布亦有名。沈從文先生在《邊城》里寫:

又或可以見到幾個中年婦人,穿了漿洗的極硬的藍布衣裳,胸前掛著白布花圍裙,躬著腰在日光下一面說話一面做事。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的人每個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里過去。

這裡「極硬的藍布衣裳」,容易讓人想到文革年代的國民服裝,似乎與江蘇南通那溫柔輕逸的藍印花布相去甚遠,大概二者在布料的選擇上有區別,底層的湘西婦女,平日勞作時大概是不會穿絲或棉的。

採收蓼藍

By Mira Sophiahttps://blueredandyellow.wordpress.com/

2

采藍染藍,古已有之,而染色工藝在隋唐得到較快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古代服飾顏色與尊卑禮制之密切關係。

從玄衣黃裳到正色間色的區分,服色制度成了劃分社會階層的重要標誌。《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漢孔安國曰:「朱,正色;紫,閑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奪正色。」注春秋時期,紫色已成為諸侯衣服的正色,魯桓公和齊桓公都好服紫衣,而這正是周代衰敗的跡象,所以孔子才會反對。同在當時,身為僕人的渾良夫,在奔赴衛庄公的宴會時因三罪被殺,其中之一便是「紫衣狐裘」注,僭越了君服。隋朝已開始用朝服的顏色來區分官階,唐高祖在隋制的基礎上將官次服色分為數等:天子用「赤、黃」」,親王及三品以上「色用紫」,四品、五品「色用朱」,六品、七品「服用綠」,八品、九品「服用青」。注

蓼藍葉

via GRAHAM KEEDANhttp://www.grahamkeegan.com/blog/propagating-indigo-plants-from-cuttings

制染料

By Mira Sophiahttps://blueredandyellow.wordpress.com/

漢唐以後,套色染印技術逐漸發展,藍草製取的靛藍與其它植物染料的配伍性較強,經過套染可以得到青色、綠色、藍色等顏色,藍草也逐漸成為民間喜聞樂見並普遍應用的染料。明清時靛藍的套染技術達到高峰:明《天工開物》中靛藍經過套染可以得到官綠、油綠、豆綠、蛋青、天青、葡萄青等顏色;而清代《揚州畫舫錄》中記載的色譜則更加廣泛,僅青色系即有紅青、金青、元青、合青、蝦青等。

中國各項染織技術在隋唐開始東傳,蓼藍染色技法也在那時傳入韓國和日本。在日本,四國吉野川流域是蓼藍的主產地,蓼藍在當地又稱為「阿波藍」,因質量優異,在江戶時代稱霸日本。

蓼藍和他的日本名

By Kawahara Keiga , via Wikimedia Commons

via(日)細井徇《詩經名物圖解》

光緒中葉後,洋靛引進,由於染色方法簡易且價格便宜,洋靛對本土藍靛造成衝擊,國內種藍產業因此衰敗下來。清末民初的印染匠人吳慎因(1905-1987)晚年寫有《染經》,其中提到:「自德國輸入靛油,有本靛二十倍之效力,價僅十倍,管缸省力,渣滓又少,本靛衰落,幾至絕種……靛農因種蘭收入不及種糧食三分之一,又棄之如遺矣。」抗戰前夕,河南南陽地區的自治首領別廷芳(1883~1940)曾頒布包括「禁用洋靛」在內的五大禁令,以此保護地方工商業,洋靛對國內印染業的影響可見一斑。

至20世紀80年代,藍草短缺且銷路不暢,藍草製成的靛藍,基本被化學染料所取代。如今,藍印花布成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南通建有藍印花布博物館,使用藍草染色的作坊,大概已不多見了。說起來,曠野里的藍草,背後還隱藏著一部近代民族工商業的興衰史呢。但無論如何,化學染料染成的藍,哪有秋風中采來的藍草那樣含蓄蘊藉呢?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遙想先人采藍,制靛,染藍,晾曬,刮灰,漂洗……一件藍印花布做成的衣裳,背後蘊藏著多少民間手工藝人的日常?仲夏清晨蓼藍葉片上的露水,院子里擺得整整齊齊的一片染缸,一族長輩與小輩男人們伸進染缸里粗獷的手臂,向染缸里窺看的婦人的臉,映照進染缸的無數表情,晴朗的天空,飛過的鳥;流水嘩嘩,孩子們在花布間嬉戲打鬧,高高掛起的藍印花布,在秋風中獵獵作響……

2017年8月19日

注釋:

注 關於「五日」「六日」解釋,歷來莫衷一是。(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毛傳》:「婦人五日一御。」(漢)鄭玄《毛詩箋》:「五日,五月之日也。期至五月而歸,今六月尤不至,是以優思。」馬瑞辰按:「六日只為過期之喻。」(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76頁)(清)姚際恆《詩經通論》:「五日,成言也。六日,調笑之意。言本五日為期,今六日尚不瞻見,只是過期不至之意,不必定泥為六日而詠也。」(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50頁)(清)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從鄭玄說,認為「藍至五月可染,至七月則成,用普而利大。」雖然藍成熟是在七月,如《齊民要術》:「七月作坑刈藍。」但五月仲夏之日,正是「獻絲供服之時,用藍尤亟。「《夏小正》:「五月啟灌藍蓼」。 啟者,別也,陶而疏之也;灌也者,聚生者也。「藍之叢生者,啟之則易滋茂;而啟之有餘科,足以染矣。 如種菜然,拔其密者以供食。季夏藍益盛,可供婦官。」所以,五月是采藍,並非刈藍,故《禮記?月令》載:「仲夏月令民毋刈藍以染。」而詩中的「一襜」、 」一匊」(一捧),正好印證此時采藍活動對於量的控制。筆者從吳其浚說。 (《植物名實圖考校釋》,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頁。)

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97頁。

注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哀公十七年》:「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至,袒襲,不釋劍而食。大子使牽以退,數之以三罪而殺之。」杜註:「三罪:紫衣、袒裘、帶劍。」中華書局, 2009年版,第1706頁。

注(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車服志》,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27頁。

作者簡介:江漢湯湯,企業職員 / 美術館公共教育志願者 /自由撰稿人,現居北京。

編輯:蔣某人

可通過下方二維碼打賞作者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植物圖鑑 的精彩文章:

那些你也許見過卻叫不上名字的鮮切花(下)
十二花神 曉迎秋露
羅漢松 真像紅袍羅漢
你有那麼多好吃的品種
那些你也許見過卻叫不上名字的鮮切花(上)

TAG:植物圖鑑 |

您可能感興趣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周作人: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道德經賞析: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量變引起質變
《終朝采藍》:在王世襄引導下研究古物的她,曾在王府井操刀賣瓜
杜甫的詩: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
終朝采綠集 畫家的作品和工作室
終朝釆藍,安堵樂業:中國美術學院鄭巨欣教授
終朝采綠集畫家mydeernl的作品和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