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都城本定洛陽和長安,因一巨大陰謀,建在汴梁,埋下滅亡伏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過兩個偉大的王朝,其一是漢,其一是唐。
這兩個王朝消亡之時,接替它們的政府均無力單獨接替那廣大而破碎的版圖,從而都出現了一個混亂不堪的大分裂時代。
唐朝全盛時,領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北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南至越南順化一帶與南海群島,面積約有1251.19萬平方公里。
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昭宣帝李柷禪讓帝位,建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定都汴梁。
雖然曾出現「九分天下,梁占其七」的大好局面,但後梁的實際統治面積,不過是漢水和淮水以北,黃河以南及關中地區的一小塊地盤,不足大唐面積的九分之二。
公元923年,大唐遺臣晉王李存勖滅梁,復大唐國號,史稱後唐,定都洛陽,其國土面積等於梁、晉的總和,進而控制關中李茂貞所建的岐政權、并吞蜀地,勢力一度膨脹,地域非常遼闊。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934年,後唐第二代皇帝唐明宗李嗣源一死,唐臣孟知祥在成都割據稱帝,分去了四川一大塊地盤。
最慘的還不止於此,兩年之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稱帝,定都汴梁,建國號晉,史稱後晉。為了稱帝,他竟把燕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從此成為了漢民族心頭永遠的痛。
後晉末年,後蜀趁中原內亂,進襲關中,中原王朝的版圖又少了一塊。
公元947年契丹滅後晉,後晉大臣劉知遠趁契丹北撤之機,迅速收復中原,稱帝,定都汴梁,建國號漢,史稱後漢,只佔有山西、陝西、河東、河北等地。
公元951年,後漢大臣郭威滅後漢,稱帝,同樣定都汴梁,建國號周,史稱後周。此舉惹得劉知遠的弟弟極其不滿,據河東十二州稱帝,定都太原,建國號漢,史稱北漢。
所以到後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榮登基時,領土面積更小。
時間推至公元960年,趙匡胤滅後周,稱帝,定都定都汴梁,建國號宋,史稱北宋。
趙匡胤秉承了周世宗柴榮的統治策略,滅荊南國;滅後蜀;滅南漢;滅南唐。在其餘威影響下,吳越國和清源軍相繼歸朝納土,大宋領土面積大約有230萬平方公里。
但雄才大略的一代開國之君的趙匡胤,其開疆拓土的功績也僅僅止限於此。
不久,白族人定都雲南大理,建國號大理,割據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南部、緬甸、泰國、寮國等地,面積為50萬平方公里。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曾兩次攻遼,欲統一北方,慘敗,從此再無力收復幽雲十六州,與遼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公元1038年,北宋臣党項人李元昊稱帝,定都寧夏銀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佔有寧夏、甘肅、陝西、青海、內蒙古等地區,面積為70萬平方公里。
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大統一時期,宋朝是面積最小的一個王朝,不僅比唐大為收縮,而且還不及遼的面積。
在當時的歐洲人心目中,遼國就是中國。
國土面積小,其帶來最大的苦惱就是:難以組建大規模的騎兵軍團。
與漢唐相比,北宋的版圖萎縮在中原,缺乏放養馬匹的牧場,馬匹奇缺,能夠擁有的馬匹多出自中原本土,而中原本土的馬匹以圈養為主,個子矮,骨架細,速度緩慢,爆發力欠缺,不適合戰場作戰。《宋會要》中記北宋境內中原本土所產的馬,「自四赤(尺)七寸至四赤(尺)一寸七等中,各以一寸為差」,摺合成現代高度,約合1.27米至1.46米,馬高平均值為1.36米,很瘦小。
南宋建炎初年,陝西的喪失,政府的馬匹只能從四川和廣南西路購買馬匹,購買到的川秦馬和廣馬質量更差。陸遊曾寫《龍眠畫馬》詩,極為生動傳神地勾畫這些馬瘦骨嶙峋的形象:
國家一從失西陲,年年買馬西南夷。
瘴鄉所產非權奇,邊頭歲入幾番皮。
崔嵬瘦骨帶火印,離立欲不禁風吹。
在冷兵器時代,可以說,誰擁有了強大的騎兵軍團,誰就在戰場上具有更多的話事權。恩格斯就曾經說過:「騎兵在整個中世紀一直是各國軍隊中的主要兵種。」
由於沒有成規模的騎兵軍團,北宋王朝在與游牧民族的戰鬥中,就往往下於下風。
而中原王朝要抵禦游牧民族的入侵,就必須倚仗地理上的優勢,居高臨下,或藉助地形的多變,利用崇山峻岭和狹谷深澗對騎兵進行干擾、襲擊,破壞騎兵種種迂迴、穿插、長途奔襲戰術,以達到以步制騎。
偏偏,由於後晉石敬塘已經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打包送給了遼國,這燕雲十六州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分布其上的太行、燕山等山脈,狀如巨龍,綿延千里,屏蔽著華北大平原,拱衛著中原腹地,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水嶺。
失去了十六州,以步兵為主的中原王朝就失去了抵禦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還有那依山而建的萬里長城。從遼宋新開的邊界到北宋首都汴梁的八百公裡間,一望平川,門戶大開,無險可守。
所以說,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乃是安置在遼國這把懸掛著的利刃之下。
如果說,北宋王朝的軍事貯備和軍事實力能一直保持在上佳狀態,並能建立起互有策應的防禦體系,進攻上雖略顯不足,但還是可以抵禦住來自北方的打擊的。
但人為上的因素遠比地理上的因素容易變幻,當北宋政府稍微失掉了北方敵人的警惕性,當北宋軍隊稍有下降,萬里胡騎就可以滾滾而來,自北而南,由高到低,風一樣刮遍華北平原。
可見,國土面積小,沒有燕雲十六州,沒有萬里長城作為抵禦游牧民族的屏障,北宋王朝是一個先天不足的大統一王朝,不解決這個問題,北宋王朝就一直會生活在危險中。
作為一個開國之主,趙匡胤對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是有清醒的認識的。他說,「天下視幽薊為北門,無幽薊則天下時常不安」。
而早在平定南唐時,他還說過一句更加著名的話: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如果說,南唐、後蜀、吳越這些小國是睡在卧榻之側的「他人」,那麼,遼國這個龐大大物,簡直就是睡在卧榻之側的一頭狼。
怎麼看待這頭狼,對這頭狼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趙匡胤是有著自己的思考的。
首先,中原大地飽經五代亂世,處處瘡痍,國內急需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
在沒有必勝把握的前提下,趙匡胤的打算是存活北漢,以充當遼宋之間的緩衝。
而為收復十六州,他廣積錢糧,設立「封樁庫」,打算積蓄好三五十萬白銀,如果能向遼人贖買就贖買,如果不能贖買,就「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將這筆錢充當軍費,強行收取幽雲十六州。他說,遼兵多次侵擾我邊境,若我用二十匹絹的價格收購一名遼兵的腦袋,遼國精兵也就十萬人。只要花費我二百萬匹絹,就可以將他們悉數消滅。
汴梁所處,自古為四戰之地,一代縱橫家張儀就說:「魏之地勢,固戰場也。」周圍沒有山嶺險阻,建都於此,即是置身於遼國的兵鋒之下。
為了解決遼國騎兵對北宋都城汴梁的威脅,他毅然決然地提出:「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打算先遷都洛陽,可能的話,再遷都長安。
洛陽位居「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 四面群山環繞、雄關林立,臨洛水,負邙山,望伊闕,據成皋,控崤函,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秦以後宋以前有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建都於此,為「九朝古都」。可是,這一提議,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
起居郎李符給出的理由是,洛陽窮,太窮了,經濟凋敝。而且,飽經戰火,建築遭到嚴重破壞,不適合皇家居住。
所謂窮、破爛,都是偷懶鬼的借口,不能成之為理由。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的另一番話,卻不能不引起趙匡胤的沉思。
李懷忠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又說:「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他認為汴梁已得運河漕運之利,京師地位根基已固,不能動搖,如執意要遷都,百害無一利。
的確,自後梁建都汴梁以降,幾代統治者都不斷開挖運河,以通漕運。趙匡胤本人建立大宋王朝後,從建隆二年(公元961年)開始,就著手在汴梁周圍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挖蔡河以達許鎮,又從新鄭引閔水與蔡河匯合而經陳州、穎州直達壽春。更在汴梁城北開挖五丈河和金水河。時至開寶年間,以汴梁為中心的運河體系已經構建完善,江南的米粟由長江入淮灑,經汴水入京師;陝西的米粟從三門峽轉入黃河,入汴水達京師;陝蔡的米粟則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師;京東的米粟由齊魯地區入五丈河達京師。
一句話,交通發達,糧運便利,建都在汴梁,可取天下米粟以養京師。這是建都洛陽或長安所不可比擬的。
但,這既是汴梁作為京師的優點,同時也是它的缺點。
趙匡胤覺得,既然汴梁城中所需物資全仰給於水路,一旦水路被截,京師被圍,後果將不堪設想。
可是,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也提出了明確的反對。
他引用了《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一句話作為反駁,他說:「在德不在險。」
當年,吳起與魏武侯討論,對國家安全而言,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到底哪一方面更重要,吳起就認為,決定國家興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上古時代三苗氏德義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紂修政不德,雖有險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運,所以說安邦治國「在德不在險」。
應該說,吳起的看法是正確的。
因為,再堅固的堡壘,也會有被攻破的缺口,而這缺口,往往出現在內部。
則有了險固的河山,再加以不斷提升國家的政治修為,以德治國,才能長治久安,國運興隆。
去掉地理因素上的影響只一味強調政治修為,就好象銀行不設防護措施,只寄希望於以自己的品德去征服別人,用嘴巴去說服劫匪放棄偷盜和搶劫,則國家和人民的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證。要提高國家安全係數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投入雄厚的兵力。
為此,都城汴梁一帶常駐軍有數十萬,城內外連營設衛,以代替山河之險。
為了養活雲集於京師的龐大軍隊,汴梁對運河的依賴性大幅度提高,政府財政負擔沉重,百姓困於徭役,苦不堪言。
在群臣和晉王的反對下,遷都計劃卻由此擱淺。
趙匡胤不無沉痛地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匡胤的預見是準確的。不遷都,京師的生存就全倚仗於運河漕運的供養,運河的開挖和維護就會成為國家頭等大事,而無休無止的開挖和清淤就使百姓疲於奔命。
原本,長江下游經濟發達,但因為其水路與京師暢通,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京師的糧食和物資主要來源地,負擔日見沉重,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這樣,當集天下之財於京師之時,京師雖然繁華,地方卻更加困厄。
以後的發展,正如趙匡胤所預言一樣,百年未到,國力盡耗,長江下游地區經濟發展近乎停滯,龐大的軍費常常透支國家財政,財政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終於積重難返。
這裡,有一個問題,讓人困惑。
自古以來,統治者選擇都城的考慮因素無非是軍事、經濟、地理位置這三方面:軍事上,要求統治者位居都城而內製諸侯外御強敵;經濟上,要求都城地處繁華,經濟發達,給養自足,不能全盤倚仗於遠處輸運;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有發達的水陸交通線。
趙匡胤和李懷忠等人在論證遷都的可行性上,都緊緊圍繞這三方面因素展開。
可趙光義倒好,沒頭沒腦地拋了個書袋子,讓人覺得其既迂腐,又刻板,不懂得為他們趙家天下分憂。
可偏偏他這個書袋子趙匡胤還不好反駁,你要反駁,你就成了不肯「修德」的人,跟三苗氏、夏桀、殷紂這些人是同一類人物,應該遭受萬民的唾罵。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實際上,趙光義既不迂腐,又不刻板,相反,他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
那麼,他為什麼執意要反對遷都呢?
兩個字:利益。
這時的趙光義已在開封府擔任了十六年的府尹,培植了大量親信,在朝中的勢力正在不斷壯大。如若遷都成功,不免會受到削減,這當然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
實際上,趙光義此人,野心極大,並不滿足於自己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他的志向是登上龍椅,俯視四海。
趙匡胤提出的「遷都之議」將他嚇得不輕,為了實現自己的志願,他不得不加快了行動的速度——六個月後,在燭光斧影中,趙匡胤暴斃,趙光義華麗轉身,從一介親王蛻變成北宋第二位皇帝。
而因北宋的都城一直定在汴梁,靖康元年,金兵洶湧南下,毫無障礙地圍困住了都城,瓮中捉鱉,將北宋兩位皇帝、包括眾王公大臣一鍋端,滅亡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科技高明最為發達的北宋王朝。
點擊展開全文


※此悍匪殘忍嗜血,旁人避之不及,其被捕後,竟有三女爭入獄中相陪
※南渡十三處戰功,岳飛無一處入選,憑啥位居武聖人?原因如此簡單
※關羽最講義氣,士兵為何在他危難時毫無義氣地離開?原因讓人深思
※此人被迫起兵造反,差點成功,只因酒後上戰場逞勇,大業泡湯
※慈禧屬羊偏喜歡吃虎,吃的方式很特別,知道的人都哀嘆,大清要完
TAG:歷史大沙龍 |
※一場城樓跳大神,導致汴梁城破,靖康之恥,世間再無大宋
※東京?汴梁?開封?北宋的都城到底是在哪裡
※北宋定都汴梁是宋太宗一大失誤,寇準這一舉動影響宋代百年國運
※金兵圍汴梁,宗澤去勤王,一夜連破三十餘寨大勝,宋欽宗卻投降了
※北宋的首都真的是電視上說的那樣,是東京汴梁嗎?
※夜幕下的汴梁城
※金國重兵包圍汴梁城,宋欽宗卻昏招連連,結果城破被俘
※宋太祖留下一個秘密,九代皇帝口口相傳,金兵攻入汴梁才真相大白
※北宋有四京,除了東京汴梁,其他三京都分別在哪?
※汴梁旅遊:來龍亭登高摸龍頭,一年都有好兆頭
※北宋汴梁美食第五彈:兩人一頓花掉上百兩,下館子的都是壕!
※古代廣告哪家強,宋朝臨安和汴梁
※汴梁城裡多少事?都在宋詞里(李煜篇)
※北宋時東京汴梁為何能成為世界第一大城?
※汴梁說史|隋朝軼事之五:隋煬帝的暴政
※【150】興衰皆為水,落寞汴梁城,不負一城宋韻,靜待一渠六河
※春哥說歷史之大宋朝那些事:陳橋驛諸將異議,趙匡胤黃袍加身,返汴梁受禪登基史稱大宋
※宋代最「軟弱」的皇帝,死後汴梁罷市巷哭,遼國皇帝更是奉如祖宗
※老照片:八朝古都汴梁,三十五年前的開封街景
※北宋汴梁風僧哥,未卜先知,但他見了劉快活,則害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