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比較中讀《十七帖》 李國慶

在比較中讀《十七帖》 李國慶

在比較中讀《十七帖》

李國慶

王羲之《十七帖》(上野本)

讀帖、臨帖是學書者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橋樑。實際上是一件很個人化的事情,彼此間差別很大,我不太相信會有一種四海皆準的方法。任何人的臨帖過程都無法複製,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些微差異都會形成不同的結果。能表述出來的,最多算是個原則。我學《十七帖》前,雖能筆意連貫,但疏狂直露,為求得靜穆雅馴,近幾年一直在努力學習。

對該帖的主要藝術特點,該怎麼認識呢?開始時覺得它乾淨、乾脆,比《書譜》厚重。我當時對中和典雅、不激不厲、風規自遠沒有感覺。幾年下來,倒說不清了,現在感覺它更多維,更包容。

我的學習原則,出發點是要活學明理和苦學累功並舉,儘可能體味經典書寫時的狀態,並從中總結出有實際價值的規律。以重在技巧的形似為基礎,以強調審美傾向的神似為中心,互為補充、印證。把不同書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比如,《書譜》由質而妍,多露鋒圓轉,臨習易患尖巧、油滑而入俗;《十七帖》含蓄而沉實,方筆為主,易患刻板、支離而無韻。臨作總在某方面做得不到或是過頭,不易把握分寸。兩帖的行軸線變化自然,雖行列明顯,但字距較疏,開始臨不妨有意收縮行距、字距,隨著筆法的嫻熟再逐漸放開。左右寬博的結字,注意疏密和收放,該留的白留小了拘緊,留大了鬆散。在比較中尋找變與不變的區間有多大,進而對兩帖的整體進行對比。把握每帖的審美傾向,記住感受,在臨帖中尋找並強化。

從《十七帖》流傳的版本看,三井本和上野本是流行的善本。把三井本和上野本重合在一起,差別很小,但味道不同。三井本流暢俊挺,起止偏向露和巧,更精緻,用筆清新方勁。上野本通篇蕭散溫和,偏向藏和拙,更質樸,用筆圓轉厚重。就方圓而言,先學方後學圓,先加力後減力,易得中和。臨習分先後,讀帖時反倒要並列對比。用筆的藏露、斜正、長短、連斷,都應細心比對。兩個版本的審美傾向,在王羲之的手札墨跡中都有跡可循。先不去考慮哪本更接近王羲之的原本,只分析其差異的原因。章法,結構差別最小,用筆的藏露、虛實、頓挫差別很大。也就是說章法、結構更易模仿,而精微在用筆,追求中間狀態的豐富性,最重要的是把握每個筆畫審美情態的傾向性。有了對這根線的有效控制,就好像能把箭射進錢孔,射一頭牛自然不會有問題。既要觀察起收、轉折是輕提暗過,還是頓挫翻折,也要考慮在這兩者之間的細微變化。以三井本為例:起首「十七」兩字的橫畫,「十」字橫畫筆尖落紙稍重,隨即下壓,翻筆向右,發力主要在指腕,按中有提,緩而重壓,後慢慢出鋒。「七」字橫畫筆尖輕落,然後用力下壓,發力則出自整個前臂,向右拖行調峰,緩行後略為下壓順勢出鋒。這些極細微的技巧感受,揣摩到了,再反覆至熟練。刻帖雖不同於墨跡,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控筆的能力。還有,要相信自己的直覺,有些感覺很微妙,無法總結,但已浸透到學習者的骨子裡。

該帖在審美的幾個對立方面同時達到極致的臨界點,頗似劍客在懸崖邊上舞劍。這是因為王羲之技巧上高度嫻熟,思維上明理通達,情感上篤定真實,三者都近於人的極致狀態,讓常人難以企及。知道了離偉大還有多遠,敬畏之心涌自心海,炫的做法減少了,增加了平淡的堅韌和明澈。因此,學習的過程,也是雅化的過程。學習《十七帖》,是我由外部形式到追求內在神采,由動入靜的轉折點。讓我懂得了境界的高度比風格重要。關於臨帖,明白卻無法說盡,又能無意於腕下,則臨帖的障礙就沒有了。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複數字。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學書法與釘子精神顏默
每親襟袖便難忘——蘇工摺扇掠影 朱駿益
倪元璐草書《杜牧贈李秀才是上公孫子詩軸》
淺析歷代書法風格轉換與創新 李也青
《書法報》走進惠東

TAG:書法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王羲之《十七帖》
趙孟頫臨的《十七帖》
王羲之《瞻近帖》是《十七帖》叢帖第八通尺牘(放大圖)
康里巎巎臨《十七帖》
朱復戡跋王羲之《十七帖》
祁小春:王羲之的《十七帖》諸多問題
明朝朱大有臨王羲之《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三歲臨的《十七帖》,率意顛逸!
乾隆皇帝點贊——明朱大有臨《十七帖》
清.王澍臨《十七帖》
經典之迷(二十七)——北蘭亭《十七帖》與二王手札墨跡專題研修班招生簡章
《十七帖》濃縮了王羲之草書的精華
二玄社中國法書《十七帖二種》
偏旁部首——王羲之十七帖
欣賞 | 太美了!陳鈍之通臨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十七帖》
啟功臨《十七帖》
從這三部分學習《十七帖》
魏啟後:《十七帖》透露出一些中國歷代天然之厚的面貌
王羲之《十七帖》,永遠的草書經典!
王羲之胸襟之作——草書《十七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