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盟軍為何「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因為德軍裝備精良嗎?

盟軍為何「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因為德軍裝備精良嗎?

每每提到敦刻爾克,都會想到1940年的那場被稱為「發電機」行動的大撤退。

對於盟軍而言,在短短的10天時間裡,在數十萬大軍的圍困下,從敦刻爾克這個狹小的港口城市撤出338000人,絕對堪稱奇蹟。雖然盟軍幾乎損失了所有的重型裝備,這30多萬人幾乎是赤手空拳的回到了英倫三島。但是,保存這30多萬有生力量,不僅成為日後守衛英倫三島的中堅力量,更是1944年登陸諾曼底的主要力量。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麼這次撤退,或許真能稱之為偉大的「戰略大轉移」。不過再多的溢美之詞,也不能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場撤退之前,盟軍在法國戰場上的大潰敗,而這次潰敗完全可以用「不作死就不會死」來形容。

敦刻爾克大撤退,共撤走338000盟軍

就在德國進攻法國之前,希特勒為了避免兩條戰線作戰,一方面積極與蘇聯談判,希望達成互不侵犯條約,意圖穩住這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無數次用人海戰術去攪亂德國戰略的國家;一方面又積極籌備進攻東部的波蘭,這個英、法在東歐最信任,且有一定軍事實力的盟友。當然,歷史不僅僅將時間給予了德國,同時也給予了英、法盟國。他們同樣有機會去為自己東歐的盟友提供支持,或者派兵、或者援助武器。同樣,對於德國充滿戒心的蘇聯也希望能夠與英法達成一項軍事盟約。只可惜,在相同的時間裡,德國人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的外交勝利,利用慕尼黑協議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另外還在1939年與蘇聯達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賣了捷克,措失了與蘇聯簽訂盟約的機會之後,英法兩國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看著德國僅僅用了兩周時間就將一個外強中乾的波蘭全部吞併,而他們所採取的行動就是「對德宣戰」。

或許這種「宣而不戰」的行為可以認為是幻想這採用綏靖政策,可以促使德國繼續向東方發動攻擊,如果蘇聯和德國一旦開戰,那麼毫無疑問將會是落入英法「驅狼吞虎」的計策中。即便德國不去進攻蘇聯,按照波蘭陸軍紙面上的實力,以及國土面積,消耗一下德國的軍事力量也是可以的。只可惜,德國沒有按英法設計的規劃圖進行,不僅很快的完成了對波蘭的佔領,同時也將自己的進攻的矛頭進行了大逆轉,指向了西歐的英法及其一眾盟國。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號稱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在面對德國人的攻擊時,幾乎是「遇敵即潰,逢戰必敗」。從5月10日德國開始發起進攻,到5月25日盟軍被迫從敦刻爾克開始撤退,僅僅用了不到兩周時間。是因為德國軍隊過於龐大嗎,是因為德國的武器裝備佔據壓倒性有事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德軍用於執行西線的兵力和技術裝備,遠遠不如進行防禦作戰的盟軍。

被德軍繳獲的法軍反坦克炮,輕機槍以及彈藥等裝備

德國為了執行閃擊西歐的「黃色計劃」,共調集了包括10個裝甲師、7個摩托化師在內的136個師330萬人的部隊。組成了8個集團軍,三個集團軍群。用於進攻的坦克有2580輛,飛機3824架(其中戰鬥機1264架,轟炸機1462架),75和75毫米以上的火炮7378門。其中日後將們盟軍擠壓到敦刻爾克一線的德國A集團軍群,由龍德斯泰指揮,該集團軍群有4、12和16三個集團軍共45個師。作為「閃擊西歐」的主力,用於西線作戰的10個裝甲師中的7個以及全部的機械化師都配屬在該集團軍群。其中作為第一梯隊的第12集團軍擁有坦克1250輛,362輛裝甲汽車,39582輛汽車,是該集團軍群的裝甲突擊力量。如此大規模的兵力和技術兵器,絕對堪稱準備充足,兵力雄厚,裝備精良。但是,德國人面對的盟軍似乎紙面實力更為雄厚。(數據來源:《第二次世界打戰史》,上海譯文出版社,[蘇]傑烈維揚科主編)

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及其潛在盟友比利時和荷蘭,共有147個師378.5萬人。其中,法軍104個師244萬人,英軍10個師39.5萬人,比利時23個師60萬人,荷蘭10個師35萬人。用於防禦的坦克,法軍2789輛,英軍310輛,共計3099輛;75毫米和75毫米以上的火炮,法軍11200門,英軍1350門,比利時1338門,荷蘭656門,共計14544門;法軍擁有一線作戰飛機1648架(其中戰鬥機946架,轟炸機219架)英國原本在法國駐有戰機1837架(其中戰鬥機800多架,轟炸機544),比利時各種作戰飛機186架(其中戰鬥機84架),荷蘭各種飛機120架,共計3791架。盟軍在總兵力上、技術裝備的數量上基本處於優勢地位,雖然在戰機數量上不如德國,但是盟軍的戰鬥機數量達到1730架,比德國多出近500架。而且在坦克方面不僅數量多於德國近500輛,而且其中的2285輛是「現代化坦克」,在質量上要優於德國當時的現役裝備。而為了應對從東北方向來的德國人,法國在這裡集中了三個集團軍群和戈特將軍帶領的英國遠征軍,共有108個師的部隊。其中第一集團軍群的實力最為強勁,包括法軍的第1、2、7、9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共計41個師,包括法軍22個步兵師,3個機械化師和7個摩托化師,以及9個英軍師;第2集團軍群由法軍第3、4、5集團軍組成,共有39個師;第三集團軍群由第8集團軍和一個獨立集團軍組成,共有11個師。(數據來源:《第二次世界打戰史》,上海譯文出版社,[蘇]傑烈維揚科主編)

德軍和繳獲的法軍雷諾坦克

數據是冷冰冰的,證明了德國人進攻法國的戰役其實是在人數不佔有、裝備不佔有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得益於一份大膽的計劃,一群富有冒險精神的軍官,以及一大批懷有復仇心態的士兵,德國人的攻勢可謂是摧枯拉朽。因為,戰爭並不是簡單的紙面兵力比拼,既考驗雙方軍事將領制定的戰略、戰術,也考驗雙方的作戰意志。

相對於積極進取的德軍,盟軍所擁有的力量,別說用於防禦綽綽有餘,即便是主動進行攻擊也有獲勝的機會。但是盟軍從上到下都擺出一副被動挨打的架勢,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防守上。第2和第3集團軍群不是龜縮在馬奇諾防線,就是守衛在擁有大量築壘工事的區域。實力強勁的第一集團軍群,被布置在從從瑞士到敦刻爾克一線,他們的任務是隨時準備進入比利時境內。不過這並不是為了協助遭到德國如期的比利時進行反擊,而是准準備在德軍發起進攻後,進入到斯凱爾特河和代爾河一線或者艾伯特運河一線,建立「牢固的防禦正面」。而給第7集團軍的任務則是將進入荷蘭,在布雷達一線為荷蘭和比利時的軍隊連接處建立正面防禦。所以最精銳的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在作戰之前既不思如何建立防禦陣地,也不考慮如何對入侵之敵進行反擊,全部精力都是在準備進入比利時和荷蘭建立一條防線,然後與德國人進行一戰時期的壕塹戰對峙。

只不過英法的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好,但是有太多意想不到的情況讓他們始料不及,而不能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路線圖去執行所謂的戰略。比如,英、法想要在代爾地區建立一條抵禦德國入侵的防線,其先決條件是當時的「中立國」比利時授權並允許他們進入比利時。但是比利時王國由於對德國心有餘悸,所以不敢過分親近英、法。所以,在德軍攻擊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英、法根本無從進入比利時,建立所謂的「牢固的正面防禦」。甚至比利時參謀部都拒絕與法國參謀部相互交換作戰計劃,並拒絕了法國提出的雙方參謀部相互策應的建議。雖然,在1940年2月,比利時軍隊根據法國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的建議,調整了軍隊的部署,但是依然沒有向盟軍敞開大門。

一名德軍士兵和繳獲的法軍超輕型裝甲車

不過,比之潛在盟國的鼠首兩端相比,更讓英、法措手不及的是德國人的攻擊速度。5月10日作戰開始之後,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比利時的所謂艾伯特運河防禦就土崩瓦解。而原本應該進入荷蘭的第7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在5月11日才抵達布雷達附近,結果在5月12日與德軍短暫的接觸後,就匆忙撤出了戰鬥。法國第1集團軍司令布朗夏爾根據局勢發展向上級建議沿斯凱爾特河建立防禦陣地,但是不知被什麼蒙蔽了的甘末林依然強迫前線的法軍繼續向代爾地區前進。

就在盟軍內部還在為是否繼續執行代爾計劃產生矛盾之時,德國人的A集團軍進入了法國境內。5月12日拂曉,德國人進抵馬斯河一線。此時盟軍的中部防禦已經遭到了極大威脅,但是法國東北方面軍的司令喬治卻向盟軍總司令部報告,稱「目前馬斯河整個戰線的防禦已有可靠的保證」。不知為什麼,已經判斷出德軍的主攻方向就是色當——那慕爾一線的盟軍總部,居然會相信喬治的報告。結果他們為自己的輕率付出了慘重代價,德國空軍在5月13日從空中摧毀了法國位數不多的預備隊,這些預備隊原本是用來加強馬斯河防線的。接著在5月14日,又擊落了準備空襲馬斯河德軍陣地的盟軍空軍的85架飛機。至此,德軍在馬斯河的行動暢通無阻。

法國人雖然急切的希望堵住被撕開的防線,但是派遣的援軍不是沒有車輛就是行動遲緩。而本來可以作為反擊中堅力量的三個坦克師,又被盟軍的官僚們肢解成若干小部分,投入到不同的戰線。要知道法軍的坦克部隊不僅裝備要優於德國人,而且戰鬥力之強悍並不亞於所謂的日耳曼人。比如在5月13日,法國普里烏將軍的坦克部隊在與赫普率領的德國第16坦克軍遭遇後,擊毀了德軍164輛坦克,雖然法國輕機械化第3師自身也損失了105輛坦克。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法國人在戰績上贏得了這場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早的大規模坦克戰」。由此可見,法國的坦克部隊的戰鬥力絕對可以與翻越了阿登山區110公里的德國人相抗衡。只可惜,如此精兵強將卻被拆散了,最終淹沒在德國人的裝甲洪流中。

一場激戰後,陣亡的法軍士兵

到了5月15日,甘末林向法國政府報告,「敵已突破防禦,並以大量的兵力開進突破口」。當然比敵人來勢兇猛更讓法國政府寒心的是,甘末林這個因制定1914年馬恩河會戰的作戰計劃而一舉成名的法國陸軍司令,居然沒有預備隊了,對於巴黎的安全「不再承擔任何責任」。之後,法國雖然啟用了魏剛接替甘末林,但是已經無法逆轉局勢。因為此時,盟軍面對的不僅僅是德國人,還有心理方向已經崩潰的英法聯軍。

於是,一邊是急切的向英吉利海峽方向猛撲的德國人,一邊是無心抵抗的法國人。雖然法國人緊急從第2集團軍群抽調了部分兵力,並將第7和第6集團軍也調集過來,準備在索姆河和安納河建立一條防線,以保證執行所謂進入比利時建立代爾防線部隊側翼的安全。結果,這些部隊很快就被擊垮,其中的第9集團軍全軍覆沒,司令也被德國人俘虜。從此德國人通向西部的變得暢通無助,德國一路殺到了英吉利海峽。將英國遠征軍、法國第1集團軍和比利時軍隊一部壓縮在了敦刻爾克。

軍力佔優,但是一塌糊塗的戰略、戰術最終將英國人和法國人都坑苦了。其實,並非沒有明白人,只不過他們的聲音都被甘末林給壓制了。比如東北方面軍的司令喬治早在開戰前,就擔心德國人會對馬斯河之間發動進攻,法國沒有足夠的兵力和預備隊去封堵缺口(與戰時的表現大相徑庭)。第1集團軍司令布朗夏爾將軍早就撰寫報告,稱想在短時間內在「代爾」地區建立防線是不肯能的任務。當然這些將軍更多是所謂戰略考量,而時任第5集團軍坦克兵主任的戴高樂上校則建議將坦克集中使用,以便對敵人的進攻進行反擊。可惜,還停留在一戰思維的甘末林根本聽不進去這些逆耳忠言,一意孤行的繼續自己的「代爾計劃」,最終導致了「敦刻爾克奇蹟」的上演。

被俘的法軍士兵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場奇蹟,但也是一場「人禍」,或許英、法這兩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強國真的成為了「老大帝國」,在各方面都顯得「老態龍鍾」不合時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韻 的精彩文章:

蘇聯發展航母的悲催事:屢次遭美國「戰忽局」欺騙
1999卡吉爾之戰:印度和巴基斯坦高原上的慘烈廝殺
從《戰狼2》的撤僑行動 看中國海外撤僑需要什麼裝備
1989美軍艦訪問塞瓦斯圖波爾:進入蘇聯黑海「核心」
「轟雷計劃」:美國如何將12門大口徑巨炮運抵金門島

TAG:唐風宋韻 |

您可能感興趣

二戰時, 盟軍為什麼把德國坦克兵叫丘八
二戰時西班牙跟著德國,盟軍為何沒懲罰?
諾曼底登陸,盟軍為何不用煙霧彈?英軍:這樣會死得更慘
盟軍為諾曼底登陸做了充足準備,坦克裝甲車防空炮堆積如山
二戰盟軍為什麼沒能發覺德軍發動阿登反擊戰?
二戰中,德軍這款火力威猛的機槍,盟軍為何繳獲卻不敢用?
二戰中 德軍這款火力威猛的機槍 盟軍為何繳獲卻不敢用?
二戰結束前,蘇聯為什麼單獨攻打柏林,英美盟軍為什麼不參與
抗戰勝利台灣歸還中國,盟軍為何要直接管台灣,被蔣介石堅決拒絕
諾曼底登陸時,盟軍為啥不用煙霧彈?英軍表示這樣會死得更慘
二戰盟軍為什麼痛恨德軍88毫米高炮,真相終於曝光!
二戰盟軍為何遲遲不解放巴黎:五點原因讓他們必須這麼做
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為何會在這個登陸點損失慘重?
二戰時德國mg42機槍被稱為「士兵噩夢」,盟軍為何不用
二戰盟軍為什麼痛恨德軍88毫米高炮,看到這個我才明白!
二戰盟軍為什麼痛恨德軍88毫米高炮? 3萬多架飛機殘骸告訴你答案
二戰盟軍為什麼痛恨德軍88毫米高炮?3萬多架飛機殘骸告訴你
十六歲的小納粹被抓,盟軍為什麼不但不殺他,還優待他?
1943年,盟軍為何能夠將北非殘敵一舉肅清?
老照片:盟軍為諾曼底登陸付出了多大代價,288萬如潮水般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