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詩中的七夕書寫

宋詩中的七夕書寫

作者:西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成明明

摘要:宋代七夕詩歌,部分地展示了集市的熱鬧繁華與乞巧場面的隆重熱烈。由於節日的特殊內涵以及鮮明的角色限定,丈人的參與顯得冷淡隨意;加之宋代文人的疑古精神較強,學究氣濃厚,宋代理學的影響滲透,宋人收斂的心性特點等因素,使得文人詩歌書寫較多集中在對牛郎織女傳說的反思與批評,對乞巧行為的便宜附和與不屑一顧,以及藉助七夕而抒發的其他情感,議論說理突出,幽默詼諧,遊戲翻案十足。七夕民俗為宋詩提供了鮮活的創作素材,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淪為詩歌反思批評的對象。宋代七夕民俗,狂熱得真實;七夕詩歌,理智得稍顯矯情。

關鍵詞:七夕;民俗;宋詩

北宋文人秦觀《鵲橋仙》云:「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義豈在、朝朝暮暮。」熱情謳歌了牛郎織女的純潔愛情,提m真摯的情感可以跨越時空,在乎的是情深義重的質量,可以忽略耳鬢廝磨的數量,可以說是七夕動人的愛情宣言。事實上,七夕不僅足愛情影像,乞巧節、女兒節、曬書節等諸多稱謂可見其影像的多重炫目與內涵的豐富多姿。七夕作為一個民俗節日,自漢晉以來傳承不歇,民間趨之若鶩地參與,文人樂此不疲地吟詠,對節日而言可謂推波助瀾。宋詩日常化、生活化色彩濃厚,民俗節日自然會成為文人關注的巾心。朱詩中的七夕影像呈現,七夕文化的批評與反思,文人詩歌的書寫特點,本文循此做一討論,以期揭示七夕民俗和宋詩之間的互動關係。

一、宋詩中的七夕民俗影像

宋代七夕稱得上是盛大的節日,節前車馬盈巾,熱鬧非凡,人們熱情高漲地籌備;節日當天,參與的廣泛,祈禱的虔誠可 一斑。宋人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載:「七夕,潘樓前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 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提及乞巧之物品類繁侈,爭奇鬥巧,有「磨喝樂?『水上浮?『花瓜?『種生」「果食」等等,「花樣奇巧百端」,「皆於街心彩襆帳設,出絡貨賣」 。而且民間相互饋贈乞巧之物,以酬佳節,吳自牧《夢粱錄》卷四道:「義於數日前,以紅惦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水上浮」,伊永文以為婦女借浮於水中蠟制嬰兒祈求生育;「谷板」之「 」,寄寓豐收之意。「種生」其實就是泡豆子,以之生菜,與祈求生育有關。節日當滅,全城兒童和女子都穿上新衣,富貴人家安排宴會以享佳節。庭中設香案、酒水、瓜果,女子望月觀星逐一而拜,乞巧織女,以蜘蛛吐絲結網之形狀判斷乞巧成功與否。宋代筆記對這個民俗節日的記載不遺餘力且濃墨重彩,影像豐富而真實,令人浮想聯翩,宋詩的書寫如何呢?

(一)節前集市的熱鬧繁華,節日當天乞巧的虔誠篤敬

宋詩對七夕節俗的描寫雖比不上宋人筆記的娓娓道來,巨細不遺,但也部分地展示了集市的熱鬧繁華與乞巧的熱烈慎重。司馬光《和公達過潘樓觀七夕市》云:「帝城秋色新,滿市翠簾張。偽物逾百種,爛漫侵數坊。誰家油壁車,金碧照面光。土偶長尺余,買之珠一囊。」( 描寫七夕翠簾張布,物品繁多且明艷生動,數量多達百種以上,擺攤設點之多甚至侵入里巷。金碧燦爛的油壁車,價格昂貴的土偶,均令人眼花繚亂。宋祁《七夕》日:「開秋七夕到佳辰,里俗爭誇節物新。」「爭」字說明市民的熱情高漲,「新」字揭示內心的強烈期待。楊萬里《謝余處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兒二首》其一日:「巧樓後夜邀牛女,留鑰今朝送化生。節物催人教老去,壺觴拜賜喜先傾。醉眠管得銀河鵲,天上歸來打六更。」從題目可知七夕友人贈送酒果、蜜食、化生兒以酬佳節,詩中寫到兒孫滿堂,歡度七夕,乞巧以邀牛郎織女,送化生兒以應節俗,醉眠後自然無暇顧及其他了。

乞巧儀式性的描寫,李復《七夕和韻》云:「世間共傳牛女喜,綺樓百尺排空起。垂綏插竹動雲陰,玉豆珠盤羅餐餌。壺開綠酒凈於空,秋滿虛庭氣如水。兒童不眠看星會,白光奕奕搖飛旆。整衣低首祝深心,未祝焚香先再拜。」搭建高高的彩樓,樓上垂下絲帶,庭中插上長長的竹竿,盤中盛滿豆子、餐餌,斟上美酒來祭祀牛郎織女。施宿《會稽志》卷一三載:「七夕,立長竹竿於中庭,上設蓮花,謂之巧竿,以酒果餅餌祭牛、女,蓋乞巧也。」夜晚兒童仰望星空觀看二星會合,天空出現白光熠熠生輝時則整頓衣衫,焚香叩拜,然後低頭默默祈禱。林傑《七夕》日:「七夕今朝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民間七夕,家家戶戶望月而拜,穿針引線以驗得巧,幾萬條的紅絲即是明證。宮中乞巧的熱烈執著絲毫不減民間,周彥質《宮詞》其五一日:「七夕宮娥設席祈,翠台蓮燭靜交輝。彩樓逗曉蛛絲滿,女伴誰傳得巧歸。」宮女設席祈禱,翠台蓮燭交映生輝,到天快亮時乞巧的蛛絲已經布滿彩樓,可見乞巧的虔誠是同樣的溫度。仇遠《七夕》寫到痴迷的小兒女乞巧之態:「痴兒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針鬥眼明。」王炎《七夕一絕句》提示,青樓女子亦是滿懷期待地參與乞巧:「輕雲卷箔月鉤垂,正是青樓乞巧時。」陳普《七夕》其一日:「玉果金盤開九州,人間無處匿蛛蟊。天孫今夜鵲橋畔,百億化身難得周。」詩中寫九州大地處處呈列金盤玉果,今夜蛛蟲無處藏匿,都被捉來檢驗乞巧了。七夕之夜的織女更是責任重大,即便化身百千億都難以周全乞巧女子的心意,筆調冷靜而幽默。

(二)文人參與的若即若離,形象的暗淡模糊

七夕民俗活動儀式的參與者主要是女性和兒童,所以宋詩中這兩類影像比較真實清晰,至於文人士夫的影像則較為暗淡和疏淺。李呂《七夕次韻》日:「兒女歡呼爭乞巧,樓台羅列剩傳杯。」寫孩子們對乞巧積极參与,熱烈響應,樓台陳列杯酒,大家競相傳遞。陸遊《癸丑七夕》云:「風露中庭十丈寬,天河仰視白漫漫。難尋仙客乘槎路,且伴吾兒乞巧盤。秋早時聞桐葉墜,夜涼已怯芝衣單。民無餘力年多惡,退士私憂實萬端。」沒有乞巧場景的具體呈現,只是說仙人登天之路渺茫難尋,姑且陪伴孩子們準備乞巧之杯盤。至於詩歌后面的內容,不過是藉此時節來抒發感慨,梧桐葉子飄零的聲音,芝衣單薄的感覺,加之年成不好且百姓貧困窘迫,使人憂慮萬端,這些均與七夕關係不大。宋代文人的參與也只是未能免俗下的應景,與乞巧主體相比,投入度、熱情度明顯不足。司馬光《和公達過潘樓觀七夕市》,詩的前半客觀敘述集市的繁華,土偶的價格不菲,後半全是批評,「織女雖七襄,不能成報章。無巧可乞汝,世人空自狂」。司馬光以為,織女雖然一天移動位置七次,卻總也織不成布帛。無巧可向她乞求,世人的行為只是徒勞而痴狂。宋人詩歌中呈現的文人參與七夕影像總體暗淡,更多是客觀地批評或尖銳地嘲諷這種民俗活動的文人形象。以下,我們來重點討論文人遊離於七夕民俗場景之外的其他書寫。

二、宋詩中七夕文化的批評與反思

七夕,天上牛郎織女含情脈脈地相會,地上痴兒怨女心意誠減地乞巧,又有曝晒書籍、衣物的隨俗,曝腹的放曠洒脫等。宋詩中的批評反思集中在牛女傳說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乞巧的迂痴無用等方面。

(一)對牛郎織女傳說的懷疑與糾正

民間傳說以為,牛郎織女二人結為夫妻,但因牛郎借天帝之錢未還,受到玉帝懲罰,從此夫妻天各一方,一年會面一次。又有喜鵲誤傳信息,令二人經歷長久分別之苦,還有鵲鳥搭橋之說等等。

邵雍《秋懷》三十六首之九云:「周詩云娶妻,《周易》雲歸妹。七夕世俗情,乞巧兒女態。日暮雲雨過,人謂牛女會。雲雨本無蹤,牛女豈相配。」對七夕牛郎、織女相會表示堅決懷疑,而且斬釘截鐵地說,雲雨本來無影無蹤,牛郎織女義如何匹配?強至《七夕》云:「七月七日暑氣徂,此夕何夕樂且娛。世傳牽牛會織女,雨洗雲路迎霞車。初因烏鵲致語錯,經歲一會成闊疏。牛女怒鵲置諸罪,拔毛髡腦如鉗奴。星精會合不可詁,我疑此說終誕虛。」牛郎織女相會,天帝降雨為織女洗車。凶喜鵲致語錯誤導致二人只能一年相聚一次,見面稀疏。二人怨怒喜鵲之失,對其實行酷刑,剃其毛髮,用鐵罔束頸,如同奴隸一般。詩人以為,星宿的會合本不可知,所以牛女的傳說終究虛幻荒誕。吳泳《七夕聞鵲》日:「獨有雕陵鵲,造梁河之漏。頻年事填河,頭禿弗愛身。??緬思成橋事,謾語抑不倫。」傳說牛郎、織女隔河相望不能親近,只有雕陵鵲年年勤勉填河,頭頂盡禿仍然不吝惜自己。詩人以為鵲鳥搭橋虛而不實,抑或不倫不類。宋詩中對鵲鳥搭橋之說以否定居多,當然也不乏認同此理者,韓琦《七夕》「若道營橋真浪說,如何飛鵲盡髭頭」,以喜鵲全部是禿頭的現象來說明鵲橋之事未必荒誕不經。烏丙安先生指出,在北方大多數地區相傳七夕清早家居四周的喜鵲不見蹤影,是為牛郎織女搭橋去了一七夕以後所見之喜鵲,頭頂羽毛都脫掉了,是玉帝懲罰它們的搭橋之舉。另一種說法認為,凡是頭頂脫毛的喜鵲都是被牛郎織女過橋時踩踏過的神聖好鳥。這些說法,「都是對喜鵲懷有崇敬感激之情,世世代代傳承不忘」。相形於文人詩歌,顯然民間傳說更溫馨浪漫,生動活潑,富有人情味。

(二)對乞巧行為的干預與嘲諷

女性乞巧,承載著心靈手巧的技藝期待和幸福愛情的心理希冀,董乃斌先生指出:「乞巧的表現是精於女紅,女子之擅長女紅與男子之富於文才,幾乎同等重要。民間少女七夕乞巧的潛在心理動機,跟她們提高自身素質以求得將來婚姻美滿、家庭幸福的願望,無疑是分不開的。」而宋詩中對民間的這種心理期待,表現出冷漠的不寬容與嚴肅的批評。

李庸《七夕》日:「七夕知何夕,雲是牛女期。俚俗具瓜華,階除兒女嬉。繁星爛煌煌,流月湛沉輝。群兒望鵲橋,橋端七寶帷。??我嗟兒女愚,勤勞徒爾為。巧拙天所賦,乞憐真可嗤。故拙不可厭,吾寧鈍如柞。借雲得新巧,無乃醇愈漓。吾觀天垂象,列星有攸司。牽牛常服箱,織女不下機。牽牛教人巧,積倉歲無飢。織女教人巧,笥篋余裳衣。伊誰詢兒女,組綉窮毫釐。年年渡河漢,秋至次舍移。宣淫五雲上,此論乃吾欺。吾為牛女辨,欲判干占疑。」傳說七夕乃牛郎織女相會之時,民間置辦瓜果,打掃階庭,當繁星燦爛,明月湛輝之際,女子虔誠安靜地祈禱自己工巧無比。李庸以為這些女子太過痴愚,巧拙乃上天所賦,殷勤地祈求自然是徒勞可笑的行為,故而自己寧願鈍如椎子。在他看來,列星各有所司。牽牛星常拉車子負重,織女星不下織機。牽牛教人手巧,所以糧倉飽滿,民生無飢;織女教人手巧,笥篋里滿滿都是衣服。牛郎織女一年一度河漢相會,宣揚愛欲於五雲之上。民問這些所謂的觀念具有欺騙性,詩人的目的很明確,為牛郎、織女辨別,釐清千古疑惑。

七夕節俗,女性是乞巧的中心,乞求心靈手巧,幸福美滿,而宋人詩歌由女子乞巧引申到男子的討「巧」之行為。強至《七夕》云:「義言星能遺人巧,羅列瓜果當庭除。彩絲貫針望星拜,夜深乞巧勞僮愚。? ? 薦紳大夫一巧宦,坐取公相如指呼。間乘巧言惑主聽,能改荼櫱成甘腴。纖辭麗曲騁文巧,剜刻聖道無完塗星如有巧更可乞,益恐溥俗難持扶。我願星精遺人拙,一變風化猶古初。」詩人道,傳言向天星祈求能得巧,故而民間羅列瓜果於庭中,穿針引線望月而拜,勞動僮僕,其實這是很痴愚的行為。縉紳大夫巧於仕宦,獵取富貴輕而易舉,以巧佞之言迷惑君主視聽,顛倒黑白美醜。文人以華麗的辭藻馳騁巧思,無補聖道。星星真若有巧可乞,恐怕涼薄的風俗難以匡扶。詩人希望星星遺人以笨拙,恢復上古的淳樸之風。

(三)文人依託七夕抒發的其他情感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以團圓相聚的情感力量催生了文人思鄉團聚、念遠懷人的溫柔情愫,李綱《七夕》云:「銀河清淺界煙霄,欲渡何須烏鵲橋。今我去家千里遠,卻憐牛女會今宵。」方夔《七夕織女歌》道:「牛郎咫尺隔天河,鵲橋散後離恨多。??一年一度承君顏,相別相逢比夢問。舊愁未了新愁起,已見紅日銜青山。當初謾道仙家別,日遠月長不見接。不似人間夫與妻,百歲光陰長會合。」詩人以為,牛郎織女短暫相逢的歡樂,別後是綿綿無盡的相思離愁,新愁舊恨的累加遠不如人間夫妻的長相會合。這裡同情仙家的愛情不圓滿,也對人間平凡的愛情加以肯定。張孝祥《七夕》曰:「去年永州逢七夕,今年衡州逢七夕。往柬不敢怨道路,迎送但知慚吏卒。年年七夕有定時,我行屬天那得知。東西南北會逢汝,但願強健無所苦。」借七夕的定時相會抒發自己命運多舛,前途未卜的失意困頓,安康體健成了最基本的訴求。

於石《七月七日》云:「玉宇無塵淡月輝,誰傳織女夜停機。阮分南北任貧富,河度東西果是非。捫腹有書安用曬,揆心無巧不須祈。逢時且共樽前樂,一笑淋漓酒滿衣。」詩中使用阮咸晒衣、郝隆曬腹的典故闡釋了自己的觀點,阮氏因貧富分居道南、道北,而阮咸安於貧賤。牛郎織女隔河相望,這種說法到底是真還是假。腹中有書何須用曬,心思不巧也無須祈禱。恰遇良時便飲酒歡樂,酣暢淋漓,可見詩人並非糾纏於事實真相,只是逢此佳節盡興而已,僅僅表達通脫曠達、超然遊戲的心態。

三、宋代七夕詩歌的書寫特點

宋代的七夕詩歌主題較為多元,表現在對民俗儀式的記錄敘述,對歷史傳說的部分肯定與反思批評,對乞巧行為的便宜附和與不屑一顧,以及藉助七夕而抒發的其他情感。與之相應的藝術表現,倒也可圈可點。

(一)議論、說理突出宋人好議論,宋詩以議論見長,宋代七夕詩歌亦如是。張耒《七夕歌》云:「河東美人天帝子,機杼年年勞玉指。纖成雲霧紫星衣,辛苦無歡容不理。帝憐獨居無與娛,河西嫁與牽牛夫。自從嫁得廢織紅,綠鬢雲鬟朝暮梳。貪歡不歸天帝怒,謫歸卻理來時路。但令一歲一相見,七月七日橋邊渡。別長會少知奈何,卻悔從來歡愛多。匆匆萬事說不盡,燭龍已駕隨羲和。河邊靈官催曉發,令嚴不管輕離別。空將淚作雨滂沱,淚痕有盡愁無歇。我言織女君莫嘆,天地無窮會相見。猶勝姬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廣寒殿。」這首七言古體詩筆調頗為幽默滑稽,寫織女乃天帝之子,辛勤織布且任勞任怨,玉帝憐其孤獨寂寞,將其許配牽牛為妻。自此之後織女廢棄女紅,天天梳妝打扮,貪圖歡樂不歸天庭。玉帝降下懲罰,令二人一年一度於七月七日相聚。自此之後二人見少別長,短暫的相聚,匆匆之間萬事訴說不盡已被催促離開,眼淚化作滂沱大雨,眼淚有盡而愁情依然無法停歇。此詩雖有附會杜撰之嫌,但也不乏同情與理解。詩人感慨世人不要悲嘆織女命運的不通,因為天地無窮無盡二人總有相見之期,還是優於夜夜孤眠廣寒宮終生未嫁的嫦娥。

劉敞《和聖俞織女無恥羞》日:「織女有恥羞,歲一過牽牛。暫來已遽往,光景不少留。會合一何亟,離別一何修。不知靈匹意,正使今人愁。河漢清且廣,風波無時休。蹇修古不存,烏鵲相為謀。理拙心莫同,誰令結綢繆。蛾眉坐自老,紈扇空悲秋。」由織女牛郎短暫的會合、長久的別離來感嘆愛情的不圓滿。蹇修不存,只有烏鵲為之出謀劃策,但是道理不能闡明,心意無法相通,誰能令此永結同心呢?結尾以女子無人寵幸而美人遲暮,紈扇遇秋而無所用來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希冀。

(二)幽默詼諧,遊戲翻案十足一般而言,民間將牛郎織女標榜為忠貞不渝的愛情楷模,「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他們「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梅堯臣《七夕詠懷》則完全顛覆了傳統觀念,其詩日:「織女無恥羞,年年嫁牽牛。牽牛苦娶婦,娶婦不解留。來往一夕光,奕奕河漢秋。輕傳人世巧,未知何時休。喜鵲頭無毛,截雲駕車輛。老鴉少斟酌,死欲問造舟。明月不到曉,是夜曲如鉤。天意與物理,注錯將何求。嘗聞阢家兒,犢鼻竹竿頭。人牛自有分,豈愧曝衣樓。」梅氏將織女塑造成沒有羞恥感的形象,牛郎則成為飽受別離之苦的受害者,喜鵲、老鴉部為二人一年一度的相會而無怨無悔地奉獻。既然天意如此,註定錯誤就坦然接受。貧窮的阮成自曬大布犢鼻泰然自若,天命如此也就沒有什麼好愧疚的 _r。詩巾戲謔翻案的成分頗足,表明宋人不落俗套的創新思維。

張擴《藥名匕夕行》日:「雲旆萎蕤霞作裾,風靜半天河有無。同盤夜結合歡帶,織女新嫁牽牛夫。古今此會從容少,合未諧甘草草。預知仔細屬明年,續斷猶勝弓弩弦。」這首詩值得關注,以藥名人詩貼切合理,委婉曲折地表達人情物理。藥名有「續斷? 從容」 「百合?『甘草?『牽牛?『合歡」「萎蕤」等,寫牛郎織女相會之短暫,百年好合未能如願,但斷斷續續地相會仍然勝過沒有相聚。詩中也充分表現了宋人以才學為詩的特點。

鄭剛中《建炎丁未白中夏徂秋不雨,七夕日戲成一詩簡牛郎織女雲》:「今夕知何夕,織女逢牽牛。雲耕擁高漢,仙事傳風流。人間適焦窘,龜兆牛田疇。當時大後,皆抱糠粒憂。我勸二星者,鵲橋無謾游。曷不攀天河,駕浪鞭龍頭。共化油然雲,白雨淋九州。無庸事機巧,下副兒女求。良宵幸款曲,願爾深白謀。無令一年葉l,虛煩天地秋。」戲謔牛郎織女二星不要只顧自己鵲橋浪漫貪歡,要關注百姓疾苦。如今天降大旱,田疇十裂,百姓飢餓,二星不如到天河駕浪鞭打龍頭,讓其降下雨露滋潤幾州,不要從事機巧沒朋的事蠱惑天下痴兒愚女。詩歌以遊戲筆調責之二星,希望他們好好扣『箅,舍小我而成就大眾,體現了宋代文人詼諧幽默的心態、關心民生天下的情懷。當然責之二星鞭龍降雨以解民憂,還是與織女主瓜果、豐收的神性相關,蕭放《匕夕節俗的文化變遷》以為,祈年、祈福、祈子嗣的習俗一直成為後世七夕習俗的核心之一。

四、七夕民俗與宋詩之關係

民俗是禮會生活中穩定傳承的文化,人們沐浴在它的氣場中,受它引領,被它感動,每個時代又滋生出一些新的內容和花樣,以增強解決人們心理問題、實際問題的功能。宋代七夕,節前準備充分而慎重,互贈禮物,以溝通情誼的互助方式增強乞巧的成功。特別是乞巧之物繁侈新穎,與求子習俗密切相關的摩喉羅孩兒像、種生、花瓜等大量同時 現,這是截然不同於前代的,劉宗迪《摩喉羅與宋代七夕風俗的異域淵源》以為,「一個小小的來自異域的泥偶,居然令宋代上到天子王公,下到市民士庶,不分婦孺老幼、士農丁商,皆顛倒痴迷,趨之若狂」,與水上浮、谷板、花瓜、種生等七夕物「在宋代七夕的同時出場」,其象徵意味在於祈求和促進農作物豐收增殖,當然更重要的可能還是與求子相關。

詩歌是記錄生活、反思牛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因作家眼光、時代精神、審美風尚的影響,作品或浪漫或理智,強調個性批判。七夕民俗為宋代詩歌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淪為詩歌反思批評的對象。宋代詩歌對七夕民俗的表現與反映,並沒有超出《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都市筆記的記載,生動性、形象性也打了折扣。前引李復《七夕和韻》有云: 「世間共傳牛女喜,綺樓百 排空起。垂綏插竹動雲陰,玉豆珠盤羅餐餌。壺開綠酒凈於空,秋滿虛庭氣如水。兒童不眠看星會,白光奕奕搖飛旆。整衣低首祝深心,未祝焚香先再拜。」 這種搭彩樓、立巧竿、列乞巧物,以美酒酬節;兒童觀看,女子焚香,虔誠祈禱的細緻描寫可謂鳳毛麟角。南宋女詞人朱淑真《七夕口占》云:「j秋靈 此宵期,萬古傳聞果是非。免俗未能還自笑,金針乞得巧絲歸。」捕述十分簡 ,乞巧的具體行為如何並沒有呈現。朱氏另一首《七夕》:「拜月亭前梧葉稀,穿針樓上覺秋遲。滅-[6JE好貪歡笑,那得_r:夫賜巧絲。」告訴人們織女此時正在天上貪炊享受,哪裡有工夫賜予虔誠的女子以巧絲呢。一方面是清醒的認識,一方面是未能免俗的參與。

女性作家的書寫如此簡單r了,何況男性作家。宋代的七夕詩歌並沒有更多聚焦在七夕乞巧的場面盛大,民眾虔誠狂熱的行為層而,而是表達對牛郎織女p 配、喜鵲搭橋等傳說的認真反思,對乞巧功用的清醒認識,一定程度上移風易俗的期望,議論說教色彩濃 ..如司馬光《和公達過潘樓觀七夕市》,面對「土偶長尺余,買之珠一囊」的奢靡現象批評道:「安知杼軸勞,何物為桑憫。紛華不足悅,浮侈真可傷。」以儒家的立場批評了民俗的痴狂愚昧。劉宰《七夕》:「乞得巧多成底事,只堪裝點嫁衣裳。」認為女子乞巧的功用不大,僅僅是裝點嫁衣而已。理學家魏了翁《七夕有賦》云:「不知誰為乞巧者,乃謂天孫執其權。天孫能襄不能報,世間之拙無加焉。痴兒駿女競針縷,高樓大第迷管弦。漢魏以來用一律,無人出語扶其顛。?? 敢因良會追往事,更發此義聲余冤。」詩人指出,傳言織女執掌靈巧之權,織女雖然每天移動但從未織出布來,世間之愚拙沒有比她更厲害的了。痴愚的女子競相穿針引線,高樓大宅的人們沉溺於管弦之樂,漢魏以來舊說沿襲而無人糾正。詩人藉此良辰來陳述事實,啟人心智,字裡行間流露出正本清源的味道。

民俗節日消除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焦慮緊張、無助失望,把生命的渴求、灰色的人生變得可以等待,值得期待。客觀地講,宋代詩歌對七夕民俗的描寫現場情境感不強,引人人勝或栩栩如生是有所欠缺的,緣於宋代七夕民俗的重心在於乞巧和生兒育女,而這些行為的主體是女性。面對節日的特殊內涵以及鮮明的角色限定,男性作家的參與顯得冷淡隨意,冷眼旁觀。誠如孫覿所言:「穿針結縷非吾事,不上天孫乞巧樓。」(《寄題四明吳勰拙軒二首》其一)甚至對女子乞巧的行為和心理頗不以為然,表現出理解同情的冷漠和缺失。加之宋代文人的懷疑精神較強,學究氣濃厚,宋代理學的影響滲透,宋人收斂的心性特點等,使得宋代七夕詩歌議論性突出,說教色彩明顯,雖然也不乏翻案與遊戲,總體而言與唐代相比還是略顯遜色和乏於光彩。民俗的生長土壤主要在民間,所以它的保守性和穩定性較強,狂熱得真實。詩歌的創作主體是文人士夫,詩歌的功能在於言志和交際,強調創作個性和理性思維,加之文學題材的繼承性,時代精神等因素,使得宋代七夕詩歌稍顯理智得矯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歷史頻道 的精彩文章:

TAG:光明網歷史頻道 |

您可能感興趣

吳熙載篆書《唐宋詩》
古書畫欣賞:明 李流芳《唐宋詩意畫冊》
書法-宋克草書《唐宋詩卷》
十二首描寫西湖的古詩詞,平湖白鷺飛,唐宋詩詞美
唐宋詩歌中的清明時節
駱恆光的《小楷唐宋詩字帖》
暑期書單 《宋詩選注》
十首描寫白鷺的古詩詞,平湖白鷺飛,唐宋詩詞美
【清音廿五弦】唐宋詩詞骨傲川(打開美篇看見你)
吳讓之篆書《唐宋詩》鑒賞——筆走龍蛇,功底深厚!
李小龍:你的中國詩詞大會讀詩指南之「宋詩」|【讀本推薦】
開在唐宋詩詞里的玫瑰
秦觀最唯美的一首詩,通篇描寫的如詩如畫,成為宋詩里的名篇
吳蓓:「說詩」的範本:「詩人」與「學人」打併成一處——讀《陶文鵬說宋詩》
明 李流芳《唐宋詩意畫冊》欣賞
閱讀與欣賞 介紹南宋詩人張孝祥五言古體詩《愛直驛寄萍鄉趙令》
十首關於白鷺的古詩詞,平湖白鷺飛,唐宋詩詞美
讀慣了唐詩宋詞,來欣賞幾首「唐詞宋詩」!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我眼中的五首堪比任何一首唐詩的宋詩!
讀慣了唐詩宋詞,唐詞宋詩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