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簡要歸納《道德經》的要點
南師說:
「《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只為金丹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這就是代表道家人物,對於老子《道德經》重視的價值,
現在我們為了講述的方使,簡單歸納他的要點:
(1)
入手立基虛極靜篤的養靜論:
如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這便是老子所提出養靜論的原理與原則,他指出生命的源頭,是以靜態為根基的,所以要修養恢復到生命原始的靜態,才是合於常道。致於養靜的方法,並沒有像後世道家提出打坐(靜坐)、守竅等等花樣,他只是說了六個字的原則,「致虛極,守靜篤」,致虛要虛靈到極點,守靜要清寧到靜極,便是攝生養神的妙方了。
(2)
由靜極進於綿綿若存的養神論:
如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便是說明先由養靜入手,而到達虛靈不昧,至於精神合一,與天地同其綿密長存的境界,可以與天地同根往來,綿密恍惚而共其長久的妙用。他所謂的「穀神」,既不是如宗教性山谷中顯赫的神靈,更不是後世道家指物傳心,認為人身某一竅穴,或緊撮榖道,便是「穀神」的作用。所謂谷,是無法說明中,借用實物的形容辭;谷,便是深山幽谷,那種空洞深遠寂靜的狀態,但幽深的空谷,因為氣流靜止,雖纖塵揚動,便有迴流傳聲的作用,儼然如有神在,因此老子借它來形容虛靈寂靜的神境,同時具有不昧的功能,謂之「穀神」。所謂「玄牝」,也不全是後世道家所指的丹田妙竅,「玄牝」是從《易經》學系的思想而來,玄,是與元通用,牝,是古代做雌性代號的通用辭。凡這個世界上動物的生命,都從陰性雌性的空洞根源中孕育而生,所以人要修到長存不死的成果,由養靜,養神而到達「穀神」的境界,便是綿綿若存,虛靈不昧的「玄牝」之門,也是生命的根源,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了。
(3)
輔助養靜養神的養氣論:
如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用以說明往來生死一氣的作用。橐,是兩頭空空而可以裝東西的袋子。龠,是古代的樂器,可以吹氣通風的竹管。橐、龠,本來是兩件事物,用來作為比方,後來也有解釋它為通風吹火所用風箱口的傳送片。這是說明呼吸往來與一氣作用的現象,可以輔助養靜養神,使精神合一的功用,所以他又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營、衛,是古代醫學用於氣血的代名辭。魂、魄,也是古代道家用於精神的代名辭。他所說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便是說一個人,若能修養到精神魂魄結合為一,而不離散,心志與氣機往來專一,到達柔弱如嬰兒的狀況,洗滌心智,而不留絲毫的垢疵,便可到達「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完全雄陽的境界,後世修鍊神仙的丹道家,便稱之為陽神。
(4)
恍惚至精的道妙:
由於養靜、養神、養氣的效果,最後便可以知道力與精神的真正作用,如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他所說的精神與道,是一切眾生都可以徵信得到的;眾甫,便是眾生的古義,後來到莊子,才改稱為眾生。恍惚,不是昏迷或糊塗,恍惚是形容心神靈明靜照的境界。窈冥,不是暗昧,窈冥是形容深遠清冥的境界。這都是說明養靜、養神、養氣的成果,合於道成德就,涵容萬類真實的情況。一個人的修養,如果到達這種境界,對於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見到它的信驗了。
(5)
攝生養生的成果:
至於攝生養生的成果,他首先提出嬰兒的情況來作榜樣,如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柔筋弱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
??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是用以說明修養成果的身心狀況,永遠猶如嬰兒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就是後世道家所謂的「返老還童」的根據,所以他又說:「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便是後世道家據為「長生不死」的根據。
綜之,此外,老子所論為政的德行,立身的品性,與處世的態度,都是根據這種高度修養的境界而出發,不必多述,到此為止。孔子所謂的道與仁,曾子所謂的明德與止靜等工夫,子思所謂的中庸與中和,「雖然都從無為靜養而出發,但是程度各有不同。可是這種高深的修養,得其好的成果,便有如老子所說神妙的境界,如果流弊偏向,便會走到楊朱為己,趨向個人自私主義,所以後來論者,以墨子、楊朱,都出於道家的一脈,也是很有道理的事;楊朱為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便是老子儉、嗇之教的偏向;墨翟摩頂放踵以利天下,便是老子仁慈之教精神的發揮。儒家重視師道,崇尚教化,也可謂等同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作風。兵家陰謀奇計,源出於黃、老用柔、用弱的原理。縱橫家的長短,鉤距,捭闔,擾攘的作風,便是老子前知取與有無的餘事。陰陽家與道家黃、老之術,本來更不分家。法家、名家的思想,都淵源於儒、道的支流,由於周代禮教文化的蛻變,進為刑名法治的學術,並非純出道家。農家與黃、老的「道法自然」,本來就主旨相同,觀念合一。至於「方士」們的思想,本來便以黃、老為宗主,更無話說。
由此可知,我們要了解道家的學術,或黃、老,或專以老子為代表學術思想所涉及的內容,確是「綜羅百代,廣博精微」,不能只從狹義的道家觀念去研究,那就會有得不償失的遺憾了。
——南懷瑾先生《禪宗與道家》
——以上篇幅,皆選自《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編輯| 南師國學堂
@圖片|來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
「閱讀原文」
與
南師國學堂
結緣


※【8.27南師語錄】:自己拿苦頭給自己吃。
※【8.26南師語錄】:愈空愈好,空了有大利
※南懷瑾老師: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最現實的人際關係(精闢)
※【8.25南師語錄】:滿罐水不響,半罐水響叮噹
TAG:南師國學堂 |
※南懷瑾老師:真正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要義
※南懷瑾老師講述:真正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要義
※南懷瑾老師:打坐的要點
※南懷瑾老師講佛門孝道:義在大孝的盂蘭盆經
※南懷瑾老師:孟子對君道、臣道、師道的原則結論
※南懷瑾老師:中國人為什麼要祭灶神?
※南懷瑾老師說《藥師經》:佛是大醫王
※雪香瓦庫話老聃│記趙跟喜老師講評《道德經》
※南懷瑾老師:研究中國歷史要和西方歷史對照著看
※南懷瑾老師:管仲的養生之道
※南懷瑾老師談《孫子兵法》:兵家謀略 莫不祖述道德
※王春健老師:《易經》中的夫妻之道
※姚元江老師:人要順應天道和規律
※南懷瑾老師談《道藏》:道家學術思想為中國文化之中堅
※南懷瑾老師:釋迦牟尼佛出家悟道的歷程
※南懷瑾老師《金剛經》中最經典的38句
※南懷瑾老師講《金剛經》:人生原來可以如此通達
※劉正芳老師:古代帝王為什麼要坐北朝南
※跟冬穎老師新年讀《詩經》/《簡兮》:宏大儀式中的言情
※南懷瑾老師:這八個字是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