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返鄉筆記之二十三:現代女子可多去看看羅洪的這座古牌坊

我的返鄉筆記之二十三:現代女子可多去看看羅洪的這座古牌坊

如果不是那次採風,我很難相信,在家鄉竟還有一座如此精美古樸的牌坊。

隆回羅洪鄒家歐陽氏坊,在當地其實是很有名氣的一處古迹了。小時我也道聽途說過幾次,但可能骨子裡以為牌坊不可能建到這偏僻山村裡,因此沒上心罷了。沒想到這一不上心,就錯過了幾十年的緣分。

那天家鄉剛剛雨後不久,天依然是陰的,能見度卻出奇的好。高低起伏的丘陵田野蒼翠嬌艷,田壟間泛著輕霧,空氣里濕漉漉的,隨手抓一把,似乎都能捏出水珠來。對於我這個長期忍受北京乾燥與霧霾的人而言,這已經不亞於天堂的感覺了。

我們的車從高平往西北,一路蜿蜒上山,峰迴道轉,一山過後一山攔。如此近半小時,汽車經過一個下坡,掠開一片茂密的竹林,眼前赫然出現了一個小鎮。等我們回過神來時,車輛已經開在了羅洪鎮的街道中心。

穿過羅洪小鎮,嚮導便囑我們棄車步行。羅洪鎮依山傍水,邊上的椿溪河如一條銀練溫柔地淌過,到處阡陌沃野,偶見白鷺翻飛。

歐陽氏坊就坐落在小鎮西北一個叫牛牯亭的坳上。

依然是一片茂密的竹林,一條新開闢的土路往下延伸,去向卻被竹林藏了起來。本以為還有很遠,沒想到剛走了近百米,竹林中便飛出一角屋檐。嚮導告訴我們,牌坊到了。

正詫異之際,繞過一座古老的板屋,果然,傳奇的、久仰的羅洪鄒門歐陽氏坊就完全地、毫無保留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用「精美絕倫」這個詞來形容它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這座牌坊系樓閣式石牌坊,四柱三門,高寬近十米。底座為條形基石,四根立柱,主體內外兩側各有圓雕石獅。坊頂端為鯉魚高翹,檐口飾一斗三升斗拱,正頂上圓雕為葫蘆寶瓶,寶瓶上有一淑女雕像,雕刻精美。幾隻小鳥愜意地在牌坊的檐角上嬉戲,似乎在討論著什麼,小腦袋好奇地打量著下面的我們。不知誰「嘻」了一聲,小鳥們便知趣地飛起,一躍一躍地奔竹林里去了。

這裡是牛牯亭坳。據說這是一條古道的必經之路。

站在牌坊前,羅洪盆地盡收眼裡。一條古道從山谷的某處爬了上來,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數,顯得很吃力的樣子。古老的青石板被歷代的馬幫磨得光滑鋥亮。往那些石板上輕輕拋下一個小石子,「叮」地一聲,像是歷史深處悠遠的馬鈴。

眼前的牌坊,是經歷過無數批次的馬幫的。牌坊當年的驕傲看上去已經內斂了許多,儘管依然是那樣的雄偉挺拔,儘管底座的麻石依然是稜角分明的模樣,但石縫間幾簇小小的綠意使她顯得溫和而寧靜,倒像是一位從容的長者,慈祥地招呼我們到他的石階上去坐坐,順便聽他講講關於這座牌坊、關於馬幫的故事。

在牌坊的正樓中心有匾,正背分別鐫刻豎額「聖旨旌表」四字。這引起我莫名的遐想,試想當年堂堂大清皇上,九五之尊,普天之下,日理萬機,能御批在此偏僻的古梅山深處修此牌坊?一想到此,就更不難想像所表彰的歐陽氏在當初是怎樣的一個傳奇了。

牌坊的橫額刻有「貝也贈修職郎縣學生鄒漢紀妻歐陽氏坊」等楷書大字。青石雕刻四周為鏤空浮雕的龍雲。豎額與橫額之間嵌有陰刻小楷「貝也贈八品孺人旌表節孝」碑文,記述歐陽氏節孝事略及碑坊修建年月等。

牌坊太高,我們只能努力地伸長脖頸,從依稀的碑文中去探尋這座牌坊的來龍去脈。

腳下的羅洪,雖偏居「高平山中」(左宗棠語),卻是中國輿地學的發源地。碑文記錄,鄒門之鄒漢紀(1795—1825),是輿地世家鄒氏七子中鄒文蘇之長子,其輿地學造諧頗深,著作有《今古輿地學》、《蠻村志》等,可惜英年早逝。其妻歐陽氏(1800—1847),名舜華,新化附貢生歐陽塤之女,一生為夫孤苦守節,孝敬父母,撫養子女成人,因此受到朝廷嘉獎,特立坊旌表。

然而看完碑文,卻反而增加了我的疑慮。試想在當初中國傳統的封建禮教土壤下,為夫孤苦守節,孝敬父母撫養子女者又何止歐陽氏一人。特別是在這偏遠的古梅山腹地,但凡丈夫過世,為夫守節盡孝基本是山裡女人的常態,為何單單朝廷卻特別表彰這歐陽氏呢?

正當我疑慮之際,幾位當地的居民見有人參觀牌坊,見怪不怪地圍了上來。聽到我的懷疑,一位老人果斷地告訴我:「這位歐陽氏在我們當地是有名的,那不是一般的孝呢!丈夫過世後,婆婆悲傷過度,水米難進,彌留之際,是這位媳婦用自己的奶水餵養婆婆,硬是將婆婆從閻王爺那裡救了回來。你說該不該表彰?」說完便指著我看牌坊上的一幅雕畫。

果然,在碑文的左下方,雕有一位婦女坦露著上身,一手牽著孩子,一手端著自己的乳房,而啜食奶水者則是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嫗。想來這就是歐陽氏奶水救婆婆的故事了。

真如老者所言,這確實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尤其在當今社會,婆媳關係似乎天生就是一道難題,生遠者多,真親者少。而要能做到歐陽氏的這一層面,自然是更加罕見了。從這個故事上說,歐陽氏的這一孝行對當今社會的確有著強大的教化意義。

關於牌坊,我看過余秋雨的《牌坊》,更看過許多關於牌坊的評論,大致的印象里,牌坊是負面的,是消極的,是封建禮教壓制人性的標誌物,甚至從頭到腳都充滿著徹頭徹尾的道德偽善。然而看到眼前的牌坊,看到牌坊上歐陽氏端著干扁的乳房給病重的婆婆奉上自己的乳汁時,我又有些懷疑,難道這種孝行也是偽善嗎?

我無意反駁我們從小所接受過的關於封建社會種種弊端的教育,但是理智告訴我,歐陽氏能在丈夫死後,不逃避,不放棄,以一婦人之力,毅然決然地扛下家庭的責任,上孝老人,下護幼兒,這種精神,也許恰好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一些女人們所缺少的。

女人是母親啊,有什麼樣的母親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這種負責任、能犧牲自己的母親,何愁培養不出同樣有責任有擔當的下一代?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這種犧牲。無論如何,人性的解放與尊重都可以視為社會文明的進步,但,這種進步應該是有前提的,或者說是有分寸的。如果拋卻了對家庭家族的責任,拋卻了愛,那所謂的人性的解放豈不是僅僅限於動物性或者個人慾望的解放?

站在歐陽氏坊下,撫摸著雨後洗過如新的石柱,我莫名地對牌坊有了一種敬意。

在我看來,這塊牌坊倡導的行為或精神未必完全正確,但也不能一味地否定,至少其間代表著責任、犧牲與愛的部分值得我們肯定。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失去了責任,每個人只圖自己的快活,看上去尊重了人權,釋放了人性,但社會的倫理秩序與道德精神卻很可能因此而崩潰。現代信仰缺失的社會,難道不就是這樣嗎?從這點看,這座牌坊的存在,恰是對當代馬蓉們最絕妙的嘲諷。

牌坊建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距今已經一百六十多年了,看上去卻依然如此光潔嶄新。古道也依然執著地守護著牌坊,只是由於新修了馬路,古道行人稀少了,牌坊寂寞了不少。沒有人經過的時候,只剩空山鳥語,空靈得可以入禪。

想到這,我情不自禁地閉上眼睛,面朝山谷,想像著歐陽氏當年的孝義篤行,想像著一茬又一茬馬幫隊伍從山谷里艱難地爬上來,馬鈴聲撒了一路,不由得突發奇想,這牌坊,一定會讓爬坡的人有朝聖的味道。你看,若從山谷往上望,牌坊比天還高,夕陽或是晚霞只能是從牌坊的門裡邊透過來,分明就是一道天上的門了。無論上坡的路有多陡,只要抬頭能望到這牌坊,哪怕是一處檐角,終歸都是希望在招手。更何況,這牌坊還遠不止本身的石板那麼簡單,那些被風雨浸過刮過的石紋里,還有著幾多久遠的故事供你思考與咀嚼。

凝思處,眼前的影像是馬幫一路行來,悠閑的步態,如天上飄移的雲朵,而聽到的,卻是樹葉與歲月落地的聲音,幾近空無。

古老的牌坊是一個楔子,釘進了故鄉的歲月,也釘進了這片土地的深處;又如一座道德的燈塔,為今天迷失的人們指明著方向。

歡迎關注反映湘中風情的拙作《有一種根叫故鄉》。噹噹、京東商城、亞馬遜、天貓等網站有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海園隨筆 的精彩文章:

TAG:香海園隨筆 |

您可能感興趣

我的返鄉筆記之三十二:石頭的故事
我的返鄉筆記之三十三:喊 魂
五一返鄉阿里工程師帶豬奔波十幾個小時 背後的原因卻莫名歡樂……
春運:這是十萬返鄉農民摩托隊,最害怕看到這樣的一幕,一家三口
2死3傷!一家五口清明自駕返鄉,他眼看著親人沒了!又是這原因……
2死3傷!一家五口清明自駕返鄉,他眼看親人沒了!又是這原因……
老人徒步二百里,身無分文返鄉,兒子回家看到三樣東西淚流滿面
最新!春運返鄉最「擁擠」的十大線路,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風光返鄉建五層豪華別墅,四里八鄉的人都跑來參觀
蔣介石最後一次祭拜母親廬墓,鄉親問他何時返鄉,他伸出三根手指
背著幾萬塊的編織袋的杜海濤現身,網友:像是春運返鄉的老大爺
一群人的別樣返鄉之路
小年到了,在外的壽縣老鄉,你返鄉了嗎?是不是很想大聲說一句:下一站,回阿們大壽縣!
當年的返鄉四子,如今發展的順風順水,你更喜歡哪個?
致返鄉回城的你:春運是一代人的記憶,故鄉終將消逝
五首回家詩,伴你返鄉路
家電又要下鄉,離城返鄉的你們太欠這一課!
春節七天,返鄉的分析師們都看到了哪些賺錢機會?
春運返鄉途中那些叫人淚奔的畫面:拖兒帶女回家,媽媽再累也願意
「巴貝多美少女」返鄉,穿粉色羽毛裙梳犄角頭美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