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銅武士像:凝固在歐亞草原上的塞人

青銅武士像:凝固在歐亞草原上的塞人

很早以前,遠古的歐亞草原上,曾經生活著這樣一個族群:他們長著深眼窩、高鼻樑,體格健壯、披甲戴器、尚武善戰,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

歷史的車輪已經飛快地轉動了2000多年,原以為,他們的形象和生活狀態,現代人再也不會看到了。然而,奇蹟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1983年8月,一件戰國時期的青銅武士像,從伊犁州新源縣鞏乃斯河南岸出土,人們透過它,終於重新看到這支族群曾經長什麼模樣,過著怎樣的生活,有什麼喜好。他們就是最早生活在歐亞草原上的族群——塞人。

? 1983年從伊犁州新源縣鞏乃斯河南岸出土的青銅武士像。(資料圖片)新疆博物館供圖

塞人是什麼模樣

在新疆出土的諸多青銅器中,沒有哪件能像這件青銅武士像栩栩如生地體現出塞人的形象。因此,這件青銅武士像不但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還是伊犁州歷史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記者來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展廳,第一眼看到一張大幅圖片,上面就是那件青銅武士像。原實物被放在展廳中央,十分顯眼。記者還在很多伊犁草原文化的各種畫冊上,頻繁地看到它的形象:頭戴尖頂彎鉤寬檐帽,上身赤裸,腰間系短裙,全身肌肉發達。他昂首挺胸,雙拳緊握放在腿上,似乎手持著武器,兩腿一跪一蹲,始終保持著半跪姿勢,表情嚴肅,眼睛凝視著前方,眉宇間顯示著威武與自信,好像一位聽到號令隨時能去衝鋒陷陣的武士。

再望望四周,館內還有很多與這件青銅武士像同一時代的青銅器,如翼獸首銅環、人羊紋高足銅盤、虎叼羊紋銅牌飾、虎首銅劍等,它們反映著古代先民們的游牧生活和對青銅器的廣泛使用。這些青銅器鑄造工藝水平之高、數量之多,堪稱全疆青銅器之冠。

而類似這樣的青銅武士像,在伊犁草原乃至歐亞草原上,並非只有一件。無獨有偶,1999年在鞏留縣境內,也發現一件青銅武士像,雖說其頭上戴著尖頂彎鉤寬檐帽,但僅保存了上身及頭部。有意思的是,兩件青銅武士像的手上,似乎都握著什麼東西,是火把還是兵器,不得而知。雖說從鞏留縣出土的這件青銅武士像表現的是烏孫人的形象,不過,新疆考古專家從他頭戴尖頂彎鉤寬檐帽的特點上看,認為它更像是古希臘比利烏斯雅典娜像上的銅冠,應該也是塞人。

這就是曾經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塞人,當他們經歷了漫漫的歷史歲月,從埋藏它們的地下走出來時,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頭戴尖頂彎鉤寬檐帽、深目高鼻,臉上凝固著武士般的威嚴和肅穆的塞人形象。

塞人從哪裡來

望著這件青銅武士像,人們首先想知道的是,他們從哪裡來到了伊犁草原?為什麼來到這裡?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塞種人,簡稱塞人,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被認為是現今哈薩克族等使用突厥語民族的祖先之一。他們原是住在中國新疆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後來受大月氏人的驅趕,向南遷徙,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政權,有了最高統治者塞王。這些內容,在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薛宗正主編的《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一書里,有著這樣的闡述:「據《史記》、《漢書》記載,戰國時期或以前,在北疆草原上,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已進入了階級社會,建立了國家政權,其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塞王」。大約在公元前177至公元前176年,由於月氏人的西遷,迫使塞人放棄了伊犁河流域,一部分南下,散處帕米爾各地,如史書所記載:「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以後,他們又東向進入塔里木盆地,即龜茲古國、于闐綠洲、羅布荒原、吐魯番盆地,這些地方都曾留下過古代塞人活動的痕迹。當然,這裡所謂的塞種,與原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種已有區別,實際上它是與當地土著居民結合的民族。」

書中還寫道,古代塞人入居西域後,曾在新疆歷史舞台上,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公元前3世紀,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帶的塞人,在這片土地上策馬揚鞭、自由馳騁,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狩獵時代,走入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明時代,為伊犁河谷孕育出了燦爛的草原文化。

? 青銅武士像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展示。(資料圖片)伊寧市旅遊局供圖

尖頂彎鉤寬檐帽的來由

讀了這些歷史記載和專家分析,還有一個疑問想探尋:生活在伊犁河谷的塞人,為什麼喜歡戴尖頂彎鉤寬檐帽?

《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一書中提到,目前,除了古代希臘作家的筆下,曾留下過有關塞人服飾的記錄外,國內外史料,少有對這種尖頂彎鉤寬檐帽的記錄。而文物遺存,在伊朗境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貝希斯敦古迹的浮雕上,現保存著古代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向薩迦人征戰的場景。薩迦人被征服後,繳納貢賦的形象十分逼真,他們頭戴尖頂氈帽,身著長袍、腳穿高靴,低頭臣服在大流士一世的面前。書中還寫道:「在波斯大流士一世納黑希魯斯塔姆的楔形文字石刻上,曾提到古代塞人有三個集團,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地域。其中,提拉豪達薩迦,意為戴尖頂帽子的薩迦人,分布於吉爾吉斯和哈薩克南部,即從帕米爾、阿賴嶺以北,包括塔什干、天山以至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

寫到這,塞人為什麼喜歡戴這種尖頂彎鉤寬檐帽的答案漸漸明朗。薛宗正認為,尖頂氈帽是塞人服飾的一個主要特徵。一些學者則認為,廣闊的歐亞草原上,一支支人數不同的塞人部落,分水塞克、牧地塞克和尖帽塞克,組成了一個個龐大的部落聯盟,過著原始的游牧生活,而活躍在伊犁河谷一帶的塞人,可能是尖帽塞克部落。

有意思的是,這種戴尖頂帽的塞人形象,在新疆不少岩畫上都有。比如,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岩畫上,那些塞人頭戴尖頂高帽,帽上還插著兩支翎羽。哈巴河縣境內的一處岩畫上,兩名牧者驅趕畜群,緩慢行走,其中一位塞人,就是頭戴尖帽的。還有阿勒泰市的一幅岩畫上,一位塞人徒步駕車,頭戴尖帽、手執長繩,作吆喝狀。可見,古老的西域土地上,到處都留下了塞人曾經的生活足跡。

為什麼製作青銅器

堅硬的青銅武士像,顯示著一種威武之氣。從中,還讓記者看到了古老塞人們當時比較高的青銅器製作技術。

據薛宗正分析,塞人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在那個戰爭不斷、各氏族部落之間時常發生土地和草場糾紛爭奪的古老年代,擁有一件銅器,對塞人來說非常重要。當對方來侵略時,當彼此發生糾紛和爭奪時,他們最需要一件堅硬的銅器,來抵禦外敵或防身。於是,他們慢慢學會了用青銅製作魚鱗甲,披在人和馬身上,用青銅製作成的戰斧、矛、劍和弓箭等兵器去打仗,甚至有的地方還用青銅器建築防禦工事。與其說塞人是一個有較高制銅技術水平的氏族部落,還不如說他們是一種軍事組織。

更重要的是,這些帶著歐羅巴血統的塞人,掌握了製作銅器冶煉的技術後,和中亞地區以及中國北方地區的人來往,通商貿易,彼此相互交流、學習,使自己的冶煉技術變得越來越高,這些在新疆出土的諸多文物都有證實:上世紀8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伊犁河流域,發現了2處古代銅礦遺址,20米左右深的豎井,地下採礦平洞和巷道相互連通,形成了一處較為完整和規模頗大的採礦系統。在豎井內外,考古工作者通過那些大量的礦石和石器、冶煉遺迹,看到塞人當時的冶煉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最有說服力的是,與青銅武士像一起出土的那些青銅大斧、青銅鈴、青銅高腳油燈、對虎紋銅器等,還有位於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內的香寶寶古墓群出土的銅鏇、鐵鏇、銅管、銅扣、銅鐲、銅耳環、銅指環、小鐵刀等,一一都在顯示古代西域塞人曾有較高的制銅技術。還有,在烏魯木齊南山礦區、天山阿拉溝東口發掘的塞人豎穴木槨墓里,曾出土了數量不少的金器,純度高,帶著歐亞地區的文化,很有特色。尤其是有一件青銅雙獸承盤方座器,上面的小獸、承盤和方座,都是用銅澆鑄而成的,這種高水平的金屬加工技藝,為研究我國古代冶鑄金屬的發展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如今,這種古老制銅技術還在草原上延續。塞人,這個古老的族群,正通過這件小小的青銅武士像,將自己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的形象,一點點延伸、放大,讓我們看到了生活在遠古時期新疆地區的先民們,曾經是多麼勇敢、頑強、智慧而富有生活情趣。

作者:張迎春

來源:《新疆經濟報》2014.10.17

本期編輯:奎國芳

西域周末

我們尋找的不是西域文化,是精神領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域周末 的精彩文章:

成湘麗 羊的述寫

TAG:西域周末 |

您可能感興趣

凝固的美——停留在印度洋上的馬爾地夫
布洛瓦古堡 凝固的音樂
陝北甘泉雨岔的蛇河灣大峽谷,凝固的巨浪
松潘:凝固色彩與時光的詩意古城
黃土高原上凝固的萬頃赤濤
山頂聖境 凝固的音樂
簡牘木牌——凝固在時空里的秦漢風骨
凝固在時空里的秦漢風骨
簡牘書法:凝固在時空里的秦漢風骨
青天煙雨 白房麥田 愛人孩子還有狗,他用樹脂和木凝固這美好
高原是凝固的海
火山熔岩凝固奇觀,軟硬形如外星地貌
火山島,有很有特色的火山凝固的岩石形狀!風起浪涌!
時光凝固的小村莊:安子嶺
凝固的藝術——說說建築與建築學
托萊多,凝固時間的永恆之城,帶你穿越回中世紀的西班牙
血液凝固蛋白有助於阿爾茨海默氏症形成
精神的凝固
石話實說:時間凝固的寶石
土耳其攤上事了!用凝固汽油彈打庫爾德武裝被告上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