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的融禪心法-如何達到靜,清,明

太極拳的融禪心法-如何達到靜,清,明

學生們經常問我,老師你平時都幹嘛。好像除了上課,最多的就是看書念經彈琴了。相繼而來的兩個傳統節日,都是和親人有關的,最近我常常念的經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坐在族譜前面,若不是生在陳家溝,我真的一無是處。這段經文,就送給大家,節日時,感念先祖,不忘初心。

正文分割線——————————————————————————

我的古琴老師給我說,禪這個字,我們不要常提,禪這個字太大了,我們都不知道它是什麼。

就像「道」一樣,更大,更難以描述,老子都是強為之名曰「道」。

大家不要懼怕這樣龐大的字眼,覺得自己渺小如塵,這樣常常會讓我們把一些細微的體會當作塵沙一樣被周圍的妄語之風吹散。但是也無須日日掛在口舌之上,彷彿一會兒不提這個字就沒辦法顯示自己的高深修行。

七夕時去參加無跡山房主人徐明徽的琴會,那個說禪字太大,莫要常提,便於此而來。

禪到底是什麼呢?為何會讓有些人時常掛在口上,也會讓有些人避而不談呢?

我曾經反覆給大家解釋過太極的融禪之道,希望能通過這樣的一個細微心法來幫助初學者感受到平靜時的美好。

佛法常常會說無明這個字眼,類似是不明白世間的無常之法,反覆陷入我執。最初我在學習佛法時,也不怎麼理解這一點,有一天突然想起,道德經中說:見小曰明

很多人練習拳法招式的時候,著急的不得了,動作做得非常粗糙,很快,呼吸也亂七八糟,意念心思根本沒有在招式上,這不就是無明么?一招一式,一個起掌,心裡感知我在做起掌,一個提腿,拆分成,1,起腳跟,2,起腳掌,3,離開地面,4,移動向前,5,卷腹收腿,6,松沉和氣。這不就是見小曰明么?不就是心念一處么?

拳法之中常說,清升濁降。我們祖傳典籍上記載,一招式便天地清明,我心自在。可是為什麼很多人練了很多年,各種功夫卻還是像一杯渾濁的泥水一樣呢?道德經說:濁而靜之徐清。是沒有靜,所以哪怕是練的再久,也是污濁不堪。我們看的,道家和佛教,非常喜歡打坐,打坐的時候就只是觀呼吸,觀察呼吸的長短不同,呼吸的位置,呼吸帶來的臟腑變化,很快就安靜下來,自然就清升濁降,人的眼睛也慢慢明亮起來,時間長了,整個人都輕鬆了。

在太極拳中呢,我們特彆強調對於「根」的練習,為什麼呢?因為「歸根曰靜」。站樁的時候,打坐的時候,練習招式套路的時候,平時工作生活的時候,如果能夠時時守住自己的根,使根不動搖,便可以安靜,靜了,自然就清升濁降,天人合一。

那麼如何歸根呢?

身體的根,在踵。平日里站立的時候,如果我們把身體力量壓在前腳掌,你可以摸摸看,只要重心在前腳掌,你的腰一定不是放鬆的,也不能站的穩定,所以,身體力量的根,要歸到腳跟去。站樁或者招式練習時要特別注意這點。

是否力量歸到了腳跟就能「靜」了呢?並不見得。還有三元素的「氣」,「氣」也要歸根,氣的根在哪裡呢?

我們常把天人合一掛在嘴邊,口口聲聲要向天地學習,天地之間的氣是什麼樣子呢?是風,風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地方就是天地的氣根,我們可以思考思考,天地之間的風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自然就會知道自己的氣的根在哪裡,留言答對的同學我可以送一節臻品小班課程。

氣若歸了根,我們就差最後一個「意」了。大部分時候我們的思維,情緒,念想都是在別人身上,別的物品身上,喜歡的人,討厭的人,暗戀的人,愛馬仕,法拉利等等等等,那麼這個「意」是這些他人他物產生的么?並不是。也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所以,將這些向外的收回來到自己身上來,內觀自己,自己的情緒,呼吸,臟腑,每一個起心動念,不用很久,自然就可以「意」也歸根了

於此,你會發現,道德經也好,佛經也好,都是非常細微的,用最細枝末節的事情和方法教導我們如何為人更平和,如果解脫。所以我才說,修行的開始時,不用懼怕那些龐大的字眼,無需妄自菲薄,也許這些你內心裡認為的與禪,與道是相應的微妙之處,恰恰是你進步的階梯;不過也不要狂妄自大,那樣氣都會身體的上面,無法歸根,你也難以獲得「靜」的狀態了。

歸根--靜--清升濁降--天人合一。

正溪者

正如山 潤澤如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一代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鮮少為人知的政治遠見
不可思議!和汪精衛一樣的大漢奸太極拳打的這麼好,真相竟然是……
《董英傑太極拳釋義》?楊澄甫得意第子董英傑畢生經驗盡現此書!
學習太極拳要「心知、體悟」!如何「體悟」?

TAG: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何者是佛?何者是心?——一代祖師牛頭法融禪師圓寂紀念日
融禪凈密於一體的心中心法
融禪於農 以農悟道——有感當陽玉泉禪寺止觀農場廣種福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