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張天潘:對小朋友畫廊的質疑,源於對公益常識的無知

張天潘:對小朋友畫廊的質疑,源於對公益常識的無知

文 |張天潘

昨日,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很多色彩亮麗、風格奇異的繪畫刷屏,也都花了一元錢,購買了一張畫作為屏保,真可謂「最美的刷屏」。這個騰訊公益平台上發起的一個公益活動,名為「小朋友畫廊」。

這些畫的作者最小11歲,最大37歲,都是自閉症、腦癱和唐氏綜合症等精智障礙的特殊人群。用戶每購買一副自閉症兒童的畫作,就相當於向由上海藝途公益基金會(WABC)「用藝術點亮生命」公益項目進行了捐贈。該項目旨在消除社會偏見,幫助這些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相關善款將用於幫助這些受助群體。

這個互聯網+藝術+公益的創新傳播項目,可謂是今年一個現象級的傳播案例,尤其對於中國的公益圈來說,尤為難能可貴。以前的很多公益活動和倡導傳播,都是圈內的自娛自樂,很難擴散到行業之外。如今這個「用藝術點亮生命」的項目,掀起了全民關注參與的熱潮,將會深刻地去影響公眾對於精智障礙的特殊人群的關注,是一件成功的公益傳播。

「小朋友畫廊」項目合規性無任何瑕疵

但沒有想到,居然有一堆質疑開始了,就憑几張根本不知道出處的截圖,比如胡說這個項目是「投資商撈錢的」、籌款方就沒有資質等,又是一個騙局,於是許多人開始恐慌、懷疑、質疑甚至聲討。人們又紛紛開始猜測,是不是又會有各種劇情反轉。但以我對公益和《慈善法》的了解,這個項目本身,是完全符合《慈善法》要求的,法律上沒有任何問題,否則民政等管理部門,早就行動干預了。

誠然,每一個刷屏的事件,往往最後都有反轉,尤其是去年類似的公益相關的「羅爾事件」,就出現多次反轉。看來,人們對於公益的信任感,依然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就需要行業和媒體做好更多的知識普及工作,以扭轉公眾的誤解。

活動截屏

雖然說很多質疑並沒有根據,只能說是陰謀論,但有幾個普遍性的質疑,就值得普及下,以讓更多人認識、消除誤解。

首先是這個錢為什麼是給一個NGO,不是給這些孩子。有這個疑問,則顯示了質疑者顯然不了解公益運作是離不開專業NGO的。把錢直接給受助者的這種模式,正是應該被摒棄的公益做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錢將會資助更多的精智障礙的特殊人群及其家長,用藝術療愈,得到社會認同,融入社會的。

直接捐贈的後果,我們見識過太多了,比如「楊六斤事件」,最後變成一堆人在爭奪善款;還有「羅爾事件」也同樣是這樣,如果錢給一個專門服務兒童白血病組織,相信這些巨額善款可以幫助到更多兒童,而不用原路退回了。

退一萬步說,如果沒有NGO,哪怕真的要給錢,單單給自閉症群體(據統計目前數量有200萬以上),這錢又怎麼給?自己能掉到他們頭上?不還是要委託一個專業組織來更平衡地分錢嗎?這就是公益需要專業人士和組織的基本要求。

另外一個就是有人說「如果我不可愛不會畫畫學習成績不好不會哭著感恩沒有悲慘身世……你還願意幫我嗎?」其實這個問題,還是上一個問題的延續。

還是以「羅爾事件」為例,羅爾以他媒體人的寫作能力,很快引起了關注,然後大量的錢彙集到他個人賬戶里,最後以至於失控,完全超出需求。這就是善款給個人的最嚴重也是最容易出現的後果,也很容易導致公益資源分配的失衡和不公平。

但是對於「小朋友畫廊」來說,它雖然也是選出一些畫作者作為傳播主角,但是這個項目本身,只是以他們為形象代言人,他們籌到款的,將是服務於千萬個可能就是普普通通的精智障礙患者,他們只是這個群體的代表而已。這樣才能做到將有限的公益資源,讓更多人享受到,維護公益的公平,讓社會愛心最大化。

所以,這兩個質疑其實是矛盾的,目前來看,WABC就是對於這種個人求助捐贈模式的矯正,只有這樣通過專業NGO的組織、策劃,以少數案例作為代表進行傳播,最後讓這個群體更多人受益,這是成熟的公益運作模式。

「小朋友」的畫作

另外還有一個是質疑,這些畫都是出自「小朋友」之手嗎?這就也很有問題了。首先要問:這個公益項目傳播背後是幹嘛?賣畫嗎?讓自閉症孩子成為藝術家?都不是。背後難道不是關注自閉症,推動對他們的干預和陪伴嗎?正如我一個同樣從事這個領域的朋友所言,討論自閉症兒童的畫作有多少代筆,這些代筆的作品是否值得你花一元錢支持,其實也沒多大意義。

如果你看創始人的介紹,會了解到他們的立意並非要培養藝術家,而是看到藝術對特殊人群的干預療愈作用。文案也說的是支持他們「樂享藝術之旅」,這幾個字,正說明了對自閉症、腦癱等群體而言,畫畫更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如果過程里,他們並非獨自完成,而是有人陪伴,這本身就是項目所倡導的啊。如果按照這個代筆邏輯,這些作品裡很多畫是借鑒的,是不是要定義為抄襲了?所以我堅持認為,創作背後的家庭教育、治療功能、社會認識,才是公益項目的價值,創作只是手段。就算是和家長、老師聯合創作,也完全不影響這個項目的價值和意義,喚醒人們關注才是核心。

超越「冰桶挑戰」的成功公益傳播

從2014年的「冰桶挑戰」這個從國外進口的著名傳播案例開始,中國的公益傳播創新越來越具有創新和創意了,也在推動著中國公益行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近些年來,諸如冰桶挑戰這樣可參與式的公益活動日益豐富,比如「為愛行走」「為愛奔跑」「善行者」「一個雞蛋的暴走」等活動,還有在冰桶挑戰之後複製的24小時「飢餓挑戰」「微笑挑戰」等全民參與的公益倡導,其實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以創意、體驗、快樂、分享等方式,發動其民眾的最大化關注並參與到其中,同時將活動的社會效應最大化地提升。

而這些,本質上可以標誌著一種新型公益模式的興起,它們改變了傳統公益表現形態,塑造出了全新形態的公益,同時更新了內在新理念,改變了人們對公益的舊有觀念:即,原來公益不只是苦難、悲情、憐憫等,還有快樂、新意、體驗,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能夠讓生活能夠更快樂。

參加「冰桶挑戰」的蓋茨

原來的公益倡導,普遍是苦情催淚式、大愛無疆式、眾志成城、好人一生平安式的慈善倡導和動員,這些一直以來中國常見的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動員形式,但顯然已經在呈現邊際遞減效應了,人們對地震災害的敏感度、關注度也在慢慢降低。

從公益的發展角度看,我們不能等著災害發生了,才想起去「大愛」。同時,對於日益的倡導,長期以來尤其是媒介平台上都是在展示受助者悲情、無助、可憐等這一面,然後觸動受眾的情感,實現捐款、捐物等公益慈善行為。

其實,這公益形態很重,只是一種初級模式的「重公益」。重的背後,是沉重、道德綁架(地震中哪家企業、哪個名人沒有捐款或者捐少了,會被公眾討伐),人們對於公益會有道德、情緒、心理、心靈上的一種重負。另外,公益的成本也很重,公眾參與、發起公益的門檻等也很高。

單單從形式上看,我個人認為,這個活動傳播本身是勝於「冰桶挑戰」的,最重要是在於,「冰桶挑戰」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名人們在玩,關注誰點名誰了,關注誰澆冰水了,漸凍人或者瓷娃娃群體,他們是隱形存在的,或者只是作為附件存在一般。

但是「小朋友畫廊」的「用藝術點亮生命」項目,則是把我們需要關注對象——自閉症、腦癱、唐氏綜合征等精智障礙患者作為主角推出,讓我們看到他們,還看到了他們的才藝,這種其實是公益的真正使命:讓公眾認識、關注這些特殊的、邊緣的、需要幫扶的弱勢群體。

總而言之,從「冰桶挑戰」到「用藝術點亮生命」,都是在以創新的方式,推動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倡導更多人關注和幫扶到社會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共同構建一個人人做公益、處處有公益的新型社會,公益也將全面融入了各行各業,成為一種全民參與的生活方式,也只有,這樣才能能夠更好地構建一個有溫度的美好社會,而這樣的公益項目,社會容易給予更多支持、監督,而不是無端惡意的揣測甚至抹黑。

【作者簡介】

張天潘|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南方都市報》高級評論員。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張明揚:從敦刻爾克開始,丘吉爾的戰爭已立於不敗之地
姜建強:從幾個維度看日本式的道德
自閉症群體真正需要的,我們沒有給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從站位可以看出張藝興對蔡徐坤的偏愛,而蔡徐坤的實力卻被質疑!
同樣對待熱情粉絲,張柏芝和王菲的差距太大,親和反被質疑作秀
對不起,請別再質疑!昆凌和周董是真正的門當戶對!
趙麗穎深情表白緋聞對象,卻遭到朋友的質疑,是真愛還是炒作?
李秀成、傅善祥等太平天國人物畫像照片受質疑,但韋俊照應是真的
面對質疑和全網黑,蔡徐坤做得實在差勁,還是吳亦凡最聰明!
楊冪和張大大同游日本被質疑,網友:為什麼不是和劉愷威?
魏大勛炫耀與王源關係親近,何炅表示質疑,魏大勛的回應讓人意外
張若昀的家庭,吳尊的家庭,個個都是翻版王思聰,黃子韜的家庭背景卻被人質疑
楊冪工作之餘和張大大同游日本,網友質疑:咋就沒人偶遇她和劉愷威
張藝興質疑馮提莫,一個問題令她沮喪,網友:小綿羊對網紅太苛刻
馬蓉好友發聲質疑:馬蓉在自己房子被打,還得跟對方和解
吳昕上節目哭訴卻遭質疑,趙磊:網友說得對,張大偉:他並不開心
向佐粉色瑜伽墊遭向太質疑:買的還是女友的?向佐:不說這個
沈夢辰真是傻!對陳凱歌挑人產生質疑!還當面說出王源的尷尬!
對未知充滿好奇,對平庸保留質疑
李小璐終於勇敢面對質疑之聲,這離不開賈乃亮的支持和陪伴
同樣都說「別質疑」,林校長與彭蕾的味道差很多
謝娜張傑相處方式遭質疑,網友:張傑照顧你是應該的!
徐崢對王陽的表演方式提出質疑,章子怡的解釋很專業,徐崢被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