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高額利潤!為了盈利,科技巨頭對用戶數據虎視眈眈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8月31日報道(編譯:AlphaMk)
編者註:本文原作者Ben Tarnoff。本文以供需關係決定商品價格入手,講述了以亞馬遜為例的大型互聯網公司正在深度挖掘用戶數據,幾乎已經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挖掘的深度遠遠超出公眾的想像。
個人信息對於科技公司來說就像石油對於化石燃料產業一般。這就是為什麼像亞馬遜和臉書這樣的公司計劃更深層地挖掘我們的個人信息,這個深度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在炎熱天氣中冷飲的花費更高了,那又怎樣?
在英國的客戶將很快發現,最近的報告顯示:全國三家最大的連鎖超市在指定門店推出了浮動價格。這意味著價格將有可能上升,有可能下降,完全取決於需求。例如:在中午購買午餐就會像在高峰時段訂購Uber車一樣,價格會上漲。
這可能聽起來很激烈,但更激烈的變化即將到來。關於上周報道的消息——亞馬遜宣布花費137億美元收購美國有機商品超市Whole Foods。這個一直以來「獵殺」實體零售店的互聯網公司現在在三個國家擁有460多家實體商店。
這次收購是亞馬遜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交易——讓一些觀察者覺得很奇怪。但亞馬遜一直趨向於領先競爭對手大約十年,亞馬遜的成功歸因於其直覺性的大動作。畢竟,這是一家早在1994年就見證網上零售力量, 在2006年就預見雲計算潛力的公司。其Whole Foods超市的收購同樣代表其對盈利性的新前沿遠見。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亞馬遜為了實體店放棄在線零售。相反,它在規劃融合這兩者。通過供需關係讓食品價格漲幅看起來比較原始,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亞馬遜正在數字化我們的日常生活。亞馬遜將矽谷數據導向的商業模式擴展到實體空間,並通過監視我們所做的一切來賺錢。
矽谷本身其實是一個採掘業——但它的資源不是石油和銅,而是數據。通過觀察我們的線上活動,互聯網公司儘可能地收集用戶的數據。這些線上活動,如提取某個用戶臉書上的個人信息、谷歌搜索,甚至是用戶的滑鼠懸在電腦屏幕上的某個部分多長時間。就拿這些活動單獨來說,可能不是特別有意義。然而,通過與數以百萬計的其他人進行配對,互聯網公司可以發掘出該用戶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可能買什麼樣的東西。
這些模式是高利潤的。矽谷根據(分析)這些模式來對用戶進行產品銷售,或者推銷廣告。但用於生成分析這些模式的演算法需要一個穩定的數據流。同時,數據量不必是無限的,但必須得是豐富的。
一百年前,你可以在德克薩斯挖油洞。今天,化石燃料公司已經建立許多英里的近海鑽井平台。高新技術產業面臨著同樣的命運。這種盲目採掘的日子結束了:大多數「表層」的數據早已經被「認領」了。一起,臉書和谷歌在美國獲得了驚人的76%的在線廣告收入。
在西雅圖亞馬遜去「聰明」的店。整個食物信號的願望與磚和砂漿的企業在線監控保險公司的收購。
為了增加利潤,矽谷必須提取更多的數據。一種方法是讓人們在網上花更多的時間:開發新應用程序,並使用戶儘可能上癮。另一個是讓更多的人上網——這就是臉書Free Basics的動機,該計劃為全球欠發達地區免費提供一套有限的網際網路服務,希望從世界上的窮人那裡獲取數據。
但這些方法使得大量的數據處於未開發狀態。畢竟,我們也只能是花過多的時間在網上。雖然我們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窺見」到了很多我們的日常生活–但不是所有事情。然而,對於矽谷來說,任何低於其總用戶知識都代表收入的損失。任何用戶不受監督的時刻都是一個錯過的機會。
亞馬遜將向業界展示如何監控更多的時刻——通過將公司監控深深嵌入我們的實體環境中,就像它在虛擬環境中所做的一樣。矽谷已經通過在網上監視我們在做什麼賺了一大筆錢,而且很快它會通過監視我們在線下做什麼賺取更多的錢。
想像這會如何運作是很容易的,因為這項技術已經存在了。去年年底,在西雅圖亞馬遜建了一個「智能」雜貨店。客戶不再需要排隊結賬買東西——只用拿起貨物,走出商店即可。因為感測器會檢測出用戶拿起了哪些貨物,並在用戶離開時結賬。
亞馬遜擅長站在客戶的角度上看待問題:沒有人喜歡在排隊等待中購買食品雜貨,或摸索著自己的錢包結賬。自動結帳技術使得客戶在購物結賬的同時,卻能使亞馬遜跟蹤每一位客戶作出的行為。
想像一下,如果超市同臉書或谷歌一樣監測你。它將不僅知道你買了什麼商品,而且了解你在哪個商品前駐足了多久,以及在超市中行走的路徑。這一數據對用戶的個性和喜好分析有重要價值——因為根據這些,亞馬遜將向用戶推銷更多的匹配商品,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
超市並不是唯一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的地方。監控可以變換到任意的實體空間進行數據挖掘。而對於用戶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挖掘數據最豐富的環境莫過於用戶的家裡了。
這就是為什麼亞馬遜也積極推進Echo——一個類似Siri一樣名叫Alexa的語音激活助理。Alexa可以告訴用戶天氣,閱讀用戶的消息,列出待辦事項列表,並執行任何其他任務。它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忠實地記錄用戶的互動並將數據傳送回亞馬遜進行分析。事實上,它可能不僅僅記錄了用戶互動,而且甚至是一切。
把一個「竊聽器」放在用戶的客廳是使亞馬遜更加了解用戶的一個好方法;另一個好方法是在空中監視用戶的房子。七月末,亞馬遜獲得專利的無人機在向客戶送貨的同時監視用戶的家園。其中一個例子就包括亞馬遜專利申請中的屋頂修復:在家門口丟了一個包裹的無人機可能會注意到用戶的屋頂在倒塌,而這一觀察結果可能會導致維修服務的建議。亞馬遜還在測試其送貨無人機。但如果一旦它們開始飛行,我們假設它們會同家裡的Echo一樣竭力地從家門外搜刮數據。
矽谷是一個採掘業。但它挖掘的資源不是石油和銅,而是數據。而為了增加利潤,矽谷必須提取更多的數據。
亞馬遜在「植入」用戶生活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一些阻力。人們可能不喜歡他們的超市監視想法、在每一平方英寸的房子中「安裝」一個演算法等等。但是永遠不要低估資本注入調整規範會有多麼迅速。
幾十年前,讓一家公司閱讀用戶的郵件,觀察用戶的社交活動並跟蹤用戶位置,作為隱私的一方面,即便不是大多數的人,也會使很多人反感。今天,就使用互聯網方面來說,這些都是標準的,甚至是稀鬆平常的。值得考慮的是,在未來的20年里,隨著矽谷強勢地在我們的生活中深入挖掘數據,用戶還要做出怎樣的讓步,即我們可以對隱私侵犯容忍到何種程度。
技術辯護者會辯護到:消費者可以隨時選擇退出——如果用戶反對公司的做法,可以選擇不使用服務。但在新時代的壟斷資本主義下,消費者的選擇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概念。如谷歌、臉書和亞馬遜這類公司主導的數字領域中——你無處可逃。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政治。作為消費者,我們幾乎無能為力;但作為公民,我們可以要求對於數據進行更多的民主控制。數據是我們的共同福利:我們將數據收集到一起,使它變得有意義——因為只有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數據以後,有用的模式才會出現。
任何一個有理性人都不會讓採礦業單方面地決定如何開採和提煉資源,以及任意地在某些地方開礦。但不知何故,我們卻讓技術產業幾乎做了所有諸如此類的相關決定,甚至更多;而且,在幾乎沒有公眾監督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把銅從原本屬於每個人的地球上挖掘出來的公司,都應該受到大眾的監督,因為這同每個人的利益相關。同理,任何一個從公眾生活中掘取數據的互聯網公司也應該受到大眾的監督與管理。
點擊展開全文


※生殖隔離的今日頭條與知乎:生態不同,怎能相愛?
※中國製造到中國質造:銀興科技「計量一體化綜合管理平台」,用計量打造質量基礎
※用AI技術 「喚醒」數據與內容,融數雲途助力企業實現1對1智能營銷
※生活總是被社交?十色谷通過AI小精靈讓用戶真正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基友
※蟲蟲洗車:瞄準洗車行業紅海市場,用人工智慧 無人值守顛覆傳統洗車行業
TAG:獵雲網 |
※微軟,蘋果等科技巨頭喜迎巨額虧損
※蘋果等科技巨頭喜迎巨額虧損
※谷歌急於澄清跟蹤用戶信息行為,突顯了科技巨頭們對數據饑渴
※晶元領域制裁?對華為已經無用,大量專利已無懼美國巨頭!
※全球工業機器人巨頭數據對比
※雷霆兩巨頭!威少和喬治對陣NBA30支球隊的最高分,數據差距較大
※利潤暴跌83%,新能源汽車巨頭或將隕落
※使用瀏覽器能獲利,ODIN打破傳統巨頭「竊利」模式
※加碼3億美元,科技巨頭蘋果要投清潔能源項目
※科技巨頭掘金數字化零售
※互聯網巨頭:除了利潤和市值 外太空更值得探索
※全球鋰業巨頭呼之欲出,天齊鋰業有望43億美元拿下智利鋰礦巨頭SQM
※應用比例不到10%,家電巨頭造「芯」壓力得多大?
※無人超市 並不是巨頭們的專利
※科技股暴跌只是個開始嗎?投資者們開始對科技巨頭喪失信心
※奢侈品業新巨頭YNAP全年利潤率收縮
※這個比特幣礦業巨頭去年利潤超30億美元!區塊鏈是如何讓他們賺取巨額財富的?
※徵信巨頭信息泄露事件再次發酵,受害人群擴大數百萬
※《黑鏡》中令人不安的不是科技,而是人類;跑在萬億賽道上的科技五巨頭
※三星手機幾乎失去中國市場,整體利潤增長52%!你可能低估了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