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者杜國楹
「小罐茶,大師作」。
在茶行業的黑暗森林中,從無到有打造出一個現代茶品牌,杜國楹是怎麼做到的?
文|隋淙淙
上山
2012年,一個「局外人」小團隊,出發上山尋茶了。
徐海玉是第三個加入這支隊伍的。他們的目標是尋訪茶人、茶企,去發現好茶的標準和真相。可三個人雖然都喝茶,卻沒一個懂茶。尷尬事發生了。在安溪,中國烏龍茶之鄉和鐵觀音的發源地,一家茶企的副總經理接待了他們,泡了杯烏龍茶,接待者習慣性地將杯蓋遞給徐海玉,想請他聞一下蓋杯香。徐海玉接過杯蓋,看了看,愣是把它蓋上了。
這可真是夠「烏龍」的。
「我很納悶,對方很詫異。」回憶起5年前的10月,自己做的這件外行事,如今這位小罐茶副總裁笑著打趣道。
這個在旁人看起來有點「不靠譜」的尋茶團隊,於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看來,恰恰是最靠譜的。上山去尋茶的多是追隨他多年的舊部。不找茶行業內的人去,他是刻意的。這正是他們的優勢:跳出傳統茶行業視角,從用戶需求出發,「第三隻眼,我們能夠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視角來審視這個行業。」
傳統的茶行業,被人認為是「黑暗森林」——土,奢,繁,沒價,沒標準。
人們對茶的普遍概念,要麼是廉價,要麼就是靠忽悠獲取暴利。市場將茶做得複雜混沌,人們提起茶來也多覺得高深莫測。這種複雜的背後是農產品和文化產品的思維模式,當茶企不是用品牌的、標準化的現代消費品邏輯去運作時,信息的不對稱自然就會出現。
杜國楹想用現代派的茶去改變人們對於茶的這種認知,突破傳統茶行業的慣性。他覺得品牌的責任就是要洞悉並解決消費者的痛點,「不能因為我想喝口好茶,就必須變成一個茶專家。」杜國楹呷了一口茶,慢條斯理地談起了小罐茶的創業肇始,「每一個事物的背後都有真相。」
了解茶的真相——找到最好的茶園,將茶品質的標準提煉出來,並清晰地告知消費者,這是一個現代茶品牌首先需要完成的。在他看來,一個不陽光的生意,帶給消費者麻煩的生意,一定不會是一個長期的偉大的生意。
到底好茶的標準在哪裡?
拿什麼來判斷一款茶的價值?
那些最樸實的規律是什麼?帶著這些問號,尋茶小團隊邊跑茶區,邊補課,把市面上跟茶相關的書都買過來挨個兒讀。跑得多了,見識也多了。他們對茶的辨別能力迅速提升,僅用半年時間就不說外行話、不幹外行事了。他們發現,每位茶人對茶的理解不盡相同,有的甚至還會觀點相左。於是判斷、吸納、消化……很快,他們捋清了好茶的三個標準:產地品種的稀有性;採摘標準;後期工藝的複雜程度。
就這樣,一尋就是三年半,他們走遍了中國茶葉所有核心產區。
小罐茶是杜國楹的第四次創業。此前,他一手打造的背背佳、好記星、E人E本……均是那個年代大名鼎鼎的「潮品」,貫穿了一代人的成長階段。他白手起家,25歲就成了國內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可比起這些接連成功的創業經歷,杜國楹更願意講述的是自己走過的坑。
90年代末,「背背佳」將杜國楹推至人生巔峰。年少輕狂的他,膨脹地相信自己就是下一個李嘉誠。他野心勃勃地投了一堆項目,天真地以為營銷強大就能戰無不勝。但很快,產品多因為質量問題,砸在了倉庫里。從億萬富翁到負債四五千萬,巔峰到低谷,過山車一樣啊。為了還債,他將所有能抵押的東西都抵掉了,唯獨留了兩樣——一輛寶馬車,還有24小時開機的手機。留下寶馬是他的一股氣,手機24小時開機,是想告訴債主們他還活著,錢會儘快還。那段日子,他焦慮得頭髮掉到斑禿。
重壓之下,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沒有好產品什麼都別談」。這是他人生中一次徹底的改變——狠狠撕下所謂「營銷奇才」的標籤,轉身去信仰產品本身的力量。雖然之後的幾次創業,因為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和極力滿足,都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外來資本的快速逐利對打磨產品產生干擾,與蘋果這樣的對手狹路相逢的憋屈,讓他重新思考:人生下半場的戰場到底在哪裡。
折騰了近20年,做一個成功一個賣一個,他也煩了。「我折騰了四、五下,貌似折騰得還不錯,我總會想,如果在一個行業紮根20年還會是這樣嗎?」他說自己其實是一個特別專註的人,過去的「頻繁成功」並不是他想要的。
現在,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耐心和動力,用接下來的30年,去專註於一件事,這件事就是:茶。
錢,自己投,不給資本指手畫腳的機會,這樣就可以慢慢塑造、打磨產品;「科技是美國的,奢侈品是歐洲的,茶葉是中國的」,這是基因上天然的遺傳優勢。如今,傳統茶企碰上杜國楹的茶,就如同當年手機行業的杜國楹遭遇蘋果。
繁、奢、土、老、亂、事兒,是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對茶的認知。按照團隊的市場研究,這個擁有3600億規模的行業,七萬茶企不及一個立頓,國內最大茶品牌天福茗茶所佔的行業份額不到0.5%。這是一個品牌集中度極低的行業,大多是作為農產品或文化產品的茶,而作為消費品存在的茶品牌,是一個巨大的空白。
在這樣一個龐大而傳統的行業當中,為什麼沒有生長出一個偉大的中國品牌?如何變革傳統茶行業,打造一個現代茶品牌?如何把茶引入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中?茶作為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如何以全新的形象,走向世界?這些問號,讓他興奮。
「答案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方向肯定不會錯!」杜國楹言談樸素,不拿什麼大話、漂亮話來繞人,沒有想像中營銷奇才的浮誇和「忽悠」,有的是敏銳的商業直覺和判斷力。
他能不假思索地說出團隊出發上山尋茶的日期——2012年6月20號。這是小罐茶的開始,更是他奔著下半生使命的「上山」。這個開始對杜國楹來說,烙印太深了。
杜國楹採茶
意外
上山取經,路途輾轉。
最初,他們是奔著有機茶去的,想用有機,做成一個好茶的標準。用的也是笨方法——從國家認證委的網站上找到全國十大名茶詳細的有機茶名單,按圖索驥。茶行業的人認識得不多,那就陌生拜訪。從企業官網上尋到電話,一一打過去,逐個登門拜訪。
費事吧?但尋茶團隊卻覺得自有妙處。他們發現,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能在其中很好地體現出來。哪怕後來有茶行業的朋友從中搭橋牽線,他們仍舊不急著給老闆直接打電話,還是從官網的電話打起來。
第一輪尋訪,團隊實際接觸過的茶企超過了500家。2013年上半年,尋訪告一段落,有機的概念也因其在中國模糊的標準而被放棄。還能怎麼辦?就像茶是在意外中誕生的,杜國楹也是在意外中發現了轉機。
一次,在拜訪武夷岩茶的游玉瓊大姐,從二樓喝完茶,溜達著往院子里走時,杜國楹一眼瞧見她家牆上掛著一個牌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夷岩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還有這個?杜國楹眼前一亮。
掉轉船頭,轉而去挨個兒拜訪名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製作技藝傳承人。這一行人儼然已不是茶行業的小白了。怎麼說服上游的大師跟他們合作,選擇哪位大師來合作,他們已經門清兒。
都是頂級制茶大師,所以合作的原則變就得簡單清晰:首先,看雙方是否理念一致,相互認可和信任;其次,看大師有沒有規模供應的能力;第三,只選那些沒有被資本化的茶源。
杜國楹的宏大願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做世界的中國茶,加上他對打磨好產品的執念,對打造偉大品牌的追求,無疑給打著轉兒找出路的傳統茶企打開了一扇窗。雖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絕大部分的制茶大師,對於小罐茶的創新理念,還是投了贊成票。福鼎白茶製作技藝傳承人林振傳與尋茶團隊談了兩個小時就拍了板,「你們不要再去找任何人了,這個事我跟你們合作。」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王順明更是百感交集地來了句「我等了你們一輩子!」
拜訪王順明時,正趕上老爺子腿部骨折尚未完全康復。是他的女婿接待了他們。雙方在茶桌上聊著,一位老人拄著拐默默落座在長案的另一端,安安靜靜地聽。後半場,他也會偶爾開口問幾句。談到最後,老爺子突然一拍桌子,「我等了你們一輩子!」脫口而出。大家這才知道,原來這是王順明本尊。
王順明從事茶葉44年,一輩子都在跟茶打交道。在他看來,傳統茶企業擅做好茶,從栽培、種植、管理、加工到檢測……一系列工藝爐火純青。但,傳統茶企做不好品牌。老爺子一直遺憾於「始終沒有讓祖國的茶葉成為世界品牌」,所以當杜國楹說,要做世界的中國茶,王順明沒有理由不加入。
「杜國楹是一個擁有超常智商的人。」做了一輩子茶的王順明講話一眼一板、措辭嚴謹,表達起對杜國楹的欣賞時卻毫不吝嗇。「他不善言辭,但是他想的問題,每次他問我的問題都是非常尖銳的,都是我的人生中沒有回答過的。」信賴油然而生,「他每做一件事,每走出一步,都是真正深思熟慮過的。」在王順明的眼中,杜國楹不一定是最懂茶的人,卻是最想做出偉大茶產品、也是最有可能做好中國茶的人選之一。
最終,杜國楹和他的團隊找到了八大名茶的八位代表人物。八位大師,八套爐火純青的正宗傳承製作技藝。用王順明的話說,沒有一個環節可以怠慢。藉由師承,杜國楹在一個最難標準化的行業巧妙完成了標準化的動作。
小罐茶彙集八位大師八大名茶
細節
每一次創新都是一場對傳統的重新打量。
早年,杜國楹時常去勁松附近的家樂福超市買茶。鐵桶賣散茶,論斤賣。他還開玩笑地講起,一個在洛杉磯的美國人,跟同事說,「我喝了36杯茶,到了辦公室還是渴得要死。」原來,他的岳父是福建人,早上起來給他泡了功夫茶,36杯。
這些都太不對勁了。杜國楹琢磨的是:傳統的中國茶如何適應當下?從茶葉到嘴巴之間的體驗還能怎麼變?過去20年的市場證明,立頓茶袋的方式和口感並不能真正取悅國人,國人鍾情的還是祖祖輩輩喝的原葉茶。西方茶品牌的路不在他的想像中,也沒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借鑒,只能靠自己趟出一條新路來。
杜國楹認定,要將中國茶做得簡單一點,現代一點,時尚一點。他定了個調——簡約、輕奢、生動。
曾擔任過TOTO、電通公司設計總監的日本新銳設計師神原秀夫,擔綱了這次的產品包裝設計。當時杜國楹提了三個要求:第一,改善茶葉目前糟糕的用戶體驗(比如:開封后的保鮮問題,飲用時需用手抓取);第二,用統一的包裝滿足不同品種和形態的茶葉儲存;第三,環保。看似簡單的要求,「簡的背後是要有化繁為簡的能力。」
設計的方案一直做到第八稿才決定嘗試金屬材質,這個靈感來自偶然看到的雪茄煙。上好的雪茄一支一支裝在考究的金屬鋁管中,茶葉為什麼不能試試?又經過五稿設計方案,神原秀夫最終在中國最傳統的茶罐上找到了歸屬,給出了這個精緻的小鋁罐。至此,杜國楹對包裝的三個「簡單」要求得以完美實現:一罐一泡,充氮工藝,乾淨新鮮;立體空間的存儲,不管是普洱還是鐵觀音,長形還是球形,任何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都得以保持完整、舒展的原葉姿態;食品級鋁材,安全環保,像可樂、啤酒易拉罐一樣最方便回收利用。
小罐茶 一罐一泡
設計完成了。跟市面上所有瓶瓶罐罐都不一樣,這隻小罐清爽得沒有任何多餘。在杜國楹看來,好的設計,既能因審美趣味帶給人情感上的愉悅,也能兼具解決問題、滿足服務需求的目的。比如,人們打開小罐時那一瞬間的順滑所帶來的高質感體驗,就是杜國楹所說的 完美「一撕」。
為了這個完美「一撕」,經過數百次的實驗、反覆,以及在細節上的斤斤計較,讓小罐茶在供應商中落下了一個「變態」的口實。這隻小小的鋁罐,從設計到研發,足足花了兩年半。杜國楹耐著性子,不急不躁地等。最終,等到了那隻讓他愛不釋手,充滿濃烈工業美感的小鋁罐。
討論商標時,「小罐茶」順理成章冒了出來。杜國楹說,有感覺,大俗大雅。
小罐茶二代終端點面外景
使命
2015年9月,小罐茶問世了。起初是靜悄悄的,沒有任何廣告和宣傳,先來盲測。杜國楹就是想看看,產品本身有沒有力量。在濟南、重慶、北京的3家小罐茶實體店中,盲測一直進行到2016年的春節,三個月的工夫,單店月銷量就賣到30萬。比預想的還要好。
隨後,廣告來了。出現在鏡頭前的,是徐海玉等小罐茶員工和幾位非遺技藝傳承大師。畫面似水一樣流淌,幾位大師娓娓道來。一時間,小罐加大師,作為闖入「黑暗森林」中的全新物種,小罐茶看似毫無預兆地引發了行業內外的震蕩。
一個小小的罐子重塑了茶的形象。起先有人挑刺找茬,很快,模仿者出現了。有業內人士說,小罐茶出現一年來,有不少茶企老闆找上門來,讓他推薦品牌和設計的人才,他們也要變得好看。儘管這只是簡單的跟隨,但毋庸置疑的是,小罐茶突破了傳統茶行業固有思維的禁錮,讓他們看到了從挑擔子賣土特產轉而成為潮流飲品的可能性。
品牌經驗的嫁接,讓小罐茶一下子成了茶行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目前的銷售數據顯示,2017年小罐茶就能衝進行業前三。對於同行的質疑、認可或拷貝,杜國楹都看在眼裡。但他最期待的是,一個高級對手的出現。好對手能一起把行業做得更大,能推動彼此更快成長。
問杜國楹,一句話概括他的創新方法論是什麼?他微側了下頭,沉思幾秒,「尊重常識,有時也要忘記常識。」停頓之後,他放緩語速,「有些常識可能是作為真理長期存在,有些常識只是階段性的,可以被摧毀。」
他計劃著,未來小罐茶甚至會去改變葉子本身。這是個讓人驚愕的設想。但在他看來,傳統茶人只是固守著老祖宗傳下來的那個東西,可創新的地方多著呢,「圍繞著更好看、更好喝、更有營養這三個維度去創新,你說哪個錯了?」
「長期以來,茶除了認識障礙外,還有產業鏈過長的問題,種植採摘歸在農業,生產加工在工業,銷售品飲在商業,要整合三個產業簡直是痴人說夢。」《茶葉戰爭》的作者周重林如此感嘆小罐茶的野心勃勃和心無顧忌。杜國楹覺得,中國茶葉走到今天都是從田裡到市場,但這個流動的過程一直就沒順暢,他的推動是從市場反作用田間——用商業的成功來驅動上游的效率,再一步一步的往上推,提升上游穩定的產能供應和產品品質。
所以,他格外鄙視打價格戰,毫不留情地說,這是典型的「直男癌」企業行為。比起低價競爭損害茶農利益,最終還是會影響消費者入口產品的品質,他更希望實現健康的利益分配機制,用好產品贏得人心。最近,他甚至開始和團隊商量,反哺上游的手段是什麼,比如拿出錢來幫上游做基礎建設或教育投資。他想用實實在在的收益回報告訴茶農,對生態的保護越周到、茶葉的品質越好越安全,他們就能得到越多的回報。這是他對「新商業文明思維」的理解,愈加開放、包容、利他。
對於未來的勾勒,杜國楹從未停止過思考。他熱愛閱讀。購書網站上他的個人賬戶消費已經高達幾十萬塊,一旦看到好的書,就會買下來和團隊分享。十幾年來,他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作息——上午睡覺休息,中午到公司處理各種事務,晚上10點到翌日早晨6點便是他的獨處時光。夜幕之下,無人打擾。他一邊讀著書,一邊重新審視商業,審視自己。
最近他讀了《知的資本論》,「全球二十家最美書店之一」的日本蔦屋書店老闆增田宗昭所寫。增田宗昭突破了經驗的壁壘,以「人性的尺度」重新丈量企業,將「賣場」變成了「生活方式提案店」。杜國楹共鳴極了,這些年來,他時常思索的就是怎麼做生活方式,中式的生活方式該是個什麼樣。他認定了這條路——讓代表中式生活方式的中國茶重新走向世界。
「五年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偉大的使命。」杜國楹說道。自神農嘗百草發現茶葉,中國成為了茶的發源地,在隨後的千百年間,茶沿著海、陸絲路走向了世界,俘獲了全人類的味蕾,茶成為了中國的一張名片。今天,中國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代表著中國符號的中國茶也迎來了歷史的機遇。杜國楹說:「中國茶几百年前,就已經走向了世界,但走出去的是廉價的原料,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國茶重新走向世界,不是原料,是品牌;不只是產品,還有文化。」
沒看夠?
點擊展開全文


※不花一分錢生活的「超能力」
※他們不談愛時講了一堆道理
※嘻哈「起義」 長報道
※日本清酒說一說。小酒鬼們要的乾貨來啦!
※無孩小鎮
TAG:人物 |
※杜國楹是誰?艾問人物
※艾問人物:杜國楹是誰?
※陶唐遺珠——杜國,杜姓來歷,末代國君為何慘遭周宣王冤殺?
※董其昌、沈士充、李香君、唐伯虎、戴熙、錢杜國畫山水
※王小平:東亞詩學流動視野中的杜國清詩歌傳播
※記住這個男人「杜國楹」 是他一次次將國人智商踩在地上摩擦
※戰士杜國富被炸毀雙眼和手,為何現代防護服擋不住老式手雷的爆炸
※杜國楹:騙你們一次算什麼?我已經騙了你們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