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褂是滿族傳統服裝嗎

馬褂是滿族傳統服裝嗎

馬褂並不是滿族專有的傳統服裝,至少,它的淵源跟今天大多數人理解的不同。

在清代,黃馬褂是極具象徵意義的服飾,它既代表侍奉皇帝的無上榮耀,也代表滿洲八旗的文化傳統。據《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記載:

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因此,黃馬褂幾乎成了清宮戲的標誌性風景。每當劇中出現成群結隊的「黃衣侍衛」時,觀眾們就知道「皇上」要出鏡了。

但中國首先穿戴馬褂的人群並非滿族。事實上,最遲不晚於明代初期,中國就有了和馬褂相關的實物畫作。在《明宣宗行樂圖》和《明宣宗射獵圖》中,明朝皇帝朱瞻基穿戴的無袖外套就是典型的馬褂。

《明宣宗行樂圖》,左一身著黃色馬褂者為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射獵圖》,中間身著青色馬褂者為明宣宗朱瞻基

除實物畫作外,明初的文字史料也多次提及馬褂。例如,明朝官方曾於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發布禁令:「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士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明太祖實錄》)。文中的「對襟衣」,指的就是馬褂。

明武宗時,在「對襟衣」的基礎上又創製出「罩甲」。馬褂的別名「馬甲」,就是由此而得。

至於明人是如何穿起馬甲的,後人眾說紛紜,並沒有定論。

如清康熙年間的曹庭棟在其《老老恆言》中,把馬褂的淵源上溯到了隋朝的「貉袖」。乾嘉時代的趙翼則認為,馬褂的淵源不僅可以追溯到宋代的「貉袖」,唐代的「半臂」,甚至能追溯到三國的「半袖」。

熱衷於反清排滿的民國學者章太炎,更是給馬褂找到了一位漢族發明者——諸葛亮,他說是諸葛亮發明「筒袖鎧」,後來演變成了馬褂。

但這些人的「考證」都有一個明顯缺陷:他們都把馬褂的特點單純歸納為「沒有袖子」,因而只要在古籍里找到某種沒袖子或者袖子較短的服裝,就說它是馬褂的先祖。

而馬褂並不是這麼簡單,比起無袖或短袖,它至少還有一個更具特色的地方:中間用的是一列蜈蚣扣。

在這方面,今天的漢服青年都比那些前輩學者要敏感。數年前,一位青年在廣州十九路軍抗日紀念碑前祭拜後自斷手指,寫下「勿忘國恥,切指明志」的血書,令鐵血等論壇的網友大呼敬佩。圖片傳到百度漢服吧,他們卻心酸地指出,此人居然穿著胡人的蜈蚣扣,實在是悲哀。

那麼,漢服青年說的對不對呢?

這要看「胡人」如何定義,如果指的是漢人之外的所有民族,那在事實上他們確實是對了。

因為這樣形式的扣子,中國最早只能追溯到宋代。

宋金時期的舞蹈俑

而早在公元六世紀,入侵東歐的游牧民族「保加爾人」就已經出現帶有「蜈蚣扣」的服飾。

至今,在東歐民族的傳統服飾中,仍然可以見到這種古老的「蜈蚣扣」。

所以,馬褂最合理的傳播途徑恐怕是在南歐草原起源,經過亞歐遊牧與貿易的交流,逐漸傳到北亞草原,並同時憑其製作簡單、穿著方便的優點受到中原漢人喜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跑不過博爾特,然而博爾特跑不過貓|各色人類研究中心
明太祖是怎樣升起的|大象公會
中國人跑不過博爾特,然而博爾特跑不過貓
明太祖是怎樣升起的

TAG:大象公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滿族傳統服裝服飾中的如意帽
漢民族傳統服裝——漢服
苗族服飾 讓人過目難忘的民族服裝
傳統服裝究竟該稱為「漢服」還是「華服」
刁蠻公主服裝有多時尚?弔帶裝靴子樣樣齊全,貴妃的衣服亮了
馬褂和馬甲是一種服裝嗎?馬甲怎麼又變成了現在的網路語言
漢服漢服漢服:這才是中國人自己的服裝!
金代女真族服裝與清代滿洲族服裝的傳承關係及對後世服制的影響
把民族服裝穿起來!
服裝店老闆娘
庫存服裝是殘次服裝嗎?
藍發彝族「社會姐」爆紅全網,傳統服裝配上熱褲,騎著摩托太炫酷
滿族服飾元素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
禮服、吉服和便服,清代皇帝的服裝都是怎麼樣的?
當迪士尼公主的服裝設計成現實中的衣服,你更喜歡哪套衣服呢?
凱特王妃換上「暗黑系」服裝女王范十足,服裝修身又顯迷人氣質
《超級雞馬》怎麼更換服裝?服裝更換教程
服裝絎縫是什麼?
各國軍隊服裝大比拼,美國服裝多樣化,印度的服裝最搞笑
服裝圈子內部乾貨:服裝生意的暴利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