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丹麥木工手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

丹麥木工手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

在丹麥哥本哈根市的主要商業街諾雷布羅(N?rrebrogade)街上,佇立著一幢綠樹環繞的四層建築,從建築的風格與斑駁的牆面可窺見歷史的滄桑。這幢建築是丹麥極具聲譽的Rud. Rasmussen木工房所在地,始建於1875年,已伴隨這家木工房走過了近一個半世紀。在1980年代的哥本哈根舊城改造計劃中,該建築曾被當地政府列入拆遷名單,經過多次協商與爭取後,政府方才讓步,將創建手工藝中心的計劃與對歷史老建築的保護結合起來,賦予這座建築展示Rud. Rasmussen品牌木製傢具產品及其製作工藝的新使命。2008年,丹麥文化部將Rud. Rasmussen及其建築共同列為國家工業紀念碑。這意味著這家百年老店仍能一如繼往地在鬧中取靜的諾雷布羅街上經營,展示丹麥傳統木工手藝與現代傢具設計彼此交融的歷史,並呈現出歷久彌新的味道。

Rud. Rasmussen木工房的創始人魯道夫·拉斯穆森(Rudolph Rasmussen)從1857年開始在丹麥奧爾胡斯市一個櫥櫃工匠處當學徒,1869年開始在哥本哈根市做起櫥櫃訂製生意,1874年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立起自己的作坊並開始接受訂單。在

1875年的一場大火中,作坊被燒毀,他又憑藉保險金在市中心充滿活力的諾雷布羅街區建立了新工廠,便是上文提及的四層建築。工廠在地下室安置鍋爐,一層放有幾台蒸汽機,上面幾層樓則是手工藝人的木工車間,魯道夫將新工廠正式命名

為「Rud. Rasmussen橡木工廠」。「工廠」一詞有意聚焦在蒸汽機和批量化操作上,因為當時機械設備的發展已經使傢具製造業發生很大變化,精確切割木料和統一尺寸成為可能,但對傢具品質的堅持使該工廠仍倚重手工製作,並很快樹立起了精細化橡木傢具製作的聲譽,訂單隨之不斷增加。20世紀初哥本哈根市政廳竣工時,地方當局成為Rud. Rasmussen橡木工廠最大的客戶。由於大部分傢具訂製項目是為特定建築設計的,魯道夫設計傢具時,曾受當時知名建築師維赫蘭姆·達勒拉普(Vilhlem Dahlerup)和西奧博爾德·賓德波爾(Thovald Bindesb?ll)等人的協助。

魯道夫·拉斯穆森去世後,橡木工廠由兒子小魯道夫和維克多接管。1911年,他們實現了父親擴大工廠規模的夙願,並從1920年代開始與丹麥知名傢具設計師凱爾·柯林特(Kaare Klint)和穆根斯·庫奇(Mogens Koch)等人合作。1930年,企業

更名為Rud. Rasmussen木工房(Rud. RasmussenSnedkerier),期望更好地體現丹麥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

凱爾·柯林特的「福堡椅」Rud. Rasmussen木工房與凱爾·柯林特的合作始於1914 年柯林特設計的「 福堡椅」(Faaborg Chair)。這位後來被譽為「丹麥現代傢具設計之父」的年輕人當時還是嶄露頭角的建築師,他在建築師卡爾·彼得森(Carl Peterson)的事務所工作,

為後者的新作福堡博物館(Faaborg Museum)設計配套的椅子。柯林特善於從丹麥古典傢具設計中汲取靈感,並且在不影響傢具質量與設計的前提下對古典傢具加以簡化,以尋求延續與創新。經過柯林特對歷史樣式的觀察和對新模型的試驗與調整,福堡椅呈現出輕盈的形態,椅子前腳垂直於地面,後腳則微微向外翻出一個弧度,與椅背扶手形成呼應。椅子骨架採用歐洲橡木製作,專門挑選那些自然彎麴生長的樹榦為木料以保證骨架的結實。由於橡樹根部與樹榦表面易長樹瘤使木料形成不規則花紋,因此,需要木匠具備精湛的製作技藝,選擇恰當硬度與花紋的木料來製作特定的傢具部件。椅座與椅背採用疏朗的法式藤條編織,減輕椅子重量併產生通透感,確保透過椅座能夠窺見博物館獨特的馬賽克地面。這款座椅一經面世便獲得了廣泛認可,成為福堡博物館整體建築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在1914年至1923年間產生了大量變體設計,並擴展到使用桃花芯木、歐洲櫻桃木、胡桃木等材質。

福堡博物館館長格特魯德· 維德伯格- 漢森(Gertrud Hvidberg-Hansen)曾如此評價福堡椅:「舒展而簡潔的線條是它給人的第一印象,但當你坐上椅子時卻有種被包圍其中的感覺,它創造了一個親近而私密的區域。」克林特重視高品質的原材料和精湛的木工工藝,從1926年開始,他便與Rud.Rasmussen木工房形成了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不僅為其設計傢具,還在1944年為其設計了商標。

丹麥的現代傢具設計在1920年代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由於這個國家本身並沒有經歷大規模的工業化進程,丹麥的傳統手工藝並沒受太大衝擊。柯林特的設計既受益於傳統工藝的維繫,也出自於功能主義的現代原則。建築師卡爾·彼得森當時便對柯林特作出了預見性的評價:「我將柯林特視為最棒的傢具設計師,幾年之後,他將成為丹麥傢具設計領域最具貢獻者。」

從福堡椅開始,柯林特通過個人的設計革新與設計教育促進了丹麥傢具設計從新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變。柯林特1924年組建了丹麥皇家美術學院的傢具設計系,擔任系主任並長期任教,他通過建築與傢具設計原則的實用研究來取代之前

聚焦於歷史-風格分析的學院教育,強調在分析對象形態之前,先深入分析其功能與用途,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改良設計。他培養並影響了一批丹麥建築大師和設計大師,包括漢斯·溫格納(HansWenger)、穆根斯·庫奇(Mogens koch)、阿納·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布吉·穆根森(BorgeMogensen)等,對丹麥傢具設計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Rud.Rasmussen木工房除了生產多代福堡椅之外,還生產了柯林特設計的多款經典傢具,其中就包括旅行椅(Safari Chair)。這把低背休閑椅設計於1933年,靈感來源於英國軍官野外執勤時使用的便捷式露營椅。椅架由丹麥梣木製成,扶手由馬鞍皮製成,圓錐形椅腿上的洞孔與椅棖嵌套形成支撐結構,所有配件都經過打磨和油麵處理,並且無需任何工具就可以組裝、拆卸和更換。

1927年至1932年間,柯林特還設計了一系列被稱作「紅椅」(Red Chair)的椅子,使用他本人最喜愛的紅色奈及利亞山羊皮修飾椅背與椅座。椅子最初為丹麥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的大講堂設計,座位寬度確保椅子一排排陳列時能給入座者彼此間提

供舒適的空間。後來,柯林特為丹麥首相索瓦爾德·斯陶寧的辦公室設計了扶手版,並為首相本人設計了加大版。

螺旋槳凳(Propeller Stool)最早出自柯林特1930年發起的理論研究與學校練習,因凳腿採用螺旋槳造型而得名。凳腿支開時具有弧線美感,疊合時則形成完整的圓木棍,一掃以往摺疊凳的簡單乏味。這款凳子在柯林特生前並未投產,直到1962年Rud. Rasmussen木工房才正式將其開發為產品。

穆根斯·庫奇的書櫃

柯林特的學生穆根斯·庫奇(Mogens Koch)是與Rud. Rasmussen木工房合作的另一位重要設計師。他繼承了柯林特的設計理念,對丹麥傳統傢具與功能主義原則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儘管庫奇並不高產,但他的每一件原創作品在設計史上都舉

足輕重。庫奇經常為了解決具體實際的問題而做設計,比如著名的MK書櫃,便是他1928年為自己的住所設計的,後來為許多小空間家庭提供了書架和櫥櫃的靈活組合。邊長76cm的正方形書櫃模塊分為6個單元格,單元格的寬與高可根據書櫃的翻轉方向靈活轉換,使大開本與小開本的圖書均能在書櫃組合中找到合適的位置。Rud.Rasmussen木工房以嚴格的製作工序來保障這款書櫃的品質,工匠手工切割出各個部件,採用傳統榫卯結構使木板無縫拼合,保證薄木板櫃體具有高強度和

穩定性。

庫奇1932年設計的摺疊椅(Folding Chair)是研究摺疊傢具的重要作品。椅架採用油飾面櫸木或桃花心木,椅座和椅背提供帆布或皮料兩種材質選擇。與大部分摺疊椅採用坐姿前後方向的「中國式摺疊」不同,庫奇研究的是坐姿左右方向的「歐洲式摺疊」,通過添加一個小構件——固定在四條椅腿上的銅環,使摺疊過程變得流暢。庫奇設計的系列摺疊傢具還包括摺疊凳(Folding Stool)、可放置六把摺疊椅的摺疊架(Folding Rack)以及摺疊桌(Folding Table)。1960年代設計的摺疊桌是張簡單實用的咖啡桌,有兩檔高度可供調節。

1941年,庫奇為了設計翼形高背椅(Wing Chair)專門與面料設計師麗斯·阿爾曼(Lis Ahlmann)一起開發了一種特殊布料Cotil 863。他們在椅子外側與背部使用純靛藍染布料,椅子內表面與座墊則使用格子紋的靛藍染原色紗,並採用棉毛面料

的滾邊裝飾。椅子骨架使用桃花心木,椅面材質也可以根據顧客需要採用皮革或其它面料。

除了柯林特和庫奇,Rud. Rasmussen木工房還與多位丹麥傢具設計師合作生產傢具,包括奧爾·溫謝爾(Ole Wanscher)、保羅·克耶霍爾姆(PaulKj?rholm)、本特·彼特森(Bent Peterson)等,他們的作品也成為了木工房持續生產製作幾十年的

經典款傢具。

1950年代,Rud. Rasmussen木工房的第三代管理者為適應快速增長的訂單,減少了小型、單件式的試驗項目,將焦點轉向大批量傢具生產——十幾年間生產了五千把柯林特設計的旅行椅和幾千件庫奇設計的書櫃。在這個過程中,木工房一直將僱員穩定在50人左右,在擴大機械化範圍以提高效率的同時,繼續保持對傳統手工藝的堅持。在隨後的幾十年,一直到1979年代末第四代管理者喬根·魯道·拉斯穆森(J?rgen Rud. Rasmussen)接管企業,仍專註於生產大師手筆的經典傢具,並嚴格遵守家族對於材料與質量的標準。

時至今日,18把福堡椅作為福堡博物館的館藏永久陳列在展廳之中,參觀者可隨意搬動一張福堡椅,坐到希望觀賞的畫作前。這款20世紀初誕生的椅子與1950年代邁向國際的丹麥現代設計現象形成了密切的聯繫。Rud. Rasmussen木工房老建築中的傢具陳列室也早已對公眾開放,人們經過預約還有機會領略傢具製作的選料、烘乾處理、加工、拼接等一系列工藝流程。木工房生產的經典家具體現了丹麥的手作精神,沉澱為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交融的活態記憶。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工文化 的精彩文章:

在木工界里混了這麼久,你頓悟了嗎?
從古看今,木工行業的未來將會如何?
漲知識:知道這些木工活難點,裝修少走一些彎路
木工做成這樣才能叫做工藝!
木工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傳承

TAG:木工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能工擅藝——談現代圖書裝幀設計的工藝技巧
典雅法式風設計,現代與古典的結合
混合現實技術與汽車設計的結合,會是種什麼體驗?
兼具古典中國特色與現代氣息結合的新中式設計
非遺艾德萊斯與國際時裝設計的碰撞融合
木友自己的木工台鋸及電木銑工作台設計思路
權志龍與花木蘭的合照,為什麼雜誌封面設計頻現迪士尼畫風?
乾淨整潔的現代風格設計
中國建築師設計的盧卡斯博物館動工,側重講述型藝術
合作夥伴變競爭對手?蘋果建立秘密工廠並自行設計全新顯示屏!
臂體鍛件的鍛造工藝及模具設計
手繪創意風格的食品巧克力包裝設計
科創與時尚完美結合 梟龍科技榮獲上格設計大獎
「體」在工業設計中的視覺語言與綜合造型
人工智慧時代,設計師如何學習新技術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欣賞
盈盈水光中看見創意:一家設計工作室的現代項目與古老哲學
競賽:舞蹈——俱樂部的替代設計
【圖案】產品與花紋結合設計
當代女藝術家、設計師、詩人趙美舒繪畫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