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盛壘:拒絕「曇花一現」,「西南經濟」的改革創新之路

盛壘:拒絕「曇花一現」,「西南經濟」的改革創新之路

當前中國經濟已步入結構性減速的新階段,區域分化走勢日益凸顯。東部沿海省市趨於穩定回升,東北經濟遭遇「斷崖式」下跌。而西南內陸主要省份則異軍突起,不僅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度增長,經濟增速亦遙遙領先全國平均水平,被稱為「西南現象」,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經濟

報紙原文:《「西南現象」透視》

作者: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盛壘

「西南現象」的主要亮點

近年來,貴州、重慶等西南省區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少有異於全國其他省區的新亮點和新特色。一是經濟增速領跑全國。自新常態以來,全國各地經濟增長普遍進入下降通道,西南諸省卻逆勢而動,經濟增速領先全國。「十二五」時期全國經濟平均增速為7.9%,而重慶和貴州分別高達12.8%和12.5%,位列全國第一和第二位。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已下滑至6.7%,唯獨重慶、貴州、西藏西南三省依然以10%以上的高增長領漲全國,成為新常態下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二是新興產業異軍突起。除經濟增速領跑全國外,西南地區在新興產業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突出表現更值得稱道。重慶的產業升級創新早已有目共睹,而貴州這個以往同高新技術基本絕緣的欠發達省份,如今也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昔日作為中國最貧困省份之一的貴州,藉著大數據革命的契機,在生態和資源等本地優勢的襄助下,從工業時代的落後者、跟隨者,快速崛起為大數據時代的同行者甚至領跑者。目前貴州已成為國家級大數據綜合實驗區和全國大數據產業的集聚中心,吸引了像IBM、惠普、富士康、微軟、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百度等一大批國內外產業巨頭紛至沓來。2016年,貴州以「大數據」為引領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高達66.6%,新興產業正在成為貴州經濟快速增長的新動力。以貴州和重慶為代表的西南省區,著力突破傳統產業的路徑鎖定和依賴,「無中生有」式地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對我國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具有示範意義。

三是內陸腹地躋身開放前沿。長久以來,中國的開放經濟主要聚焦於沿海沿邊地區,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經濟軸帶」戰略的推進正在打破這一地理格局,中國區域發展的戰略空間都將面臨重大變化。過去交通閉塞地區,可能成為「交通要道」;過去邊遠地區,可能成為「國際門戶」;過去內陸地區,可能成為「開放前沿」;過去的東部沿海地區,將成為300萬平方公裏海域的「大陸後方」。地處內陸腹地的重慶構築形成水陸空立體式開放格局,渝新歐鐵路直接連通歐洲,進出口總額居中西部首位,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國際門戶和獨具特色的外貿城市。偏居西南一隅的貴州,藉助大數據和大交通,不斷加強與東部沿海、長江經濟帶、歐陸國家等的經濟聯繫與互聯互通,為西部地區和內陸省份發展探索出一條開放型經濟的新路。隨著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貴州正逐步由物理空間中的「內陸腹地」向多維時空中的「開放前沿」邁進。貴州和重慶的經驗表明,地理區位不會一成不變,也不是只有沿海省份才能與全球市場有效聯結。在當前通訊技術加速迭代、地理時空不斷壓縮的趨勢下,「末梢」也能走向「前沿」,內陸腹地同樣能夠走向世界。

「西南現象」的根本成因

在中國區域經濟全面降速背景下,西南地區的後來居上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熱議,也引發了對「西南現象」能否長久持續的諸多討論和質疑。西南諸省既沒有華北、東北與西北那樣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缺少中部地區便利的交通樞紐條件,更沒有江浙閩粵通江達海的地理區位。那麼,西南省區究竟因何得以實現和保持經濟的高速度增長?筆者認為,從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來分析,近年來西南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激勵形成的外生驅動。西南地區經濟增速之所以能領全國之先,固然與這些地區本來就基數小、底子薄、負擔輕以及資源環境條件優越等後發優勢有關,但更不能忽視的是來自國家層面的政策扶持和戰略帶動。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自2012 年以來,中央對貴州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不僅將生態文明貴陽會議上升為國家級國際性論壇,而且還在貴州先後批准設立了貴安新區、貴陽綜合保稅區、貴安綜合保稅區、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一批國家級、高標準的戰略發展新區,給予的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全國罕見。這種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帶有針對性、傾斜性的要素資源配置,為貴州經濟的後發趕超型增長提供了必要的「硬基礎」和「原動力」。毋庸諱言,無論是「貴州速度」還是「貴州跨越」,都與國家的戰略政策扶持有著難以分割的天然聯繫,政策紅利無疑是近年來驅動貴州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二是高投資帶來的高增長。新增長理論指出,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的主要內生動力,但由於技術創新存在顯著的時滯性,導致技術進步的增長效應難以在短期內產生顯著成效。也就是說,長期來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主要源於創新驅動,但短期內的高經濟增長率在多數情況下往往都是高投資驅動的結果。從貴州的情況來看,近年來,貴州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上不遺餘力,貴州的結構調整、升級轉型和創新驅動發展新態勢、新格局已初步顯現。特別是以大數據、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呈現擴大發展趨勢,創新驅動貴州發展的新動力正在得到培育。但必須要看到,當前大數據技術尚未形成根本性突破。基於大數據產業鏈的商業盈利模式和產業組織模式都還不很明朗,以大數據為引領的新興產業對貴州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雖已初顯端倪,但仍顯羸弱。因此,技術創新尚不足以支撐和導致貴州經濟的快速增長,「貴州速度」不會是全靠創新驅動產生的結果。宏觀經濟理論認為,高投資與高增長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繫,較高的投資率將相應地帶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事實上,就經濟增長的動力而言,現階段貴州經濟的高速增長總體上主要還是靠投資驅動的。從貴州GDP的構成來看,「十二五」以來投資佔GDP的比重逐年攀升,2011年就已佔到89%,2016年更是高達110%;從投資增速來看,「十二五」期間貴州投資年均增長38%,遠高於GDP年均12.6%的增速。由此看來,貴州經濟雖然在增速上取得了十分突出的表現,但其實並未從根本上擺脫過去那種依靠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投資驅動仍然是目前貴州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特徵。

透過現象看本質,總體上「西南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政策激勵和投資驅動帶來的外生型增長,而並非都是因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動力轉換、創新驅動形成的內生型增長。而且「西南現象」的背後,也折射出當前西南省區經濟發展方式仍較粗放、經濟增長質量依然不高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顯然,如此這般的「西南現象」不但難以持續,同國家倡導的經濟新常態也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速的變化,更意味著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而重中之重就在於新舊發展動能的成功轉換,這是決定能否真正步入新常態的重要標誌與條件。就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態勢來看,目前全國僅東部沿海部分省市(如上海、廣東、浙江等)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型已取得明顯進展,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力逐漸開始嶄露頭角,表明東部沿海正率先進入並獨步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而西南諸省及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當務之急,是仍需進一步強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確保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及早得到轉換,從而不斷適應並逐步進入經濟新常態。否則,就算經濟增速數據再閃亮,「西南現象」也將終究可能曇花一現。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68期第2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新媒體平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王球:喚醒機器人的自我意識,或許是人類意識再次覺醒的唯一途徑
極度隱秘卻足以掌控全局,埋藏在「家族樹」背後的美國政治王朝
王洪才:高等教育學的「真正危機」在於研究定向的失誤
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的矛盾是導致危機的「根源」
瞄準「靶心」,雙重驅動下社會治理新格局的突破點

TAG:社會科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川渝陝三地將通一城際鐵路:沿線經濟將新發展,經過你家鄉嗎?
江西省正規劃一新鐵路:沿途經濟將大發展,其中有你家鄉嗎?
廣西將迎來一新鐵路,沿途這兩個城市將成最大贏家,經濟將新發展
廣西再建城際鐵路,不走南寧,卻走這兩個小城市,經濟將大發展
魏晉南北朝:開啟中國經濟地理的大變革時代!
山東「最牛」的城市!不僅經濟上「碾壓」濟南,景色也是杠杠的!
蒙古國經濟繁榮曇花一現?經濟徹底崩盤,中國支援也無濟於事?
蒙華鐵路通車後會促進江西經濟的崛起嗎?
我國最南端的城市,如今經濟騰飛成為粵西經濟中心
山東的這個城市,經濟增速全省第一,堪稱山東版的洛陽
絲綢之路,經濟之路
實拍:國內西南地區的國際都市,不僅歷史悠久,經濟也十分繁華
山東到江蘇正在修建一條鐵路,臨沂為龍頭的魯南經濟帶將飛速發展
廣東中山最南部的鎮,和珠海接壤,是經濟強鎮
乘「一帶一路」春風 會展經濟在莞呈現新姿
中國緬甸合力修建一國際鐵路:共設五個站台,沿途經濟將新發展
推動南非經濟命脈的鑽石——南非之星
新的水劈裂法可以開闢通往氫經濟的道路
山西和陝西,僅一橋之隔,彷彿同一城,經濟卻是天壤之別!
廣東省正在修建一條鐵路,將帶動整個珠三角城市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