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披露國博文物流失 秦傑:平民收藏家的驚人之舉

披露國博文物流失 秦傑:平民收藏家的驚人之舉

1.潘家園舊貨市場的一次特殊展覽

4月6日,星期五。對於潘家園舊貨市場,這一天不過是個普通的交易日,但對秦傑和廣大關心文物收藏的人來說,卻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

早晨9點,潘家園舊貨市場二樓辦公室。秦傑正在這裡舉辦「國家博物館文獻和圖片散落民間實物展」。展出的內容是他最近兩個月來收集和追回的國家博物館散落到民間市場的文獻和文物圖片,其中包括1500餘張照片、740張黑白底片和634個印有「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二者系「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字樣的專用袋,涉及20多個門類,包括陶瓷、建築、青銅器、書畫照片、「中國革命博物館提借文物、提借複製品憑證」等賬目和人事卷宗。

秦傑表情非常嚴肅,指著印有「中國歷史博物館」或「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牛皮紙袋,對聞訊而來、將他團團圍住的參觀者說:「誰的孩子誰抱走」。當有人質疑這些多為照片或複印件時,秦傑顯得很氣憤:「複印件怎麼了,是不是歷史文化遺存?這些資料包含了文物藏處、技藝細節、國家領導人批示等重要信息,不應該流失啊!」

秦傑,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收藏委員會副主任兼副秘書長,一個普通的工薪族。兩個月來,這位民間收藏家有了一個驚人之舉:他最先發現了一批國家博物館流失的檔案文獻資料,並開始追蹤和收集。從2月3日到現在,他追蹤收集了大量從國家博物館散出的文物圖片和資料以及部分人事材料。而讓他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批文獻竟然是在北京潘家園、報國寺等舊貨收藏品市場發現的。

這件事一經發現,立即成了各類媒體追逐的焦點。

2.

追尋搜集流失文獻的60個日夜

「我每周六都會到潘家園淘寶。到現在,我已經分門別類地收藏了體育、西藏、話劇劇照、文物等的老照片幾百張。今年2月3日之前,我在潘家園發現了幾張特別的照片。其中一張,就是《陀羅尼經咒》!我意識到,我碰到一次重大文獻流失事件。」

《陀羅尼經咒》是一件重要的文物,出土於1973年。上面印有經文,紙被捲成捻,放在銅器之中。經研究確定這件《經咒》為唐朝初年的,從而把中國雕版印刷起源提前到公元7世紀。而在此前,我們知道的中國最早雕版印刷實物是公元9世紀的《金剛經》,現存大英博物館。

「作為古籍愛好者,都迫切希望得到一張清晰的《陀羅尼經咒》照片。我找了10餘年,突然找到了。更令我驚奇的是,我發現照片的背後還附有非常專業的附件,是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發現《經咒》後呈報國家博物館的文件。

「我意識到,我買的這些老照片可能出自文博系統。於是我開始有意到潘家園尋找類似的東西。」

2月3日,秦傑從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南側地攤書商手上120元買了3種57張古代文物黑白老照片。後經該書商介紹,到二樓坐商處又購到144元的72張黑白和少量彩色文物老照片,質量頗高。當這位坐商告訴他已銷往福建一批彩色照片,秦傑當即表示委託該書商高價購回。

2月7日。「我匯出了1060元,包括手續費。照片涉及13類文物,這是很難遇到的。我收到一組八寸彩色唐代泥塑文物照片20張、65張彩色陶瓷器、53張青銅器、42張古玉器、36張古代石刻藝術、漆器14張、古代兵器22張、古代服飾24張、古代金銀器27張、古代人物9張、古建築17張、書法7張、古印璽24張、古文獻地圖12張、古首飾65張,成體系的共有13大類437張,有殘破,並有15張黑白和彩色底片。有6個專用紙袋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展覽部專用,黑白和彩色底片裝在裡面。」

秦傑說:「我一直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都市之聲』的《時尚理財》節目合作,現場直播收藏趣聞。其主持人是北大碩士生董彬,我們推崇宗白華的中國古代美學藝術理論,因而多有交流。董彬正在寫關於『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畢業論文,急需古代舞蹈造型圖片。當我將其中的一組八寸彩色唐代陶俑組圖、彩色陶瓷器的照片等拿給他看的時候,他極其興奮地向我反覆強調,在北大圖書館及資料室、導師出示的文獻圖片中都沒有如此珍貴和清晰的古代藝術造型圖片。這下,使我猛然驚醒:只有最高等級的博物館才能保存有此種高級文獻!」

由此秦傑聯想到從今年1月起開始國家博物館重建改造工程,數以百萬件的國家文物安全遷移至指定庫房,會不會有「重文物,輕文獻」,個別人不慎處理掉文獻資料的可能性呢?如果是從國家博物館裡流出來的,那麼是怎樣流出來的?潘家園舊貨市場的經營者又是從哪裡批量得到的貨源呢?市面上到底還有多少「貨」?

「由於我已批量地購入古代文物照片,且出手稍比同行大方,潘家園舊貨市場的書商很願為我提供貨源和信息。之前買的那些老照片讓外人看來,挺熱鬧的,但仔細分析,傳統文化中骨幹的東西很少,比如青銅器、玉器、書畫古籍都沒有,這意味著後面還有東西。」

果然,在接下來的幾天,秦傑又陸續從潘家園舊貨市場購入全國館藏名畫老照片300張、革命博物館藏文物照片及說明160張、革命博物館藏文物照片底片475張、革命歷史博物館文物複製品表格100多頁、革命歷史博物館提取文物憑證四五百張、革命歷史博物館館藏革命文物表50多頁1000多條目及彩色文物精品照片1000餘張,不少照片還附有底片。「這些底片時隔多年了,我拿著底片試著沖洗照片,沒想到洗出的照片仍然精彩絕倫。」

2月26日,秦傑又聽說他幾天前在舊貨市場上見到的那575張全國館藏古代、近代名畫書法照片被一個香港人買走了。「我最大的弱點就是財力,現在有人跟我爭了,並且還是大款。正好孩子那幾天開學,一下子交了5300元的補習費,家裡已經沒錢了。」為保證此批國家博物館散落的部分歷史文獻和文物圖片的相對完整,3月15日,秦傑再次委託潘家園經營者以三倍出售的價格全部追回。

在秦傑家裡的沙發上,我看到了擺滿了一摞摞牛皮紙小口袋裝的文物照片和底片,口袋上印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通史保管部」、「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部」、「中國革命博物館保管部」等字樣,有的口袋上還有鋼筆或鉛筆寫的「館」字編號。如在寫著「阿富汗巴米揚大佛谷」和「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全景」的口袋上,編號位置分別填寫著「阿001」「館40795」「阿002」「館40760」的字樣。世界聞名的巴米揚大佛建於公元五世紀,2001年3月,塔利班武裝不顧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炸毀了巴米揚大佛,而這些有關伊朗、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等戰火話題熱門國家的歷史古建築照片理所當然地成了非常珍貴的文獻資料。

在此批歷史文獻和文物圖片中還有關於台灣歷史的珍貴文物的照片,且這些文物絕大部分是國家博物館的自身藏品,其中至少有5件為一級文物。其中有張照片讓秦傑驚喜了,就是一張《荷蘭殖民者投降書》(清)(國家博物館藏)(編號:32669)的照片。台灣人民第一次爭取回到祖國懷抱是在擺脫荷蘭殖民者的統治之後,而《荷蘭殖民者投降書》這件文獻連不少文博工作者都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見過了,從這張照片上看,這件珍貴的文物一定傳世了。這些文物的高清晰度照片正是北京正在籌建中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和市場敏感人士重金徵集的對象。

「還有這批《海外遺珍》的照片74張,你看,這哪件珍品是什麼年代創作的、現藏於哪國的什麼博物館,在什麼刊物上曾被報道過,登記得一目了然,這就為我們了解我們都失去了哪些國寶,哪些國寶是不應該散落的以及為我們今後追回這批遺失的珍寶提供了重要資料依據。失去了這些資料,我們就不可能知道這些珍寶在什麼地方,再怎麼說這也是多少代文博工作者和華僑的心血啊!不能把這些檔案散落了。」說到這兒,秦傑痛心疾首。

秦傑統計,他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共有23個門類,3000餘件,大都為國家一、二級文物資料。就這批國家博物館散落的部分歷史文獻和文物圖片來看,是整批量、大規模的流失,其數量之大,內容之繁,精品之多,圖片之美,文獻記載之全,令人嘆為觀止。就在3月24日,他還在潘家園買到了「革命博物館《外復文物帳冊》(三庫存)」。

3.我是工薪族,就這麼一個樂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傑能有這樣的舉動,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秦傑在中國藏書界,稱得上是一個奇人,為了這個愛好,他很早就辭職回家,埋頭於古舊圖書。他毫不客氣地說,在中國藏書界他至少排前十,在北京他在前五。他們家除了書櫃,就沒什麼像樣的傢具了,打開書櫃,就像打開了一座座巨大的寶藏。他的藏品不但數量大,而且件件都是精品──李大釗的遺著、毛澤東的早期著作、八年抗戰的地圖……每件珍品都凝結著一段特殊的歷史,每一冊書籍都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在區區兩間書房的空間里,他壘起了中國現當代革命史的書籍博物館,圈裡人稱其為「紅色收藏家」。

時年51歲的秦傑,收藏已逾30年,他之走上收藏道路緣於一人——原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張魯泉。

秦傑的父母在「文革」中受迫害,秦傑13歲就跟隨父母於河南「五七幹校」「改造」。在那裡,他跟老八路張魯泉習寫毛筆字。

1973年,張魯泉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秦傑一家不久也回到北京。一老一少又見面了。見秦傑酷愛字帖,張魯泉告訴他,每年的10月15日是故宮博物院的院慶日,在10月里,故宮的明清字畫館展出古代的名人真跡,張魯泉特許他到故宮觀摩書法真品。於是秦傑就從看故宮的書畫展覽開始,對古代字畫著了迷,開始收藏古代的字帖。秦傑說:「是張伯伯給了我這影響一生的機遇。」

那一年秦傑剛剛16歲,便開始收集和研究古代的字帖和書籍。老字帖在當時最便宜的是七分錢,最貴的也不過是三毛錢,秦傑用他每個月的五塊錢在浩如煙海的老字帖里去尋找他喜愛的。「儘管只有七分錢到三毛錢一本,但很少有人買,舊書市場冷冷清清。」就在這時,秦傑已有了「系列化」的收藏意識。他把購買的字帖分門別類整理好,向父輩們炫耀。當他19歲之時,他已藏有中國歷代500種名碑大帖。當他購買到第501本的時候,他的父親不禁震動了,那是道光年間一位狀元的珍藏,還附有另外7位書法家的題跋,確為珍品。一位頗有名氣的書法家借走後甚至想據為己有,數月不還,秦傑的父親硬是親自登門索回。

「我買了五百本『垃圾』字帖之後,終於『入道』了。這500本書給我搭起了知識的架子,但這僅僅是剛剛『上路』,離一個收藏家的標準還相差很遠。」視野豁然開朗的秦傑,不再局限於收藏字帖,唐詩、宋詞、明代版畫、清代詩作等,廣而博收。舊書市場低廉的價格,加上收藏時無盡的快感和佔有慾,催促他更加「瘋狂」地購買古書典籍。

儘管秦傑對典籍收藏如醉如痴,也能狠心作大筆投資,但是舊書的價格也在一路飆升。1982年秦傑大學畢業後,他在古籍收藏方面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了,不僅是因為經濟上的拮据,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障礙。「一本書從3毛錢漲到80多塊,沒道理啊!不買!」就在這種心理的束縛下,他眼盯著上好的佳品卻不再購買。他在回憶這段日子時說:「每每想起錯過的書籍珍品,我心如刀割,夜裡做噩夢,都想打自己的嘴巴啊!」「那時候我就是覺得舊書不值那麼高的價錢,就像現在有人覺得花100萬元買一本宋版書不可思議一樣。」其實,從國際視野來看,宋版書是800年前的,手工雕版的,而歐洲17世紀的書早已賣到幾百萬歐元,價格高出我們幾十倍,舊書是祖先留下的文化載體,怎麼會不值那麼多錢?但這麼高的書價,秦傑作為工薪階層是「玩」不起的。

秦傑試圖走出藏不起古籍的困境,轉向在近現代出版物中尋找稀見的、藝術價值高的、國家館藏不足的、原汁原味的、能反映時代特徵的革命文獻,即後來被稱為「紅色收藏」的系列。他避熱拾冷,於90年代,解放區出版物論斤出售,秦傑精挑細選,組成系列。

由於一個特殊的機緣,秦傑拜訪了藏書大家、時任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的姜德明,他的想法得到了姜德明的肯定和鼓勵。姜德明在民俗派藏書領域裡很有成就,他給了秦傑一個很好的啟示:「在近現代『五四』文學所形成的出版物里,經過三代藏書家的倡導,應該說被發掘得很全面了,但是新文學版本給你的理念,還有一個空當是你應該去開發的。」姜德明讓秦傑利用優勢去進行專項的收藏,以中國近現代史、抗日根據地、解放區,以及毛澤東為主線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黨史資料作為版本學研究的方向,做出自己的特色收藏。聽完姜德明的一席話,秦傑意識到自己已經找到了具體的藏書目標。

於是,秦傑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收藏方向,他又回到了少年時期大肆購買字帖時的暢快心境。「延安的出版物兩塊錢一冊,晉察冀的每冊一塊錢,非解放區的刊物每冊五毛錢,成捆成堆地買,擺放在床上分門別類,精挑細揀。」每逢說到這裡,秦傑都會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秦傑說:「前輩藏書家引領、提攜後輩的品質值得當代藏家學習,藏書與修身養性是個人的事,但文化的承傳和發揚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收藏是要花大錢的。作為工薪階層的秦傑,幾十年來為收藏所投的錢,至少能買兩輛中檔轎車。這些是以他降低生活質量為代價的。為了買書,秦傑借過孩子的壓歲錢,甚至跟賣書的書商也借過錢。家中書柜上一塊玻璃破了,3塊錢就能換塊新的,可15年過去了還是沒換。他寧肯粗茶淡飯,節衣縮食,也要把非常有限的財力用到收藏上。

1992年,在華威橋舊書攤,秦傑見到一本尋覓已久的古字帖,對方要價200元,可秦傑身上沒帶這麼多錢,於是他就用那輛嶄新的進口鳳頭牌自行車作交換了。他還曾用自己的金手錶換回15本「五四」時期的新文學作品。在北京報國寺收藏品市場,秦傑用一件皮大衣換回了幾本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書他買不起。

經過多年的努力,秦傑在1997年北京市舉辦的第一屆藏書大賽中,奪得「藏書狀元」的桂冠,時年43歲。

當時,在藏龍卧虎、文化底蘊深厚的北京城,首屆藏書大賽的角逐十分激烈。在劃定的三個選區里藏書大家雲集。海淀區候選人中有專家、學者,有藏書3萬冊的著名演講家李燕傑,有名人夫婦吳祖光、新鳳霞,也有後來當選的謝其章先生。在「東富西貴」的西城選區,其他候選人都是藏書實力雄厚,藏書條件優越,藏書數量驚人。名不見經傳的秦傑,只是以一位普通青年的身份參加候選的。

當六名評委在觀看了西城區前二位候選人的書房後,覺得沒有必要再細看秦傑的藏書了,於是只派了市婦聯的一位評委到秦傑藏書處,結果令那位評委驚嘆不已,一開始說看20分鐘就行,結果一口氣看了40分鐘。那位評委回去後,立即建議召集評委會全體成員重新評估。原來,秦傑亮給那幾位評委的是40本革命先烈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紅色藏品」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失散多年的李大釗學術著作《史學要論》、聞一多《七子之歌》首刊原件、毛澤東晚年追尋多年未果的《政治周報》(創刊於國共合作時期的1926年,毛澤東本人主編)、周恩來早年親自編輯的刊物等。於是,全體評委目睹了這些珍貴革命史料後,一致同意一定要讓秦傑入選北京藏書狀元。

秦傑在收藏品市場上,較早地步入紅色書報刊收藏的行列,脫穎而出,並成為領軍人物,他現在是我國著名的革命史書籍收藏大家。秦傑的主藏包括:毛澤東早期文獻、革命歷史文獻、抗日戰爭史料、新文學版本書及古籍、工具書等,收藏精品在1萬件以上。尤其是他的紅色藏品填補了我國近現代革命史的一大空白。其書房可謂四壁生輝。

正是靠著幾十年收藏的經驗的積累,才使他今天能從浩瀚的舊貨市場里,找到那些珍貴的文獻和照片資料並迅速判斷其真正的價值。

4.

國博文獻資料流失的背後

4月6日的展覽已經結束,但社會對於國博這批文獻資料的爭論卻越來越激烈。秦傑從潘家園舊貨市場得到內幕消息稱:總數量是13個大編織袋。如此大量、精美、專業的文物照片和文獻資料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私人的收藏品啊!

為了追回和整理這批寶貴的文獻資料,秦傑消瘦得讓人心疼。到目前為止,他已經花去了將近10萬元,實在拿不出錢的時候他還動員兒子拿出了壓歲錢。就算這樣,買到的也只是總數的七分之一。

「法律沒有規定檔案、照片這類資料必須永遠保存,」秦傑說,「但不管怎樣,國家博物館歷史文獻和文物圖片不該散落到市場上。博物館工作者應該認識到,博物館文獻資源同非文獻類的博物館藏品一樣,都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重要的智力資源。博物館文獻的保存和建檔必須納入博物館文物管理流程,並在建設國家博物館文獻資源中心方面,承擔重要的角色。這樣,國家博物館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博物館』。古舊圖書文獻、檔案聲像資料是新舊、中西各種社會思潮匯聚碰撞的文化最主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和新中國走向文化繁榮史實的最原始記錄,其思想文化價值、文物文獻價值、藝術價值有目共睹。

「對於收藏者,這些文獻意義同樣重大,這相當於使收藏者對文物的『間接佔有』,通過它們,我們可以了解那些從未展出過的文物真貌,以及文博系統保管文物的流程細節。尤其當今贗品充斥市場,這種意義更為突顯。國家博物館檔案文獻中的國家一、二級珍貴文物的高清晰度照片,特別是彩色照片,在文物行家的手中就如同擁有了珍貴文物的話語權和發布權。高清晰度照片資源在收藏行的特別意義就是絕大部分收藏愛好者一生都不可能擁有國家一、二級珍貴文物,但如能擁有國家一、二級珍貴文物的高清晰度照片,就擁有識假辨假的原始依據,從而擁有權威的話語權。何況數千張的國家一、二級珍貴文物的高清晰度照片呢。」秦傑緊繃眉宇,摩拳擦掌,在屋裡來回地踱。「據我所知,這批文獻仍在流失。我想通過這件事,呼籲大家對歷史文獻和文物圖片的重視,也希望這次國家博物館散落的歷史文獻和文物圖片最後能得到妥善的處理,這對全民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也是一次難得的好機會。」(來源:北京日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書目部分珍貴照片
新文學舊書三十年
金庸版本學
辛亥革命前後進步刊物展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讓人惋惜!流失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流失之痛:東京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那些流失在美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流失的國寶,現收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海外流失的中國文物
外國被盜文物資料庫發布 海外流失文物「回家」之路有多遠?
國寶流失海外百餘年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虎鎣」 歡迎回家!
流失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在英國拍賣 掠奪過程驚人
民國初年:境外傳教士勾結盜墓賊,致使洛陽成噸文物流失海外
流失在國外博物館裡的中國壁畫
美國這16家博物館的明星藏品:都是流失海外的中國國寶
九件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無價之寶卻存於外國博物館,嘆息
實屬國之重寶!卻流失海外成了英國皇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曾流失在海外的大明永樂劍:今卻成了英國皇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近代最慘痛的文物流失事件:洛陽金村成噸文物流失海外
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虎鎣明日海外被拍 國家文物局強硬發聲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 它們都集中在國外的哪些博物館或圖書館
英國拍賣圓明園流失文物,外國人都引以為恥!
震憾:圓明園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