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立秋:不宜大補宜清補

立秋:不宜大補宜清補

立秋物於此而揪斂

今天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這兩句民諺最能體現立秋節氣的天氣變化。

立秋不僅預示著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代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民諺

立秋的雨和霧,與未來旱澇、收成有密切的關係,如民諺「打霜立秋,干斷河溝」(貴); 「立秋霧,地枯枯」(湘);「立秋無雨人發愁,莊稼頂多一半收」(皖);「立秋無雨對天求,田中萬物盡歉收」(蘇、鄂、川);「立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川);「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來就要澇」(蘇)。有的民諺則體現了立秋節氣的晴好與未來天氣的關係,如「立秋有雨倒春寒」(桂);「秋日落雨秋颼颼」(浙);「立秋晴天秋天旱」(鄂);「立秋無雨水,白露雨來淋」(湘);「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無雨秋雨少」(魯);「立秋大雨,百日見雪」(冀)。

習俗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在周代,立秋這一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儀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在宋代,到了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清代的立秋節習俗是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我國廣大農村,有在立秋這天預卜天氣涼熱的習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的風俗。

貼秋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以增加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

啃秋

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養生

不宜大補宜清補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所以暑季剛過,人們往往易倦怠、乏力、不思飲食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

但立秋時節不宜大補特補,因為立秋雖然標誌著秋季的開始,但立秋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通常還是較高,空氣的濕度也還很大,人們會有悶熱潮濕的感覺。再加上人們在夏季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虛弱」的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

此時不妨適當多喝點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紅棗蓮子粥、山藥粥等粥類。脾胃虛弱者可以喝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對身體大有裨益。

莫貪涼,注意冷暖變化

經過長期高溫的襲擊,人體的免疫力已經下降,再加上季節交替之時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體質較差者難以適應而容易感冒發燒;中老年人貪涼吹風還可能引發腰腿疼痛。此時應注意不要受涼,盡量少用空調和電扇,注意冷暖變化,以防疾病侵襲。(文/ 健康文摘報 王俊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周末推薦」馬伊俐:母乳餵養,給孩子37度的母愛
「周末推薦」胡大一:「精準醫學」研究不可一哄而起
選對內衣才能遠離「胸險」
對付蟲咬皮炎,這幾種中藥膏有療效

TAG:健康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舌尖上的處暑」處暑秋補宜「清平補」
初春食補宜吃薑
秋季進補宜保持甘潤,應平補與潤補相結合
初秋進補宜清補,祛濕消暑,滋陰潤燥
小寒大寒又一年,進補宜吃蝦
秋季進補宜先從調理脾胃開始
夏季進補宜選平和食物
秋季滋補宜食用哪些食物?這十四種日常食物不可少
秋季進補宜吃素,這三種食物是首選
醫生提醒,選用中藥滋補宜對應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