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隸名碑《石門頌》,疏曠天岸馬,野逸雲中鶴!

漢隸名碑《石門頌》,疏曠天岸馬,野逸雲中鶴!

疏曠天岸馬 野逸雲中鶴

——《石門頌》賞析

文 / 張俊東

古人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這裡是指取法的格調和境界要高。古人還有一個相關論述,取法不下秦、漢。這裡的「秦、漢」有朝代時間的概念,但更多的還是指秦、漢的書法藝術風格和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審視書法史,僅以高古這一脈而言,秦、漢時期的書法藝術確實高古、渾厚,而秦、漢以後則日漸衰落了。

《石門頌》摩崖是東漢建和二年(148)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為司隸校尉楊渙所寫的一篇頌詞,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刻在陝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門隧道西壁之上。原刻通高261厘米,寬205厘米,書體為漢隸,刻書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1967 年因在石門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庫,人們乃將此摩崖石刻從崖壁上鑿出,1971 年遷其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

《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是漢隸中的經典之作,它與《郙閣頌》《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它對後世書法藝術的審美判斷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決定性作用。因為從筆法上而言,它是較早使用絞轉筆法並充分使用絞轉筆法的漢碑;在整體氣息上,它以靜為主、以動為輔的審美追求在今天依然是傳統意義上書法藝術的審美主流。

對一個以書法為專業的人而言,對一些經典的碑帖除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斷以外,還時常會出現一種直覺。筆者第一次看到的《石門頌》石刻的印刷品,印象中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看到「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幾個大字,就為其結字的疏曠野逸,線條的瘦勁和綿綿的流動之美所折服,同時還有一種又激動又吃驚的感覺,似乎在這之前就對《石門頌》非常熟悉,其實之前根本沒有看到過。

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許就是一種緣分和相通。而且每次翻看《石門頌》的帖子,筆者似乎都能清晰感覺到當時刻石工匠刀法的抑揚頓挫、快疾徐遲與起承轉合,甚至連刀的運動、手上的動作和工匠的身姿都彷彿就在眼前,告訴我這個點畫、這個字是怎麼出現這樣效果的,很是神奇。

《石門頌》既有特點也有不足。

特點之一是結字以疏朗開闊為基調。此帖通篇結字以橫式為主,大多數字的結字都呈扁長方形。後半部分,特別是臨至結尾處,結字不像開篇略顯拘謹,而是優遊不迫、率意從容,偶爾出現幾個以豎長方形為外形的結字;單個字內部空間的分割也不再像開篇時那樣相對平均呆板,而是豐富多變、有緊有松。由於此碑線條相對於單個字的面積而言略顯瘦勁,所以在整體上給人以開闊、疏朗的感覺。

特點之二是用筆以絞轉筆法為主。仔細體會《石門頌》的點畫線條,我們會發現,它的線條幾乎都是粗細均等的,雖然很細,但並不柔弱、空怯和蒼白,在審美上是紮實、瘦勁的,而且內蘊很豐富。如何才能寫出《石門頌》的線條感覺?我們經過無數次的探索和試驗,發現《石門頌》的用筆很特殊,它主要以絞轉筆法為主。這裡所說的絞轉筆法是指毛筆筆毫錐面在紙面上運動的時候,不是筆毫觸紙時接觸面一成不變的一種運動,而是筆毫與紙接觸的面不停變換的一種旋轉運動,這種運動一般又被稱為絞轉或使轉。絞轉(使轉)用筆時,筆毫著紙的側面不停地變換部位著紙,也就是說,通過書寫者的手捻動筆管使筆管旋轉或者通過手上強力的扭拗動作進而使柔軟的筆鋒像「擰麻花繩子」一樣絞到一起,使筆鋒的不同部位著紙,寫出有毛刺的感覺和變化豐富的遲澀、老辣線條。

也曾有人做出這樣的評價:這一類的作品是以篆書的用筆寫隸書。這種說法確實很恰當。《石門頌》的線條在審美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勢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審美,一個是由於《石門頌》的線條在物理長度上確實很長,另一個原因還是出於這樣獨特的絞轉筆法。康有為講:「古人筆法至多,然學者不經師授,鮮能用之……有李華之說……又曰:『有二字神訣,截也,拽也。』所謂截、拽者,謂未可截者截之,可以已者拽之。」為什麼康有為會引用這句話,論書者李華的本意也許是想表達:書法創作中書寫點畫或是寫出的點畫要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態;或者說是要有「未可截者截之,可以已者拽之」這樣在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的處理;但他也一定是有自己創作上的感受才使用了「截、拽」兩個字。筆者認為「截、拽」兩字神妙,依據筆者書法藝術的創作經驗和臨寫《石門頌》的感受,使用絞轉筆法的時候,真的有一種通過毛筆的筆桿旋轉把筆鋒絞到一起「拽」「扯」「拉」線條的感覺,似乎《石門頌》中那樣的線條確實不是輕鬆寫出的,而是使用了全身的力氣「拽、扯」出來的。

特點之三是整體氣息以靜為主,以動為輔,動靜相合,相得益彰。《石門頌》在結字上有飛動之美,在線條里有流動之態。仔細觀察和品味,此帖的很多字在結字的處理和一些橫畫的筆意上都有飛動、飄飄欲仙的感覺,而在點畫線條里,雖然以絞轉筆法為主,但線條呈現出的氣息並不霸悍、浮躁,而是很安靜。但要注意的是,《石門頌》線條里的安靜不是一種靜止的安靜,而是一種動態的、流動的安靜,紮實的安靜。黃賓虹老人講:「流動中有古拙,才有靜氣;無古拙處即浮而躁。以浮躁為流動是大誤也。」當然,這種流動中的通過絞轉筆法所產生的靜氣需要在研習的時候深入細緻體會,很多審美意象和審美體會需要帶有一定的審美期待,反覆深入才會有所得。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書畫藝術很玄妙,就如同樣是水墨,畫出來後,有的是千年古樹的枝幹,有的就是新枝嫩芽,關鍵是要帶著一定的審美期待去創作。

不足之一是「豎」畫處理略顯孱弱。多年的書法實踐使筆者得到一個體會,點畫中的「豎」很難處理,太直則死,太曲則作,太斜則傾。歷代很多名家、大師對此也很少有高明手段。同一個書法家,其他點畫的處理一般要比「豎」畫好一些。《石門頌》很多字的「豎」畫已經使用了很多辦法,比如「川」字的第三豎向右的彎鉤,「門」「有」等字左豎向左上的彎曲等,但手段還是不夠多,所以很多字相對較直的豎顯得有點弱。特別是被很多人津津樂道、奉為經典的「命」「升」「誦」等字的長「豎」,筆者並不覺得有什麼好,只是覺得這樣的處理創新是有了,但線條並不紮實,也缺少內蘊,整體審美上也不盡協調,不倫不類,顯得小家子氣。

不足之二是「辶」的處理太過雷同,不夠豐富。《石門頌》中很多字都有「辶」,此帖中「辶」的結構處理本身就不是很理想,再加之出現頻率高又沒有變化,顯得過於呆板,這是學習和研究此帖需要改進的地方。

不足之三是橫折處理有矛盾處。筆法決定線條質量,轉折決定書法風格。橫折是很重要的一個用筆單元。在這一用筆中,線條起筆、運筆後的原始線向會出現變化。這是唯一在運筆過程改變原始線向的點畫。處理好這一變化很關鍵。《石門頌》中橫折的處理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使轉而來;另一類是寫完橫後斷筆,重新起筆寫豎構成橫折。這兩種處理在審美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圓潤、內斂,後者是方正、外拓,在整篇中,後者的處理還佔有一定的比例。當然也不能說這就是問題,需要觀者自己去體會和取捨。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們對任何事物的判斷都帶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體悟,都是自己的一種感覺。筆者今天對《石門頌》的認識和解讀在後人看來或許有意義,或許毫無意義。幸虧還有清湘道人的「過關者自知之」這樣的話讓我們聊以自慰,不管怎樣,文章都是寫給知己讀的。

參考文獻

參見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年10 月第一版,844 頁。

筆者認為,對一個書法藝術批評者來說,不能僅從自己的創作經驗出發,但在進行藝術批評而不是在做純理論研究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創作經驗,一般情況下,我們又大多是在自己的經驗範圍內思考問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空間 的精彩文章:

淡泊名利,衷情書法——國家一級美術師「酈一平」
你是書法家還是寫字匠,看看再說……
思悟維新的一介白丁——李鵬飛
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碑》
對藝術家來說名頭很重要嗎?

TAG:書法空間 |

您可能感興趣

漢隸名碑《石門頌》:疏曠天岸馬,野逸雲中鶴!
石門頌:疏曠天岸馬,野逸雲中鶴
北魏摩崖石刻《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
北魏摩崖石刻《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
東漢「隸草」《石門頌》
劉文華字帖臨漢碑《石門頌》
漢魏遺風、雄渾奇絕 解讀 《石門銘》
漢隸《石門頌》臨習
石門河地心谷,世界珍奇高山喀斯特岩溶景觀。峽谷幽深、壁立千仞,雄關漫道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鑒賞
《禮器碑》《曹全碑》《石門頌》《張遷碑》《乙瑛碑》原文、譯文
氣勢雄偉、意趣天成:北魏摩崖石刻《石門銘》書法欣賞
石門山,唐宋以來的宗教聖地,仙山石洞多,瑞木芳草多
青州,臨朐,石門坊,北黃谷村遊記
石門棧道風景區:被譽為中國棧道之鄉、西北水利明珠,褒姒故里
「經典漢隸」《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
孫殿英盜清東陵,乾隆棺槨為何頂住石門?裕陵地宮漂浮的女屍是誰
《石門頌》《石門銘》傻傻分不清
東漢《石門頌》,碑刻群中的一枝奇葩,在書法臨習中極難學
名家臨帖 | 胡問遂臨魏碑四種之《石門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