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總共才出三個旗人武狀元,吳京祖上佔了哪一個?一個也沒有!

清朝總共才出三個旗人武狀元,吳京祖上佔了哪一個?一個也沒有!

作者:金滿樓

近日,電影《戰狼2》火爆熒屏,片中主角、著名武打明星吳京在接受《鳳凰網非常道》,採訪時稱:

(旗人)其實分三等:正黃第一,正三旗第二層,鑲四旗第三層。……網上說我是正黃,其實是錯的,他們問我你們家為什麼世代習武?其實我是正白旗,我是正白的,家裡出了幾代的武狀元。

不過,按朱彭壽《舊典備征》的記載,有清一朝268年中,武科從順治三年(1646年)開考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停考,其中取中109名武狀元。

而其中,又只有三個旗人得了武狀元,分別為: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德灝(正黃旗)、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昌伊蘇(正黃旗)、道光十五年乙未科波啟善(正紅旗)。

吳京祖上是或許旗人不假,不過因未明言是滿洲正白旗還是漢軍正白旗,其吳姓或許是滿洲烏拉那拉氏在民國後改姓而來;當然,如是漢軍正白旗,也可能是恢復祖姓而來。

但無論如何,這三位旗人武狀元都沒有來自正白旗的,更沒有是烏拉那拉氏或吳姓的。

其實這也不奇怪,因為按清制,八旗本以騎射為本,崇武輕文,最初是並不提倡八旗子弟參加科舉考試的。

直到順治八年(1651年)時,才首次准許八旗應鄉、會之試,並且旗人和民人(漢人為主)各分一榜,考試的內容亦有區別。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後,八旗子弟與漢人一體應試,不再分榜。不過,在鄉、會試前,旗人要先試馬步箭,騎射合格,方可應試。此遂成為定製。

此外,宗室子弟最初是不參與鄉、會試的,直到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由於宗室子孫日益繁衍,這才准許有能力學屬文者,一體應試,編號取中。

不過,在康雍乾三朝,由於報名時限制較嚴,參試的宗室子弟並不多。直到嘉慶六年(1801年),宗室子弟應鄉試、會試才不再限制,但錄取時又多作限制。

為了補償八旗和宗室子弟不能應試或限制應試及錄取的缺陷,清廷特設翻譯一科(分滿洲翻譯與蒙古翻譯,漢人不得參與),作為此類人員的出路。

至於應試程序,武舉和文榜大體相當,考試大致分四個等級進行: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

其中,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

殿試結束後,中榜者通常由兵部授予官職。以清朝武舉第一科、即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為例,當時規定:

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

康熙年間,武舉授職又有變動,改為一半授營職,即直接帶兵官,另一半授衛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

雍正五年(1727)規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再從二甲中選頭十名,授三等侍衛。其餘全在兵部註冊授於守備等營職。

雍正以後各朝武進士的授官情況還有一些變化,不過所授品階基本上以康熙朝定製為準,沒有太大的變更。

總體而言,武舉和文榜雖然都是舉人、進士,但兩者地位、待遇和受朝廷及社會的重視程度相差很大,一言蔽之,武舉遠不如文榜。

這大概也是宋元明清之後文官主政的普遍現象吧。

附錄:(朱彭壽〈舊典備征》)

清代武科狀元的科分、姓氏、籍貫如下:

順治朝 (7人)

順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山東章邱。

順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順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璽浙江仁和。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於國柱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劉炎 浙江山陰。

順治十七年庚子補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蘇上元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維鼐 山東濟寧。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吳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順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張英奇直隸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詐浙江山陰。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國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羅 琪浙江會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繼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憲武直隸。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應統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張文煥甘肅寧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緯京衛。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繳煜章京衛。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馬會伯甘肅寧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維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楊謙江蘇儀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唆直隸獻縣。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顯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賽都漢軍正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 封榮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鏞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國瓊漢軍鑲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山東膠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齊大勇直隸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孫宗夏陝西鎮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馬負書漢軍鑲黃。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龍直隸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浙江金華。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賈廷詔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孟漢軍正黃。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張兆潘江蘇泰興。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張大經山西風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直隸獻縣。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顧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國梁直隸豐潤。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馬全山西陽曲(壬中科時已取中探花,名馬瓊,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飛龍直隸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灝滿洲正黃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龍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錢治平順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廣東長樂。

乾隆四十0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賞山東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直隸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黃瑞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劉雙順天大興。

乾險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劉榮慶江蘇泰州。

乾險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馬兆瑞山東臨清。

乾險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劉國慶江蘇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福漢軍鑲黃。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飆山東掖縣,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飛虎

嘉慶朝 (12人)

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年)黃仁勇廣東海陽.

嘉慶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雲龍直隸阜城。

嘉慶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寧廣東南海。

嘉慶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直隸蔓城。

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年)張聯元直隸獻縣。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華清山承臨潤。

嘉慶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誠江西樂平.

嘉慶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馬殿甲河南鄧州。

嘉慶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寧山東益都。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鳳來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開業 以傳臚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鍾英推升狀元,陝西神木。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蘇滿洲正黃。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張雲亭直隸清豐。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張從龍山西臨縣。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山西陽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吳鉞山東蓬萊。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廣金山西靈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鳳山河南沿縣。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啟善滿洲正紅。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瑞宜隸安肅。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宜隸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趙雲鵬河南汝陽。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慶漢軍鑲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張殿華直隸棗強。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吳德新直隸東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直隸晉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陽春四川華陽。

咸豐朝 (5人)

咸豐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山東鋸野。

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年) 溫常勇直隸天津。

咸豐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隸南和.

咸豐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韓金甲山東歷城。

咸豐十年庚申科(1860年) 馬鴻圖直隸撫寧。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樣直隸邯鄲。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黃大元直隸懷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張蜀錦宜隸廣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陳桂芬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錦堂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張風鳴河南西平。

光緒朝 (11人)

光緒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鴻圖福建侯官。

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直隸天津。

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黃培松福建龍泉。

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年) 楊廷弼河南祥符。

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山東昌邑。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夢說山東陽谷。

光緒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張憲周山東琿城。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賡江蘇海州。

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張鴻翥江西鄱陽。

光結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國棟直隸天津。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張三甲直隸開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順治 的精彩文章:

滿清康熙帝為何五次上五台山?真的是為了尋找父親順治帝嗎?
清順治帝兩次廢后究竟為何?順治帝有幾個皇后?
一個親王死後被追謚為皇帝,然而僅僅過了60天便被人掘開墳墓鞭屍
談「花」色變的滿清,進關後差點全軍覆沒,原因竟是它
揭秘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的突然暴斃之謎?

TAG:順治 |

您可能感興趣

史上這五位武狀元,一個年僅8歲,一個挽救大唐,還有一個是女子
歷史上第一個女文狀元和第一女個武狀元,都是唯一的一個
史上最牛三個武狀元,一個官最大,一個歲最小,一個姓名家喻戶曉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到底有何本事,一招就征服了皇帝?
中國第一位「女」文狀元和第一位「女」武狀元,都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
古代最牛3個武狀元,一個官職最高,一個名氣最大,一個年紀最小
歷史上最牛的武狀元,他讓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延續百年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因會一項絕技,竟成了光緒眼中的紅人!
只因長得太丑,到手的武狀元被皇帝奪回,他一怒推翻了這個王朝
《武狀元蘇乞兒》不光有楊冪,還有他們4位,個個大牌背景深厚!
武狀元張三甲,中國最後一個武狀元,看他的傳奇一生
上下五千年最特殊的三位武狀元,一位官至丞相,一位你無法想像
70歲的清朝武狀元後裔淪為乞丐,拒絕現金補貼每頓飯只要一個饃,獨自一人守護豪宅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有何才能?皇帝為何評論:他稱第二,沒人敢當第一
史上最後一個武狀元,力大如牛,為何22歲就暴斃了呢
武狀元在歷史上的地位原來這麼低!但他卻混出一片天,最後被封王
他是中國最後一位武狀元,得百家真傳,為何僅活了22歲?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有何才能? 皇帝為何評論: 他稱第二, 沒人敢當第一
他是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因干成這件事,皇帝看了大喜,欽點狀元
他武藝高超一身孤勇,用一個武狀元的頭銜,延續了大唐百年傳奇